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生命与价值(27)

作者:周占忠 阅读:622 次更新:2022-06-18 举报

那么人何时开始对动物性进行掩饰的呢?大多数时候人只有在与他物的交往过程中,才会使用语言或者文字来掩饰自己,这种交往自然有其目的性。如:家长和孩子,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向好的一面(至少是自己认为的)塑造孩子,家长是否完全认同自的观点并不重要,这与自身行为要素完全不同。这一点东方人表现得比西方人更明显,这种差异在于东西方对人性的理解存在差异。东方人认为:人是趋于神性的,性善论。西方人认为:人是趋于兽性的,原罪论。《圣经》中的伊甸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有趣的认识:造物主照自己的身体创造了人,但当人有了美丑、真假、善恶之分时,人就被逐出伊甸园。这个隐喻传达了太多哲学意义上的内涵。我以为:一是人的动物性的局限使人注定不能拥有神性,辨别是属于神性的。人有了辨别能力,便被无情的放逐了。二是人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论而被自我放逐。第一种解构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亚洲文化氛围中,独立的神格物是不存在的,神与人的交往是直接与平等的,即便是人亵渎了神灵,这种亵渎也是两者习俗上的,而不存在人违背神制定的律法这样的命题。因此,神对人的惩罚也是缺乏神性的,大多是以人的方式来进行,且人性、神性和兽性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明确的界限,中国古代志异小说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例证,如:《聊斋》、《封神榜》以及其它很多作品都带有此类影子如《水浒》中天罡地煞星聚义,乃至如《肉蒲团》、《灯草和尚》这类作品中都明显地带有这样的烙印。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不存在真正的神格物,这种文化特点注定中国不会产生真正的英雄主义,要么英雄遭质疑,要么上升于准神格(完人、君子),这种情形体现了中国简单二元化的思维特征。但奇怪的是中国却最早地进行了对二元论的批判。无论从老庄、韩非还是从孔孟引申出来的中庸,都对二元论进行了深刻批判,构成了让我们自豪的中国辩证法。似乎中国人就从来没有接近过中庸,从来没有学会辩证,令人不解。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