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那些莫名的悲伤

作者:苗满红 阅读:211 次更新:2023-02-08 举报

苗满红

    周四去替校长参加“联片教研”活动,听一个语文老师的课,是我非常熟悉的《湖心亭看雪》,听完以后我要代表校长评课。我整理了个评课稿子如下:

三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各有特色,都真的很不错,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以第一位老师和课为例子谈谈我的几点看法:课前我注意到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的不准确,而可能会导致课上跑偏,结果果真如此。老师的第二个目标是:欣赏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但是我有个疑问,西湖雪后夜晚的景色美吗?西湖大雪三日后晚上的景色是不是美,我不知道,反正让我那个时候去我总不去。但有人去了,所以说他们和我不一样,他们是痴人。是张岱写的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很美,要说美的话,我要欣赏的是张岱如何把西湖美景用语言文字写的这么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不是单纯的欣赏那个景。如果单纯说那个景色的话,也不见的有多美。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就觉得特别美,有一年到北京,我还专门去看了,问别人荷塘在那儿,别人指点说就是前面那个臭水塘。

这就涉及到语文学科特色的问题,语文不是美术,不是讨论景美不美。如果单纯说西湖美景,可以有很多途径去解决,比如旅游。语文是是讨论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这种景色表达出来的。写这个景想干什么?结合本文不是说要写这个景有多美,而是想借它表现作者的痴。所以当学生谈到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痴”这个特点的时候,老师问那些语句表达了“痴”,我欣喜了一下,结果老师让学生找出了“痴行、痴情、痴景”那么为什么这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痴”呢?我能跟作者学习点什么语言运用的技巧呢?这一块应该花大力气做的事情做的不够。

坚守语文学科学的特色,知道作者“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仍语言文字把这个“痴”体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与“痴”有关。例如作者在大雪封湖半夜三更独往,是不是痴?那个惟一痕的长堤,一芥的小舟,一点的湖心亭白中及个小黑点的在一般人眼中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没有什么意思,拍照都取不出什么景来的简单的黑白画,在作者眼里竟是如此值得去看的美景,是不是痴?半夜三更不睡觉在湖心亭喝酒的人在一般人眼里就是神经病,要放在现在说不定公安局就去查身份证了,可在作者眼里是千古难觅的知音,是不是痴?

当然老师通过朗读对比做了叠词、量词,甚至白描、烘托的语言训练,并且得出了淡淡的忧伤、愁绪、伤感,后来还有一个环节说张岱是怎样一个人,学生们给出了很多词,老师也做了肯定,这很好。但我的疑问是为什么是那些词,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个人觉得这部分教师有点拨的不到位,我们来捋一捋啊。明亡而不改崇祯、金陵的说法,雪后路途艰险、晚上行船极不安全,但仍要独自前往;偶遇知音不能饮强饮,不认识强拉,如果一般人做不到叫正常的话,那么张岱做到了就叫做“痴”,叫历尽磨难(孤独漂泊)却迷恋故土、迷恋高洁人格、迷恋闲情雅致而痴心不改,这样是不是就有点顺了。

当然还有的老师在讲这课时还要评论张岱的做法是不是合时宜,不为社会服务,逃避社会的做法还要拓展让学生批评一下,然后引导树立一个服务社会、树立热爱人民的远大理想。我想问这是语文课吗?是语文应该做的事吗?那么政治课管啥呢?在此,我想表达的是坚守语文学科特色的事:我们知道张岱“痴”并知道张岱用语言文字给我们写出了这种痴,知道他历尽磨难,痴心不改。在以后写作的时候能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表达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我觉得就足够了,这节课并不是要解决我们学习不学习张岱,因为这是语文课。

评完课后出问题了,遭到了一个领导强烈的反驳。我甚至觉得那已经不是在评课,而已经是有点情绪化的“捍卫”了。他说那个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的相当准确,教学思路非常清楚。西湖就是美景,至少可以说是奇景,并且说政治思想教育是每个学科共同的事情。让我一下子就知道了领导的话就是课标、就是课本、就是导学案、就是试题、就是成绩、就是真理。

数学课上也出了个有趣的事,就是一个老师在讲三个村中间修一个幼儿园的题目,那是一个典型的几何问题,是垂直平分线的典型运用,是幼儿院到三个村的距离相等。但老师的问法不妥当,他问:修在那儿最合适?领导说,这个问题他有经验,修在那儿最合适,要看那个村的支书好说话,那个村的土地不修商品房。是啊,这最结合生活实际了。但这显然已经不是数学课,而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了。

这让我感到有点莫名的悲伤,悲伤我们那些异化了的教学。

 

上一篇: 手托春天

下一篇: 我们的131班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