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文学与审美(1)

作者:周占忠 阅读:1094 次更新:2022-12-21 举报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这本重要的著作当中给美下了定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美应该具有“无目的的合于目的性”。这句话不好理解。在康德看来,美的事物在审美的关照之中是没有实用目的的,我们对它也没有什么实际利害的考虑。可以看出,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就是求知的目的,康德说美具有“无目的合于目的性”,审美的态度是一种非功利的,没有任何实际利害考虑的观念,这两者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通识教育与审美的态度以及对美的追求可以说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中国传统当中尤其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是比较注重实用的。孔子一生到处奔波,希望能把自己的见解主张得到实际的应用,那当然是非常注重实用的。可是在《论语》的先进篇里有几句非常有趣的话。当时孔子把他的几个学生叫过来,让他们各言其志。有几个弟子说要去做官,管理军队或是政府,孔子都没有太多的评论。其中最有趣的是这么一段话,就是学生当中有一个叫曾点的,他说他想要在暮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衣服,邀约一些年轻朋友和几个小孩子,一起去河里洗洗澡,在岸边吹吹风,然后一起唱着歌回家。这就是他想做的,而孔子听见这句话,“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是说,我的想法跟曾点是一样的。这是《论语》里非常有诗意、非常有文采的一段话,说明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边,除了有实用的,功利的考虑之外,其实也有一种对人文本身的追求。虽然表面说的是什么春天去游玩,这本身并不重要,可是这句话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追求一种自在的态度,是孔子非常赞赏的。难怪诗人陶渊明在《时运》这首诗和诗的序文里,都用了这段话,表示非常赞赏,并且遥想当时孔子和他的学生在一起对话的情形,说自己恨不能回到那个时代,跟他们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这样一种超脱尘俗、怡然自得的境界,孔子和诗人陶渊明都曾经追求过。而这样一种境界可以说是一种人文境界。可是文学中的美感,不仅使我们能超脱,而且更能在无形当中影响我们对人生所取的基本态度,甚至于塑造我们的人格,形成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注重人文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 长篇小说《龙民》(八十八)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