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奋斗70年,贵州文学书写时代荣光

编辑:admin 阅读:1385 次更新:2019-11-08 举报

过去,这里被视作“边缘地带”,如今,这里被称为“多彩贵州”;

过去,这里名作家凤毛麟角,如今,这里的作家掀起了“贵州现象”;

过去,这里的文学只有“乡土”,如今,多元文化丰满了贵州形象……

新中国成立70年,贵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大山之中开创致富道路,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贵州奇迹,淬炼出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为贵州文学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11月4日,由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师范学院主办,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艺术评鉴杂志社承办的“与祖国同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贵州文学”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作家、评论家齐聚贵州师范学院,共同回望70载,回顾贵州文学历史,总结贵州文学发展历程,梳理70年来贵州文学的成绩——

70年来,贵州文学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参与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各个阶段的建设,见证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记录了人民生活、生产的变化,用精彩的文字描绘出各阶段的贵州风貌。

70年来,贵州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特别是何士光的《乡场上》,在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创了新时期文学表现农民精神变化的先河;叶辛的‘知青文学’备受关注,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研讨会上,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宏介绍,通过一代代贵州作家的努力,贵州文学正逐步走向全国文坛核心圈,有了更多展示魅力的舞台。

而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文学也表现出越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作家多次斩获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国家级奖项,频频登上重要文学刊物,并被改编为影视剧作品广泛流传……

新中国成立初期 热情讴歌人民喜悦

从1949年到1966年期间,全国人民沉浸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文学作品也大多呈现出火热的生活场景。

在资深评论家、省作协原秘书长苑坪玉眼中,这17年里,贵州作家重点描述的是一种乡土情结。

蹇先艾、石果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或揭露乡村陋习,或关注妇女思想解放,热烈展现着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大地的新景象。

上世纪50年代,贵州涌现出一批曲艺和戏剧的精品之作,同样在表达着解放后人民迎接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这一时期,创作力较为旺盛的体裁集中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和诗歌。

贵州大学教授朱永富,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杨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颜同林等专家分别介绍了这三个体裁的发展历程。

“如果我们把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思想上有效的报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就能从中看到一部贵州社会的发展史。”朱永富说。

而中短篇小说在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涌现了蹇先艾、石果等一批优秀作家。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贵州文学还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生活在这块并不富饶的土地上,这里的作家保持着良好的文学传统,用质朴的文学抒写方式来维护和实现黔西北文学应该有的地位和尊严。”毕节市作协副秘书长陈再雄认为,这些作家立足当下、关注现实,积极探索现实世界中普通人的生存以及生命状态,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

黔东南州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莫屈介绍,这一时期里,当地作家第一次将黔东南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习俗展示于文坛,描绘了黔东南独特的少数民族生活,塑造了许多富于时代特征的少数民族人物群像。

改革开放时期 激情拥抱黄金年代

1978年,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人们沉浸于自由与开放的环境之下,经济社会也得到迅猛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贵州文学迎来“黄金年代”。

“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苑坪玉表示,何士光一篇《乡场上》,7000多字的短文成为全世界讨论文学时绕不开的话题,这一切都是“时代使然”。

这个“黄金年代”,同样眷顾了贵州儿童文学创作——

这期间,作为中国新时期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儿童小说,叶辛的《高高的苗岭》面世;

由其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火娃》,成为中国新时期第一部儿童电影;

此外,廖公弦、蒋天华、刘国江、王强模、陈显耀、袁昌文等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创下多个第一……

“这些作品,不但填补了贵州儿童小说中长篇和儿童影视文学、儿童科学小说创作及科普文学理论研究的空白,而且有的还填补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空白。”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马筑生指出,上世纪80年代是贵州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时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散文创作队伍得到大规模的扩充,甚至更新。

“内容多是家国情怀、贵州记忆以及个体感悟的有机交织与融合。”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陈祖君将贵州散文的特点归结为“作者多、类型多、内容丰、传播广”。

而起步较晚的贵州长篇小说,却有爆发式的增长——

贵州长篇小说既描写了历史发展的波澜壮阔和宏大气势,也讲述了历史过程的荒诞与悲剧;在地域描写与文化思考方面也作出了重要成就。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颜水生介绍,叶辛、何士光、欧阳黔森、石果、王剑、戴明贤、肖江虹、肖勤等都是贵州在长篇小说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改革开放之后,贵州当代文学理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多元格局,参与了许多前沿的文艺学话题的讨论,同时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非常自觉。

“这一时期的贵州文论界,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倾向。”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颜军这样总结。

伴随着时代暖流的回潮,诗歌创作也表现得异常活跃——

1979年,李发模在《诗刊》杂志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呼声》,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称它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李发模也凭借这首诗歌荣获中国首届诗歌奖……

这个时期的贵州文学,群星闪耀——

遵义的李发模、赵剑平、戴绍康等一大批作家,依托黔地山水,传递文学火种;

“建市后的六盘水,文学创作活力满满。小说有金永福,散文有王鹏翔,文学评论理论有吴学良……”六盘水市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杨小天如数家珍。

安顺市西秀区文联主席杨汝祥也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一黄金期,安顺的罗吉万、蒙萌、姚晓英“三驾马车”,其光彩不逊于人;张麟更是因为文学创作的成就,被越级提拔为普定县文联主席,后调任《安顺文艺》主编。

“从1978年以来,黔南的小说创作出现了较大的突破,并逐渐形成了一支较有实力的老、中、青作者队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吴英文说。

他特别强调,黔南的诗歌创作,长期以来一直是贵州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为明显的先锋作用。(彭芳蓉 杨 简 王 西)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