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牛铃

作者:班祖恒 阅读:313 次更新:2023-06-20 举报

 〔散文〕

                              牛 铃

                             班祖恒


所谓“牛铃”,就是挂在牛脖子上的铃铛。20世纪“铁牛”还没有普及,牛是农家宝,村村寨寨都习惯养着一大群用于犁田耙地的耕牛——水牛。


集体化时,牛是集体的,集体统一安排放养;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牛分到农户,各家各户自己放养,或是大家在一起放养,回到屯子后才各赶各的牛进自家牛栏。但不管是集体化还是生产责任制,都习惯于给牛套上铃铛——牛铃。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我对牛铃十分熟悉。把铃铛挂在牛脖子上的目的是让放牛的人便于掌握牛之所在,尤其是傍晚赶牛回栏时便于找牛,不至于牛遗漏在山上。


在我的老家,牛铃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的铃铛,在市场上有卖,是现成的,只有一个也是铁质的“铃芯”,买来系上绳子就可以套在牛脖子上;另一种是自制的铃铛,用竹子制作,一般是砍来一节竹子,把一边的中间挖开,然后用坚硬的木头削成几条约20公分长、脚拇指大小的“铃芯”,在一头挖一个小孔,系上绳子,然后把这个牛铃的竹子两头各挖一个小孔,用一条比较长的绳子串起来,套在牛脖子上。


不管是铁制还是竹制,每头牛都要套上一个牛铃,这样牛走起来或动起来,牛铃就会响起,虽然铃声不同,但起着同样的效果,铃铛响的地方就是牛在的地方,这样就很容易找到牛了。


小的时候,我们常常跟大人到山上放牛,大人往往以讲故事作为交换条件,让我们这些小孩帮着看牛。在与大人放牛中,我们常常找到很多乐趣,总是乐此不疲。稍大后,我们便在假期常常帮家里放牛。


放牛最怕的天气是下雨天或沉沉的阴天,最怕的地点是坟场。因为坟墓一般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一次坟铲一次草,在此之前,坟场的牧草特别茂盛,牛常常到坟场吃草,吃饱后又常常在坟边的大树下乘凉,怎么吆喝都不动,常常令我们这些小孩欲哭无泪。


夏天,牛常常到泥塘里打滚乘凉,浓稠的泥巴往往把铃铛灌满,即使牛用力翻身摇动,铃铛也没有响。


有一次,我跟着屯子里的人一起放牛,但我没有掌握自家3头牛的特征。以往傍晚放牛回栏,3头牛都会自觉跟着屯子里的牛群回到屯子里,然后又自觉进入自家牛栏,但这次放牛,我不像以往那么幸运,回到屯子只有两头牛进我家牛栏。牛栏和我家牛栏相邻的叔公对我说,你家的那头牛肯定落在山上了,你回到山上到坟场或泥塘找找。


这不是要命吗?那些地方都是我最害怕的地方啊。那时刚过冬至,夜长昼短,为了让牛多吃饱,往往傍黑才找牛回栏。牧场离屯子非常远,天已傍黑,返回去天就越来越黑了,而且牛可能像叔公说的在坟场!


来到坟场旁边,为了壮胆,我只好不时哼着不着调的歌儿,还边找边吼,可是怎么也没有听到一丝牛的铃声。最后,我只好壮着胆子走进坟场,果然看到我家的那头牛躺在一座坟边的大树下,甩着尾巴,悠然自得。我走近一看,原来牛铃被烂泥灌满了,无法摇响。估计是白天这头牛躺到泥塘里纳凉,过后又到坟场里吃草,由于牧草茂盛,这头牛乐不思蜀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耕牛的水牛在很多地方早已被“铁牛”取代,但作为养殖肉牛来发展的黄牛,成为很多群众发展传统项目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


不久前,我随一个记者朋友到田林县浪平镇弄阳村一个养牛场采访。问起养殖户杨尚军养牛的数量后,我随之问起了有关牛铃的事。


“老哥,现在我养牛不再用铃铛喽。” 杨尚军笑着对我说,“为了提高牛肉品质,我的牛一直都是散养的,但我现在给牛安装了芯片定位,能及时跟踪牛跑到哪个位置,很方便。”


说完,他拿出手机,点开GPS定位软件,很快就锁定了牛群所在准确位置让我们看。


回想当年的牛铃,再看看眼前的杨尚军和他的芯片定位,我们深深感到,科学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更佩服当代农民群众的精明能干。对过去的“满山找牛”到现在的“手机放牛”,我们赞叹不已。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