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知青“大王”轶事

作者:班祖恒 阅读:219 次更新:2023-06-25 举报

 〔散文〕

                       知青“大王”轶事

                             班祖恒


“大王”是一位姓王插队知青的代名。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就读初中那一年,有二十多名从城里来的青年人到我们大队插队。在这批插队知青中,有两个姓王的小伙子,大个子那个乡亲们喜欢叫“大王”,小个子那个乡亲们习惯叫“小王”,久而久之,人们竟淡忘了他们的名字。


大王那年只有19岁,瘦高的个儿,留着满脸的络腮胡子,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成得多。大王脾气温和,工余时间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他讲故事,调皮胆大的男孩还有意用小手摸着他的络腮胡子。他也不生气,而是哈哈大笑:“你们再摸,我就把我的胡子种到你们的脸上去。”孩子们于是也哈哈大笑,四散开来。


大王精明能干,勤学肯钻。插队不到一年,就学会了我们当地壮族方言,可以用流利的方言和群众聊天交流,掌握了犁田、耙地、打谷、插秧等各种农活。


据他说,他吃过好几种植物油,而在家里吃最多的是花生油,插队后吃了我们大队种植的油茶树结的油茶籽榨出来的茶油,感觉还是茶油最好。每年他都要买一些茶油带回家。看到大队里的油茶地零星分散,群众食油并不充足,便向村干部提议,连片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在他离开我们大队的那一年,新种的大面积茶油树已开花结果,群众食油开始自给自足。后来油茶成了我们村的支柱产业。


我们大队在离公社所在地两个多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水稻田,面积有近三百亩,本应该是大队里的“粮仓”,可惜都是黄土壤,种出的水稻产量低,每年大队干部都要为上交征购粮发愁。如数上交,群众粮食不够吃,每年都有不少缺粮户;不如数上交就完不成任务。看到这个情况,大王趁回城的机会,买来相关书籍研读,然后提出了改良土壤的方案。


按照他的方案,大队干部让放牛员积好牛粪;让各家各户积好家禽家畜粪便,晒干后上交,根据各户上交的家禽家畜粪便重量,在年底给予奖励一定数量的粮食,然后把这些牲畜的粪便全部投入到这片水稻田里。他的土壤改良方案,在群众半信半疑中实施了。两年后,这片水稻田的土壤得到了改良,黄土壤变成了黑土地,粮食大幅度增产。大队在交足征粮的同时,超额完成购粮上交任务,群众分到了余粮,年底按工分得到了分红,再也没有缺粮户,还连年被评为上交征购粮先进集体。从普通群众到干部,对大王感激不已。公社领导还把我们大队改良土壤的经验在全公社推广,大王也因此成了全公社的先进典型。


“三夏”是农忙季节。“三夏”就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需要抢时间收割,翻晒粮食,做到颗粒归仓;同时抢时间种植晚稻,不误农时,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每到“三夏”,最令大队干部头疼的是离公社所在地两个多公里远那片水稻田的生产问题。群众到那片水稻田劳动需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没有桥,而“三夏”正是雨季,河水暴涨,群众无法淌水,做工和打下的粮食只能利用几只竹排,轮流渡河,水急浪高的时候,人和粮都有倾覆的危险。大王看到这个情况,建议大队干部到县里买来大缆绳,两头绑在岸边的大树上,用这条大铁索一筐筐运送谷子。同时把几只竹排每两只固定在一起,由水性好的年轻人拉运劳动的群众。村干部采纳了大王的意见,实践也证明这个方法既安全又便利,解决了村里有史以来的一大难题。


大王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和钓鱼。大王的钓鱼竿和我们当地钓鱼竿是一样的,都是用我们当地野生的细竹,削去枝叶,把鱼钩绑在小号尼龙线上,尼龙线另一头绑在细竹的尾部,钓鱼时在鱼钩放上蚯蚓或水虫做鱼饵,把鱼钩甩到河潭里。


听说大王不管在哪个河潭哪个位置钓鱼,鱼儿都“愿者上钩”。带着好奇,我们一帮喜欢钓鱼的大男孩也带着自己的钓鱼竿跟大王去钓鱼。果不其然,他的鱼钩像有磁性似的,鱼经常上钩,我们却久不久才钓上来一条。


小伙伴阿神有些不服气,认为是大王的钓鱼竿和钓位好才经常有鱼上钩,便说:“大王哥,我们交换钓鱼竿和钓位钓鱼好吗?”大王不假思索,爽快地说:“好咧!”


哪知,大王用阿神的钓鱼竿在阿神的钓位钓鱼,鱼还是经常上钩;阿神用大王的钓鱼竿在大王的钓位钓鱼,还是久不久才钓上一条鱼。其他小伙伴再与大王互换,也是如此。这下,我们都对大王的钓鱼技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问起大王的钓鱼绝窍,他只是笑而不答。我们一直认为,大王一定看了钓鱼秘技方面的书籍。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大王成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通过努力,后来成了一名工程师。


前年,包括大王在内的这批知青相约回到村里,故地重游。看到当年村里到公社那条刚刚修通、泥砂路面、没有通班车的公路,现在已换成宽阔的水泥路,很多农户买了小车;当年群众点的是煤油灯,现在已换上明亮的节能灯;当年群众住的是泥瓦房,现在换成了一座座楼房;当年的那条河上已建起了大桥......


看到当年的父老乡亲和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感叹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变。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外婆

下一篇: 叔党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