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秘境边城——沧源

作者:陈开心 阅读:502 次更新:2022-06-22 举报
秘境边城——沧源
>>  陈开心/彝族
>>  
>>  记不清我是第几次走进这座玲珑剔透的边境小城了。
>>  每次进入这座边城,它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次与一次的感觉不同,一回与一回的印象各异。
>>  说秘境,是因为它在临沧境内。临沧,有最后的秘境之称。说边城,是因为它与异国缅甸山水相连。
>>  小城坐拥雄性的山,柔性的水,理性的建筑,人性的环境。看那山,或连绵起伏,或异峰突起。平缓处,碧色层叠,薄雾轻纱;陡峭处,石崖嶙峋,鹰翔悬空,活脱脱是一幅绝妙的国画风景。瞧那水,或溪流小河,或高原湖泊。是溪流便涓涓,是小河便潺潺,无论溪流还是小河,都清粼粼,闪亮亮,掬一捧即可饮,舀一桶,即可存,因为那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天然活性山泉水。小城里的建筑并不高,最高也不过五、六层,但建筑却很有特点,每一幢楼房都有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的元素,或崖画,或木鼓,或葫芦,甚或象征财富和权力的牛头桩,都能在建筑物的不同部位看得到。沧源是佤族自治县,它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住在小城里的人不多,车也很少,所以一条条街道都显得很宽敞。走在街上,视线开阔,没有压抑感,绝对没有大城市里那种高楼大厦林立,广告条幅横陈的拥挤和不安。楼与楼之间拥有足够的空隙。小城里的绿化搞得很好,人行道上地砖平整,公共设施齐备,是一座很卫生,很漂亮的边境城市。
>>  小城里的人民开朗豁达,那种好客的热情劲啊,无以伦比。他们的热情,绝对不是甜言蜜语的胡乱忽悠。论语言表达,他们稍逊一筹,可论实际行动,却是实实在在的民族本色。饭桌上,他们不会给你添饭夹菜,唯恐给你添的是你不喜欢吃的那一种。在他们看来,摆在桌子上的食品都是奉献给客人吃的,只要你喜欢吃,你大可不必计较吃相雅与不雅,你可以用手抓,也可以用牙紧咬再用手使劲撕扯,反正没有人会笑话你,你觉得怎样舒服过瘾就怎样操作。席间,让你抵挡不了的是阿佤人那种甜甜的,淳淳的水酒。啊佤人每酒必歌,他们端起酒杯先向不同的方位滴三滴,往空中泼洒意为敬天,向大地泼洒表示敬地,从左往右的弧形泼洒是在敬祖先。敬完天地和祖先,就开始敬客人。你可千万别小看那些不善言辞看似木讷的阿佤人,他们唱着酒歌来敬酒的时候,你才会信服什么叫做会喝水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美誉。如果你是先生,给你敬酒的除了同桌相陪的主人外,还会有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这些女孩子不但歌唱得好,酒量也不错。开始,你会觉得气氛很好,很兴奋,在美妙的歌声中,情不自禁的举杯,碰杯,干杯。可到后来,你就会觉得有些招架不住了。他们一旦认准目标,就非把你放倒不可。他们搂着你的肩膀喝,坐在你的腿上喝,跟你喝交杯酒,喝同心酒,喝穿心酒,酒歌唱了一首又一首,水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你说你不能再喝了,可人家双手托杯,一条腿跪地给你行佤族大礼,你不喝,人家就不起来,你能不喝吗?如果你是女士,要是遇上怜香惜玉的男人英雄救美,也许可以逃过一劫,不然你也非醉不可。不过,到你次日醒来,你绝对不会因为醉酒后的失态而后悔,更不会对给你劝酒的人怀恨在心,你的心里只会暗自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让他们醉上一回!
>>  餐桌上,样样都是美味,小则山茅野菜拼配的绿色家宴,树上采的树头菜,沟边割的水芹菜,地里拔的萝卜菜,山上捡的鲜蘑菇,盘盘活新鲜,碗碗原生态。大则精心烹调的佤王宴,高峰牛排,家训野猪脸,山地黑肉鸡,小河鲜鱼生等等,让你越吃越有食欲,越吃越想多吃,到你再也吃不下去的时候,你还会抱怨你的胃长得太小。
>>  在这座小城里生活的人们,思想观念一点都不比大城市落后,露肩露脐开低胸的衣服随处可见,男孩子留长发女孩子剪寸头的的现象也习以为常。更不可思议的是北京来的客人居然从这座小城里买成批的牛崽裤带回北京。哈哈,时尚潮流一般都是由大城市向小地方推移,可这牛崽裤却由小地方往大城市逆流,可见这座边境小城的魅力所在了。
>>  绵绵细雨中的小城是最具诗意的。远看丝丝细雨中的小城,犹如刚吐白丝的蚕茧,薄雾轻纱,朦朦胧胧。一阵太阳雨过后,山与天相连的地方就会出现迷人的彩虹。彩虹下绽开的是一朵朵艳丽迷人的伞花,伞花下,或是恋人勾着手,或是少妇背着娃,悠悠然,匆匆急,没人导演,没人指挥,那伞花就在大街上频频穿梭,那情景生动别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  原以为,小城一直是很宁静的,没有大城市那种人声浮华,没有过多车辆产生嘈杂,没有大工厂里的机器轰鸣,更没有飞机火车刺耳的鸣笛。可去年五月的一次旅行,却让我领略了边境小城的热闹和狂欢。
>>  那是去年的五一黄金周,我又一次置身小城,正好遇上小城里欢度“摸你黑”狂欢节。
>>  快要进城的时候,我就看见有很多人在路边互相追逐,他们手里都拿着纸杯,并将纸杯里的黑色涂料往别人身上抹。有的人已经被摸得面目全非了,连露在外面的手臂、脚杆也不放过。这些人一边追,一边还“喔、喔、喔、喔”的喊。他们追着喊着乱摸着,黑着笑着快活着。摸完了,这些被摸黑了的人们就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少的跳进河里,互相嘻戏,相互泼水,顿时,小河又已成为欢乐的海洋。
>>  有朋友告诉我说,“摸你黑”活动来源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等涂抹在脸上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在闭塞的山乡,老百姓的生活既贫乏又单调,除了吃饭和劳作就是睡觉,偶尔能够在劳作之余互相嘻戏打闹一下,那是极为痛快的事情。因为条件限制,没有高雅的娱乐设施,娱乐游戏只能就地取材,有的纯粹成了恶作剧。“摸你黑”活动起源于插秧时节。在插秧休息的间隙,抛秧小伙趁插秧姑娘不备,顺手抓把田泥就往姑娘的脸上抹,姑娘自然不甘示弱,于是,一场接一场的泥巴大仗便在田边地头演绎开来。收工回家了,姑娘和小伙们还觉得不够尽兴,于是,又取来锅底灰,拌上香油,追逐着相互涂抹,直到对方求饶或躲藏起来,才善罢甘休。现在,“摸你黑”狂欢节所用的涂料不是田泥,也不是锅底灰,而是以一种佤族民间的传统神药“娘布洛”(不死草)为主,外加佤山凉粉、巧克力等原料加工而成的。据说,这种由天然植物“娘布洛”特制的涂料,还有防晒、美容、护肤的功效呢。
>>  次日中午,我走上大街,发现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每条街上都安放着音响设备,每个十字路口都用塑料大缸盛放着“娘布洛”涂料。狂放的迪斯科音乐在不停的响着,很多歌词都听不太清,只听见“朋友们来吧,请加入阿佤人永远的祝福‘摸你黑’。摸吧,摸得越黑,你就是‘龙拉累’的美女,摸吧,摸得越黑,你就是‘龙拉累’的帅哥!”这几句歌词在反复。经过打听才明白,歌词中的“龙拉累”是越黑越漂亮的意思。随着响彻云霄的齐声狂吼“摸你摸你摸你黑啊,摸你摸你摸你黑!摸你黑!!”响起,“摸你黑”活动又开始了!那些黑皮肤的佤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并开始围圈歌舞。小伙子们挥动着有力的胳膊,姑娘们甩着如瀑的黑发,简单古朴的舞姿充满了野性。在文体广场狂欢的上万名人群中,有耄耋老人,有学步孩童,有高层官员,有布衣群众,还有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朋友。在活动开始之前,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有棱有角,清清楚楚。可活动开始后还没过二十分钟,一个个都被摸得黑不溜秋,异脸同色,不分你我。身在现场的我,虽然百般闪躲,但终究免不了一黑,既然已经黑了,多黑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人家还说“摸黑小脸,幸福一年,摸黑全身,幸福终身”呢。再说,人生苦短,在有生之年,又能够象这样快乐的摸几回,疯狂的黑几回呢?于是,我也索性拿上由“娘布洛”特制的涂料,心里不停的念着“摸在姑娘的脸上,姑娘越长越漂亮;摸在老人的脸上,老人长寿且健康;摸在小孩的脸上,小孩平安又吉祥;摸在朋友的脸上,友谊地久且天长。”仿佛这样念着去摸别人,自己才会心安理得一般。其实,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在“摸你黑“活动中,是不分职位,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贵贱,人人平等的。你看,有的人居然连在马路上执勤的警察也不放过,可那些警察也一反满脸严肃的神态,一动不动的站着任人摸得全身漆黑。这样的狂欢连续三天,或许,在一年365天之中,小城最热闹的就是这三天了吧!
>>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在这偏远的秘境边城,却处处充满文化因子,餐桌上有饮食文化酒文化,大街上有雕塑文化饰文化,深山里有崖画文化洞穴文化,寨子中有火塘文化祭祀文化。具了解,就在沧源这样一个小小县境之内,就有广允缅寺和沧源崖画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木鼓舞》和《司岗里的传说》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进入这座小城,正是因为在那里有谜可探,有梦可寻。
>>  
>>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文化局艺术科
>>  作者通讯:云南省临沧市政府办公大楼5039室
>>  邮政编码:677000
>>  电子邮箱:lcckx@vip.163.com
>>  电话:0883-2123317(办)13988364438
>>  作者简介:
>>  陈开心,本名陈庆云,男,彝族,1962年11月出生于凤庆县诗礼乡。曾经牧过羊,教过书,办过报刊,当过记者,现在临沧市文化局艺术科工作,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三级编剧,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10多年来,一直进行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上百万字,有散文集《情感别墅》出版发行。
>>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