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重访“辽一井”

作者:闫应科 阅读:971 次更新:2023-10-12 举报

 重访“辽一井”

(沈阳 闫应科)

七月的盛夏,天是蓝蓝的,悬着火球般的太阳毫不留情的蒸烤着辽南大地, 地面上仿佛被一个巨大的蒸笼罩住了,晒得发焦发烫,使人透不过气来……

这天上午,笔者在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压裂公司王显龙科长、闫华调度长的陪同下,参观了辽河油田第一井。路上,王科长介绍:辽河油田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与我们部队农场建场时间同处于一个年代。当时辽河油田的人力、物力从大庆、玉门、胜利三个油田调入。

我部农场地处辽东湾,与“辽一井”的地理位置黄金带比邻,只有几公里路。辽河油田总部就坐落在盘锦市兴隆台区石油大街98号,是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

这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海边滩涂盐碱地,五十多年前,这里荒滩碱地、寸草不生,海风袭人,洪灾频发,生态环境极差,素有北方的“南大荒”之称。

如今的盘锦市,红海滩如毯,烟波浩渺;芦苇荡似海,广袤无垠;水稻田若玉,一碧万顷;河蟹产业兴旺发达,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好一派江南风光……

盘锦好地方,昔日盐碱地,如今米粮川,夏天一片葱绿,秋天一片金黄,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平整如画,沟渠纵横交错,整齐排列,好一个美不胜收的辽东湾大粮仓。向海大道绿树成荫,与辽河景观绿化带交相辉映,成为辽宁省造林绿化精品工程。如今的盘锦,正在成为一个绿色、金黄,五彩缤纷的石油生态文化新城。

农场不远处,油田井架林立,“磕头泵”抽油机日夜不停地抽油,成为一道别有洞天的风景线。我们刚到之时,天然气还没能有效利用,只能自然排放,日夜燃烧的天然气,一到晚上,喷出的火焰照亮了半边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延续很多年,看起来十分壮观!

“辽一井”是辽河油田和盘锦市的奠基石,我在部队时曾几次组织单位人员去参观,学习油田工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请他们现场讲解,进行光荣传统教育。但这次故地重游再次寻访,既兴奋激动又感慨不已。

“辽一井”是辽河口湿地的第一口钻井,诞生在大洼的一个名叫“黄金带”的地方。1964年2月,中国地质部第二普查队3207钻井队浩浩荡荡开进了黄金带,在盐碱荒滩上支起帐篷,燃起了炊烟。接下来用四五个月的时间,把钻探设备搬迁并安装到此,将高大的钻塔坚实地钉进了那片处女地。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钻机启动,轮盘飞转,沉寂了若干年的辽河口湿地空前响起了机械的轰鸣之音,1965年2月,这口钻井成功加深至二千七百多米,成为享誉世界的“辽一井”。

“辽一井”问世之后,这片偏僻的盐碱滩就不再沉寂了,千万双脚步从祖国四面八方相继踏来,踩着泥浆和汗水,于地壳深处抽出了滚滚的石油,尤其使千万条道路得以在地表之上无限度地伸展开去,交错起来,织成网,连成片,在使滚滚石油年复一年地分散到全国各地的同时,更活跃了这个地区的各行各业与社会民生。

如今,“辽一井”依然屹立于原址,在盘锦市大洼区东风镇境内,坐东朝西,前边竖一块硕大的记事碑,碑上记录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兴起与腾跃,诉说了辽河油田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以及20世纪60年代石油工人的竭诚努力和全身心付出。“辽一井”已成为那个贫瘠却也火热的时代的象征,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原址的西侧又高高的耸立一座钻塔,机器轰鸣声接连不断……

作为一项珍贵的工业遗产,“辽一井”于2003年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7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公定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重访“辽一井”重访“辽一井”
“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上一篇: 口 碑

下一篇: “共产党员跟我来”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