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作家要善于替读者发现美

作者:段强 阅读:251 次更新:2023-04-14 举报

作家要善于替读者发现美

 

 

作家是干什么的?作家是写作品的,比如写小说、诗歌、散文等。当然,作家的写作并非简单的生活记录,而是需要从艺术升华的角度,把淹没在日常琐碎中的经典人和经典事提炼出来并进行艺术构思,然后再用适当的表现形式予以反映,这就是文学作品。那么,作家怎样才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呢?

有人说,作家都很有才干,都是有着很强写作能力的人,他们可以很容易写出东西来。其实,作家笔下的“东西”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观察思考出来的。没有观察思考的写作,那不叫写作,充其量叫写字。

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看见日出和日落,可是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心情却可以让不同的人对此产生不同的联想。同样的一个人物,同样的一段经历,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发现不同的表象。或许平常人在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中不会认为每天都有新故事,然而辩证法却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着的。于是,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借助文学的视角寻觅经典,就会发现每天都有新鲜的景观出现,就会看到许许多多值得思索和喟叹的故事。

我觉得,生活就是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宝贝。只是这个箱子太大了,大得让一般人看不清楚里面的宝贝是什么,甚至被一些貌似杂物的东西遮蔽着难以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因为社会很大很大,生活很杂很杂,所以对于大多数被琐事羁绊着的人来说,难以直接看到生活中的经典,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有的作家往往只是给自己寻找宝贝,却忽略了大众的需求。我觉得,身为作家应该善于替读者发现美。

作家要有读者的眼光。作家是从生活中走来的,也是在生活中行走着的。作家不能脱离生活,要把广大读者的目光作为自己的慧眼,勇于发现生活中的经典。首先从读者的角度发现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素材,然后用作家的职业技能从素材中提炼典型进行艺术再创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家不应该仅凭个人喜好和一己私念随意硬造或者照搬“故事”,更不可为了沽名钓誉而弄些哗众取宠的伎俩。这就需要作家首先具有大众目光,要看到大众可以看到的东西。如果作家连大众目光都不具备的话,那么作家的所谓“独具慧眼”就一定是盲目的了。我们应该相信广大读者是具有洞察力的,他们就处于生活之中,就是生活的主体,每天都在生活中扮演着最为真实的角色。可以说,读者既是生活中的演员,又是生活中的观众。作家只有站在了读者的利益上从事文学创作,才能够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作家要快速发现经典。作家不仅需要从读者的角度发现经典,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社会,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毕竟不具备作家专业水平的文学欣赏和表述技能。他们在通常状况下只能以朴素的情感和大众化的语言,对生活进行不经意间的评判。这就要求作家务必快速发现经典,要让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早日出现在读者面前,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产生“确是这样”的感觉,由此赢得共鸣。

作家要勇于承担责任。作家和记者一样,都是用真实记录和反应社会的重大事件和特殊人物。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相辅相成的。所不同的是,记者在客观地快速反映着新闻事件,而作家需要把生活的真实进行心灵的升华之后,塑造出一种令更广泛的读者长久信服的艺术的真实。这是一种责任使然。面对每天的衣食住行,我们是否可以发现值得讴歌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件?发现是比较容易的,在发现的基础上为之动容,为之呐喊,为之称颂,为之生发感慨和书写一番震撼人心的句章,留下一些值得记忆的文字,这是验证作家是否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标准。作家要以灵敏的嗅觉发现生活中的经典,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勇敢地讴歌正义,抨击丑恶,真实地反映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为弘扬正气奋笔疾书。如果说记者因为“说真话”具有一定的风险的话,那么作家说真话同样也会有很大的风险。对于类似于小丑一般的冷嘲热讽我们可以不屑一顾,或者干脆嗤之以鼻。但是,对于因为用犀利的文笔揭露了一些丑恶而得罪了某些权贵的普通作家,或者更加普通的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家来说,其风险程度恐怕就是遭遇妒忌、诋毁,甚至是在精神思想上诽谤打压了。相信真正有素质有境界的作家是不会畏惧的,是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

作家要甘为读者写作。作家为谁写作?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过,我觉得作家首先不要刻意想着为谁写作才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来。如果单纯为了迎合某一个人、某几个人才尝试进行文学创作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市侩,不会成为优秀作家。一个成熟的作家是不用时刻在乎某一个读者的,他应该在有所体验、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有所创意的情况下,把内心的情感借助作品自然地流露出来。当然,作家心中必须有读者,要为读者写作。这是作家的基本义务。但是,如果时刻把满足某一类读者(比如某个权贵、某个私情寄托者)当做创作的直接服务目标的话,那么这样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一定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作家的心里必须装着最广大的读者,要把作品的构思立意放在全体民众的眼前来勾勒,才会创作出最为优秀的作品。作家不是为自己写作,也不是为个别人写作,而是为最广大的读者写作,要让作品源自民众的生活,再融进民众的生活,存活于民众的生活。

作家要摈弃名利思想。解决了作家为谁写作的问题,也就基本克服了作家很容易滋生的名利思想。诚然,作家渴望出作品,渴望多出作品,渴望出好作品,这些都是很正常也很必要的。在坚持不懈的创作活动中,随着作品的积累,作家出名甚至得到某些追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是在自己的作品遇到批评甚至遭遇非议的时候,作家也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名气。但是,作家万万不可以单纯为了出名而写作。贪图虚名,是作家沦落虚荣走向浮华,失却精神意志的开端。真正成熟的作家应该是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心情愉快地、情真意切地、任劳任怨地、持之以恒地、专心致志地、全心全意地投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洞察生活的实质,发现并坚信社会的主流,正视社会的阴暗面,及时创作出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好作品。这期间,作家适当地变换几个笔名,把文章放在第一位,而把“名字”放在无所谓的位置,或许是养就自己良好创作风格的方式方法,值得探索秉持。当一个作家用作品赢得广大读者良好口碑的时候,作家不必刻意在乎名利也注定是可以拥有名气的。

作家要互相学习借鉴。作家都是非常注重学习的,天下没有一个作家不首先是从读者中走出来的。作家必须是来自读者,而且是一名善于学习他人作品的好读者。阅读,是作家走向文学殿堂的第一步。可以说,阅读和学习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对于绝大多数作家都是曾经的必由之路。但是,随着作家个人作品成果的逐步积累,在并驾齐驱的道路上,作家们彼此之间是否还有勇气互相学习呢?恐怕未必所有作家都有勇气虚心学习他人的作品。文学批评是文学进步的必要途径,但是文学批评的缺失和文学批评的变异已经把互相学习的习惯挤兑得远离了我们一些作家的内心。“批评就是帮助”——这条曾经让我们在小学时代就被老师用真挚的语气无数次教育过我们的“师训”,如今似乎早已抛向九霄云外了。批评的缺失,意味着帮助的不够;帮助的不够,则必然不会有互相学习的真正动力。作家个个都是学习的实践者,但是未必都是向身边同行互相学习的至纯至真者。因为作家们普遍很有个性,个性往往意味着自我捍卫和排挤异己。因此,不耻下问往往被有了一点名气的作家所不屑。这样看来,作家们互相学习的勇气似乎丢失了许多。让一些作家克服虚荣心理,丢开面子、放下架子学习初出茅庐者往往是羞羞答答的事情。不过,笔者相信作家们毕竟都是聪明人,知道“三人行必有吾师”的道理,更通晓学习借鉴是进步的捷径这一定律。在文学创作的征程上,作家们可以点灯熬油耗尽心血地坚持书写社会和人生,也一定会从学习身边作家同行的经验中,走向更大成功。在互相学习中,学的是他人的,其实也是温习了自己的;在互相帮助中,帮助了他人,其实也是帮助了自己。因为这其中的“互相”,就是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

做到了上述几点,我坚信作家必然会写出好作品的。成熟的作家就是这样练就的。




上一篇: 摇着风轮看着书

下一篇: 关于文学监督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