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头条文摘   

骑行婺源 (三)· 汪口原是古码头

作者:何松涛 阅读:392 次更新:2023-06-01 举报

  我们一行五人早晨从严田出发,在途中11点20分吃过午饭后,沿着婺源至江湾国道溯江湾河而上,下午2点50分终于到迖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汪口。

  汪口,明、清时期是一座繁华的水码头,现在是一个依山傍水,青山环抱,绿水依流,三面环水的半岛村庄。这里主要看点是“俞氏宗祠”和明、清时代留下的原生态集市,一条湾月形宽2米、长1500米窄狭而长的街道。从街道后山一条普通公路下来,一拐弯,豁然开朗,便是以街道为中轴的村庄。街道依水畔而建,入村便见到一座100多米长的石桥,桥下由三股水头在此汇合,流向婺源再汇入乐河的河流。站在桥上向下望去,河的两岸,右边是街,左边是青翠如茵的来龙山。密密的森林,一望无际,说不上是林海也可算是林湖吧。三华里的村庄,就有一大一小的两座石桥。在进村见到的这座大桥下,有一座滚水坝,因落差大,泛起一大片雪白的水花,象是一座瀑布,它还打击出轰鸣的响声,象是对游人发出的欢迎掌声。

  路转溪头,走过一座古色古香的桥头堡,让人们从嚣喧的闹市里,一下子便进入了古老的乡村。转过两栋马头墙的村舍,前面是一块约300平米的广场,广场下是江湾河最宽的一段河面,“俞氏祠堂”便座北朝南建在广场的南端。木雕的牌楼式祠堂门,飞檐翹角,雄伟壮观,正楷端庄的金色大字,“俞氏祠堂”横匾,高悬于上。站在广场上看去,确实令人眼前一亮,肃然起敬。据俞氏后裔老人说,这祠堂位于此“五水窜顶”之处,能聚五方龙神,汇于此合流而下,故俞氏能兴旺发达。祠堂又有镇妖魔之功,水怪邪物,至此不敢伤害两岸百姓,洪水至此也会缓冲而下,以保沿岸街道无恙。

  踏阶而上进入祠堂,门口是木栅栏杆,左边入口小门,是常开通道。道口有一个有别于其它祠堂所没有的一面“木鼓”,既不能敲也不甚美观,等身高度,看管祠堂老人说这面木鼓,叫“遮羞木鼓”。因为这里过去是官路正街,常有官府官员从此路过,一般百姓没有资格参见,又不能挡道,又想一睹官家风采,便一个个躲在这祠堂里,轮流用木鼓遮住身体,探出头来看看,也不会惊扰官府。正门是“虽设而常关”,有齐人腰高的可活动的木板门槛,当族人正式迎接客人时,大开中门迎接,但门槛需按客人身份开启。官阶越小,门槛开得越高,有几级之分,只有朝中四品官员,才完全开启,可踏地而入。入门后,是一个硕大的“天池”,阳光充足,毫无闭塞感觉。进入第一进堂屋,是一个约200平的厅堂,四边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俞氏先祖们的功名牌匾,有“贡元”、“文元”、“拔元”等等,两边巷堂门头上,分别是“程朱”、“遗风”四字,当头门楣正梁上,高悬“父子柱史”一块金色大匾。此匾据俞氏老人说是大有来头的。说俞氏有一先祖,曾在朝廷做过一位太子的先生(帝师),他对太子严谨施教,睿智的太子却又是一个有几分贪玩和童稚的人,有时难免严厉。但太子深知先生的精心尽职,用心良苦,感恩在心。及后,先生告老还乡,回汪口赋闲,在地方仍从教为师,口碑甚佳,人皆称“俞老先生”。后来太子登基,做了皇上,一日勿然想起自己的老师俞先生,意欲赐以官禄,便分咐寻找俞先生。当皇上寻找俞先生的旨意传到汪口时,汪口的一位老先生并未清楚原意,只称皇上要找俞先生。此时,俞先生疑虑顿生,以为在执教太子时,是否有所冲撞?今为皇上,生怕有罪。但圣旨不可抗拒,又怕加罪下来,正在两难之时,幸得其夫人出一主意。叫他儿子穿满服孝衫进京,佯称父亲近逝,不能前来复旨,特差自己前来认罪等等。皇上听后便大为感叹,恨自己没有及早想起此事,如今先生仙逝,甚为惋惜。随后询问先生儿子情况,有无做官能力,这时先生儿子才真相大白,并对皇上如实讲清。皇上知先生尚健在,甚喜,便召进京,赐以官禄,授予“父子柱史”的匾额,以彰显其功德。厅堂中间有一扇座堂壁,壁后是中厅。中厅左右各有一块木质牌匾,一边设置了俞氏列祖列宗历代在朝为官官阶和功名记录;另一边是俞氏宗祠的家族立法和家规家教等教条,当然忠孝内容是其主旨。中厅和上厅之间又有一个大“天池”,上厅比中厅要高出4尺左右,是两层楼台式建筑,下层厅堂正中央,高悬俞氏汪口开族鼻祖和夫人画像,有供桌供品和座椅,这里以前是族人议事之所,春冬两季祭祀活动,俞氏长、老长辈可登台就坐。上层是供奉俞氏祖先灵位牌的地方,除有位牌奉上之外,一般不为人常去的地方。

  俞氏祠堂相传有1100多年历史,整个祠堂以精细木雕见长。祠内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等都是实木精雕饰,图案有麒麟龙凤,有松鹤柏鹿,有文物戏文,有飞禽走兽,有兰草花卉。雕功有深有浅,有园有透,堪称是一座木雕宝库,尤其是前厅两边那叠梯式结构扛梁,一层层精工雕架,确是工匠绝作。祠内有70多根两人合抱的大柱,有石柱和木柱两种,为防木材开裂,还打上铁箍,但日久了也还有些裂缝。据说原祠堂有1100多平方米,现存仅是其主体部分,当初还有戏台和看台,主体两边还有附属建筑的客厅、厨厕、储藏室、花园等等是一座典型的中轴歇山式建筑,其屹立在这里,确是一座庞然大物,特别令人嘱目。

  汪口的街道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格式,一色木质建筑,街面仅2米多宽,双合对门,有些少数的石库门,是过去的官家或富户,他们不惜门面,只求堂皇。而一般商家,都是活动门板,门檐不高,仅仅是小商而已。有的还仅仅是一条浅而窄的临水摊位门面,三里多路的长街,未见有大商贾的痕迹。东面是丘陵地形,地势缓坡向街上倾斜,居民民房都沿坡而建,一梯一梯的层次分明。是由于地皮金贵的原因吧,房屋之间空地很少,但弄堂很多,弄也不宽,仅可行人,一阶一梯都是青石板铺就,干净整洁,弄两边民房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有湾有曲,有宽有窄。从街上向每个弄堂看去,都是逐低而高,深邃而望不尽头,有曲径通幽之感,所以这些弄堂,也是写生画家的极好场地。整个汪口,不论是街道还是居民道路,都是一律青石板铺的,不仅平整清洁,而且美观,有的还依势拼成不同图案。弄堂门口都标有本弄土名,这些名称,除有特殊意义之外,一般都是吉祥起彩的名称。通街都挂着古色古香的纸灯笼,我想一到夜晚,这些灯笼亮起来,那该是多么迷人呵!街尾是另一座石桥,可通向对岸古刹——观音阁,那是一座千年古庙,可惜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信士们后来又重建起来,但规模远不及当年。桥头还保留了一座过去人们用来椿米的水碓,里面各式各样的椿米工具都有,让人们体会过去的落后和艰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除环境优美的自然恩赐之外,处处干干净净,无论弄头角尾,偏僻角落,都没有难闻的气味,不堪入目的脏物。走到哪里,都象是主人临时为迎接客人打扫过的样子,令人心旷神怡。

  这次汪口造访,给我印象太深了,也许是我对古典的东西,有特殊的兴趣,在我旅游过的地方,有名山大川,有亭台楼榭,有繁华闹市,名胜古迹,当时是觉得或奇或美,但都一晃而过。这次对汪口的印象却特深,那灵动清冽的流水,那雄伟壮观俞氏宗祠,那狭窄而优美的明、清街道,那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弄堂,那纯朴的民风,那世外桃园般的幽境,却深深萦绕于我的脑海,永不消逝。

  汪口,原是古码头,如今已是4A级景区,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何松涛何松涛


  【作者简介】

  何松涛,网名鸿鹄,安徽桐城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退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