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申解生:贾市,我心归属的地方

编辑:admin 阅读:725 次更新:2022-11-17 举报

  贾市,非城市,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龙山最为偏远的乡村。

  贾市,湘西之地最原生态的老街,深处武陵大山之中,“养在深闺人未知”,这一隅似乎渐渐地被世人所遗忘。据《龙山县志》载:贾市,明万历年间起市。街沿河而建,由上街、中街、下街组成,街面由青石板铺就,两边民居商铺鳞次栉比。

  一个深秋的正午,我随游人莽撞地踏进了贾市。关于贾市地名的来历,导游说是明朝时,姓贾的人从江西吉安府迁居于此而得名。传说,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后人改姓贾后来此地隐居。常遇春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力战克敌,曾自言能抵十万众,横行天下,明军称常十万,官至太子少保中书平章事,封鄂国公。他有三子一女,三子都在明朝封爵做官,女儿为明太子妃,后去世,明建文帝时追封为孝康皇后。明成祖夺位后,便对常遇春三子一女削爵罢官,进行追杀,其三子常森便从江西逃到了湘西,改姓贾,定居于酉水支流东桃河边。

  走进古街,沧桑的旧貌,显露在人们面前。大约一条长一千多米、宽不足四米的石板老街。街道由北至南,蜿蜒曲折,宛若跌宕起伏,婉转悠扬的一支曲子,被贾市的河水弹拨着。当年的喧闹、当年的兴旺,当年的繁华,如同飘逝的历史云烟。临河道的上街、下街建有两个宽广的货运大码头。诸多条石砌筑,扎实的基础历经数百年河水的冲洗,丝毫未动。唯有岩石缝隙里生长的杂草,在轮回中点头向游客示好,沿河商家住户的生活小码头,有的直通吊角楼下,有的直达街道旁的屋旁,历历映入游人的眼帘。古街的石板路面饱经了风雨的侵蚀,现在已经苍老了容颜。一块块青石板,如同从历史的深处铺垫过来的一面面镜子,在光的折射中,似乎可以窥视旧时的繁华。

  进入一条小巷,脚踏在光滑透亮的石板上,望着巷子两边清一色的木石结构

  的明末清初鳞次栉比的古建筑居民房屋,听着巷内孩童无邪的嬉戏声,顿时,整个人思维的节奏都慢了下来。都说乡村生活节奏缓慢,也许只有到了这条古街。

  你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慢”字的真谛,也才能寻得见生活的悠闲自在。继续沿着石板路向里走了二十多米后有一处拐角,右边是几级石阶,石阶上方是一栋保存完好的石头、火砖房,在矗立的门上“农业大学寨”几个大字熠熠夺目。显然,20世纪60年代,“学大寨”精神在湘西大山中也曾光辉一时,也为贾市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条古街上,还分布有黄家大屋、周家大屋和郑家大院等大户人家的古宅院。这些高屋大院,其房舍虽已败落,但曾经繁盛的点点景象仍历历在目。每栋房屋占地面积都不下数百平方米,那高翘入云的封火院墙,那宽敞的四合天井。

  那堂皇的鳌鱼和朝门,那门窗上装饰的双龙抢宝、丹凤朝阳、喜鹊闹春和万字格万福窗,虽经历了数百年沧桑,依然栩栩如生。

  漫步古街,随处可见,以吊脚楼为主体土家风格的古老建筑群。高大的封火墙、青砖的面瓦,四合院的天井、木栅式的窗棂、造型各异的跳簷,毗邻相连,井然有序。名称各异的商行、商号、铺面,各种各样的小作坊,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在街道的中央间隔几百米,修建一座弧形的拱门。既可用来预防火灾,也可用来对付猖獗的匪盗,实行围追堵截,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街道的防洪排水系统功能齐全,构思设计精巧,可称杰作。透过历史的烽火烟尘,闪现昔日繁华的景象。

  伫立古街,望着眼前的那些沧桑的容颜,让我不禁思绪万千。多少个风风雨雨、多少回春夏秋冬,昔日旧颜的画面如同电影一样,在大脑屏幕中播放着。看那络绎不绝的客商,看那熙熙攘攘的人流,看那红红火火的商贾,看那生意兴隆的客栈商贸。还有河面上,那一支支顺水而下的竹排,以及竹排上撑竹篙的油桐色的脊背,都在感动着我的心灵。随着时代不停地前行,社会不断发展。时下的古街,在寂寞中更显沧桑,唯有日夜奔腾不息的贾市河,陪伴它的同时也似乎对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半天的相识,很快就要离开了。缓缓行走在石板街道间,心情沉沉的,回望小巷旁的古老建筑,心中恰似离开初恋情人般依依不舍,这就是我多年来在寻找的去处,这就是我心归属的地方。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