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散文集《生活杂拾》

作者:郭长志 阅读:2429 次更新:2022-07-12 举报

生活杂拾

 

 

                                              1忆母亲

         深秋了,落叶满地,野草枯黄,只有秋白菜和青菜的翠绿显示着旺盛。我的菜地一片荒芜。母亲去世后,我种地就稀疏了,1991年我腿受伤以后地就干脆撂荒了。我站在地边,过去同母亲种地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太史公曰:父母者,人之本也。母爱,是最深沉最深厚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个矮,身小,黄瘦,刚过六十,头发就全白了。母亲是农家女,1950年跟父亲到了矿山。父亲去世后,母亲于 1968 年投奔我们来到贵州。母亲会干不少农活,到了我们这里,没地种,总要在房头楼角屋后找块空地种点什么。操起镐头缓慢地刨,累了,拄锄而立。——母亲在菜地劳动时的愉悦,小憩时的安详像木刻一样凸现在我的脑子里。亲手种的菜绿中有她的寄托,菜地里干活是她一大乐趣。1981年我们从矿区的最北头搬到矿区的最南头,母亲走七八里路还到原来住的地方种菜。后来在新迁的地方刨了现在这块地,母亲才不南征北战了。

       这白菜拔掉,种点土豆;那边种点豆角!往年,母亲在菜地指指点点说。   

        夏天,按照母亲的要求我从场上买来辣椒秧或茄子秧,她可高兴了,立刻挎上筐,装上秧,拿她经常拿的那把旧的尖形菜刀上地了。有时下小雨也劝不住,下雨,栽上,好活。母亲说。

       长志,豆角的藤子长挺高了,去砍点条子来!母亲说了,我便上山,砍回树枝,一根一根插在豆角秧旁,搭豆角架。当豆角结满架,母亲隔几天便去摘一筐,自家吃不完就送给邻居吃;还用线穿起来,一串一串的,晒干豆角。有时砍回苞谷杆,看着孙子啃甜杆儿,她甜甜地笑,每条皱纹都舒展。

        母亲是19868月的一天,在地里栽完白菜后患脑溢血于次日晨去世的。我非常悲痛,写了一首怀念母亲的诗寄托我的哀思:娘亲遽逝不胜悲,往事如烟逐泪飞。少小丧母堪可哀,中年失夫命多摧。育儿育女心操尽,家务家活身早颓。事业学业人及物,皆有先妣一片辉。在母亲去世的那几个月里,我隔几天就去菜地——倒不是看白菜的长势,而是重温先前与母亲共同劳动的欢愉,感受母爱的温馨。

       记得19872月,母亲头年8月栽的白菜长出了很高的菜花梗,顶端开着黄色的小花,摇曳着,发出淡淡的清香。母亲吃穿无奢求,清水煮菜花和菜花梗蘸辣椒水她最爱吃。

      长志,你去拎一筐粪来,我栽点葱。忽然听到母亲的声音。母亲穿着灰色的衣服,飘着花白的头发,在菜地中拄锄而立,——这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油画。

                                   1993 11 25

 

                                                                                                       

                                                   2火车汽笛遍山乡  

        我对火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爱听火车沉宏、激越的笛声,也爱看火车长龙般的雄姿,更爱乘火车游览祖国的锦绣河山。

       坐在车窗边,看着车窗外飞闪而过的田野、森林、使你心旷神怡,为祖国的辽阔富饶而自豪;看那巍峨的高压线塔、烟囱林立的工厂,使你心情振奋,为祖国工业的飞速发展而高兴;那山脚下农舍袅袅的炊烟,河里的白鹅,耕地的拖拉机,责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的景色,——这一切会引起你的种种遐想,你情不自禁的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干杯。

       窗外掠过的迅速变换的景色固然有迷人的魅力,铁路本身也是一道景观,它或蜿蜒穿幽谷,或险峻而爬坡;跨桥呼啸而过是常见的镜头,但桥各具风姿,它们是建桥工人艰苦劳动的结晶,标志着我国的建桥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江南和华北平原很少见隧洞,但在蜀道难的秦岭和乌蒙磅礴的云贵高原,隧道可是挥不走的陪客。侧身万仞峰巅过,秦蜀遥看两点烟,直壁垂岩,沟大谷深,桥隧相接;有的隧道里有桥,有的车站建在隧道里,非常罕见。襄渝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隧道不但多,而且长,有的竟有五、六公里,堪称地下长廊,即使在白日,车灯也是常明的。有的地段极其险峻,铁路蜿蜒曲折,重迭交叉,往下看,万丈深谷,飞瀑挂山前;朝上望,一线天缝,白云欲进窗。峭壁巨石,野藤杂草攀援;峡深流急,桥墩巍巍耸立。在盘桓纵伸千里的铁路线上,我看到了铁路筑路工人、铁道兵战士的艰辛劳动。在这样高的路基上、在这没有路的山崖上,当初修路时几百吨、几千吨的水泥、石头是怎样运上来的?打隧道出的石渣堆起来像座山,有的填平了一道山谷,这么艰巨的工程该流多少汗水啊!其艰难可想而知。

      在铁路工人、铁道兵战士、还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英勇奋战中,一座座大桥腾空而起,一个个隧道被凿通,千山万壑变通途。当火车巨龙般的身躯出现在山乡村寨,当它叱咤风云的声音在山谷中鸣响时,多少人前来观看啊!年已古稀的老大爷老大娘还是第一次见到火车哩。当幸福的人们走进车站,进入车厢,坐在舒适的座位上在新铁路线上旅行时,英雄的铁路建设者又踏上了征途,在荒原或深山里修筑新铁路了。

       在旧中国,从1867年修筑第一条铁路算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只修了铁路一万多公里,而现在通车里程达五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五位。

       我有一种习惯,家里墙上总要挂一张中国地图,每天总要看上几遍。看着那像血管似的红色铁路线不断延伸,别有一番喜悦在心头。有时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往地图上勾画,陡然间增加了许多红线。爱人说,你这是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铁路规划,怎么现在就划上去了?是的,我太性急了些。可是铁路建设的速度并不慢,青藏铁路已通车到格尔木,不要多长时间,火车将飞驰在雪山顶上,火车的汽笛声就会鸣响在布达拉宫旁。

                                      1986520

         〖附记:转眼14年过去了。这14年间,我国的铁路建设频传捷报。1990年衡(阳)广(州)铁路通车,使京广真正成为全线复线,大瑶山隧道双线142公里,是当时国内最长的隧道。1992年兰新铁路铺过阿拉山口,成为又一条欧亚通道。1993年包神铁路通车,1994年广梅汕铁路和大(同)秦(皇岛)铁路竣工,1995年西延铁路、宝中铁路相继建成,199511月京九铁路建成,1997年南昆铁路通车,1999年底新疆的南疆铁路建成通车。这期间,完成了浙赣铁路复线、兰新铁路复线和京沪铁路改造;还有许多地方铁路相继建成,如广东的三水铁路、内蒙古的集通铁路、四川的达成铁路、江西横峰到福建南平的铁路、合肥到九江的铁路,宣杭铁路长兴到宣州段,湖南的石长铁路、云南的广大铁路、浙江的金温铁路,广西的黎钦铁路,等等。在建的还有内(江)昆(明)铁路、神(木)延(安)铁路、朔(州)黄(骅)铁路、西(安)(安)康铁路、江苏的苏南铁路、贵州的水小铁路,西安到南京的铁路也已开工;株州到六盘水的复线、宝鸡到兰州的复线等。广梅汕铁路梅州到福建坎市段的梅坎铁路已经铺通,年内可以通车;南海到珠海铁路明年可以建成,粤海铁路也已在建。规划中的铁路就更多了,有的不久就要动工兴建,如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铁路已勘测完毕。此外我们还建成了广州到深圳的准高速铁路。现在我国铁路通车总里程已达七万多公里。随着西部开发的战略,我国的铁路建设还要掀起一个高潮。     2000 8 6 日〗

                                                                          

    

                                                

                                                 3重新站起来的喜悦

      双足站立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人的站立离不开脚和腿。《人和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说,脚的骨头占人体骨头的五分之一多,有206块,神经丰富,脚心那面有许多穴位,在走动、跑动时这些穴位就起到健康身心的作用。脚的这些作用我以前知之甚少,平时对脚保养也不好,只知道脚在腿的带动下把我送到需要去的地方。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我不慎失足从两米高处坠落,左大腿股骨粉碎性骨折,脚虽然没有受伤,可随着腿大哥的休息脚也不能沾地了。接骨的牵引架和坠砣把左腿固定住,左脚高高地搁在牵引架的顶端,位置比头还高,左脚就这样尊贵地摆放了一个多月。

       我的床挨着窗子,窗外有一棵大杨树,我仰视树顶和树顶上的蓝天、白云。树叶婆娑,像是招我共舞,可我不能接受它的邀清。我遗憾地收回目光,戚戚地注视着伤腿,无奈地动动脚趾。

       人生自然有许多痛苦,可我认为天下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腿脚骨折不能下地了,每日望着天花板出神。对每个到床边探望我的朋友和同志,我十分感谢;望着他们走来和离去的自由的腿和脚,感激之余又涌起酸楚楚的嫉妒。人不能立起是多么痛苦啊!一下子,我与伤残人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感情融通了。

       725日,手术后第50天,我拄着拐杖下床了,我重又站立起来了!我高兴的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让他们知道这特大喜讯。虽然还离不开拐杖,可脚终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既然站立起来就不难迈出第一步、第二步,直至奔跑。当然,以后我要十分珍惜、爱护腿和脚,不只是不让它们受伤,还包括:不走冤枉路,无聊路;走正路,走大路,继续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1991 10 11

                                                                                                     

 

                                                       4 重新工作的喜悦

         我少年时读过陈学昭写的《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本书,受作家对工作挚爱、对生活执著追求的精神的感染,我产生了对工作朦胧的向往。后来参加了工作,觉得工作并不美丽,严格,单调,苦,累。也许人注定要经过炼狱的灼烤,在艰苦劳动的磨砺中,慢慢地我尝到了疲累之后欣赏劳动成果的甜滋味;劳动锻炼自己、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蕴藏幸福的道理浸润着我的心灵。从被动的劳动嬗进到自觉的劳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工作着确实是美丽的!

        工作是劳动的场所,是向社会奉献的机会。工作不仅是谋生,它还是一种创造活动,人的能力的外现、才能的发挥、存在的证明。否则就不能理解有的人虽有殷富的财产和优裕的生活条件还要努力工作;有的人虽然离退休了,还不要报酬地工作;有的残疾人虽然不缺吃穿,仍然忘我地工作……。啊,工作是绚烂生活的生长素,是生命辉煌的乐章,是人生一段美丽的花期!

         19915月我因公左腿股骨粉碎性骨折短期地脱离了工作。两个多月的仰卧不动使我深尝了不能工作和身体不自由的双重痛苦,每天望着天花板出神,与窗外的杨树为伴。每当同志们和好友来床前看我,都引起我随同他们一起走的欲望,激起我尽快康复赶快工作的冲动,——正是这种欲望这种冲动支持我度过了那许多难捱的时光。可是,牵引的铁砣把我束缚在病床上,当用笑脸送走探视的人们后,静夜里泪滴止不住顺眼角滚落。我不止一次地梦见重又登行在熟悉的楼梯道上,又坐在办公桌前、又在工地上与同志们交谈、干活,享受工作的欢愉,昔日工作的情景又一齐涌到眼前来。病室里的黑暗告诉我刚才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但美好的梦境毕竟让我重沐了工作的芳馨,工作的魅力温柔的光顾消解了疼痛,驱走了寂寞。

         后来在家养伤,我拄着双拐在屋里轻轻走,从病床上解放了,可还没出屋子几十平方米的桎梏。家里的照顾是周到的,但仍按捺不住对工作的渴望,更生长对同志对朋友的思念。有人说时间可以消蚀、融解、抹平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双拐换成单拐,单拐又换成了轻便的手杖。8月下旬,我拄着手杖上班了。虽然有点像绅士,确是可喜的一步:我重又驰骋在工作的芳草地,踏上了熟悉的楼梯,抚摸着熟悉的扶手,走在熟悉的走廊,遇见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啊,这不是去年病床上虚幻的梦了,而是实在的真实,是生命机体的又一次昂扬!

         我不再静止的一个视角地看窗外的树了,而是一棵一棵地走过它们,枝条婆娑树叶沙沙表明它们欢迎我的检阅。街上的人流中许多熟悉的面孔向我打招呼,有的走近前来攀谈。我重又回到了人们亲切的怀抱,重又溶于同志们热情的氛围中。这是不寻常的一天,又是十分平常的一天。对正常的人来说,这一天与别一天没有两样,我与这一天却阔别了一年多。当我重又呼吸街道上的空气,重新沉浸工作的氤氲,恍惚有隔世之感,悲喜交集。我脑际浮现出我受伤的一瞬间,救护车上的颠簸,担架上的晃悠,X光机下的呻吟,手术车穿过白色的长廊……。这些画面衔接成了通向今天的桥,我蹒跚着从桥的那端走到了这一端,踱到此岸,重返喧嚣的人间。我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颔首微笑,胸腔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快慰,我想大笑,我想大吼,我想大哭。无名者格言说:人们有时对珍贵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失去它时才知道它的价值它的宝贵。就业永远是待业大军的期盼。可我们有的人不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随便敷衍它、丢弃它。只有失去它时才知道工作的可贵,才能体会到重新工作的喜悦。

          工作装点生命,工作给生命带来乐趣,人生因工作才这样缤纷。

                                                          2000 12 27

                                                                               

                                         

                                           5 做四百个俯卧撑   

       当我做完第四百个俯卧撑之后,头部脸朝地的地方一大摊汗水,手臂都有些麻木了,浑身大汗淋淋。拿过一条毛巾擦汗,毛巾很快就湿了,几分钟后毛巾拧出汗水来……

       自少年时代起,我就喜欢长跑、打篮球;体育爱好使我常年健康,多年无病。但自19915月左腿股骨受伤骨折后,为了不影响长骨,3年时间没锻炼,吃过去的老本199411月开始运动,先是跑步,继后恢复健美锻炼。健美运动是力量性的锻炼,意在肌肉发达身体强壮。我主要锻炼上身。我采用三种方法:弹簧拉力器、哑铃、俯卧撑。做俯卧撑最方便,不需要器材和特殊场地,随时都可以炼,锻炼肌肉的部位比较多,效果显著。我恢复健美锻炼半年来,胸部和胳膊上的肌肉丰满且有棱角,身上不觉冷。去年冬天只有一次穿毛衣,还是家人逼的,下午就脱掉了,一冬天顶多穿件线衣。这都是坚持锻炼带来的好处。

       体育锻炼是艰苦的,当我每次拉弹簧拉力器,当我每天用各种姿势升举哑铃几百次,那胳膊酸、汗水流、肌肉辣的滋味当时并不好受;每次做俯卧撑都得下一次决心,为了健康,为了强固生命之舟而俯下身去……

1995 6 6

 

                                                                                                  

                                                 6 人有爱好自潇洒                                          

         我爱好不多,哪一样也不精,无大观景像,只是感觉到人有点爱好,活着有趣味,生活充实些。

         爱好从好奇引起,由兴趣形成,用执著巩固。

         我爱好画画、体育(篮球和跑步)、文学和读书。画画,我照着画特别像,钢笔画、铅笔画都画过。19岁时照着照片画了一张自己的像,别人看了说还像。正是少年时和青年前期的练笔,我移画漫画和改漫画挺熟练,但只此而已,一直没进到写生和创作画的阶段。——因为我加大了文学爱好的力度,只能忍痛割爱,停止了画画的爱好。

         我身体健康,得益于爱好体育。我酷爱打篮球和中长跑。球技虽不高,篮球赛总参加。45岁时正式比赛不上场了,便在场外指手画脚,与球痞子打半篮。70年代和80年代初有几年我行路就是跑,既节约走路时间又锻炼身体,一举两得,全然不理睬别人惊诧的目光。1991年上半年我在多经科工作, 一次在北三开完会后 , 离给青年讲写作课的时间还差6分钟 。北三到科里有15 公里,我撒腿就跑,准点赶到教室。讲课时跑步的热量散发出来,大汗淋林。还有一次我在多经科打电话给宣传科,撂下电话5分钟后我便出现在宣传科门口。这都是昔日的风采,19915月腿受伤后就再没跑过了。我最大的爱好还是读书学知识。关于读书的诗,除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我还喜欢于谦的《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读书兴趣较广,社会科学领域的书我都爱读。写作爱好,我也有过刻苦的努力,各种文体都尝试写,但至今没有擅长的文体。爱好的乐趣在追求的过程中,要随意些,不必定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憋屈了自己。正是:迄无成就终不悔,人有爱好自潇洒。

                                                   1994 5 20

                                                      

     

                                             7青春献盘江   别后长相忆    

         我漫步在拖长江畔,我徜徉在矿山街头,我行走在巷道深处,我憩坐在舒适的家中。宇宙一何,人生少至百,转瞬之间我们从北方来到西南已经22年了,原来荒寂的西南山区现在已建起了许多工矿企业,高楼林立,人流如潮,乌金成山,铁路通达   。矿山的变化是巨大的,令人高兴,令我欣慰。但在欣慰中又常常会有一丝惆怅袭上心头。想当年我和工友们来西南的时候风华正茂,而今都已是中年,由于陆续退休回老家,在岗的在矿的越来越少。我想念他们,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 两辆解放牌汽车驶上了山腰,我们从车上跳下来,搬下行李,卸下工具、材料,支起帐篷。那是大个子张,山东汉子,他 18米的个子,膀大腰粗,挑水不用扁担,双手一提走几里。盖房子砌地基,那么大的石头,他双手一捧   就起来了。在一起10多年,他总笑呵呵的。大个子张的身影常在我眼前闪,他现在在哪里?——他在井下受伤了,后调地面工作,前年他病退回山东了。

       ——“徐师傅!再见了,到河北别忘了来信!去年夏季的一天,我去看正在打包装的机厂徐师傅,他调回去了。徐师傅49 岁,钳工技术在矿上是首屈一指的。1971年到盘江,压风机、绞车、冷库、主扇、中央泵房……矿上的一些大设备都是他领着安装的。徐师傅到西南15年,给矿上干了不少大活,也算是矿上的功臣了!”“不,只能说咱们为这个矿山贡献过力量!”“徐师傅挺谦虚的。”“不是谦虚,是真的……”

       ——今年1月,供应科的刘师傅退休就要回唐山了,晚上我去看他。他高兴中又有些留恋,在招待所踱来踱去,一遍又一遍地扫视着矿山群星般的灯光和鳞次栉比的建筑群。我说:刘师傅,休息吧!明天还要坐火车。刘师傅转过身,掏出手绢擦了一下眼睛,按了一下鼻孔,说:再见了,你回东北时,一定到家!我点点头……

                                                                    1987 2 17

 

 

                                                 8圆通山纪游

         昆明来过多次了。可适逢樱花开,还是第一次。听说樱花都栽在圆通动物园,我便来到圆通山。

         圆通寺还是头一回谒游观览。以前来,有时匆匆,有时恰遇整修不开放,终不得一观。今天,寺门大开,春光氤氲,春花争艳,春风扑面,游人如梭。圆通寺亚于太华、华亭,逊于筇竹。如来、菩萨当门而座,温蔼之状可掬,大风起兮云飞扬,颜色不那么鲜。殿两侧的墙壁从下至上分几层满塑罗汉。整个大殿金刚狰狞,菩萨心慈,佛祖开颜,罗汉逞威;烛光摇曳,香烟缭绕,善男信女和老妪跪蒲团之上叩拜,可谓信则灵。

      寺前水池清碧,游人往水中抛撒馒头或面包渣等吃食,鱼群集争食,泛起红色的浪花。看那条,多大!”“哟,这么多!红的,多好看!”——小孩儿和游客指看着、嚷着。有人从旁拍下了圆通寺观鱼这有趣的镜头。

        花房、长廊正举办花展,花虽不太多,也琳琅满目,姹紫嫣红,喷朱泛绿,给这单调的古刹添了不少情趣。我喜欢花草虫鱼,但没成癖,平时不细心,认得几种花有限,多数叫不出名字,一下子也讲不出它们的雅处来。只觉得盆栽、盆景小巧玲珑,别致娆丽。有中空的枯树桩,却从其上长出一枝新株,枝叶青葱;有的盆中树或左右盘绕,或挺拔直耸,饶有兴味。有的是一座石山,山上有草,山顶居然还长着一株苍劲的松树,虽在盆中,却是真石真草真树,独具匠心。有的从盆沿下垂,叫倒挂;有的盘根错节,缠来绕去,犹如蟒蛇;有的曲折盘旋,昂首向空,宛若游龙;有的盆中桔,结了比乒乓球还大的果,据说是近几年的新品种……。真是拢天地于盆内 , 集百卉于花房;赏茶花以悦目,抚兰叶而神扬。展房的壁上挂着近年和今年春节的泼墨、题诗,——书法展与花卉展互相辉映,更增文化氛围。

        出了花房,走出长廊,我寻找樱花。公园服务员说有两株,我没找到。又问了两个人,也回说不知道。寺前和寺旁倒有几株树,开着粉红色的小花,不知是也不?一位老人说:看樱花,到圆通山上去!

        出了圆通寺,走上山坡,没多远,稀稀落落便见几簇树——每簇都有几棵树——开着粉色的一串串的小花,问之,这就是樱花。里边更多!那位游客说。我继续前行,豁然开朗,一片粉色的云霞蒸蔚在眼前。这动物园一里路的两旁都是樱花树,树枝在头顶上几乎合拢。人在樱花路中,樱花迎面而来,从头上掠后。圆通山的樱花不知是什么品种,树不大,多是几棵栽在一起;花,朵小瓣瘦,一串串,好像榆树钱儿,貌不富丽,却有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树下落英缤纷,路上也陈有花瓣,踏过樱花第几桥?活泼的姑娘、小伙手扶樱花树,留下了美好的纪念。

        在动物区,虎豹狼狐尊容依旧,光顾者少。猴子的顽皮和灵敏总吸引人,新的猴山猴池又给了它们广阔天地,任其驰骋嬉耍。

        我漫步走出公园,游人络绎不绝,他们或许也是慕樱花之名而来的吧 ? 灿若桃花的樱花从富士山下飘洋过海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昆明扎根,增添了圆通山的春色,使春城更加妩媚。据说樱花的花期是短暂的,然而它以自己短暂的存在点缀了大自然,在绚丽的百花园中奉献上一瓣馨香,向人们展示了它的价值。

        樱花的素美,此次的圆通山之游,昆明春城的旖旎风光,将在我的记忆中长存。

                                                                        1985 3 14

                                                                     

                                           

                                                     9登电视塔纪    

        一天下午,秋高气爽,我兴致盎然,独自向矿务局对面矗立着电视差转机的山攀登。

         从山脚树矿南井旁的山梁往上走,开始还缓,愈走愈陡。在一个山坳一片绿树掩映中有两户农家,几只鸡在门前寻食。一只黄狗窜出来冲我狂吠。一个小伙子走出来,喊住它。

         前面更加陡峭。我沿着依稀的之字形小径朝上走。在半山腰凸出的山岗上,一匹马拴在钉在土里的一根竹桩上,悠闲地吃草。我仰望安设差转机的那个最高的山峰,巍峨耸立,怪石嶙峋。马扬头嘶叫一声。山从人面起,云旁马头生是也欤?我继续行进,身体发热,汗水涔涔,我解开外衣扣子,用手绢擦汗。我转身朝下望:山脚树矿的南井尽收眼底,总医院和矿务局的建筑全景地展现在眼前。

       我喘息片刻,又艰难地往上行。

       从南边漫过来一群羊,一个身穿羊毡坎肩的牧羊老汉走过来,我与他攀谈起来。老汉有50多岁,中等个子,身体结识,黑里泛红的脸。小说里常用紫铜色的脸膛形容日晒雨淋、风吹雹打的劳动人的健康面色,用来描写这位牧羊老汉的脸色也完全适切。

        老汉说:它住在电视塔过去约五里路远的一个寨子,六口人,他放的是自己的羊,一百多只。一只羊值三四十元,每只羊一年可剪二三斤毛,每年总共可剪羊毛三百来斤,每斤羊毛国家收购价一元一角。另外还喂养有两头牛和鸡鸭鹅。三个儿子都大了,两个已结婚了,小的在盘关读中学。

         “我们家离这个电视塔有五里路,收到收不到?老汉问我。

        我让他从望得见的矿务局的距离打个比方,大致有多远。

         “有到矿务局大楼那么远!老汉说。

         “能收到。我说。

         “中间有几个山包哟!

        “小山包不要紧,买电视机吧,能收到!

        老汉说要买一般多数人家看的那么大的黑白的。我告诉他那是十二吋的黑白电视机,进口的四百多元、国产的三百多元一台。老汉说要买一台进口的。

         “买一台一千多元彩色的!我说。

         老汉连连摇头:买不起,买不起——一个农民家,买个黑白的就行了!

         老汉丢一个石子儿,吆喝跑远的羊。我与老汉分手了。老汉说从里面绕着走,好走些。你小心哟!老汉看我走远,越爬越高,提醒道。

        我终于登到了山顶,站立在差转机巨大的天线架下和那个石头房子前。纵目远眺,苍山如海浪,起伏若泥丸;绿茸茸的群山弥漫着薄薄的岚雾,拖长江水蜿蜒地流着,铁路相伴着河道由南往北伸展。杜甫《望嶽》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哉有气势!人们用登高望远视野开阔的道理比喻求知,拉吉舍夫说: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然也。

         拖长江弯弯曲曲在群山的峡谷中流淌,铁路和公路在峡谷中行进。拖长江水隔开了两岸。《普安厅直隶厅志》咏盘江诗云:万山谁划断?一水界东西。地旷风逾急,天低云易迷,……”现在,许多铁路桥和公路桥横越其上构成了方便的交通网。盘县古人对盘江流域山势险峻的无力的感叹是以前的事了。现在,非但一水界断不了东西,山腰也能凿开峒门,地层深处亦有惊雷。通过这差转机——电视塔,深居黔山的几万名矿工与祖国各地都保持着联系,世界风云皆在胸中。

                                                                                               1984 9 17 

                                            

     

                                                       10灯的随想   

         前不久上海市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灯展。从公元前的陶灯、青铜灯到盛唐的宫灯及近代的马灯、电石灯、电灯,应有尽有。徜徉其中,灯的发展和变迁尽收眼底,灯的变化浓缩了历史,从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灯的变化不只是光源的改变,制作灯具的材料及其饰物也都不同。每个时代都给灯具和灯饰打上自己时代科学和文化的烙印。我无意也无力对灯的演变做深入研究,只是从记忆的大海撷取关于灯的几朵浪花,谈谈自己对灯的感受。

        我是在矿山长大的,我喜欢矿工们头上闪烁如繁星的矿灯的灯光,也爱看矿区一片灯火的壮观景象。灯光闪耀,星光灿烂,——连亘的矿区在群山中起伏延伸,地上的灯火与天上的星星连在了一起,地上的繁华连绵到了天上,天上的街市降落到地上。青年的时候我在另外一个煤矿上班,离家较远,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家时心切,虽然下了火车离家还有二十来里路,又是深夜,还是下了火车就开步走。走过几个山岭就望见前面一片通亮,那就是矿区了,也就是快到家了。这亮光,这灯火给我温暖给我鼓舞,再疲累,也顿时精神。

        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贵州。那时矿区刚建设,没有电,我们用马灯照明开井口,同志们风趣的编了顺口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睡铺两层,点灯不明……”过了不久,架了高压线,建了电厂,电灯亮了,马达响了,矿区沸腾了。十多年过去了,矿区的灯虽多了,可种类、样式却无大变化,白炽灯一统天下,水银灯、碘钨灯和日光灯也不多,显得单调。矿工脸虽黑,心是红的,胸腔揣着一团火。矿工开采煤炭,文学作品形容其为乌金,又称太阳石。我们矿工奉献光明给人间,我们自己的住处和活动场所为什么不能更明亮些更美观些?80年代初,社会进步的步伐终于来到了矿区,矿区的老式建筑物开始改建和装修,灯具也换新潮和新款的了:俱乐部大吊灯高悬棚顶光芒四射,食堂、宿舍里壁灯、吸顶灯、吊灯各种灯具璀璨争辉,餐厅、舞厅还装设了霓虹灯,就是白炽灯吧,也都加了罩。

        更可喜的是家里的灯也有了变化。过去几十年都是白炽灯泡,70年代末安上了日光灯,望着以前只有公家办公室里才有的日光灯,母亲和孩子们高兴的不得了。1997年我买了自己的新居,灯具自然今非昔比,梦幻色彩的壁灯,光灿新颖的吊灯,漂亮节能的台灯……过去只能在电视或电影里才能看到的这些灯,今天进入了中国寻常百姓家。抚今追昔,浮想联翩,这些变化怎么来的? 1998年抗洪的胜利,1999年的国庆大阅兵,各行各业的建设成就,国民经济的稳步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奋起直追,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十二亿人基本步入小康……,我恍然大悟:中南海是指路灯。

                                                              2001 2 16

                                                                             

    

                                              11回忆一次与志愿军的联欢

         人们记忆中的往事,有的像金子般灿烂,似火在燃烧,如灯在照耀,像浪花在激腾,永远不能忘怀。1953年一个晴朗的夏天,我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巾,与中队的同学们到离矿18里的县城,慰问志愿军,与志愿军叔叔联欢。

        那是一个盛夏的早晨,迎面吹来凉爽的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顺着矿区铁路朝前走。路基的斜坡和路基下的地头开着黄灿灿的蒲公英花和蓝色的小花,红艳艳的星星火炬队旗在蓝天下呼啦啦飘。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我们唱着郭沫若作词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清脆的童声合唱扩向四方,铁路上和铁路下的行人都向我们投来赞许的目光。火车鸣笛拉着煤炭从后面开过来,我们从路中枕木闪开,火车呼啸着向前驰去,司机笑着向我们招手……

        傍近中午,我们二十多个少先队员(有七、八个女同学)来到县城一幢旧的像个会堂的大房子门前,站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慰问的志愿军是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他们在朝鲜战场打击美国侵略者光荣负了伤,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老师说完先走进大房子里。不一会儿,一大帮志愿军随着老师走出来,他们都穿着黄军装,有的头上、胳膊上还扎着绷带。就像一群鸽子唰的一声飞上天空,我们二十多个少先队员呼地扑向志愿军,把红领巾戴到他们的脖子上。志愿军叔叔把我们抱起来,我们打开手巾包:给,叔叔,吃吧!这是我们当矿工的爸爸头两天晚上听说我们要和志愿军联欢,省下班中发的面包,让我们今天带给志愿军叔叔吃。抱着我的志愿军叔叔把我放到地上,一手推着面包,一手摸着我的脸蛋,眼含着泪花,说:小朋友,看到你们就高兴,叔叔不吃,你吃吧!说着,把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放到我的手上。我当时还没有读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只知道志愿军抗美援朝去了,在朝鲜那边和美国鬼子打仗,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是最可敬的人。

          20001025日是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那期间报章杂志发表的纪念文章、影视播放的纪念专题片,使我想起了我记忆中这遥远的又很近的一幕。那次联欢以后,由于转学搬家和长大工作搬家,那枚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怎么也没找到,我懊悔不已。

那枚胸章虽然丢了,可与志愿军联欢的记忆却永不会失去。《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片子,我百看不厌。

                                                                                    2001 2 19

    

                                                 

                                                           12矿山情    

         八月的天气闷热,密林深处蒸腾着朽木和烂草的腐殖质气味,空旷的草地散发着青草和野花的芳香。

         “郭叔,你看!小柱子从树枝中钻出来,拿着刚采到的一个金黄色的大蘑菇,喜孜孜地给我看。

         “好哇,这种蘑菇好吃,但不容易采着,——我们真运气。我接过蘑菇,放入小竹筐中。柱子,我们休息一下吧!我们在一个树荫下坐下来。

         山下狭长的十字形沟谷满布着高矮不齐的工业建筑和鳞次栉比的住宅楼房,从对面隧道钻出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朝我们这座山驶来,一会儿又钻入我们这座山的隧道,进入大山腹中,不见了。洗煤厂空中皮带走廊横跨公路,落地煤像一座小山,白铁瓦在阳光映照下闪着耀目的银光。

         这就是我亲手参加建设的矿区。

         记得 1965年冬天我们刚来这里时,除了稀稀落落老乡的木板房,矿区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在破瓦房内搭了二层铺,好像轮船上的四等舱。

        “小柱子,你还记得我们住帐篷吗?我问。小柱子是我叫他的小名,小柱子大名叫赵庆山。

        小柱子瞅瞅我,说:郭叔,我猜你又想起过去的事了。——住帐篷我怎会忘,你教我认字、写字。

         庆山现在已是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了,是机电队副队长。住帐篷时小柱子的爸爸是我们这支建设队伍的领导,小柱子常到我们的帐篷去玩儿。小柱子看去有些憨,可教他什么却记得很快、很牢。现在庆山的爸爸已年近花甲,快退休了。前些日子我去庆山家看老领导老战友,我问:退休后,回北方?

         老赵哈哈大笑:回北方?那多冷!——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你呢?调回去?

         我摇摇头:向领导看齐,领导都不走,我回北方干什么?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和老赵一样都热爱这流过汗水、付出过劳动的地方,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起风了,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翻起了乌云。郭叔,快下雨了,回去吧!小柱子说。

         我瞧了瞧小竹筐,已采了多半筐。走吧,回去吃辣椒炒蘑菇。

        还有肉呢!

         “那我就和你爸爸喝两杯!

                                1982 12 2 日发表, 2001 9 8 打字

     (我最早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是 1975 年底,是议论文,还没署名。署名文章这是第一篇。)

 

                                     

                                         

                                    13养鸡的悲喜剧

        素芬很久就说要买鸡雏来喂。对,买小鸡!买小鸡!孩子们热烈支持母亲的倡议。

        “咱们屋子窄,门前也不宽敞,再说鸡好瘟,还是别——”

        “你给钉个鸡槽子吧,素芬打断我的话,别的不用你管!我是少数派,不好再坚持己见了。

       过了几天中午素芬下班回来,兴冲冲进了屋,说:快来看小鸡崽!说罢打开她手提的圆竹篮子的盖子,六只小鸡崽毛绒绒地在篮子里唧,唧的叫着,两个孩子也忙围上来,把鸡崽抓在手中细看,像捧着一件什么宝物。素芬忙从孩子手中接过鸡崽放到地上,说,你手热,它要上火的……”门挡上一块半尺高的板子,白天就把小鸡放在屋里,九平方米的地盘任它们游荡;晚上把它们抓进一个长方形的柳条筐中,上面盖上。每天早、午、晚,素芬和孩子们着了迷似的都要看看小鸡。素芬有时撒饭粒,有时撒菜叶,口中——唧唧唧叫着,时间长了,素芬一叫,小鸡都朝她奔来,有时不叫也跟着她跑,俨然鸡司令;素芬脸上也漾起笑意,骄矜自得。

        六只小鸡渐渐长大,长方形的柳条筐装不下了。在素芬的催逼下,趁一个星期天我在窗前钉了一个鸡架,正面用细铁丝编成网状,有一个活动门。素芬表扬说:你对咱家的养鸡事业有点贡献,下蛋先给你吃!

        “怕还没等下蛋就都瘟死了。那年……”,我说。

       那年是那年!现在——你看!素芬亮出一本书:《家庭养鸡》。晚上素芬入迷地看起来。

       六只小鸡长到半大了,一只也没瘟,邻家倒死了两只。素芬更加得意:怎么样?事实胜于雄辩!不知是野心大了,还是半大鸡没有小鸡可爱,素芬说要孵小鸡。

        一天晚上我下班晚了一会儿,回到家一看,床头放了一个旧竹筐,里面放了半筐稻草,一只老母鸡趴在稻草上,翅膀底下露出蛋来。老抱子是马嫂家的,素芬说,二十个鸡蛋,咱家十五个,她家五个。老抱子是只金黄色羽毛的普通鸡,趴在筐里一动也不动,一天抱下来喂一次食。喂食时老抱子不满地叫着,顾恋着窝,有时没吃几口食,噗地一声又飞进筐。一次踩坏了一个蛋,素芬轻拍了一下老抱子,心疼地说:蛋黄都有血丝了呢!老抱子非常安静,夜间有时听得见它用爪子翻蛋的声音。素芬怕老抱子翻蛋翻不匀,趁它吃食的时候翻蛋。一次老抱子看见,凶猛地扑过来,素芬急忙闪开,老抱子腾地一下飞跳进了筐。素芬常拿着蛋冲着灯光看,我摸摸蛋,还挺热呢。

        转眼到了第二十天头。夜里素芬突然开亮了灯,一跃而起,穿鞋下地,弄得我一阵惶悚。素芬在鸡筐边听着,喜上眉梢,说:小鸡在叫了!你来听!你来听!我把耳朵贴着鸡筐注意地听了一会儿,果然听见从鸡窝里传出微弱的嘶嘶的声音。素分从老抱子身体下面摸出一个鸡蛋听了听,放回去;又摸出一个听听,惊喜地送到我耳边:你听,小鸡在里头叫呢!

      到早上,那先叫的小鸡出蛋壳了。素芬拿鸡蛋逐个看,有的蛋被小鸡从里面啄了一个洞,素芬顺着小洞剥开蛋壳,小鸡全部露出,又把扭着的小脑袋给正过来。小鸡湿漉漉的,羽毛贴在身上。素芬拿来一个笸箩,放上棉花,把小鸡放在上面。到第二天,出了十多只小鸡,鸡筐里还有四五个蛋。马大嫂来了,逐个拿起鸡蛋掂掂,又冲灯光看。说:这几个是寡蛋,这两个是没及时剥壳,闷死了。有一句歇后语: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果其然也。

        “小鸡不是自己叨节吗?素芬问马嫂。

        “有的壳硬,小鸡叨不动,这时就要帮它剥开,不然就会闷死。马嫂说。素芬剥开了那两个蛋,小鸡已发育完全,太可惜了。

        “出壳的那些呢?马嫂问。素芬端过来那个笸箩。十多只小鸡的羽毛都挺起来了,毛蓬蓬的很可爱,除了几只杂色的,其余的都是淡黄色的。孩子们按照素芬的教导指点着:这是来行鸡,这是九斤黄,这是笨鸡!

        马嫂的几只拿走了,剩下的十几只小鸡跟在老抱子后面。老抱子昂首阔步在前面走,似乎在向素芬炫耀它的功劳。觅到食,老抱子便咯咯叫起来,小鸡便一下子围拢来,觅到的食老抱子啄进嘴里并不吞下去,又吐出来,咯咯地叫着让小鸡吃。遇有别的鸡走近,老抱子便扑上去把它们赶跑。床头的竹筐撤掉了,换上了一块硬纸壳,,铺上一层稻草,就是老抱子和十几只小鸡的床。素芬趴在床上望着老抱子和小鸡出神,像胜利者欣赏战利品,又像艺术家欣赏自己的艺术品。

        “你看!素芬拿下我看的书,说,多有意思,像人一样,母鸡背小鸡哩!我看去:老抱子背上蹲着三只小鸡崽,其余的小鸡崽钻进老抱子的肚子和翅膀底下,有的从翅膀羽毛的缝隙中伸出小脑袋来,煞是有趣。

         但好景不长,小鸡的厄运来了。邻居李家养着一只大猫,虽然是拴着的,可小鸡走进它的势力范围,被咬死两只。素芬叹息,孩子们气愤地说:我们偷着把老猫打死!素芬说:不准胡来!

        一晃又是一个月,小鸡崽长大些了,羽毛丰满了。一天有三只小鸡打蔫儿,素芬让我拿着鸡,轻轻捏开小鸡的嘴,她给小鸡灌药,吃土霉素、去疼片、大蒜,两只小鸡后来好了;那一只嗉子那儿软柔柔的一个包,拉黄水,第二天就死了。

         “这还是第一个出壳的那一只呢!素芬感伤地说。

        丢了吧!我说。埋在粪堆上,沤粪!孩子们说着,葬鸡去了。

         我家屋后有一小块菜地。那天我栽葱,孩子们慢吞吞撮着粪。我说:快点儿!

        “这儿埋着鸡!孩子们说。

         “在那儿?我问。

         “在这……”两个孩子用锹翻挖,只见一些已腐烂的小羽毛,别的什么都没有。

         老抱子给马嫂送去了。马嫂说,老抱子咯咯地叫,几天不吃食。十几只小鸡不见了鸡妈妈,晚上睡觉没有温暖的大羽翼可钻了,也哀哀地叫了几天。素芬常对鸡发愣。我说:养鸡专业户不是那么好当的!

         “一只鸡从孵出到养大下蛋挺不容易呢 ! ”素芬若有所思说。

原写于1988..8            2001.1.1打字 

 

             

                                                    14地层深处的生命

          不少科幻小说描写地下人或地下生灵,中国的古典小说经常以阴间的鬼为题材。但这都不是真的。矿工是在地层深处工作的,那里有没有真的生命陪伴矿工呢?

         地球是万物的母亲,动物、植物和小生物在她滋哺下繁衍,在她身上栖息。那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家畜、庄稼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和爱护,人们对这些动、植物感情深厚。骑兵战士为战马生病而悲伤,农民因稻秧遭旱而痛哭,情所致也。

         矿井下的工作条件是艰苦的,生存环境是苛刻的,那里没有阳光,不长花草,也见不到星云。巷道寂静无声,采面煤层裸露,有时井壁滴水,潮气直袭全身。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矿工们原以为除了自己以外再没有其它别的动物、植物了。可是,当矿工们有一天惊奇地发现:他们带的干粮被偷吃了,包干粮的布和毛巾也被咬破了。贪嘴的是谁呢?终于发现窃吃的贼就是地面上人人喊打的那个小东西,它居然与人相伴到了几百米深的矿井下,在矿井下它还是那么可恶。

         矿井下有老鼠,还有没有别的小动物呢?后来我在大巷的轨道旁、在水管法兰盘的夹缝里,发现了蚯蚓。蚯蚓喜欢潮湿,在湿漉漉水涔涔的井底,一次我掀开一块石板,下面竟盘着一堆!

          还有没有呢?一次在我的矿灯前飞舞着一个小点儿,开始我以为是大颗粒的煤尘,挥之不去,细瞅之,原来是一个小飞蛾——它无疑是从井口门随风抽进来的。昆虫大多有趋光性,它不耐长久的黑暗,留恋我的矿灯光;只是它再也回不到地面了。

         又有一次,在巷道棚子脚看见一株挺大的白色的菌。蘑菇多长在有腐殖质的朽木烂草的地方,这个白菌下一定有烂木供给它养分。

         老鼠、飞蛾、蚯蚓和菌这四样生命是随我们矿工来到几百米深的井下的,能够顽强的生存,实属不易,这使我惊喜,感到亲切。大自然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地球上凡是有人类的地方、人类足迹到的地方就有生命;人类还没到的地方、不能到的地方,也可能有生命。

                                                            原写于 1983 1

                                                            2000 12 25 打字  

                                                    

    

                                               15我的一段教师生活  

         我尊敬教师,也敬爱我的老师。我也不会忘记我的一段教师生活。

         196512月,我来到盘江矿区火铺李子树井区。井区所在的李子树生产大队小学因没有教员已停课很多天了,李子树生产大队向井区求援。19662月,井区领导派我到李子树生产大队的小学教书。

         说小学,实际就是一幢破烂的农村木板房,三间屋子,只有一间有桌凳,能容40名学生。黑板发白,屋内光线暗。我熬烟灰刷了黑板,借工具修理了桌凳,停课了的学生又来上课了。学生有一、二、三年级,我用一面黑板、在一间教室同时教三个年级,读课文、讲算术题、写生字和演算交错进行;图画课、体育课、音乐课统一上。放下这头忙那头,一刻也不得闲。几个年级在一起,相互虽然有些干扰,可也没有办法。好在学生听话,学习用心,精神集中,守纪律,影响不大。火铺公社评选三好学生,我们李子树大队小学还评上第一名。

         6月份以后,井区陆续搬迁来一批职工家属,那时矿区还没办小学,20余名职工子女也在李子树大队小学就读,与农村的孩子们在一起。这是办学上工农最早的合作。                           

 8月份,文化大革命的气浪波及到井区,我因为有错误和家庭有问题,不让教书了,交给了井区别的同志。使用农民的校舍,井区出教师,职工子女与农民的孩子在一个课堂共读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1970年,火铺矿筹备处派的几名老师也在这幢房子上课。1972年底,李子树大队新盖了校舍,学校搬出旧房,迁往新址,但仍是矿与农民联合办学。直到19769月火铺矿一小学的一栋楼竣工,矿教师、矿子弟学生才与李子树大队分开。火铺矿一小学的校史可追溯到我教书那时候。

        1966年教过的学生,农村的孩子早已立业成家,大都在附近村寨;20余名职工子女于1970年,最迟的到1975年也都参加了工作。他们现在都30岁左右了。有时在矿内,在亦资孔场上,在火铺街头,在盘江局别的矿碰见,他们亲切地喊郭老师!这喊声像一缕甜馨的香气沁遍全身,像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使我感到一种荣耀,一种当过老师才能体味到的甜蜜、幸福和慰藉。那半年多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亲密融洽的日子又向我奔来。

     1988 9 30                  2001 9 8 打字

 

 

          16绒毛鸭仔初下河   

         19881014日,火铺矿中学初中学生郭建春收到了六盘水市市体校的录取通知,高兴得跳了起来。通知18日报到。郭建春走上体育这条道路,与游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得追溯到3年前……

         19851113—— 16日,火铺矿。

        198562日,火铺矿的游泳池竣工了。 1113日市体委游泳教练到火铺矿学校挑选4名小队员,刚上初一   的郭建春身体合格。田静与我商量:让不让建春去?郭建春是学习委员,学习成绩全班第五。我想:应给孩子独立生活锻炼才能的机会。我说:可以去。”17日早晨,郭建春与另三个被选中的学生一起上了火车,田静代表学校送他们去水城。

        19851120——198634日,重庆。

        “爸爸、妈妈、哥哥、姐姐:

        “我们在水城呆了两天就乘车到了重庆北碚温泉游泳池训练。我第一次离开家,非常想念你们……” 1985125日我们收到郭建春从重庆寄来的也是他离家之后的第一封信,寥寥数语,言词凄切,全家读之下泪。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1986125日,田静请事假去重庆北碚看郭建春。北碚温泉游泳池在室外,虽是温泉,但是冬季,水温10多度,还是挺凉。六盘水市少年游泳队20来人在那里训练。郭建春12岁,还有比他小的,8岁。有的家长看到天气冷、训练苦,临走时孩子又嚷着要回家;又看到每天训练多,怕学习受影响,便把孩子领回去了。火铺矿去的4名队员,回来三个,只剩郭建春一人了。当田静从重庆回来跟我讲孩子艰苦训练的情景,我说:不艰苦怎么能锻炼人?温室里的花草没有抗寒能力。我们全家一致鼓励、支持郭建春坚持训练。在教练精心教导和严格要求下,郭建春进步很快。雏燕在成长。在重庆训练了近四个月, 198635日离开重庆,7日到了贵阳,继续训练。

         贵州省第六届运动会 1986811日在遵义开幕。训练了9个月的郭建春参加了男子少年乙组4×100米混合泳接力和400米自由泳两项比赛。教练想让郭建春得到锻炼,对他的400米自由泳个人项目没寄予过高的希望。但预赛竟取得了决赛权,教练很高兴,鼓励郭建春好好游,争取拿到名次。比赛时田静又去了,在观众席上连连喊着:建春,加油!建春,加油!是平时训练的功力,也有母亲呼唤的助力,郭建春奋力搏击,用力挥臂,取得了第六名,获铜牌。混合泳接力获第三。教练和队友热烈向郭建春祝贺——祝贺新队员首次比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省六运会游泳项目比赛结束后,郭建春和母亲回到火铺,820——21日参加了矿务局局团委和火铺矿联合举办的首届盘江之夏青少年游泳比赛。20多岁的青年和12岁的少年同池竞技,百米蛙泳、百米自由泳两项比赛,郭建春都是第一。摸着郭建春获奖得的两个带轮子的旅行包,奶奶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孙子有出息。

         1987117日,市体委来电话,通知在校上课的郭建春到贵阳集训。

        在贵阳集训了9个月,19871017日赴福建训练。列车在鹰厦铁路上奔驰,六盘水市少年游泳队来到古城漳州。郭建春来信说,每天训练量不少于万米。19884月初,郭建春他们又转到云南昆明训练。

         19885月下旬,六盘水市游泳馆竣工,在昆明训练的少年游泳队又回到水城训练。69日我出差水城,郭建春他们还没下水,但身体素质训练不能中断,每天早晨每人在田径场上跑 20 ——八千米,不跑完,教练是不依的。6月下旬下水训练。据说,六盘水市游泳馆的规模全国是有名的。614日,沈坚强、庄泳、林莉、杨文意、黄晓敏、阎明、钱红等国家游泳队运动员来六盘水市游泳馆进行高原训练,半个月时间,郭建春他们市少年游泳队同国手同馆训练,目睹了这些著名的国家游泳运动员的风采。

         1988731日,省七运会在六盘水市举行。游泳比赛就在新落成的市游泳馆进行。这次运动会,郭建春比六运会又有进步,获一枚银牌、一枚铜牌。816日的《盘江矿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刊登了郭建春胸戴这两枚奖牌的照片。

        当郭建春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刻,他也没忘记那思家的酸辛的时候。古诗云:游子不顾反。其实不尽然。有一封来信,信笺上的字明显的被泪水滴过,字迹洇了,信封是队员代写的。

         198887日省七运会游泳比赛结束后郭建春同母亲回到火铺,8日参加了火铺矿第四届职工游泳赛。碧波池内,郭建春向参赛职工和热情的观众展现了少年英姿,人们惊叹他泳姿的优美和划水的快速。当听说是市少年游泳队的,赞叹说:怪不得的。

         1988827日,郭建春赴水城参加八八届市体校游泳班招生考试,1014日收到录取通知书。

         绚丽多彩的人生从童年开始。父母的榜样、家庭的教育和决策对孩子的成长与前途有重大影响。郭建春三年艰苦的训练、两次省运会的小小成绩,只不过是绒毛鸭仔初下河,搏击风浪还在将来。重庆——贵阳——漳州——昆明——水城,三年中几易训练地点不是一条旅游的路线,而是展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足迹,新的路程刚刚在郭建春脚下展开。

                                                                 1988 11 月初写             2001 9 9 打字

                                                                

 

                                 17初当矿山电视人

        古语说:饱暖思淫欲。这是社会个别的赘瘤,不是普遍现象。人们生存的温饱解决之后必然要增强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追求高品位、高格调、高雅的文化享受,这是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电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每日不可缺的精神食粮。

         火铺矿去年九月开始安装有线电视,全矿职工和家属闻讯奔走相告,特别高兴。十月末的一天我参观了已安装完毕进入调试阶段的前端系统——机房,房间装修一新,宽敞明亮。

        播控台对面就是监测各频道视频、音频信号的电视墙, 15 台电视机都在播送节目,参观者啧啧惊叹,无不说好。火铺矿安装有线电视晚,但后来居上——采用了最新产品数字式微机控制有线电视设备,性能先进,外形美观。今年一月初我又踏进了火铺矿有线电视播控中心,这一次不是参观,而是调到矿有线电视播控中心工作——当上了矿山电视人。今天,电视同我们十分密切,老少皆宜,电视里有各种节目,有各种新闻,一会儿不看电视就觉得无聊,一天不看电视便好像缺点儿什么。我深感责任重大——怎么管理好这一摊儿呢?

         安装单位进入了有线电视系统安装的收尾阶段,我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同他们一起出去安装和调试,熟悉线路走向,明确器件安装位置,了解器件的性能、名称和作用。另一方面我抓紧时间钻研《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技术》一书,阅读系统的各种设备使用说明书,看有线电视矿区系统图。我开始进入角色。

         年关将近,安装单位的人陆续走完了。215日、16日、17日不断有人报告和打电话来,说某片区域或某栋楼有线电视无信号,或信号弱。这时,不能依赖任何人了。我与我们矿接收方的同志们便带上工具、挎上场强仪,开始了独立工作的检查,你别说,还真查出了故障点。排除了故障,信号又通了,又恢复了正常。当我和同志们看着用户的电视机屏幕现出清晰的图像,各频道的节目都能收到,用户电平基本达到标准分贝,心里油然生起一丝欣慰;当人们说修理闭路电视的来了时,我感到了矿山电视人的光荣和价值。

         有线电视是矿山的文化媒介,矿山电视人是一个新行当,是矿山的一个新工种。这个工作就像供水、供电一样关系着千万家。我和我的同事决心当好矿山电视人。

                                   写于 1996 2 月末               2001 9 9 打字

 

 

 

                                                    18难忘的拚搏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话,博得了不少人强烈的共鸣,成为激励人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座右铭。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都有紧要关头,都有十分艰难的时刻,只要咬紧牙关紧走几步,就能拼搏过去,就能领略成功的喜悦。 1982年在火铺矿后勤设施改扩建工程中,我经受了一次拚搏的考验。

          厂内食堂是火铺矿最大的食堂,每天有二千多人就餐。可它是七十年代的建筑,灰黑,老旧。 19828月矿上决定对厂内食堂进行改扩建,从土建工程到机电设施安装全部由矿自己承担。我当时在行政科机电队当队长。当后勤矿长、行政科长问我能否承担照明及动力布线、灯具安装和其它机电设施的安装任务时,我接受了任务。——我好胜争强,不愿让领导为难,不愿让人家说自己不行、说本队不行。可我们是行政科的机电维修队,主要任务是维修行政科所属的机电设备,正规的安装活儿还从没干过,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安排好其它维修工作,抽了几个20多岁的青年人组成安装组,专干这项工程。

         我借来几本室内布线和照明安装的书看,到矿俱乐部去观察。我还到尖山找到建安处的一名老电工请教,他答应帮忙,可过了不几天他调到别的工地去了,帮不上忙了。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前进。我和安装组组长熬了许多夜,绘出了灯具安装图、照明系统布线图,拿出了材料计划,做出了工程预算。第一关闯过来了!第二步就是实际的安装了。埋暗线、埋螺栓,装木砖、装木盒等不少活儿得与土建施工同步进行。当1983年春节厂内食堂改扩建工程竣工时,我们的照明安装及其它设备安装也完成了。厂内食堂焕然一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华灯齐放,——壁灯、吸顶灯、吊灯、霓虹灯放出水晶宫般缤纷的光彩;开关灵活有效,布线没有问题……。我长久地伫立观看,沉浸在紧张之后的松弛之中,就像调塑家欣赏自己的艺术品一样,十分快慰。我想起了我们干活的那日日夜夜……,这工程凝结着我与安装组同志们的心血和辛勤劳动啊!行政科机电队的前身是管工班,我以前是钳工,安装组的同志们多数也是管工,不懂电工,可我们不懂就问,互相商量,凭着一股不能让人瞧不起、要为矿分忧、要在干中学技术练本领的劲儿,终于拚搏成功了,圆满完成了任务。矿上和科里表扬了我们。

        改建后的厂内食堂名声大振,餐厅的照片上了画报,局内、省内许多单位前来参观。直到现在,每当我走进富丽宽敞的大餐厅,登上二楼舒适雅致的小炒部,心里总涌起甜馨的自慰——那自己劳动的成果、那拚搏过的永久的纪念!

        厂内食堂改扩建以后,矿上又陆续开始了许多后勤生活福利工程的新建或改扩建。我和机电队的同志们发扬厂内食堂改扩建的拚搏精神,又完成了几处管道安装、锅炉安装和其它设备安装任务。那难忘的拚搏磨砺了勇气、锻炼了本领,激励我自强,不懈地学习、不停地进取。

                                                    1990 12 4            2001 9 10 打字

                                                  

 

              

                                                      19我的故乡

 (郭建春198511岁时作)

我是在贵州出生的,可我的家乡在东北。我多么想回家看一看啊!去年暑假妈妈回东北看姥爷、姥姥,领我回去,我又蹦又跳,高兴极了!

         回到东北第二天,二姨带我去松花湖玩儿。我们来到松花江边等船,我朝四面张望,啊,真美!前面是江南公园,里面还有动物园,江南公园的大红字写在江南公园的门上,十分鲜艳;江南公园旁边是十字路口,各种车子来往不断。江面上有一座铁桥,火车在上面隆隆地开过。松花江的水静极了,只有一点点波浪;水能照出人的影子来。这时船嘟嘟地开来了。

         船靠岸后,我和二姨上了船,不一会儿船开了,顺流而下。我们在船上朝岸上望,首先看到的是化工厂。化工厂有高大的厂房、林立的烟囱,烟囱还冒着烟。横一根竖一根的管道,有粗的,有细的,左右盘旋,伸向各个厂房里面。

        船继续前行,化工厂过去了,前面一片黄的、红的东西展现在我的眼前。啊,原来是大片大片的谷子地和高粱地,农民伯伯在地里劳动。黄色、红色、绿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船继续开着。我看见了连绵不断的山,山上长着密密的落叶松,从远处看像绿色的海洋,隐约看见伐木工人在伐木。

        船向前驶着。咦,江面突然变宽了。我想这里一定是松花湖了。松花湖上的人很多,有游泳的,有划船的;有少先队员,有工人叔叔、有阿姨;还有解放军叔叔……。湖水又清又绿,可以看见鱼在水里游,船一划过去,鱼就惊跑了,潮水深处游去。

        我在东北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开学之前我又回到了贵州。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美丽的景色,她将在我的记忆中长存。

                                         火铺矿小学五年级三班郭建春              198554

2001910打字

                                     

     

                                       20、田静探子重庆纪行

 

                                                        从市区到北碚

       1986127日下午431分我乘坐的上海至重庆的191次列车缓缓进站了。天色有些阴暗,蜿蜒的江水绕城而流,依山而建沿江而布的楼群隐在轻渺如纱的薄雾里,宛若海市蜃楼。正巧去北碚的末班车还未开走,我急忙上车。

       汽车平稳地行驶着。我坐在车窗旁,窗外闪过往来不息的车辆和人流,街道整洁,沿江大小商店挂彩灯、结红绸;各种日用百货、各种副食品充足,许多食品店前摆着四川特产:板鸭、板鹅。一片节日景象。

驶出菜元坝、红岩村,又过了新楼林立的沙坪坝,就进入了郊区。公路两旁的平整的菜田里长着肥硕嫩绿的油菜、白菜、菠菜、莲花白,绿油油一片;稍陡山坡上的梯田,菜垅横竖整齐,像是丹青手勾勒的线条;屋舍俨然,田畴郁然,富庶的天府宝地今乃信然。汽车沿嘉陵江曲折前行,左傍山右临水。汽车行了近两个小时,天将暮时到了北碚。下了车,又上了另一辆汽车坐了一站路,到了文星湾,西南师范学院就在这里。

 

                                                          高等学府

西南师范学院据说是西南三省师范大学中最大的一所,有全国各地考入的大学生近万人,还有外国留学生。校园非常大,教学楼、宿舍楼鳞次栉比绵延数里。校园内有两个大食堂,还有小食堂、小吃店、冷饮店、糕点店,此外商店、储蓄所、邮局、理发店、肉食店、果品店、医院一应俱全。从侧门进去约走150米就是学院的体育馆,体育馆上下两层,底层可进行篮、排球、羽毛球赛,上层是体操馆。体育馆后面是露天田径场。六盘水市少年游泳队集训队住在体育馆的底层。

 

                                                  教练和他的队员们

        “欢迎你呀!你是来看孩子的第十四位家长!二十二三岁的年轻教练刘国华说着接过我的提包,领我走进女队员的宿舍。委屈你了,田老师,你就住在这里吧!另一位教练郭慧敏说:我给你找郭建春去!她走出屋,我也跟了出来。郭建春是火铺矿初一的学生,是盘江矿务局来的四名队员中唯一没有走的队员。   

   “妈,你来了!建春从邻近的一间教室里喜悦地朝我走来。我把孩子拉在跟前仔细打量,分别两个多月的思子之情通过目光的沐浴全部淋洒到儿子身上。建春,你头磕着了?我轻声问,一边摸着建春的头顶。——这孩子,头顶比两个月前长尖了不少,面色红润,脸蛋儿也胖了。没碰着,建春用手摸着头向我解释,郭教练说我长高了!

晚上上自习,两名教练各在一个组。由于有教练在场,小队员们的晚自习还算规矩。教练为了使我放心,向我介绍了他们两个教练照顾孩子的情形。从广西招来的女队员唐丽感冒发高烧,教练带她上医院看病,回来守候在床前,给她服药,到外面买可口的饭菜吃;集体吃饭时,郭教练每天负责分饭,往孩子们碗里夹菜……。为了搞好训练早出成果,刘国华教练放弃了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

 

                                                        清清温泉水

        从文星湾花一角五分钱乘车,三站路就是六盘水市少年游泳队实际训练的北温泉游泳池。游泳池长50米,宽20米,水温10多度。六盘水市体委租用这个游泳池八个月,198512——19867月,每月租金280元。

        “二百米自!”“二百米蛙!”“二百米仰!”“二百米蝶!郭教练向游泳池中的小队员发训练指令。

        “你们训练还挺严格呢!池边,我说。

        “不严格,不吃点苦,训练不出成绩来呀!八月份就要比赛了。刘国华教练说。刘国华教练还向我介绍了组织这支少年游泳队的目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情况:“19851117日组队,在水城集中,有队员24人,21日来渝。因不适应、没有培养前途和自动退出的有6人,省里选走两人,现在还有16人,其中新队员6人。这些队员最大的13岁,最小的8岁,男生8人,女生 8 人。

        集训队每天六点钟起床,然后跑步、做操;水中训练时间每天二至三小时,运动量逐渐加大。23日那天规定老队员游6800米,新队员游5300米。虽然是温泉,但冬天的雾重庆天气还是挺冷的,又是露天。小队员们都挺听话,教练不让起水,谁也不起水,完成规定的运动量起水后,教练严肃的脸又笑了,成了和蔼可亲的大哥哥、大姐姐。教练郭慧敏是1985年天津体育学院毕业的,分在贵州省体委,六盘水市体委暂借来帮助训练小队员的。

        郭建春是在澡堂里学游泳的,两个月前只会狗刨,现在蝶仰蛙自四种姿势都会。15日测验,50米自由泳的成绩是467,在新队员中进步是最快的。郭建春很听话,不娇气,进步挺大,要是早一二年训练就好了!郭教练说。祝你们今年八月份在省第六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说。

        25日我离开重庆, 7 日回到火铺。

                                                  1986 2 20      2001 9 10 打字

                                                

 

                                21、写对联拾趣

  20022月下旬,女儿的体育彩票投注站开张了,为了多收入一点儿,我在店铺前摆了一个报摊,一是可赚几个零花钱,二是可以方便地读多种报纸,广知天下事.如今做生意都讲究促销手段,我卖报纸该怎么促销呢?我想了一个最经济的方法:写对联。第一副对联是这么写的:

      书卷香报纸香杂志香赚钱香香入肌肤香沁心扉各香都有滋味;

      奔波忙干活忙工作忙生意忙忙里偷闲忙中取乐再忙也要阅读。

      横批:学海无涯。

      对联贴出后,有的买报人买完报又看看对联,也吸引了一些行人伫足欣赏,起没起到促销作用就不知道了。为了继续促销卖报,增加买报的趣味性,隔了一段时间我又写了第二副对联:

      开卷有益知识润身醇醪强似三杯酒;

      纳新则灵信息致富功用远胜一柱香。

      横批:相信科学。

    也不知道两副对联起没起促销作用,报纸的销量还是有增加过了几天我写了第三副对联:

      求知犹攀山,过险千遭终登顶;

      做事如拉纤,历难百回可成功。

      横批:持之以恒。

  过了不久,我又写了第四幅对联:

  无声报纸时时阅,有味诗书日日读。

  横批:学无止境。

      为了促卖报纸和促卖彩票,五月份我写了第五幅对联:

      睇读书报开视野,劲买体彩献爱心。

  横批:好运多多。

  六月初,女儿添置了冰柜,我又写了第六幅对联:

  可口饮料强体魄,益智书刊长精神。

横批:品尝便知。

2003724日开始代理写作、打字、打印、复印业务,我又写了第七副对联:

      彩票中奖人共乐,诗文会友客常来。

    自己才疏学浅,对联写得不好,只是劝人读报,勉人求知,我的报摊前的对联还要写下去。

                                   2002228--615   2004730

 

    

 22、两元钱的故事

  什么情况下最能显现一个人的本性?我看一是死亡来临之时,人们说那是最严酷的考验;二就是在金钱面前。人们说金钱能透视出人的灵魂,最近我就观察到两个人在两元钱面前迥然不同的态度。虽然不能依此判断这两个人的全部品行,却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我在店铺前摆了一个报摊,一份报纸多的能赚三角五分钱,最少的才赚一角多钱,所以卖每份报纸找钱时我都十分小心,但有一天还是出了错。一个戴眼镜的男子买了一份一元五角的报纸, 给我两元钱,我应找给他五角钱.我找给他两张绿色的贰角券,一张一角券.当我把这五角钱递到他手上时,这个戴眼镜的男士愣了一下,问我:"这份报纸多少钱?"我说:"一块五呀?"他说:"那你找我多少钱?"我接过钱仔细一看,原来我把一张绿色的贰元券看成贰角券了,这样我找给他的就不是五角了,而是二元三角了.我拿回贰元钱,重又找了张贰角券给了他.望着走远的这位男士的背影,我心存感激:"这人心真好,不贪人家的便宜!"

      我除了卖报纸,店铺里还安了一部公用电话.一天早上一个男子打了11分钟电话,按每分钟三角钱算应是三元三角.那个男子给了我一张五元券,我应找给他一元七角,可我脑子一时短路,把应付给我三元三角算成了一元三角,却找给他三元七角,多找给他二元钱.那个男子心里知道我多找给他钱了,他却没吭声,接过钱转身快步走了,我这时也反应过来了,便出门追:只见那个男子正小跑拐进一个小胡同,不见了;――也许他正暗自窃喜:今天真幸运,捞了两元钱!

     两元钱是面镜子,照出了不同的心灵

                          200244

 

 

       23 读报、品报

《广州日报》,气势似飓风,广而博,领潮五羊城。

   《信息时报》,清灵如细风少而精,价廉属上乘。

   《羊城晚报》,淳美犹听筝,庄亦艳,长忆夕阳红。

   《南方都市报》,绮丽媲彩虹,纤且雅,文味若品茗。

                                           2002417

 

 

 

                              24、慈祥、慈爱的叔婶

我父亲姊妹七人,老叔排行老七,所以我们姐弟就都叫他老叔。老叔生于1935年,叫田玉书,小时家境贫寒。新中国成立时14岁。由于家里穷,读不起书,所以父亲到饭馆当了学徒,混口饭吃,也是让弟弟能读一点书。老叔非常聪明,小学读书时不断跳级,从二年跳到四年级,又从四年级跳到六年级;考入中学后,从初一跳到初三。解放后,1951年老叔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省长春地质学校。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搞地质勘探。老叔在老家时认识了河北籍的一名医生,这就是我的老婶,1956年他们结婚后老婶也调到了广东。

     我家祖上是辽宁人,后来迁到了与辽宁毗邻的吉林省吉林市。老叔老婶在地质战线搞勘探工作流动性大,不能带孩子,这样就把小堂妹小堂弟放到我家,于是我们姐弟四个就和我的堂妹堂弟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年——才有了那儿时的许多回忆。那时老叔每月工资才40多元,除留下10多元钱最低的生活费外,都寄回来,从不误;隔几年回东北探亲一次。由于堂弟平时在东北和我们在一起,对老叔老婶很陌生,堂弟居然喊老婶阿姨,老婶现在想起当时的情形还止不住流泪。

    1961年我读书时趁放暑假到广东探望老叔老婶,我第一次到老叔老婶家,愉快地呆了10多天。

    1972年夏天我和爱人带着两个孩子又到老叔老婶家,堂妹15岁了,堂弟12岁了。久别又逢,泪花里闪耀着欢乐。老婶倾其所有每天尽量做好吃的,临走时,又给我们拿这拿那,我们的旅行包塞满了,老叔老婶就拿出他们的旅行包来装;那个旅行包是老叔老婶他们单位发的绿色帆布挎包,我舍不得用,好好保存着,因为它有纪念意义。

    5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的90年代,老叔在地质战线干了40年;由于特殊贡献,老叔享受特殊津贴。1994年老叔老婶退休了,1996年我也提前退休了。退休了有了时间来往也就比以前多了,尤其是我的家也搬到了广东,离老叔老婶不太远,一天可到。我的父母已早逝,在老叔老婶面前我又感到了父爱母爱的温暖,唠起家常,免不了伤感,但其乐融融。老叔老婶总关心地问过日子还缺什么。我说:大闷罐锅不好带,搬家时没带来,小蒸屉太小,一次蒸不了多少。老婶听了说:那正好我这有一个大闷罐,我也用不着,你拿去。就这样,老叔老婶家的许多东西大到闷罐锅、手摇绞肉机,小到洗碗用的丝瓜皮都到了我家,它们无声地散发着爱的芳香,沁我心脾。老婶身体胖,加之腿疼,每回走时我们都不让老婶远送,可老婶还坚持到车站送我们,有时还送到站台。接站时也是这样,老叔早早就伫立在车站出站口,等我们到来。有时听说我们拿的东西多,还到站台上接。

      老叔慈颜善面,言谈不多,为他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一次我说我住的地方买不到好面粉,老叔听了没说话,悄悄出去了,过了一会儿老叔回来了,扛回了一袋上好的面粉。有时我们孝敬老叔老婶寄去一点钱,不多久他们又给寄回来了,打电话告诉说:叔婶不缺钱花,你们的心意叔婶领了,下回不要寄了。”200110月初我和女儿在老叔老婶家,女儿和外孙女到街上买东西,晚饭时间六点过了还没回来,韶关近几年变化很大,怕她迷路,大家都很着急。我们下楼站在路边张望。不一会儿老叔也下楼来了,让我堂弟骑上自行车去市里找找。我们说:没事的,老叔回去吧!老叔不肯,在瑟瑟寒风中与我们一直等到我女儿回来才一起上楼。第二天105日我们要走了,老婶又给我们带了很多水果,说是车上吃。老叔送我们到楼下公路边,招手叫停了一辆出租车,看着我们上车,车子开了,从后车窗还看见老叔向我们挥手……

       啊,慈祥、慈爱的叔婶!

                               田静20011015于广东四会

 

 

               25、六盘水综合论坛网站“盘江煤电板块‘盘江桥’”寄言

  古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橄榄树》歌中唱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与许多网友一样,我们原来都不是拖长江畔这片土地的原住人。我的第一故乡在遥远的东北长白山麓、松花江边,1965年冬天来到了黔山深处这杜鹃花盛开的地方。于是,在我后来的生命叙述中便把盘江称为第二故乡。

      在盘江,我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们,有的天南海北散居在全国各地,有的还住在盘江局各单位的片区里,有的还在勤奋工作着。如果外地的盘江人、外地的盘江网友荣幸看到了这个网站的这则消息,想联络或者寻找在盘江的亲人,请告诉我们他的基本信息和特征,我们可以帮忙。这个栏目叫“盘江桥”。

       我的qq号是:13219256“盘江人”QQ群号是84816643。在盘江的网友和在外地的盘江网友可以在盘江人QQ群里互相认识,交流沟通。有朋自故乡来,有朋自远方来,有朋网络里相聚,不亦乐乎!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郭长志     2009.4.15

 

 

                         26、我经历的、记得的共和国大事件

                                ——建国60周年随笔

 

      陶渊明诗曰: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新中国转眼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与共和国同龄的今年都六十花甲了,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中旧社会过来的越来越少了,65岁至70岁的人中,大多也戴过红领巾,与共和国同呼吸、共患难。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头一年,1952年上学戴上了红领巾,与从朝鲜回来的志愿军联欢过。那时不叫少先队,而是叫中国少年儿童队,唱的歌也不是现在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而是郭沫若作词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歌词是这样的: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50岁以上的人,还熟悉这首歌吧。

     共和国今年60岁,我65岁,虽然不是与共和国同龄,但也几乎是与共和国一起长大的,共和国这60年的风风雨雨我差不多都经历过,大事件都记得。

     建国初期大规模建设,我读书没有参加,但看到了那如火如荼的情景,我父亲当时就是矿工,没日没夜地干、兢兢业业地干,在一次井下高产放卫星中,受了伤,砸断了两根肋骨,伤好后,调到地面工作了。

     三反”“五反”“镇反,虽然不太明白那确切的意义,但知道是打击坏人,看到过开大会,把坏人押进会场的情形。

      抗美援朝也有印象。1953年夏季,我们学校20多名儿童队员在县城与从朝鲜回国的志愿军联欢,我参加了。其中一名志愿军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送给我,可后来我却怎么也找不着了,好可惜。

      1954年,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58年大跃进,我参加了。19588月我小学毕业参加了工作,钳工学徒。我没有参加大炼钢铁,参加了秋翻地,就是用铁锹把稻田里收割后的稻根翻到一锹深以下,手都磨出了水泡。水泡多了、破了,就渗出血来。

      1959年平息了西藏拉萨叛乱,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经历过。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压缩建设规模,精简城市人口,我们钳工班里几个比我岁数大的同志被精简下放了农村。那时,全国都在挨饿,粮食定量供应,毛泽东最爱吃红焖肉的,也无肉可吃了,在中南海主动说:全国情况不好转,不吃肉。全国城镇、乡村的人们就更艰难了,树叶、烂菜叶都吃光了,有的地方吃观音土。挨饿是什么滋味?我每天要上班、要干活儿,但我曾因为粮票提前吃完,一连几天不能进食堂吃饭了,那吃什么呢?秋天到农民收割后的庄稼地里捡黄豆粒、苞米粒、豆角粒,捡一天能捡一小捧,回到宿舍后,在取暖用的煤炉上炒熟,揣在兜里,一连几天就吃这些,然后喝开水,没有菜吃。有时快速地到菜地拔起胡萝卜、白萝卜或者红罗卜就跑,确信没人追来,就大嚼起来。而且我还认为,挨饿是最好的减肥方法,效果非常好,三年困难时期,不用吃什么减肥药,也不用上减肥俱乐部,人人都苗条,满街也没有啤酒肚、肥胖者、体态臃肿者。现在到处都在创建卫生文明城市,就卫生来讲,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到处都很卫生,到处都没有菜叶子,到处都没有剩菜剩饭;像今天这样到处都有丢弃的烂布片、旧衣服、旧床单、旧被褥、旧鞋袜,那时一点也没有;至于说旧塑料瓶,那时还没有这产品、没有这概念。

      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6410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时没有电视,买得起收音机的也很少。领导的办公室里有几份报纸,大多数职工和家属看不到报纸。但矿区有广播,按居住区分布的几个高音喇叭覆盖了整个矿区,一天三次按时播音,先是矿区新闻,然后就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所以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苏两党大论战等国际国内大事也知道。现在这高音喇叭广播的情景只有在过去的纪录片里,在电视剧、电影里才能看到了。

     国家1964年就开始了三线建设,我1965年奉调贵州,那一年,我21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橄榄树》歌中唱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庞龙的歌也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我的第一故乡在遥远的东北长白山麓、松花江边,1965年冬天来到了黔山深处的拖长江畔,于是,在我后来的生命叙述中便把三线建设的盘江称为第二故乡。

    当时全国的的政治气氛是毛主席说的要准备打仗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着觉。可以想见,全国百万支援三线建设的职工是什么心情了,除了热血沸腾,没有别的杂念。那时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我们住帐篷、住干打垒油毡房、租住农民老乡的房子,工作是一天干满八小时,加班加点不计报酬;那时一个月几十元工资,没有奖金。给家的通信地址是什么什么信箱,什么什么农场。

     可是,在当时左的政治氛围下,安心搞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政治风云陡变,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三线建设地区也未能幸免。所幸的是,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广大三线建设职工艰难工作,完成了一大批三线建设项目,如:四川攀枝花钢铁厂、四川绵竹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厂)、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修通了襄渝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建设了贵州六盘水水城钢铁厂、贵州飞机制造厂、贵州六盘水六枝矿务局、贵州六盘水盘江矿务局、贵州六盘水水城矿务局……。三线建设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布局,改变了国家西部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前几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和现在的西部腾飞奠定了基础。

     1967年我国氢弹爆炸成功。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竣工。   

     1968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78年知青开始返城。

     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 

     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日建交。

     19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唐山大地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相继逝世,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画上了句号,共和国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977年恢复高考,因文革中断十年的高校开始招生,中国的高等教育恢复运行。

     1978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政策内容特征是:停止使用了几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代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曾经说过,党的基本路线至少要管100年。

     1979年中美建交。

     1979217日开始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记得那天晚上矿上在露天广场放电影,人们早早地就坐着小板凳或者马扎子等着了。临开演前喇叭里响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大意是:一个时期以来越南不顾我国政府的严重警告,侵扰我边境,伤我军民,我军民极大愤慨。忍无可忍,我被迫发起边境自卫反击战。有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我们一定会取得这场自卫反击战的最后胜利。听完广播,广场上非常平静,好像是意料中的事。我旁边有人议论说:早就该打他们了!”“不教训教训小越南

 不行,太狂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于316日结束。过了几年,大约是1980——1983年间,我单位陆续接收了一些参加过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兵、转业兵。

    1981年在前南斯拉夫诺维萨德举行的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选手首次囊括男团、女团、男单、女单、男双、女双、混双七项冠军,除了男团、女团,五个单项的亚军也都是中国获得。创造了世界乒乓球比赛的奇迹。

    19844月中国开始了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我是这一年10月份参加中文专业大专的考试的。

    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一声枪响,我国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国庆35周年,中国恢复了中断很久的国庆阅兵,邓小平同志检阅了受阅部队。庆祝游行的队伍里自发地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

    1985年建立了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

    1990年我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十一届亚运会,我国创记录获得183枚金牌,后来至今没有哪个国家超过,就是我们自己也没超越。

    1998年我们抗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水。

    1999年国庆50周年盛大阅兵式,大长了军威国威。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太多了,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女排五连冠、香港澳门回归、上海宝钢的建设、青藏铁路、印刷业出版业的激光照排技术、银河巨型计算机、三峡工程、秦山大亚湾阳江等多座核电站竣工和开工、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嫦娥一号成功绕月、神舟七号飞船出舱活动成功、歼十战机服役、成功举办了北京第29届奥运会并获51枚金牌、很多城市建设地铁、城市建筑高度不断被刷新、2008年党中央对农村实行允许土地流转新政策、2008年底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2008512日以后至今全国万众一心关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国即将建造航母、海南文昌大型卫星飞船发射场施工、还有万众瞩目的国庆60周年阅兵,等等。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祖国的辉煌和大事件,很多很多,有目共睹,难以尽述。

     我国现在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目睹了共和国的沧桑巨变。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光辉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为祖国现在的繁荣昌盛而自豪,更为祖国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而欢欣鼓舞。

                                        2009.8.14

 

 

                     27、难忘黔山深处三线建设那激情的岁月

                           ——盘江初建时期的一点回忆

 

                   写在前面:

国家的三线建设是1964年开始的。贵州盘江矿区的开发建设

                   在国家三线建设大背景下,于1965年全面展开。2009年是盘

                   江开发建设44周年,盘江煤电集团宣传部举行了矿区开发

                   建设44周年征文活动。应火铺矿宣传科梁黔红稿约,我写

                   了两篇内容平平、文字平平的回忆文章。也许正由于是平平

                   的缘故,没有被评选上,是自然的。于是,我把这两篇文章

                    保留在这里。期许当年的战友和感兴趣的朋友来读。

                                            作者  2010.3.15于广州

 

往事如烟。在记忆的海滩上,有的事件已经淡漠,有的却难以忘怀,记忆犹新,那是生命之火旺盛燃烧的年代,通红的火光总在心头闪耀。

    人生有转折点。我14岁小学毕业参加工作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七年后的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奉调贵州是我生命中的第二个转折点。

    我们这支建井队19651128日在吉林省舒兰县的东富火车站上车,那时贵昆铁路还没有通车,沾益至红果的矿区支线还没有动工修建,我们从贵阳乘汽车经过晴隆境内的24拐,到达盘县。在盘县住了几天后,196512月几辆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拉到了火铺李子树。

    我们住的这地方有一个大院子,有两栋土墙瓦房,据说是一九五几年劳改队盖的,1958年以后成了煤炭地质勘探159队放岩芯的库房,我们到的时候,屋子里摞满了装着岩芯的木托盘。这些木托盘原来只码了一米多高,我们给码了一人多高,重新码过后,没有了中间的人行过道,腾出了一些地方,在地上铺上随车运来的草帘子,我们就这样睡了几天地铺。第二天、第三天,汽车运来竹子,我们用竹子搭了两层大通铺,放上竹笆、再铺上草帘子,草帘子上面再铺上竹席,然后一个挨一个的排上我们的行李卷。没有电,点蜡烛、点马灯。条件虽然艰苦,还有遮风避雨的地方,比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总强多了吧。下雨了,不少人睡的地方滴水,于是就用饭盒和牙缸接水,实在睡不成了,就卷起行李,蜷缩着瞌睡到天明。我们把房上的瓦重新摆过,好了些,但还是有漏的地方。后来,运来了大批的油毛毡,我们上房把瓦全拿下来,铺上一层油毛毡,然后再把瓦放在油毛毡上面,这回双保险,终于不漏了。当时有人念磕说:马灯照明、睡铺两层,多雨少晴。

    为了给更多的人腾出住的地方,食堂吃饭的饭厅较大一些,但灶房就很小了,几个人一忙起来,屁股碰屁股。高振忠说:唉,太窄了!我说:窄?火车餐车窄不窄,管那么多人吃饭!高振忠说:去一边去,没你的事儿,干你的活去!

    我们在东北的时候,大米白面称为细粮,每人一个月只有几斤细粮,其余供应粗粮(高粱、玉米)。到了李子树,可以全吃大米了,但这大米是当地产的大米,没有东北大米好吃。菜,起初全是汽车运来的干菜,如粉条、黄花菜、萝卜干、干白菜什么的,李子树的老乡也给送来一些青菜,我们按价付钱。李子树老乡种的青菜也不多,供不上我们吃,于是我们就自己出车到盘县县城、到云南沾益买青菜。

    转眼到了1966年的春天。这时我们又用竹子、竹笆盖了几栋油毛毡房,新工人也逐渐多了。

    我们用铁管子焊了篮球架子,下班了和休班的时候就打篮球。在我带动下,吸引了不少篮球爱好者,很快组织了一个球队,我当队长。李子树井区篮球队水平还是可以的,在火铺地区,经常与68工程处、火铺电厂、修铁路的铁二队、火铺矿筹备处、404部队、六七一厂比赛。

    李子树在半山腰,山下的火铺矿井由北京调来的76建井工程处负责施工(196681日工改兵,编为404部队),我们和此时的大麦地井区叫小井开发,主要负责大井施工期间用煤的供应,大麦地井区和李子树井区统属火铺生产处管。

    三线建设要争分夺秒,我们一到李子树的第二天,负责开井出煤的人就开始工作了。没有电,就马灯照明;没有风机,就手摇风扇通风;没有绞车提升,就像当地老乡那样用背筐出渣,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不久,给我们调来一台柴油发电机,又不久,196651日,火铺电厂发电,宣威至盘县、水城至盘县的高压线也架通了,结束了马灯照明。

    后来,条件就越来越好了,盖了石墙、水泥瓦的平房,盖了砖墙、水泥瓦的平房,盖了砖墙、水泥顶的楼房,盖了石墙、水泥顶的楼房,油毛毡竹笆房越来越少了。

    1967年唐山来人成立了火铺矿筹备处,大约是1970年底吧,火铺矿筹备处去掉筹备处三字,火铺矿正式成立,同时把火铺电厂、火铺生产处与火铺矿合并,以原李子树井区为基础成立了采煤一区,以原大麦地井区为基础成立了采煤三区。

                                                           2009.8.25

 

 

 

                     28 关于食堂技术革新、更新改造的一点回忆

 

         写在前面:国家的三线建设是1964年开始的。贵州盘江矿区的开发建设

                   在国家三线建设大背景下,于1965年全面展开。2009年是盘

                   江开发建设44周年,盘江煤电集团宣传部举行了矿区开发

                   建设44周年征文活动。应火铺矿宣传科梁黔红稿约,我写

                   了两篇内容平平、文字平平的回忆文章。也许正由于是平平

                   的缘故,没有被评选上,是自然的。于是,我把这两篇文章

                   保留在这里。期许当年的战友和感兴趣的朋友来读。

                                               作者  2010.3.15于广州

 

火铺矿行政科食堂机械化革新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开始的。197610月的春雷驱散了笼罩在中国上空的乌云,新时期激发了火铺矿职工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1977年开始,一个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热潮在全矿展开。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把生产关键做为革新目标,青年工人配合老工人通过实干来学技术。当时全矿各单位技术革新蔚成风气。火铺矿水厂向矿区高位水池供水要经过两个泵站两次加压。197611月,水厂将一级加压2段泵换成4段泵试验,经过改装,19775月一次供水成功,取消了两个加压泵站。这项革新甩掉了6台泵、两台变压器,节省9个人,每年节约电费12万多元。197711月矿自备电厂学习了重庆红白电厂改造沸腾炉的经验,大受鼓舞,19785月动工改造4号链条炉,于101日完成。改造后的沸腾炉可以燃烧中煤等低热值燃料,节约了优质煤,降低了燃料费用;土建队搞成了钢筋切断机,结束了用剁斧剁钢筋的历史;井运区矿车修理班原来用黄油枪和卸开轴承盖加黄干油,1978年制成矿车加油器,利用压缩空气注油,效率大大提高;供应科立新车间制成了镐把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和氛围中,行政科也不甘示弱,也要搞技术革新。可行政科的技术革新从哪里开始呢?经过研究、观察和领导提示,当时食堂就餐人多,还要往井下送班中餐,主食面食的和面是一个工作量大又挺累人的活儿,面案师傅常为和面发愁。于是,我们决定先从和面机的革新开始。

    我先到水城矿务局的汪家寨矿参观。回来后,让班里的骨干高亚瑟协助,开始绘草图、装配图、零件图;然后又与机电科配件组联系,索要电动机、井下淘汰的减速器,然后再看看哪些零部件需要加工,矿机修厂加工不了的,便到局总机厂加工。19775月,我们制成了第一台合面机。经过炊事员的实际使用,后来我们又做了改进,把齿轮传动改成三角皮带传动,和面斗与支架之间加了定位销,和面斗轴承盒加强了密封,等等。经过改进,效果更好,基本定型了,就按照这个定型机又做了5台和面机,分别给22食堂、北二食堂、洗煤厂面包厂、班中餐食堂、电厂食堂使用。后来又制成了土豆去皮机、切菜机、蒸馒头的快屉。

    1977年至1980年这期间除了食堂的技术革新之外,还给行政科维修组做了一台圆锯机。矿上缺水,从老招待所下边公路拐弯处开始到练山坡公路下,这一路由开拓区在路边打了许多饮水井,每处水井都要安装水泵,可机电科配件组没有水泵供应了,买,除了花钱不说,还要等一段时间。配件组问我:现在有一些泵壳冻裂了的报废水泵,你们如果能够焊起来,就都给你们用。我说:好!我们管工班就这样先后修好了报废水泵5台,每个水井都安装上了水泵、排了管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职工家属吃水难的问题。修报废水泵5台,受到矿第九号通报的表彰,奖励了管工班100元钱。

    最难忘的是厂内食堂(即22食堂)1982年改扩建工程中,我们行政科机电队承担该工程的布线、设备和灯饰的安装。厂内食堂是火铺矿最大的食堂,每天有二千多人就餐。可它是七十年代的建筑,灰黑,老旧。19828月矿上决定对厂内食堂进行改扩建,从土建工程到机电设施安装全部由矿自己承担。我当时在行政科机电队当队长。当后勤矿长、行政科长问我能否承担照明及动力布线、灯具安装和其它机电设施的安装任务时,我接受了任务。一是我好胜争强,不愿让领导为难;二是我不愿让人家说自己不行、说本队不行。可我们是行政科的机电维修队,主要任务是维修行政科所属的机电设备,正规的安装活儿还从没干过,困难可想而知。我安排好其它维修工作,抽了几个20多岁的青年人组成安装组,专干这项工程。

     我借来几本室内布线和照明安装的书看,到矿俱乐部去观察。我还到尖山找到建安处的一名老电工请教,他答应帮忙,可过了不几天他调到别的工地去了,帮不上忙了。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前进。我和安装组组长熬了许多夜,绘出了灯具安装图、照明系统布线图,拿出了材料计划,做出了工程预算。第一关闯过来了!第二步就是实际的安装了。埋暗线、埋螺栓,装木砖、装木盒等不少活儿得与土建施工同步进行。当1983年春节厂内食堂改扩建工程竣工时,我们的照明安装及其它设备安装也完成了。厂内食堂焕然一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华灯齐放,——壁灯、吸顶灯、吊灯、霓虹灯放出水晶宫般缤纷的光彩;开关灵活有效,布线没有问题。有的人不相信这些活儿就是以前不起眼儿的管工班干的。我长久地伫立观看,沉浸在紧张之后的松弛之中,就像调塑家欣赏自己的艺术品一样,十分快慰。我想起了我们干活的那日日夜夜……。当时我写了临江仙词一首:

 

                                 临江仙

                         写在矿厂内食堂改建工程竣工时

犹记去年仲秋时,改建工程堪惊。垒砖布线齐相争,冬夜寒风里,工作到天明。

          旧迹拆除新楼立,莹莹华灯如星。凭栏远眺无限情,创业艰难多,矿山尽豪英。

                                                           1983223

      

    这工程凝结着我与安装组同志们的心血和辛勤劳动啊!行政科机电队的前身是管工班,我以前是钳工,安装组里除一名电工外,其他的是管工,不太懂电工,可我们不懂就问,互相商量,凭着一股不能让人瞧不起、要为矿分忧、要在干中学技术练本领的劲儿,终于拚搏成功了,圆满完成了任务。矿上和科里表扬了我们。

    改建后的厂内食堂名声大振,餐厅的照片上了画报,局内、省内许多单位前来参观,火铺矿的职工和家属也来观看,都啧啧称赞。二楼的小炒部我去了好几次,小炒部为矿职工和家属办过很多酒席。听说,厂内食堂现在已改成职工阅览室了。

                                   2009.8.25

 

29、欢迎辞

亲爱的朋友,欢迎你加入“盘江人”qq群!古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橄榄树》歌中唱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与许多网友一样,我们原来都不是拖长江畔这片土地的原住人。我的第一故乡在遥远的东北长白山麓、松花江边,1965年冬天来到了黔山深处这杜鹃花盛开的地方。于是,在我后来的生命叙述中便把盘江称为第二故乡。 在盘江,我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们,有的天南海北散居在全国各地,有的还住在盘江局各单位的片区里,有的还在勤奋工作着。网络有缘来相会,盘江水润一家亲。“盘江人”QQ群号是84816643。在盘江的网友和在外地的盘江网友可以在“盘江人”QQ群里互相认识,交流沟通。有朋自故乡来,有朋自远方来,有朋网络里相聚,不亦乐乎!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群主:三郎    2015.3.30  

 

 30、友人张光来

 1

文友张光来,上个世纪70年代初相识于贵州盘江矿务局火铺矿,他在采煤一区,我在行政科,虽然不是在一个区科,但还容易见到。后来张光来调到盘江矿务局盘南高中,与火铺相隔几十公里,见面就难了,但我每次到盘县,都要去会他。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坐着另一位盘县好友雷龙生(外号小荷包)的三轮摩托最后一次到盘南高中张光来家看他,阔别十七八年后,20106月初才在广西北海又见面。唏嘘感慨,不必细说。临别时,张光来把他的力作《诗路花语三十束》赠我留存,回到广州自然是细细品读。

 

                                          2

20106月到20114月,分别又快一年了,思念殷殷,于是我就打开电脑,用百度搜索张光来,搜索到唐宗蕣在新浪博客写张光来的一篇文章。文章不长,全录如下:

 

                                潜心诗歌理论的张光来

                               (2009-11-05 19:23:27)

    因创作《诗歌三论》而一鸣惊人的张光来,是贵州省中语会会员,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现在盘江高中任教。阅读是他生命的嗜好,抄书更是他嗜好中的嗜好。他先后抄写了从屈原到瞿秋白等两百多位历朝历代著名诗人以及普希金、哥德、泰戈尔、惠特曼等数十名外国著名诗人的诗歌。他抄书的速度极快,年轻时,每小时可抄一万字左右。

    他高中毕业时,正碰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被视为黑五类1974年平反参加工作,在盘县火铺矿当采煤工;1984年毕业于贵州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文凭,毕业后到盘江煤电(集团)公司高中任教至今。在教学中,他非常注重学生知识的储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所教学生每届高考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荣获过语通杯首届语言创新学习大赛指导全国一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近年来,致力于钻研诗歌理论、文艺批评和教材教法等,共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十余万字,获各类奖励六十余次。他的《试论诗歌意境》一文获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文献一等奖、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和国际优秀创新学术成果奖金奖等二十余项大奖。2004年获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颁发的中国纪录证书。

    20056月,盘县板桥镇成立了田园文学社,我任主编,他是编委成员,在同年十月入滇采风时,我们在一起谈论诗歌的创作。

    200810月,当他将《诗路花语三十束》赠送给我时,我又吃了一惊。 

    注:唐宗舜,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词学会会员,六盘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田园文学》主编,著有诗集《寻梦归来》,散文集《多彩人生》;诗歌入选《中国当代诗库》2007卷。 

 

    我在新浪也有博客,看了唐宗蕣这篇短文,感到很巧,我就给唐宗蕣写了纸条,说我和张光来的友情,以及20106月与他北海的见面。唐宗蕣回言说太好了,回访我的博客,还谦逊地给我留言向你学习,使我汗颜。于是,唐宗蕣和我互加了友好。

 

                                       3   

    话题还回到与张光来的友情上来。

    《橄榄树》歌中唱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其实问也没关系,我从东北松花江来。196512月,支援三线建设我来到贵州盘县火铺,先在火铺生产处李子树井区,1970年合并到火铺矿。要建设、要生产,光我们从东北从全国各地调来的老工人还不行,还要有新生力量。1970年之后盘江矿务局陆续从贵州的织金、黔西、金沙、毕节、兴义、水城、安顺、盘县等地招收了大量新工人,由于盘江矿务局在盘县境内,故在盘县招收的新工人就多些。张光来就是在那个背景下、形势下从盘县招工进火铺矿的,在采煤一区当采煤工。1971年时,我也在采煤一区呆过,不过是在地面班干杂活儿,待张光来进采煤一区时,我已离开采煤一区到了行政科管工班。管工班也补充了新工人,我的第一个大徒弟是高亚瑟,也是盘县人,与张光来一样,都是老三届的,他们互相都熟悉。高亚瑟向张光来说起我们郭师傅也喜欢读书,也爱好文学,爱好写作;高亚瑟也向我说起过张光来的情况。于是有一天,在我火铺大麦地的家中就来了两位客人:高亚瑟和张光来,我和张光来就是这样认识的。以后和张光来相遇,便投合地谈起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也谈外国文学。交谈中,深感张光来谈锋犀利,博学多才、底蕴深厚,我受益良多。

 

                                       4

   最令我感动的是,1975年夏天我左脚踝骨裂缝,工伤在家养伤。有一天快到中午时,张光来来了,给我拿来10来个鸡蛋,那时我们一个人每月的工资才几十元,正所谓礼轻情意重。

 

                                       5

   是天鹅总要起飞,是金子总要发光。1978年,当火铺矿学校师资缺乏,从全矿职工中选拨老师时,张光来才离开了采煤一线进了矿中学当了语文老师。1982年张光来以大专的文化起点考入贵州教育学院,1984年本科毕业。与张光来同读贵州教育学院的盘江矿务局只有两人,另一个是老屋基矿的辛华,他俩都是盘县老三届的,因此才有这样的文化底子、文化实力。辛华和张光来一样,也当过采煤工。19848月张光来从贵州教育学院毕业后到盘南高中任教,而辛华则分到刚成立的局矿史编纂办公室,与原先已经在那工作了4个月的任碧初和我会合。辛华上个世纪初受到重用,先后当过矿务局宣传部长、火铺矿党委书记、盘江煤电集团工会主席等。张光来则在盘南高中一直工作到退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辛华和张光来的经历给这道理做了最好的诠释。

 

                                       6

  真挚的友谊是高山大川也隔不住的。张光来调到盘南高中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张光来是教学骨干,教学任务重,很难到火铺矿来。所以,每次到盘县出差,或者到盘县参加自学考试,我都到张光来家看他,想听他侃侃而谈。记得起初张光来的家在盘县城里山脚下的河边,很简陋。一次我去,厨房刚搭好,正在砌灶台,我赶上,挽起袖子就干起来,做泥水活儿和机电活儿,张光来不如我。

 

                                       7

  盘县城里离盘南高中还有10多里,在盘县城里柱,到盘南高中上班,还是不方便.后来盘南高中的领导在盘南高中给张光来解决了住房,张光来上班近了。张光来在盘南高中的家,我去过多次,那是41部队留下的石头砌的房子,很牢固。寝室一间,厨房半间。我198410月开始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是任碧初给我报的名。盘县境内的成人高等教育考试考点集中设在盘县城里,盘县境内的考生每年4月和10月春秋两季都要到盘县城里赶考。198410月至19924月我考试期间,考试完了我多次到盘南高中张光来家,没有方便的班车,每次来回都是步行。19914月考完试去的那一次,是和火铺考生翟德华一起去的,也是走去走回。只有和雷龙生那次,是坐雷龙生的三轮摩托去的,徒弟开车,我坐在车斗里过了一把首长隐,风光了一回。

 

                                       8

  在火铺时,张光来给我说起过他中学读书时代凄婉的爱情故事。岁月如流,往事如烟,记不太真切了,好像是那个她是个才女,爱慕张光来的才华,很想和张光来终生相伴做学问。没想到张光来命运多舛,坎坷接二连三,有情人没成眷属,凄凄惨惨戚戚地分手了。张光来现在的婚姻很美满,夫人姓强,开朗直爽,文化不高但精明能干,使张光来安心做学问、学术有成,这与强夫人的勤俭料理家务、后勤做得好有极大关系,强夫人功不可没。就像她的姓一样,强夫人做事也要强。为了挣点钱贴补家用,强夫人每天中午和晚上就炒点小菜到学生食堂外面路边卖,生意很好;公平竞争,食堂有意见也不好说什么。我去他们家,有时正赶上强夫人端着炒好了的菜出去卖,遇到我来,便盛几勺给我,那味道,确实不错。

 

                                       9

  强夫人不仅做事了得,而且给张光来生了个儿子。 这个张家香火很有出息,子承父业,学业有成;长大之后成才的现在,我没见过,我见过他是在他几岁的时候。我现在也记不起他儿时模样了,他更记不得我。但愿他日相见时,我再领略后生年轻人的风采。

 

                                      10

   张光来《诗路花语三十一束》这部著作,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8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扉页的作者简介,照录如下:

  张光来,1947年生,男,汉族,贵州盘县人,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贵州省中语会会员,《发现》杂志社特聘高级编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华诗词联年鉴》之特邀作家;19829月以大专同等学历考入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学习,1984年毕业获本科文凭,同年8月到盘江高中任教,担任教研组长二十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等;努力专研诗歌理论,笔耕不辍,综合运用哲学、美学、史学、文艺学的理论成果,有学术论文《论诗歌意境》等二十余篇十余万字发表于中华国际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教研究》等各级刊物,得到专家、学者和高层文化机构的好评,获含国际金奖六项在内的各类奖九十余项;2004年获费孝通任监制总顾问的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颁发的《中国纪录证书》牌匾;2005年出版专著《诗歌三轮》(人民日报版),据2005111日《中国教育报》载,此书被评为百部有影响的教育著作2007年元月,参加首届全国教师科研论著表彰暨科研成果交流会,获三等奖。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张光来的头衔可真多,这就是成就、就是资本,也是心血、汗水和熬夜的回报,我既羡慕又嫉妒。我除了三个孩子的爸爸、老婆的老公,现在又增加了爷爷和姥爷的称呼,此外什么头衔也没有。

 

                                       11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心香一瓣回忆逝者,张光来作古了。相反,张光来小我三岁,红光满面,身壮如牛,活得比我滋润,比我盎然、比我潇洒。现在退休了,做学问时间更充裕了,佳作跌出是肯定的,百岁再出书也不是不可能。那时聚会,品茗、饮酒、赏书、赋诗,乐矣夫?

     2011423——28日写于广州

 

 

 

31、我与体育彩票的缘分

(广东“公益体彩在我身边”征文)

 

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科技进步,因此我们的生活也日益惬意。商品琳琅满目、选择多种多样、生活丰富多彩,但你感觉到了吗?——彩票与我们也关系密切,体彩就在我们身边:健身设施、比赛场馆、灾区重建就有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有的幸运儿买体育彩票中了大奖,财富改变命运,生活因此改善。

中国的体育彩票是随着西式赛马产生的当时主要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进行。新中国成立后,赛马停止,彩票在中国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新中国的体育彩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1984年北京举办首届国际马拉松赛,该年10月10日发行了“发展体育奖券”;1984年11月1日福建省发行“福建省体育中心建设纪念奖券”广东省1985年2月5日发行“六运会体育彩票”1994年,原国家体委向国务院申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统一印制、统一管理体育彩票。19941995年度共发行10亿元体育彩票筹集的3亿元资金主要用于补充第43届世乒赛等13项大型赛事举办经费的不足,为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筹集开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4月5日,原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体育彩票事业开始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008年3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决定推出新的即开型体育彩票“顶呱刮”,这样,体育彩票在原来电脑数字彩基础上就又多了一个新家族:即开型刮刮彩。

说起体育彩票的发展和品种,我如数家珍。我与体育彩票的缘分是从2002年开始的。那一年春节刚过,我在广州天河区棠下大片路开了一个体育彩票站。那时还没有即开型刮刮彩,只有电脑数据彩票,品种也不多,有36选7、七星彩、四花选四,再就是足球彩票了。足彩是胜平负13场,后来又增加了进球彩。那时足彩卖得最红火,每到星期六门庭若市。我们还买了大赢家缩水软件,给彩民的310足彩单过滤。2004年8月下旬自新赛季第2期起,胜负彩玩法改猜14场,一直延续至今。

20061028日,足球单场竞猜登陆广东。竞彩足球、竞彩篮球2009年在全国各地陆续上市。我们彩票站也随之升级销售。

200536日体育彩票电脑数据彩新品种22选5上市,2013628日退市。

      “367”是广东体彩最早推出的玩法之一,1995年发行,期间曾于200411月起改为“泛珠三角区域联网367”,在全国11省市联网销售;随着彩票市场的发展变化,于20096月起回归广东,由广东单独销售和开奖,2012929日停止销售。

2008年528日体育彩票大玩法超级大乐透面市。

2009年体育彩票又增加了一个电脑电视在线即开型高频彩票新品种——11选5。我们彩票站是2009年12月开始销售广东11选5的,当时销售的情形,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彩民到操作台去投注,得侧身往前挤。

我们彩票站从开张以来,一直是上午9点至10点这个时间开门营业,有了11选5,就固定9点钟开门了(11选5销售时间是早9点至晚11点)。晚上11点钟11选5销售虽然结束了,但此时还不能关门休息,因为还有足彩这一块要继续销售,通常要到下半夜1点至两点。从上午9点到晚上1点多,我们营业时间长达16个小时,非常辛苦。我们彩票业,不只是每天工作时间长,而且一年之中除了春节七天假,其他节假日是没有休息的。劳累、辛苦之余,一想起通过我们的劳动为国家筹集了体育基金、救灾资金,中奖的彩民笑开怀,就欣慰了许多。十多年来,小奖自不待说,大乐透中出过二等奖和三等奖;足彩的一、二、三等奖都中出过,只不过没有过百万。过百万的是排列5。2009年“610日,排列509154期开出32588,全国共中出5910万元的一等奖,广东彩民成为最大赢家,分得20注。而广州市23196投注站一举独揽其中16注,奖金总额160万元! ”(转引自2009年626日广东体彩网。当年6月12日的《新快报》《信息时报》对此也作了报道)。2012年2月5日2012029期排列5我们站又中出15注,获奖金150万。那一期开奖号码是77911,全国共中45注,广东15注则出在我们23196站。

除了电脑数字彩,我们站的即开型彩票的销售也有不俗的成绩。无论是A与8、大丰收、财神到、冲向顶峰,还是广州第16届亚运会套票,还是超值现金、超级赢家、NBA、淘金乐、红宝石、紫水晶、中国奥运军团、奇妙5、携手奥运;还有宝石之王、好彩头、点石成金、大乐透、十倍幸运、绿翡翠、小财神、甜蜜蜜、麻辣6、红樱桃、金铃铛等2元、3元、5元、10元、20元、30元的顶呱刮,我们都卖过。  

     往昔的岁月铺成了今天的路,艰苦的奋斗谱写了心中那首体彩之歌。辛勤的劳动、热心的服务博得了广大彩民的厚爱,也获得了彩票中心的好评。我们23196站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彩票优秀销售网点。

                                     2013、9、9

 

 

 

32、对参与编纂《盘江矿史》和编写《火铺矿史》情况的回忆

 

1984年4月我接到当时盘江矿务局(后来改制为现称的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的通知,到局党办报到,参与《盘江矿史》的编纂,1985年1月离开。1985年2月参加《火铺矿史》的编写,该年底矿史编写告一段落我到矿宣传科工作,便脱离了局史的编纂和矿史的编写。赖其他同志的努力,《盘江矿史》和《火铺矿史》已经在前几年编纂、编写完成出书。时过近三十年,现在对我这短暂参与写局史、写矿史的情况作一简单的记述。

 

一、当时写史的大背景

我国历来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各朝代延续,著作繁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立,沿袭历朝历代,方志继续编修。但战乱频仍,有残缺。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方志编修有所忽略。文革灾难殃及百业,方志编修中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国运昌隆,盛世修志提上日程。1984年初国家决定恢复史志编修。文件精神传到当时的盘江矿务局后,局党委让退居二线的贾书梅老局长抓此事。

 

                      二、参加盘江局矿史的编纂

写矿史首先要物色笔杆子。老局长贾书梅就翻看《盘江矿工报》合订本,从中找常写稿的人。不久,火铺矿的我,老屋基矿的一个王姓通讯员,和月亮田矿的矿办主任任碧初,我们三人就坐到了局党办主任朴清玉的对面——朴清玉给我们三人开会,成立“盘江矿史编纂办公室”,由任碧初负责,成员暂时有我和那位老屋基矿王姓的通讯员。“盘江矿史编纂办公室”归矿务局党委办公室领导。局党委成立盘江矿史编纂委员会。

之后,我们三人就学习文件资料。一是中央和上级关于编史修志的文件通知,二是编史修志的知识,包括含义、体例、写法和历史发展。三是阅读当时编史修志的刊物,借鉴外地地方和其他行业单位的做法和经验。

我们三人分别是从老屋基矿、月亮田矿、火铺矿借调来的,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工资还是原单位开。不久,大约是6月份,老屋基矿的王姓通讯员先回老屋基矿本单位了,这时“盘江矿史编纂办公室”只有任碧初和我了,具体工作人员只剩下我一个了,因为任碧初是“盘江矿史编纂办公室”的主任,属头头,不能算具体工作人员的。1984年8月份,老屋基矿在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读本科的辛华毕业归来,也暂时分到“盘江矿史编纂办公室”,但由于没有转人事关系,老屋基矿催促辛华回矿上班。大约年底,同样由于没有转人事关系,任碧初也回矿上班了。这时“盘江矿史编纂办公室” 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转过年到了1985年1月末,我也走了,回火铺矿原单位。第一次盘江矿史的编纂就这样停了下来。

 

                        三、写火铺矿史

 回到火铺矿,我向矿党委副书记何敬忠作了汇报,说矿务局“盘江矿史编纂办公室”缺人手,局史暂时不写了,等各矿写好了之后再说。何敬忠说:“你先不着急回行政科,局里不写,我们还写呢,——写我们的火铺矿史。”1985年2月份,从公安科借调来爱好写作的张仕华配合我,在矿招待所二楼(后又调到一层)借用一个房间,门上方贴上“火铺矿史编写办公室”字样,“火铺矿史编写办公室”就这样成立了。

我分章节拟出了火铺矿史编纂提纲,按照这个提纲我和小张分头去收集资料。包括:火鋪矿的前身、火铺矿筹备处情况、火铺矿成立及以后的历届领导人、矿机关、矿下面区科设置、沿革等。查阅档案,采访当事人、知情人,做卡片,一忙就忙到了8月份。迎接第一个教师节,给矿职工子弟学校一份礼物,我和小张决定在910日前先写出矿史其中“教育”一章。矿史中的教育,广义的包括职工的文化教育、技能培训,还包括党团员、干部的理论教育。但这献给教师节礼物的“教育”章节,重点记述火铺矿学校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教师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高。职工的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党团员、干部的理论教育以后再写。910日前我们写出了矿史中一万多字的这个“教育”章(相当于单独的火鋪矿学校史)送给了学校。

1985年底,我们写完了矿区筹建、机关科室、通风、机电、采掘、井下运输、汽车队、医院、土建、后勤、供应、开拓、洗煤厂、水电厂等10多章12万多字的矿史初稿和一万来字的火铺矿大事记初稿,复写了四份,给矿档案室一份,矿务局党委办公室一份(为以后矿务局再写盘江矿史时用,火铺矿是矿务局下属厂矿中第一个交上史稿的单位),我们自己留两份。矿党委副书记何敬忠对我和小张的矿史编写工作给予肯定。19861月份,小张仍回公安科工作,我到宣传科报到,开始了我编纂、编写矿史之后的另外一种文字生涯。

大约是1986年底,中断了一年之久的盘江矿史的编纂又重新启动,这次重启,我没有参加。一次我到《盘江矿工报》社和局宣传部办事,顺便到新成立的盘江矿史编纂办公室看看,看到了丁立人、熊显康。熊显康对我说;“我们正在看你们写的《火铺矿史》呢。”我说:“你们好好写吧!”

 

注解:

注一: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在贵州省六盘水境内。是1966年兴建的三线建设煤炭企业。

      笔者196512月至19968月在那里工作,19968月退休。

注二:按过去的行政级别,盘江矿务局属地师级,下面有10多个二级单位,火铺矿、

      老屋基矿、月亮田矿是其中三个县团级的下属单位。盘江矿务局改制为盘江煤电

      集团公司后,10多个二级单位或改制为分公司,或改制为二级生产企业。

  郭长志   20131022于广州

 

33、从不孤独

每日的碎片集合成了意蕴深深的拼图,每时的惦念形成了永不枯竭的倾诉,每秒的想望表达了忠贞不渝的挚爱,每刻的牵挂显现了天长地久的情愫。在记忆的天宇上,我数着星星入睡,看你的影像读你的文字,从不孤独……                                               2016.6.26

 

34、窗台上的玫瑰

这朵养在你摆在窗台花盆里的玫瑰,目睹了我们爱的炽热,见证了我们爱的心路历程,它知道我们心底爱的私密。你要善待它,呵护它,像对待我一样。当我远行,一时无法与你沟通和相见,它就是我的替代物,看着它就是凝视我;嗅着它的芳香,就如同和我亲吻一样的味道。                                               2016.6.27

35、蛟矿省亲感怀

     蛟河煤矿是吉林省的一个老矿,现已采空、报废,人已经迁走,偌大矿区空空荡荡,断垣残壁,空房门窗掉落,蒿草疯长,一片凄凉景象。只有少数不多的简易个体采矿者还在苦撑着。上个世纪50年代初,笔者在这里读小学。后参加工作到舒兰煤矿,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到贵州。1966、1967两次探亲,1972年、1978年出差回来两次,上次回来是1995年,时隔20年2015年8月重回故土,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对蛟河矿人来说,这里有儿时的记忆、壮年的劳动、湮没的青青和逝去的脊梁。

写于2015年8月

 

 

 

一生爱好写作,迄无成就;但数十年来迤迤逦逦各种文体的文章也写了不少。退休得闲,得益于高科技电脑的帮助,20007月开始编辑、整理作品,于91日编完了《自怡集》。《自怡集》是各种文章的混合辑,包括了小说、散文、杂文、小品、诗词、言论、影视剧本、新闻文章和文艺评论各种体裁的文章,但不是我作品的全部,也不便于出书。从20012月开始分类编辑文稿,先编成了《诗词集》,到8月陆续编完了《杂文言论集》、《文艺影视评论集》、《小说集》、《散文集》、《影视剧本、小品集》,其后写的文章,按体裁也补到各文集中了。20035月编成了《新闻作品集》,总共七部书稿。

本文集收录的是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散文指诗歌以外的一切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我们多是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散文一词的。

按照文学教科书的分类,散文可分为抒情性散文、记述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我的论辩性强的言论文和几篇杂文编为《杂文言论集》,说理性不太强的知识性解说、经验性谈话散文,生活记述性散文,类似于哲理箴言的语录体散文则编成这个《散文集》。文章分为两大类:“人生絮语”和“生活杂拾”。“人生絮语”包括知识性解说、经验性谈话散文和类似于哲理箴言的语录体散文,“生活杂拾”包括记述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

记述性散文记述的是真实的生活,从这一点说与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中的真实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文笔好的新闻特写和有文采的通讯亦是记述性散文,二者界限不是那么分明。我的“生活杂拾”中就有这类“两栖”文章。

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感情的浓烈和语言的华彩类似于散文诗;这样的散文我写得不多,《重新工作的喜悦》是这样的散文。

散文写作既可以锻炼文笔,又可以记录生活的一斑、思考的一得,为以后的小说写作或理论写作积累素材。散文我今后也还是要写的,努力写得更好。

   200377       20131024增订        郭长志2019423日修订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