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杜甫《石壕吏》说课稿

作者:苗满红 阅读:304 次更新:2023-03-13 举报

苗满红

杜甫的《石壕吏》是千古名篇,网络上参考资料多如牛毛,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基本的字词句翻译以及内容思想之外,作为老师,我还能教给他点什么呢?我想:一是应该教会他看问题的角度;二是教会他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学生在第一课时大量诵读完成基本字词句翻译以及内容的基础上,我抓住一个学生发现题目是“石壕吏”,但内容却是“老妇词”的矛盾这个有价值的生成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从人的角度设计了三个点:一是为什么诗歌中的“吏”那么凶残?二是为什么为什么站出来的不是男人也不是年轻女子而是一个老妇?三是杜甫作者那么同情弱者却为什么不说情放人?

1. 为什么诗歌中的“吏”那么凶残?“吏”是什么,“吏”不是官,“吏”是官差,是替官跑腿办事的,本质上是百姓,是刚“扔了要饭棍”的穷人,其地位也可能会因“下线”的情况变化而朝不保夕。老妇已经苦成那个样子了,而“吏”还要那样“惨无人性”的呼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战争已经让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如果再抓不到差的话可能下一步他们就要亲自当壮丁了,到战场冲锋陷阵牺牲的就可能是这些“吏”了,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地位”和可能随时失去的性命,“吏”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捉,白天捉不到晚上继续捉,因为不能不捉,因为不能捉不到。

2.为什么诗歌中的男人和年轻人都好像不爱国,没有血性?为什么站出来的不是男人也不是年轻女子而是一个老妇?唐代所谓的爱国主义其实是民族主义,也就是大汉族主义,在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保护本民族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的层面上来谈爱国主义尚可。而此时的“安史之乱”则是由于朝廷昏庸,藩镇造反,基本上是地主阶级内讧,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肯定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也就谈不上爱国这一说。为什么男人逃跑,让女人上战场?战争时期,如果老翁充军,尽管老,但毕竟是男的,所以要上战场;而老妇虽然会服劳役,但不会真刀真枪,暂时不会有生命危险。在老妇与儿媳谁去的问题上,虽然儿媳更年轻体力更强一些,但是还有孙子,从老妇的角度来说还需要传宗接代。所以主动要去从军。而“吏”之所以同意让老妇而不是儿媳去,可能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也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留得青山在,有事可再抓。

3.杜甫作者那么同情弱者却为什么不说情放人?杜甫,他曾经是个“官”,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实权,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吏”自然不敢对他怎么样。而杜甫虽然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但他骨子里又是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的,他从心里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决定了他不会去说情放人。对他来说也应该是深深的痛苦与无奈吧。

理清这些关键词语、关键背景、关键心理后,我们忽然明白了杜甫之所以大量的写“老妇词”等细节不在于表现战争中死了多少人,损失了多少东西,因为那还不算残酷,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用“吏”的残酷与作者的“无奈及变相帮凶”来表现战争中最残酷可怕的一面:战争的残酷在于战争把原本善良的人变成了刽子手与帮凶。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学生明白了这些以后,会对人生有一个思考。当他面临抉择时,他会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而这种思想的积累不是会背诵两句名句就能达到的。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