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水磨茶山行

作者:西窗明月 阅读:488 次更新:2022-06-11 举报

  水磨茶山行

  ■易加钧

  当水磨的繁华在身后渐渐淡成了影像时, 我们一行沿着阿坝师院背后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了大岩洞村。

  大岩洞村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村庄,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云雾缭绕,溪流潺潺。受茶马古道途经水磨的影响,加之得天独厚的环境,村里自古就有了栽茶制茶的历史。站在白练似穿行在山间的水泥路上,只见层层叠叠的茶山上,一垄垄茶树整齐划一的起伏绵延,伴着清新的空气,氤氲的水汽,飘绕的雾气,恍若人间仙境,顿让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

  一大早,采茶人便开始了她们的工作。她们踩着晶莹的露珠行进在一垄垄绿意盎然的茶林里,偶尔的笑声是山谷的清音,空灵着茶山的寂静。我们走进茶林,走近一位羌族阿婆。她头戴黑色圆边长筒线帽,眼佩黑框老花镜,身系蓝色长围裙,腰牵青竹小竹筐,淡淡的微笑,恰如小时候的邻家阿婆,亲近而又易于言说。阿婆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小随着父母、成家随着夫婿栽茶、采茶、制茶、售茶、喝茶,常年的耳濡目染,让她对茶叶有着深深的情感。

  俯身茶林,茶叶的青翠涌入眼帘,露珠的清凉穿过百骸,我们一边掐着娇嫩的茶叶一边听着茶山人娓娓的叙说。2008年地震后,村里人借着国家的扶持与发展的东风,引进了茶叶企业,在企业更加科学的规划与更加健康环保的理念指导下,他们秉承传统,重视自然生产的法则,对茶山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以人工堆肥来促进茶叶的自然生长。这样的生产既让他们获得了茶叶的原香、生态、口感,更让他们得到了茶商的一致认可,让茶叶的生产走上了良序发展之路。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方一净土……对自然至真、至善、至美的坚守既是心境的平安,更是未来的幸福。

  闲谈间,一位长发飘飘、身材婀娜的女孩轻快地走来。她是阿婆的孙女,在山下的师院读书。每个周末,如时间允许,她都会回家看望婆婆,帮婆婆做点家务,陪婆婆聊点学校的趣事。她欢快的语言,如羌山的儿女,爽朗、大方,活泼中又洋溢着年轻人的进取与活力。她一边和我们说着话一边手不停歇地釆着茶,如葱似的指尖在叶芽间跳动,如欢快的芭蕾舞者,时而舒缓如燕子伏巢,时而奔放似蝴蝶惊飞,柔嫩的芽尖落入筐底,一层一层,也落入了我们对美的欣赏。“从来佳茗如佳人”,东坡先生有此感想,也许,他是深深领略过这一番美丽!

  休息时,我们去了阿婆的家。阿婆的家就在茶园边上,一幢木结构房屋,简单朴素,整洁清爽,就如阿婆的为人,淡定中是生活的安然。房屋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地震中虽有房梁倾斜,屋瓦掉落,但因木结构房屋的轻便,抗震性强,家人无一受伤,因此,重建中他们仍然选择了木式板屋。质朴的木屋下,一杯清茶在手,几缕茶香袅绕,此时倒有了周作人喝茶之感:“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告别阿婆时,薄雾飘散,山峦放晴。远处,条条白练串起一户户人家,交通的便捷,让人再难想起茶马古道的艰险;近处,寿溪河畔,橙黄色的羌楼次第展开,住房的改善,生活的幸福,也再难让人想起地震后的疮痍。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将来建好以后,一定要比地震之前更好更美。”如有幸,温总理能再来水磨,我想他一定会为涅槃的水磨乡村的变化而欣慰。

上一篇: 第一次献血

下一篇: 行走增头寨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