作家库 >> 散文   

年是记忆的味道

作者:杨和山 阅读:202 次更新:2023-07-26 举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进了腊月都是年,听着着童年的歌谣,看看日历,才发觉2021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年味是思念的味道,年是成长的记忆,对年的记忆脑海里竟然联想到乡土美味和风俗人情,我想大概是潜意识里想念家乡了,也许每个中国人的年味里面都夹杂着说不清的思念、道不完的乡愁。这种思念既是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更是对父母家人的思念,这种乡愁可能是一道风景,更是对记忆的回味。

  幼时年的味道,是佳肴的香味,是苹果的甜味,是鞭炮声响后的火药味……让人沉迷于声色味觉。随着成长才发现年味单纯而复杂,它不仅停留在我们的舌尖耳畔,其实早已慢慢地渗入了我们的思想,流进了我们的心底,夹杂着思念,牵动着乡愁,酝酿着美好的期望。

  过年对鲁南地区的人民来说必须是隆重而虔诚的,早早的准备好各种年货,家乡的“蔬菜丸子”那是必备的年货,当地人把萝卜、地蛋洗干净了,地蛋切成条块放在锅里蒸洗,然后用笊篱捞出来放到盛满凉水的洗菜盆进行冷却3-5分钟,让地蛋的口感达到酥脆的效果,再用笊篱捞出来放在筛子里进行过滤水迹,停留15分钟进行风干,然后放入面粉、花椒、大荟进行搅拌均匀,最重要的是把搅拌好的盐水倒进去,让熟地蛋块的进行第二次搅拌均匀,放入热锅的油进行炸蒸,出锅后的蔬菜丸子有肉的味道,吃在嘴里美滋滋的。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也用上排场,纷纷前来帮忙,把萝卜洗干净后搽成细条,拌上葱姜剁成了细丝,用面粉进行搅拌,用小勺子挖成一个个小圆球形状,放进盘子里备用,过2-3分钟后,放进滚烫的热油里进行炸煮,炸到金黄色时用笊篱捞取放到筐子里晾晒,把一个萝卜丸子放在嘴里吃起来,那滋味时香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买些芝麻糖上供,粘住他的嘴别让他上天说了家里的坏话,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要用扫把把房子里边的灰尘扫干净。

  “过大年”的清规戒律可多啦,在新春正月里,说话要说吉利话,做事要做吉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新年一到,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热闹异常,贴春联呀,迎送灶君呀,搞得忙忙碌碌,隆隆重重。正如俗话说的“过了初一是初二,过了初二是初三;正月十五多热闹,高跷马灯跑旱船。”记得我七岁的那年过春节,东邻居家的海洋哥哥,在张贴大红春联时,因他马虎和不小心,误将“六畜兴旺”贴在大门上,而将“人口平安”贴在猪棚的门框上,正当他背着手洋洋得意时。被赶集回来的张大爷发现了,气的张大爷拿起玉米秸秆朝着海洋哥的腚上狠狠地打,打的海洋哥撒腿往街上就跑。现在回忆起哪个时代天天盼望过年的天真烂漫的情景,心里充满暖暖的回忆。

  我们那里还有春节请“摇钱树”的习俗。神话传说中有一种宝树,一摇就有钱掉下来,称之为“摇钱树”。大约是受这传说的影响,每逢春节,人们从年集上买回一杆枝叶完好的翠竹,在翠竹的枝条上缀上数枚铜钱,再饰以红枣、栗子、柿饼、花生,除夕的早晨插在庭院中的磨眼里,便成了一棵赏心悦目的“摇钱树”。在这万木叶落的季节,在这色彩单调的乡村,这翠竹佳果装扮的“摇钱树”,顿时醇化了喜庆的节日气氛,给农家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它象征着丰收富足,更寄托着农家对来年的殷切期望 。

  我记得当时有一种小鞭炮,好像是当时的一毛钱一小包,是专门给小孩子们玩的。即便在手里响了,也不至于受大伤,我们就比谁的鞭炮多。女孩们把新衣服一穿,就不让人摸了,光怕别人给她弄脏了。可有些调皮捣蛋鬼,偏偏搞恶作剧,逗的女孩子哭,女孩子就告诉大人来了嚷嚷几声,我们赶紧的跑。停一会儿烟消云散,一切照旧。

  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买些芝麻糖上供,粘住他的嘴别让他上天说了家里的坏话,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要用扫把把房子里边的灰尘扫干净。

  年画是必须要买的,过年图个喜庆,新鲜气氛,那时候的年画多数是胖娃娃,家家户户门上也贴上了春联,那年味就更浓了。我们就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去看各家各户的对联,他们品评着谁家写的对子好,谁家写的对子有意思,我们也不懂,就是跟在人家后头混热闹。

  走在家乡的街道上就能闻到各家备年货的香味了,谁家煮了肉,谁家炸了丸子,谁家蒸了馒头,凭着闻到的味道,在大街上就能分的出来,故乡的大街上充满了一片快乐吉祥的过年场景。

  到了除夕晚上,就是大年了,煮熟饺子,父亲把饺子给各个神灵和祖先摆上,逐个磕头,嘴里念念有词,我们跟在后头傻笑。吃完饭,母亲给我们讲,明早拜年见人要说吉利话,学会给老人磕头。并给我们交待,哪家必须要到,见了长辈必须磕头。哪家的辈分小可以不磕。随后我们也分到压岁钱,心里很高兴。

  大年初一,天还不亮,就跟着大人用挨家挨户拜年,我们的口袋里塞的满满的“慰劳品”,多是花生,糖,瓜子、饼干等好吃美味的食品,这都是长辈们给的磕头奖赏,还有在大街上到处检人家点过的鞭炮筒,用帽子盛的满满的,以便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战利品。

  大年初一,即便是平时有矛盾的家庭,大家也会让自己家的小孩子到对方的家里进行磕头拜年,这样相互之间的矛盾会友好的化解,大有江湖上“渡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义风范。

  大年十五元宵节更是热闹的。在鲁南农村还有蒸面灯的习俗,蒸面灯过去用豆面掺和白面混合和面,而今大多用白面做了,蒸灯的面和好后,放在案板上饧一会,再揉面剂子搓光滑,用刀切成十二份,剩下的再做仓龙面灯,先做成一个个窝窝头状,然后再在边缘捏出小耳朵,一个小耳朵代表一个月,盘在灯上,用竹签固定。然后依次把面灯放在锅里蒸,做好灯芯,倒入豆油点燃,把面等放在大门口、屋门口、窗台、香案等处,端着面灯屋里屋外四处照照,嘴里念叨着“照照眼不害眼,照照腚不生病……”当然,正月十五蒸面灯,还是人们期盼着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增添节日热闹祥和的气氛而已。

  如今家乡的人民很少有人蒸面灯了,大多数是买些红蜡烛替代了蒸面灯,不过家乡元宵节的蒸面灯已经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了,那是对爹娘的思念。

  随着成长才发现年味不仅停留在我们的舌尖耳畔,其实早已慢慢地渗入了我们的思想,流进了我们的心底,夹杂着思念,牵动着乡愁,酝酿着美好的期望,年味萦绕着中国人的一生。

    

                  此稿件荣获《山东省学习强国》关于年的记忆的稿件优秀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