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捉麻雀

作者:班祖恒 阅读:212 次更新:2023-06-27 举报

 〔散文〕

                             捉  麻  雀

                               班祖恒


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缺粮,人们认为麻雀与人类抢食,便把它列为“四害”之一。于是实行全民总动员,一个消灭麻雀的运动展开了。这种运动式的活动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小时候的我们也深受影响。


作为农村的孩子,麻雀对我们实在是熟悉不过了。我小的时候,还没有实行生产责任制,一切都是集体所有制。每到暑假,正是“三夏”(指夏收、夏种、夏管)大忙时节,由于壮劳力都出去收谷、犁耙田、插秧,在家晒谷的自然只有老人和放假的中小学生了。晒谷时守谷最恼人的,不是农户放养的禽畜,而是麻雀。因为麻雀常常成帮成帮的飞下晒场吃谷子,每每这个时候,老人们就命令我们去驱赶麻雀。可是麻雀赶了又来,没完没了,几乎不让我们停歇,对此我们恨之入骨,发誓要“报仇”。


对麻雀最好的“报仇”手段,就是掏麻雀蛋,捣麻雀窝,捉麻雀。那时候,农舍们都是泥茅结构,墙是用泥巴舂的,墙上留有很多墙洞,而房顶则是用茅草盖着的。于是麻雀便在墙洞或茅草下做窝栖息。


掏麻雀蛋、捣麻雀窝的最佳时间在晚上九点多、十点左右麻雀熟睡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拿着电筒,带着木梯、竹竿和一种我们当地壮话叫“某”的捕鱼用的竹子工具,这种工具鱼和其他动物只能进不能出。


捕麻雀时,先把木梯搭在泥墙上,一个人照着电筒,一个人爬上梯子。爬上梯子的人一只手封住墙洞,另一只手拿起小竹竿,把破开的一头插入墙洞,麻雀受惊后飞出墙洞就被捉住了;然后把小竹竿旋转,把整个麻雀窝掏出来取蛋。


对住在茅草下的麻雀,捕捉的方法就不同了,由于盖房子的茅草很高,梯子往往够不着,我们先是观察,看麻雀的窝在什么地方,然后把长竹竿的一头从“某”的尾部穿进类似于颈部的地方绑好,然后两个人一起慢慢抬起,用“某”的入口罩住麻雀窝,麻雀受惊飞出,便进入“某”内乖乖受捕。之后把竹竿从“某”中取出,把小的一头破开,对着麻雀窝旋转,把整个麻雀窝掏出来取蛋,但这种做法麻雀蛋容易坠落打碎。如此这番,逐户进行。


有时运气好的,每个晚上捕到好几十只麻雀,上百只麻雀蛋,然后把麻雀杀了煮麻雀粥做宵夜。麻雀蛋则分好各自拿回家。这样循环往复,麻雀到最后不敢再到墙洞和茅草屋下栖息了。


为了消灭麻雀,大人们则用农药拌着谷粒把麻雀毒死,总之该用的方法都用尽了。麻雀于是无法立足,几近灭绝。


其实,麻雀是害虫的天敌,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后来,因为失去麻雀这个天敌,庄稼地里害虫丛生,虫灾泛滥,结果造成粮食歉收,接着,饥荒紧跟而来,人类终于饱尝了消灭麻雀、破坏生物链的苦果,认识到麻雀功大于过,终于给麻雀平反了,麻雀于是逐步恢复生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房屋大大变化,农舍基本上都是楼房,已不再是原来的泥茅结构了,在农房上再也找不到麻雀可以栖息的地方。不知道现在麻雀栖息在什么地方?尽管麻雀不再受虐,但也许是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麻雀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繁衍众多。想起儿时我们对麻雀的种种不敬,不免生出许多惆怅。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板干的油菜花

下一篇: 瑶妹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