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德育观念的碰撞

作者:苗满红 阅读:184 次更新:2023-06-11 举报

德育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的德育工作者却是在有意无意地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演讲作文习惯于重复名人或英雄的豪言壮语,一举一动听能听命于老师或者家长的“细心指导”,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敢也不愿有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思维受到束缚,思想变的苍白,创造精神被压抑以至泯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和方法去独立思考。

德育内容:不少教师习惯从上级文件中找具体的德育内容,他们甚至希望上级布置任务越具体越好。学什么事迹?读什么书籍?开什么班会?……如果离开了“上级精神”,他们便会茫然而不知所措。“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德育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切合学生心灵,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

德育教师:“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教育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敬佩的改革也必然在实践中失败。”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往往是教师“慈母般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学生个性特点淡化,习惯封闭自己的心灵,言谈举止总是被动服从,这是教师的“严加管教”的结果。令人忧虑的是,这种“保姆式”“警察型”的班主任,至今还被动一些人推崇。

我这些年见到过我们学校存在的实际情况,有个女老师真的是个“保姆式”的老师,遇到那些刺透学生她还真的没有办法,于是她真的就期盼那些学生不念了,或者是离开她的班级,然后给她留下一个她能做事的环境,继续按她的思路去做她的“保姆式”,但真的后来让她精疲力竭,自己就觉得自己要做不下去了。她的精神是属于那种勤勤恳恳的类型的,但她真的不具备创新性。当然她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取得了高职称。但走不出自己的境界。

当然,我还见到过我们学校的“警察型”班主任,之前他没有当过班主任,参加工作这么些年了,现在有了这么个机会。我看到他真的想管好自己的班级和学生,但他只注重让学生理解他的思路和要求,就连其他领导或者老师的建议都觉得是给他找麻烦、泼冷水,有时感觉他把他的班级当成他的独立王国了。学习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后,我感觉到这个老师也暂时走不出自己的境界来。

应该肯定,这些教师勤勤恳垦的工作精神确实令人敬佩。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这样的德育教师是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现代化新人的。德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灵魂”,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育者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他应该具有某一专业博大精深的结构,并在教学上令学生由衷敬佩;应有具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现代观念,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养料,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敏锐地预见未来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他善于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向自己敞开心扉,同时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使学生不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貌,而且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德育情感:师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绝不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唯一的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威严的长官,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德育情感很难产生德育效果很难出现。然而不少德育工作者仍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管你从”等旧德育观念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德育完全失去了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老师说的总是对的,不用我操心!”一方面畏惧老师,另一方面,为了服从又不得不迎合老师,以至形成“双重人格”。“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等至理名言同样应该体现在德育之中。教师与学生除了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还应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