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土榨茶油印象

作者:班祖恒 阅读:207 次更新:2023-06-29 举报

 〔散文〕

                       土榨茶油印象

                             班祖恒


田林是广西产油重点县,我的老家位于田林县的西北部,是田林县茶油的主产区。近年来,每到油茶籽掉落捡拾的季节,本地的、外地的收购商总是络绎不绝上门收购油茶籽,或转销到外地,或在当地现榨现卖。


我所在县城的小区附近,就有现榨现卖的榨油坊。每到榨季,远远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走到近前,随着榨油机的轰鸣,你会看到金黄色的茶油泉水般从榨油机汩汩流出。榨油坊里,也总是挤满了来购买茶油的群众。


看着榨油坊忙碌的景象,不禁使我想起儿时老家土榨茶油的情景。


我老家的群众对于茶果采收前的管护和采收的方式与众不同,别的地方是用弯刀砍草,待霜降后摘果晾晒取籽;而我们是到霜降后用锄头一锄一锄全铲草,铲草后又将草一陇一陇刮到树兜下,这样做等于给油茶树培土,有利于提高下年油茶的产量,重要的是等油茶籽自然掉落下来才去捡拾,这样油茶籽饱满,出油率高,茶油品位好。


我们屯子最古老的那片油茶当属位于邻屯“三朋”那一片,面积有五六十亩,是土改时大队分给我们生产队的,其他生产队也不例外。有一年寒假,我随铲油茶地的父亲和壮汉们到“三朋”玩,父亲告诉我,这片油茶林就是现在健在的老人,谁也不知道是哪年种的,应该有100年树龄了,还非常茂盛。读师范后我才从一份资料上了解到,我们当地这种油茶树,树龄寿命可达200年以上。


后来,我们屯又在“平六”和“渭阿”两个地方种植了两片油茶林。那时候,集体并没有统一榨油,而是捡拾完油茶籽称起总量后,再按各户人头进行分配,由各户自行榨油。


当时采用的都是土法榨油,整个过程没有什么机械,工序十分复杂,主要有晒干茶籽、碾粉、蒸煮、制饼、摆放、压榨、接油、拆麸等10多道工序。


先是用石碾或石臼把晒干的茶籽碾或舂碎,然后把茶籽粉倒入木质蒸桶里放在大铁锅上蒸煮,蒸煮的目的是提高茶籽粉黏度,易于制成茶饼,榨出的茶油不易变质,香味好。茶籽粉煮好后,要事先摊开成扎的龙须草,放上一个两头空的短小木桶,这个小木桶的大小根据榨槽挖空的圆心大小确定,再把茶籽粉倒入小木桶内,压紧后将小木桶取出,用龙须草包成茶饼,套上竹箍固定,再一一放到榨槽里摆放,最后进行压榨。


榨油的主要工具是榨槽。我们当地大多砍伐直径50公分左右的枫树或红青冈等大树制成榨槽,这两种树木纹细密复杂,木质坚硬,不易开裂,一个榨槽可以用几十年。


榨槽的做法是,把大树伐倒后,用大锯割成3米长左右的木段,整枝削皮刨平整,然后在木段的中间向左右两边用凿子挖空长约1.5米、宽约20公分,再按此长度挖凿圆形的空心,以此作为摆放茶饼的空间。挖凿圆形的空心是制作榨槽的难点,把树心挖出一个均匀的“圆筒”是关键,不易操作,需要有足够高的技术,最后还要在“圆筒”下方挖一条小槽,并在小槽中间挖一个小孔,榨油时让油从小孔流到盆或桶里。有时候一个屯子也找不到一个会制作榨槽的师傅,只得花大钱请外面的师傅。永良爷爷和正康叔叔是我们屯制作榨槽的高手,尤其是永良爷爷,他的木工手艺远近闻名。


榨槽是在山上制作完成的,因为榨槽很大、很笨重,需要等到它干爽后轻便些才能组织10个人左右的壮劳力抬回来。


制作完榨槽,榨槽的“零件”就容易做了。最大的“零件”是一个“大锤”,也是用木纹细密、木质坚硬、不易开裂的木头制成的,有1米多长、直径有20多公分,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约1米多长一头大一头尖的木质“芯条”。

 

压榨是整个榨油工序中最辛苦、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工作。先将茶饼放入榨槽内,把“大锤”吊起来,将“芯条”尖的一头推进去。榨油的时候,一个人扶着“芯条”,另两个人以推秋千的方式用力推进“大锤”,这样“芯条”先松后紧,把茶饼挤压后,金黄色的茶油在榨槽的下方如同潺潺的小溪般流淌出来。


榨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需要扶住“芯条”,然后是逐人轮流甩开膀子摆开马步用“大锤”重重撞击“芯条”,把茶籽中的油榨出来。经过几轮压榨,所有茶麸里的茶油基本被压榨出来了。


待油滴尽,就可以放压拆麸了。油茶麸既可作肥料,又可用于洗头护发洗衣服。更多的是贮存起来,等到壮族传统节“三月三”再拿出来到河里闹鱼。用油茶麸闹鱼捕得的鱼,对人畜无害。


土榨茶油是个重活,需要男壮劳力操作,而且需要两个人以上才能完成。榨油时兄弟多的家庭兄弟间互相帮助,兄弟少的家庭则两到三户开展互助。


每到榨季,我和堂弟们常常到土榨茶油坊观看父亲和两个叔叔榨油。他们也乐意让我们观看,榨完油还不忘让我们推推“大锤”,摸摸“芯条”。看着满盆满桶金黄色的茶油,每个人的脸上总是溢满了丰收的喜悦。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群众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成型的油茶种植传统优势,家家户户种植油茶。油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油茶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传统的土榨茶油作坊已被机械化的榨油作坊所取代,但土榨茶油那种机器榨油难以比拟的香味和药用价值,至今我还是津津乐道。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退休生活

下一篇: 铭心往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