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读懂党校从聆听讲述启航

作者:李家武 阅读:676 次更新:2022-06-11 举报

读懂党校从聆听讲述启航

李家武

 (201755襄阳党建网》首发,

2017914《中红网》转发)

 

全国党校系统,从中央、省、市到县大概有3000所党校,有10万大军的党校人。我作为最幸运的一个基层党校人,于201657日至22日,应邀赴中央党校,精心参与《全国党校系统“十三五”建设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央党校领导评价我为《规划》编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回望在中央党校的日日夜夜,聆听党校领导和专家学者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故事,无时不在催人铭记党校历史,以汲取思想营养、丰厚人文底蕴、提升人生境界。我觉得,以史鉴今,更有利于资政育人,更有利于党校建设,更有利于党校发展。

谢煜桐:红色雕塑的精神力量

    这里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在这个院子里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每座楼宇、每个角落都是熟悉的。春天里的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夏天里的郁郁葱葱,清凉宜人;秋天里大片大片金黄的银杏林,传递着收获的讯息;还有冬天,高大的楼群巍然矗立在茫茫大雪之中,显得庄重而宁静。年复一年,岁岁如此。久住其中,莫名地也有些审美疲劳了,以至于当来学习或者办事的人赞美党校校园时,自己也只是应承着而已,并没有激起内心的涟漪,也少些应有的激动和兴奋。

有时想,这院子里似乎缺少些什么,但认真想时,又说不出。只是到了今年夏末的一天,随着一尊尊雕塑的出现,心中的疑问才得以破题。这个院子近千亩,从南向北,呈长方形。从中国古建筑来说,算是三进院子。进了南门不远,是主楼,算是一进;往北300米,是大礼堂,算是二进;再行300米是现代化的综合楼,算是三进。中轴线上,如今从南到北立了三组雕塑。进了大门,不远处的花岗岩是校名碑。“中共中央党校”六个大字,提醒着走进院子的人,您已走进了*的最高学府。穿过巍峨的主楼,就在右侧,主楼背后的草地上,依然是中轴位置,花岗岩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塑屹立在那里。这时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个院子的历史、党校的历史以及党校的使命。这是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院子,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也曾直接叫“马列学院”。马克思、恩格斯,这确实是最能够、也是最应该在这里见到的两位革命导师、两位哲学先贤啊。

走近雕塑,两位革命导师或坐或站,神态安详,都在沉思中。站在马恩雕塑前,让人刹时间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耳边仿佛回响起恩格斯那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年来的世界历史,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带领人民进行的前赴后继、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一幕幕又呈现在眼前。中国的,外国的,这一切一切的人类进步事业,都跟我们眼前的两位巨人及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直接相关。此地是*的中央党校,*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雕塑就矗立在眼前,身为这个党的党员,站在革命导师的雕塑前,这又该是何等神圣的感受!

主楼建成于1962年,是我们党执政初期建设的大型建筑之一。每天中央党校的工作人员上下班都要从中门进出。马恩雕塑的出现,仿佛在告诉经过这里的人们,要知道自己是为谁在工作,提醒大家要增强党的意识,知道自己的工作和马恩的理想是相关的,确切地说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再往前走,礼堂前广场,远远地看到一个巨大的雕塑,毛泽东塑像。毛泽东19433月至19473月,曾亲任中央党校校长,所以,雕塑取名“我们的老校长”,十分贴切,也十分亲切。延安时期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央党校一个辉煌时期,革命事业蒸蒸日上,革命前途一片光明。这也可以从毛主席的雕塑看得出来:主席习惯地把双手叉在腰间,双目深沉地凝视着前方。人到中年,成熟自信又富有活力,胸怀全局,运筹帷幄,而当时的革命形势一日千里,我们正一天天好起来,敌人正一天天坏下去。

站在主席雕塑前,自然会首先想到这是我们的老校长,想到我们党、党的一代又一代领袖对党校的高度重视,想到党校事业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让我们党校人徒增几分自豪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综合楼是党校的三进。楼前广场已经改造一新,变成了一片新天地。宽阔而平坦的草坪,东西南北是绵延的木质连廊,显得古朴、典雅而又不失庄重大气。草坪的南端屹立着邓小平同志的雕塑,取名“总设计师”。雕塑取行走姿势,小平同志目光坚定、健步走来。站在小平同志雕塑前,自然让人想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想起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功伟绩。今天,他开创的伟大事业,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绘就更加壮美的篇章。美好的中国梦就在眼前。

我们时常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校的作用。除了教学,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环境是一种文化,有时环境可以起到教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当今时代,思想多元,文化交流或者碰撞乃至激烈对抗。党校的雕塑,不是可以更直观、更鲜活地起到教育作用吗?在我看来,雕塑的力量在于凝结在形象中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在于由内而外的能量传递,在于潜移默化而产生的磅礴之势和鼓舞人心的力量。革命导师是思想明灯,而雕塑则是高高的灯塔。

孙玉华:党校的由来

设立党校是加强党内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党内教育问题的重要性。1924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执委会扩大会议,在《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中,首次提出设立党校问题,并指出设立党校是为了党内教育培养指导人才。

根据中央的指示和要求,中共安源地委党校于192412月创办起来。这是全国最早的地方党校,也是*创办的第一所党校。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上册)》记载,当时提出合办党校设两类班次:一是初级班,专收工友同志;二是高级班,在寒假内开课,专收学生同志。之所以成立党校,是由于安源一带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需要提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19248月,安源一带的党员人数猛增到200人左右,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约五分之一。这些党员都是超龄团员被批准退团入党的。他们虽参加过工人补习学校、工人读书处和“特别班”的学习,受过工人革命运动的熏陶,但并未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实要求,就成为安源地委党校创办的直接原因。秋天,在刘少奇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安源地方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由党、团合办党校。在办学经费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当年12月,我党的第一所党校就产生了。由刘少奇任校长,任岳具体负责。设置课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少运史》,每周上课三次(六小时)19251月,党的“四大”召开后,为贯彻落实党的“四大”精神,安源党校一度将学习党的“四大”文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源党校由于与团校合办,所以学员既有党员和干部,又有青年团员和工会干部。这一做法和经验,很快被1925年底创办的湘区党校借鉴。1925921日,北洋军阀武装镇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共安源地委党校由此被迫停办。

192510月,在李大钊、赵世炎等同志的领导下,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在北京西城区蒋养房胡同秘密开办起来,对外名称是“北京职业补习学校”,培训北方的干部。罗亦农担任教务主任,但实际上行使校长职能。学员吃住在学校,为保证人身安全,不得自由进出学校。学习方式有听课、自学和分小组讨论三种方式。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提出疑问。12月,第一期学员顺利毕业。最后一讲是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专题,提出“耕地农有”的斗争目标。毛泽东把它收入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由于北京政治形势和环境的恶化,中共北方区委原定继续办班的计划,被迫取消。北方区委党校就仅仅办了一期学员培训班而终止,但推动了北方地区党组织和革命活动的发展。

    总结办党校的实践经验,同时为解决党内亟需宣传、鼓动群众的人才,192510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宣传问题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开办各地党校确是一种重要的工作。议案结合当时党内的实际情况,对开办党校的类型、学制、学员对象、培养目标和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党校的类型和培养目标。议案提出,根据党内力量,只能开办下列两种形式的党校:普通党校和高级党校。普通党校在地委领导下,培养群众的鼓动员。高级党校在区委的领导下,培养能够做成负责任的工作的人才。第二,招收学员范围和学制。普通党校招收工人,学制至多不过一个月或一个半月。高级党校招收政治知识较高的同志和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同志,学制不要超过三个月。第三,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国内革命运动的经验,说明党在许多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议案明确提出,学员不应当与群众隔离”“应当同时在校外工作”“在同志或同志间工作。只有按照上述要求,党校培训才能使学员真正掌握无产阶级思想。

谢武军从中央党校校史看“党校姓党”

由中国的国情与*的党情所决定,“干部恐慌”和“本领恐慌”一直困扰着*。因而,早在建党初期,党中央就把开办党校、加强党内教育作为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在党校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启蒙和再教育。1940年,*建立起征调干部轮流进党校学习的制度。这种学习制度一直坚持至今,为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和党在组织上的巩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作为党内教育的最高学府,几十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知行合一、德才兼备、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治党治军治国的栋梁之才。回顾中央党校的校史,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党校姓党”不是从外面贴予党校的标签,而是党校与生俱来的特质。

中央党校的命运与*的历史和命运息息相关

中共中央党校的校史是与*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休戚相关的。中共中央举办党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10月创办的北京党校。在中共党史上,党中央曾经三次决议办中央党校而没有办成。一是19262月中共中央曾决定在北京和广州两个革命中心各办一长期党校,称之为“最高党校”。但半个多月后,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局势急剧恶化,而广州忙于北伐,两个最高党校都没有办成。二是1927年中共五大期间曾设立“党校委员会”,书记瞿秋白,并决定在武昌创办中央党校,招收学员300人,学期6个月,730日开学。但715日汪精卫“分共”,形势急转直下,中央党校未能办成。三是19358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根据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形势,决定“设立红军大学与高级党校,大批地培养军事的与政治的干部。”但由于张国焘的分裂破坏,高级党校也未办成。

1925年至1934年,中共中央大部分时间处于地下斗争环境,在自己掌权的区域只呆了不到两年。中央举办党校受客观条件制约,带有临时性、规模小、无持续性、无固定校舍、专职教员少等特点。北京党校、两湖党校和中央训练班都是秘密举办的。1925年的北京党校尚能以“北京职业补习学校”之名向北京市教育局申请注册,1929年的中央训练班则完全处于地下,连校址亦不可考。中共中央局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是建党之后至抗日战争之前党中央举办的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党校。因为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办学19个月,校址迁移三次。随着中央苏区被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葬送,学校被迫停办。

中共中央到了陕北之后,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革命凯歌高奏,中央党校经历了11年另3个月不间断的稳步发展的时期。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年头,敌后根据地大幅缩小,党中央实行精兵简政的方针,将大批干部调回延安保留培养,使中央党校一度达到学员3000,工作人员3000的规模,可谓兴旺发达。当年,毛泽东曾感慨道:“全世界的共产党,除了苏联共产党之外,只有*有根据地,可以教育与训练自己的干部。现在也许还感觉不到这有什么好处,如果延安失掉了,就会知道延安的好处了,有那么多的窑洞,还有二十二个文件可以阅读,可以讨论,更会想到这个时候吊儿郎当不注意学习是不应该的,那时候就会后悔的。”在延安的十年,是中央党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毛泽东为中央党校制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并于19433月到19473月亲自兼任校长。

19473月至19487月,因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中共中央主动撤离,中央党校停办一年有余。194811月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开学,1955年改称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高级党校)。中央高级党校集中了党内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在理论界享有盛誉,是名副其实的一流学府。

19666月至197610月,国家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党和人民遭受浩劫,中央党校停止招生,校领导遭迫害,教职工被下放,校舍被占用。“文革”结束之后,随着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中央党校19773月复校,平稳发展至今。

由是观之,中央党校与*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央党校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党的兴衰,也反映了国运的兴衰。

中央党校学员的构成是*组织状况的缩影

从学员来源看,*是由点到面发展起来的,大革命时期,党员数量不多,尚未形成全国的组织系统,党的经费也十分紧张,中央举办党校不可能面向全国招生。北京党校60人主要来自北方数省,两湖党校80人来自湖南湖北。土地革命时期,红白区域割据,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学员主要来自中央苏区各省。初到陕北,中央党校学员以长征干部、陕北干部为主,*亟需“从苏区与红军的党走向建立全中国的党”。

抗战初期,党组织迅速发展,党员数量从1937年初的4万多人猛增到1940年的80多万。据1941915日《中央党校教务处第二学期(511日起至830日止)教学工作总结》统计,1941年第二学期在校学员638人(未编班者49人未计算在内),学员籍贯覆盖了23个省。其中:河南68人,占10.66%;河北65人,占10.19%;山东22人,占3.45%;山西54人,占8.46%;陕西111人,占13.4%;浙江12人,占1.88%;福建9人,占1.41%;广东26人,占4.08%;安徽17人,占2.66%;湖南38人,占5.96%;湖北32人,占5.02%;江西36人,占5.64%;广西5人,占0.78%;云南3人,占0.47%;贵州5人,占0.78%;四川71人,占11.13%;绥远2人,占0.31%;甘肃5人,占0.78;江苏37人,占5.8%;辽宁10人,占1.57%;吉林8人,占1.25%;黑龙江1人,占0.16%;西康1人,占0.16%。*已经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党,已经完成了“建立全中国的强固的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从这份学员情况统计看,完成这个任务的时间节点在1936年至1939年,这四年入党的学员408人,占学员总数的63.95%。其中1938年入党的206人,占32.29%。这一学期还有大革命时期的党员11人,实属凤毛麟角。1932年和1933年入党的学员55人,占8.63%,而这两年正是土地革命的高潮期。

从学员成分看,建党初期的党员绝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和少量工人,因而北京党校和两湖党校的学员成分以学生为主,大部分是加入共产党和共青团不久的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成分占了党员的绝大多数。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学员成分也以农民为主,大部分是1928年以后参加革命、有一定斗争经验的苏维埃县区级干部和红军基层干部。延安时期学员成分多样化了。1941年第二学期638个学员中,工人150人,店员4人,学徒12人,职员6人,自由职业3人,农民150人,学生236人,教员33人,军人28人,其他16人。学员成分的变化反映出*的组织已经扩展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但其主要成分仍然是工人(包括店员、学徒)、农民和学生,共占86.64%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员成分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党内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而党内教育问题必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

从学员文化程度看,其变化呈马鞍形。北京党校和两湖党校学员文化程度较高,瑞金时期和初到陕北时文盲达半数以上。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首开文化课,教授语文、算术、历史、自然地理常识。大教育家徐特立、大学教授成仿吾都讲过文化课。许多学员在党校不仅学到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而且揭掉了文盲的帽子,变成了有文化素养的人。

延安时期,随着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大批加入*,中央党校学员的文化程度也随之提高。1937年至1941年中央党校55个常规班次中,需补习文化的只有两个少数民族班和8个文化班,占班级总数的18%1941年第二学期,未上过学者104人,占16.3%。在1942的正科,以及1943年后的一部、二部,学员的实际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比如正科第三支部32个学员,大学文化程度11人,高中6人、初中15人。从马列学院第一期开始,学员实际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上。“文革”十年浩劫,国民教育停滞,党员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也随之下降。1982年中央党校再次举办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文化班,为一批思想路线端正、有实践经验的高中级后备干部补习文化。

从学员工作性质看,瑞金和延安时期的学员来自党政军群文等部门,而以做党的工作的干部为主。比如,1941年第二学期学员中,在省、特委、县、区、支部、小组做过党的工作的共423人,占66.2%。做政权工作的仅14人,其中省级1人,县级7人,区级5人,乡级1人。这和*还是革命党而不是执政党的地位相符。这种状况在共产党执政之后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从学员的层次看,北京党校、两湖党校学员主要是刚参加革命的党团员。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高级班共办三期,学员为县团级干部,总数不到100人。1935年底至1941年底,中央党校学员以县级干部为主,高级干部不到20%。在1942年的中央党校正科和预科,以及1943年以后的一部和四部,学员皆地委和旅级以上高级干部。比如,正科第三支部32个学员都是地委以上的干部。其中,12人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从各根据地来的15人,中央机关的5人。地方工作干部26人,军事干部6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10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7人,大革命时期的5人,跟着毛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1人(刘型),1928年留苏的1人(罗少华)。参加革命工作最晚的也在19371938年,共8人。这种层次的干部在19447月的中央党校达1100多人。

回想192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有一个统计:“全国至少需要区执委、地执委、特支干部355名,而当时只有120名,为实际需要的三分之一。”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随着党、军队、根据地的壮大和巩固,党的干部队伍在数量质量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级干部成为中央党校轮训培训的主体。

综上所述,党校与党本是血脉一体的,党校因党而立,党校为党而存在。坚持“党校姓党”,按党章党规党纪办学办事,是党校应守的本分。

安库雷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作为一个群体的党校教授,更多地是利用特殊的信息优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四不主义”

1977年某天,北大哲学系教师王贵秀路遇中共中央党校友人,友人向他抱怨:党校简直呆不下去!当时距文革结束不久,北大也是“余孽很厉害”,王贵秀“憋了一肚子气”。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见到这位朋友,朋友说:党校变了!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复校,胡耀邦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他开了近一个月的整风会议,创办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内第一个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并发动党校808名学员,讨论路线问题。

 “他白天晚上都干,一个礼拜有五个晚上就住在党校里,有两天回富强胡同6号,直到12月中央任命他为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时任《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沈宝祥回忆。

19785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首先发表在《理论动态》上,文末标明“光明日报供稿,本刊作了修改”。次日,光明日报刊发此文,真理标准问题的举国讨论由此展开。

按照其女满妹的说法,胡耀邦把中共中央党校建成“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重要阵地,加速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但较少有人提及的是,因为胡耀邦,中共中央党校本身也种下了思想解放的传统。

党校19779月正式开学,一期808名学员分为高干班、中级班和宣传干部班,在宣传干部班学习的原空军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董润民曾回忆,开学后不久,他汇报思想状况时提及,学员们讨论时不敢讲真话,怕“说错话”,“过去有人讲话被记录下来,结果挨了整成了右派,大家心有余悸。”

这时胡耀邦说,“三不”之外,还得加上一条,讨论不记录,不附加小材料。“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原是中共防止党内政治生活无限上纲而提出的主张,胡耀邦加了个“不装袋子”,将其落实为“四不”。

“你来学习,你的发言什么的,没有任何材料带回去,谈完就完,这已经成了中共中央党校的不成文法了。”沈宝祥说。他记得,1979年,成都军区参谋长就在党校批评毛泽东,“那时候中央还没有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通过)啊,大家都很紧张,而胡耀邦的态度是,不发动大家讲,也不阻止大家讲,讲完就完。”

规矩要遵守,思想要开放

1979年,全程参与了中央理论务虚会的王贵秀从北大调到了中共中央党校,他还记得1979118,务虚会第一天,周扬带来了邓小平的两句话:不设禁区,不下禁令,“就是要造成一个民主的气氛。”王说。

1986年,为准备来年的十三大,中央成立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了不少当时政治局的常委和委员,同时在中共中央党校也成立了对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王贵秀是参与者之一,“我们的层级低多了,但当时叫‘平行作业’,中央也不鼓励两个组过多联系,而鼓励各自研究独立的方案。”

 “中央组”下设的办公室与“党校组”在如何发展党内民主上还一度有过分歧,前者相信这需要在民主集中制下进行,后者则并不这么认为。

3年多以后,“中央组”宣告解散,而“党校组”则以“中共中央党校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之名存在到了1995年。

同样受到胡耀邦感染的沈宝祥在1996年参与创办了《学习时报》,关于报纸的言论尺度,他提出,一要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精神,“不要照搬,要独立思考,就算你对,我也得明白为什么对,一创造,就有花样了”,二要积极地把握好度,“明确规定的东西你不要去碰,但其他的,只要不违规,思想必须放开,不然,不是在浪费青春吗?”这位75岁的老人说。

分管《学习时报》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对沈宝祥也有过类似表态:规矩要遵守,思想要开放。

2000年,《学习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的文章,江泽民对此作了批示,并指示复制发政治局委员参阅。

2007年,“没有一个中央领导对我说要登俞可平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觉得好就登了,作为党的干部这么多年,你应该主动考虑:怎么样才是为党好。”

    对学员,有三个“不要低估”

“文革”后中共中央党校复校,中共开始确立地厅级以上干部定期轮训的制度,据党校一位教授介绍,党校早期有进修、培训、理论三大部。

  中央机关、省市自治区领导班子,都必须轮流来中共中央党校进修,“中组部统一安排。比如一个省13个常委,都排好了,你什么时候去都知道的。”

  培训部则主要是培训中青年干部,学制也比较长,一般是一年,有知情者曾对媒体说:“中青班培养后备干部,‘备’到哪一级的都有。”

  进修部和培训部属干部教育系统,而理论部则在后来发展为研究生院,和普通高校一样招硕士生和博士生。

  在中共中央党校,每周五都有报告,主讲者至少是副部级官员,“让大家知道中央各部门很多的情况,以及方针政策,一个学期下来少说也能听十几次报告。”这位教授说。

  谢春涛教授1988年来到中共中央党校,总体感觉是“(教学)压力越来越大”“学员越来越年轻,层次也越来越高,1990年代中期还有学员是工农兵大学生,到现在,有的班甚至研究生就超过一半。”

  党校研究室曾业松教授对“压力”有一个具体的诠释。“全国县委书记县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安排他讲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备课期间他和部分县委书记交流,有的书记明确表示怀疑:你一没当过书记县长,二没直接从事过县域经济方面的工作,能教我们?

  为了“过关”,曾业松一方面大量阅读资料,深入调查研究,一方面组织参与教学的有关专家反复研讨,经过一个月准备写成讲稿,做出课件,后来又进行试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对这些官员,也是学员,有三个‘不要低估’。”党校教授吴忠民说,“不要低估目前中国干部的能力,多数人堪为政治精英;不要低估中国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这一点)甚至不亚于中国的知识分子。”

  因为“关起门来讨论,没有条条框框”,他发现,很多社会上、知识界仍在争论的问题,地方早就按照解决了。“比如国企改革,现实工作会让他们觉得,该卖就卖,一争论,事情就耽误了。”

  吴忠民没有继续阐述第三个“不要低估”,但是他提醒,中国党政干部对政治制度改革推进的愿望非常强烈,“下一步就是现代理念的问题有待解决。”

  “中国渐进式改革对所有群体都影响很大,党校教授有这个便利条件,可以把改革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进行集纳和总结,”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的赵杰博士分析,“来党校学习的干部带来了特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主张与需求,执政施政方面的信息,同时国企干部学员还能带来他们对中国经济变革所了解到的信息。”

  此外,从1992年十四大起,中共中央形成了党代会前到中共中央党校吹风的惯例。19926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作了报告,论述了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此后的十五大、十六大前,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话,中央各部委和省市一把手悉数参加,1997年的“5.29”讲话,江泽民为“公私”定论,公有制实现形式进一步多样化,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的“5.31”讲话,也被认为有重要意义。同样,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6.25”讲话,也被广泛解读为给十七大报告定调。

    公信力最佳

从微观角度看,中共中央党校确有多人被认为具体地对中央决策施加影响,一位副校长就曾在十七大前对相关课题做重点调研,并两度向高层汇报;过去几年中,党校也曾有教授走入中南海,为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

  但从宏观角度看,作为一个群体的党校教授,更多地是利用特殊的信息优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在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谢志强看来,党校教授首先可以影响的就是作为决策者的学员,“影响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在课堂上讨论执政方式,不需要有结论。”

  他提及的另一途径则是《思想理论内参》。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每期只印200多份,直接报送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以及中办、国办等单位,“我们都叫它‘直通车’。”谢志强教授说。

  据说,新华社的国内动态清样和中共中央党校的《思想理论内参》,是高层领导最喜欢的两份内参。《思想理论动态》的定位是“依据党校特点,着重反映党校系统学员、教员的学习和调研情况,反映他们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服务”。这份内参要“重点办好”的栏目则有:领导干部思想理论动态、领导干部思想政策建议以及国内外重要思想理论书刊评介。

  曾业松教授还负责党校《思想理论内参》编辑工作。2007年,曾业松先后在《思想理论内参》发表他主持的课题研究报告,《八百名县委书记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县委书记关注的问题》等都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一位副总理在批示中明确指出调查报告“很有见地”,“对我们研究农村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很有参考价值”,要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认真研究吸纳”。这正是曾业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课题研究的成果。

  每次党代会、全会前,中央党校教授都是记者们的追逐对象,而每次党代会、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又会成为地方讲座与培训的邀请对象,负责阐释与解读中央精神,“毕竟是干部培训,中共中央党校公信力最佳,但我们也是文责自负。”吴忠民说。

冯秋婷:党校的功能定位与历史使命

党校的功能定位与历史使命,解决“党校是什么、干什么”问题,决定党校的办学方向、办学重点、办学优势、办学效果,对党校的生存发展和兴衰成败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是党校办学规律研究的起点和落脚点。

  在中央党校80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其功能和使命的认识不断深化。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赋予党校四大历史重任:一是加强马列主义教育,纯洁党的思想;二是消灭山头,纯洁党的组织;三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端正党的学风;四是铲除歪风,端正党的作风。建国以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执政党的干部问题》一文中指出,党校不经常办,党会受到损失。党校要培养领导干部,还要培养理论干部。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党校的定位时说:“党校是我们党的重要阵地,既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也是交流党的工作经验的阵地,又是培训党的干部的重要阵地。”并指出: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经过党校学习,取得了理论修养与党性修养的双丰收,那我们的党校就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办出了成效。

  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党校的功能和使命问题又有了新认识、新表述。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后明确指出,党校肩负着重要任务和崇高使命,具有其他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大力彰显党校的优势和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9月党中央颁布的《*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的功能和使命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作了明确规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条例》还要求各级党委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

  中央党校80年的办校史,就是实践上述功能定位、承担特有历史使命的历史。党校特有的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姓党”是本质功能,为立党、兴党、强党服务是党校的根本使命。党校因党而立、为党而办。长期以来,党校在思想上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遵循党的政治路线,恪守党的政治纪律,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在实践中,把落实中央要求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以中央精神、中央要求指导党校工作;把坚持从严治校、维护党校声誉作为第一责任,以良好的党校形象彰显整个党的形象,增强党的威信;把党的需求、组织需求作为第一需求,坚持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党校始终把服务和服从于立党、兴党、强党作为光荣使命和崇高追求,不仅为党内国内充分认可,也为世界所称道。

第二,党校的主体功能和使命是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提高执政骨干的素质和能力。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学校,一直以来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现在干部培训机构越来越多,但其他教育机构取代不了党校教育的主渠道地位;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虽然也是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但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特色和优势。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的看家本领,是党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主要特色和优势。党校的能力培训是党校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即着力培养战略思维、增强世界眼光,教育我们的干部善于从案例教学和以往工作经验的具体“技”和“巧”中悟出宏观的“论”和“道”来。依靠这些优势和特色,党校有效教育了一批又一批执政骨干和理论骨干。

第三,党校的重大功能和使命是贯彻“实事求是”校训,促进全党解放思想、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延安时期兼任中央党校校长的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推动了延安整风的开展。中央党校坚持“实事求是”校训,又在新的重大历史关头推动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全党冲破了“两个凡是”束缚,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此以后改革开放的帷幕在中国大地徐徐拉开,*人和中国人民谱写出新的壮丽史诗。实事求是的校训,带给中央党校历史性辉煌和荣耀,也赋予了中央党校重大功能和使命,要求我们具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自觉性,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上走在前列,始终把推进思想解放作为不懈的追求和光荣的任务。

第四,党校的重要功能和使命是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九点意见中提出了科研四个服务功能,使中央党校的思想库功能明确提上日程。2008年《党校工作条例》的颁布,使中央党校的思想库功有了党内法规的依据。近几年,党校强化这一功能,以各种方式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动科学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党校的基础功能和使命是重视学习、带头搞好学习,带动全党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设。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行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他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党强大的基础在学习,中央党校强大的基础也在学习。建校80年来,党总是在党校强调学习,仅在过去五年习近平同志作过的20次开学典礼讲话中就有10次专门讲学习。中央党校注重抓好党校人自身的学习,进而促进了领导干部学习;又通过抓好领导干部学习,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推动全党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浓厚风气。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和明确党校的功能和使命,作为党校人既感到无比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何毅亭:新形势下做好党校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党校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这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是党校事业发展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重大意义、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党校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如刘云山校长在会议总结讲话中所指出的,总书记讲话思想深刻、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加强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对做好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重大意义的重要论述,切实解决好“为什么办党校”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党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完备的党校体系,是*重要的执政特色和独特优势。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建立起覆盖广泛、组织完备的党校体系,注重发挥党校在全党工作的作用。党校的办学成就,不仅党内国内广泛认可,国际上的有识之士也赞誉有加,称之为*成功的“秘密武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党校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为什么党校对我们党如此重要?因为我们党是一个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在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而要形成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统一的好局面,需要从多方面着力,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办好用好党校。通过党校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化教育、集中化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进而奠定全党思想统一、政治团结的基础,我们党才能保持步调一致,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情回顾了党校在中央苏区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深刻阐述了党校在培养领导干部、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有力回答了“为什么办党校”的问题,为我们深化对党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供了历史依据和思想指导。

  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越是任务和目标宏伟艰巨,越是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越要重视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越要培养造就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怎样培养造就这样的干部队伍?很显然,负有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之责的各级党校,承担着光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

  目前,全国共有省级党校34所,副省级党校15所,市地级党校365所,县级党校近2500所,拥有近10万教职工,另外不少党政部门、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和部队等也办了党校。这支宏大的队伍富集人才资源、学术思想资源、系统资源、学员资源,是难得的执政资源。把这笔执政资源用好用足用活,真是一支了不得的巨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护党校就是爱护党的执政资源,重视党校就是重视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校作用就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现实情况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校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不重视党校工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党校工作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放松主业主课、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思想理论领域话语权缺失的问题;师资队伍存在“先天不良”和“倒挂”的问题;县级党校运转难维持、人才难稳定、教研难开展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党校事业发展和党校作用发挥,必须认真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党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振聋发聩、催人警醒,为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姓党的重要论述,切实解决好“办什么样的党校”的问题,把党校姓党原则全面贯穿党校工作始终

党校姓党是党校办学经验的最高概括,是党校最闪光的精神气质,也是党校工作的灵魂和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五年间反复强调党校姓党,他就党校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系统的治校思想和治校方略,其主线和核心就是坚持党校姓党。在这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实际精辟阐述了党校姓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把这个问题进一步讲全了、讲清了、讲透了,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党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坚持党校姓党、能不能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始终。评价党校的办学水平、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怎么样,归根到底要用贯彻执行党校姓党原则的实效来衡量、来检验。

  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高举党的旗帜,坚持党校姓“马”姓“共”。我们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的。党校是党教育培训执政骨干的学校,党校教师是党直接掌握的教师队伍。党校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在党校的课堂、讲坛、论坛上旗帜鲜明地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地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既天经地义,更责无旁贷。如果我们党不讲马克思主义、不讲共产主义,还是共产党吗?如果党校不讲马克思主义、不讲共产主义,还能叫党校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确定中央党校每年从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和党政机关青年干部中招收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进行培养,并且批准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些都是坚持党校姓“马”姓“共”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中央党校的信任和鞭策。我们要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立校办学之本,统领党校一切工作,贯穿党校事业各个方面,融入党校教职工和学员的思想与行动中,使大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坚持党校姓党,说到底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看齐意识”,特别强调: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向党中央看齐。党校向党中央看齐了,才能引导来到这里的学员向党中央看齐;如果党校都没有看齐,又如何引导学员向党中央看齐。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坚持党校姓党必须增强向党中央看齐意识,保持看齐自觉,时刻警醒、及时纠偏,防止不看齐、看不齐现象,做到党中央作出的决策迅速贯彻、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交付的任务认真完成。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处理好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的关系,处理好言论自由和政治纪律的关系,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列宁曾经指出:“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定要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同时要最明确地维护党的领导集体的权威。我们党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党,如果不维护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的权威,全党就不可能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非出问题不可。所以邓小平同志对维护中央权威特别关注,多次强调:中央要有权威,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他还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今天,我们正在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在如此重要的关键时段,全党尤其要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党全国人民最高利益之所在。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党校人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业主课和职责定位的重要论述,切实解决好“党校干什么”的问题,充分彰显党校的优势和特色

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突出主业主课、搞好思想引领、推进理论创新、加强智库建设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党校的职责定位,科学回答了“党校干什么”的问题,为新形势下党校全面发挥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校干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干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如果党校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放松了、甚至荒废了,搞了很多其他方面知识、技能、兴趣的东西,那就会喧宾夺主,甚至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主业主课,数量指标是什么?就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两门课,在中央党校和省级、市级党校教学安排中不低于总课时的70%,其中党性教育课不低于总课时的20%。现在的党员干部普遍学历层次高、知识水平高,但不少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实践锻炼不足、党性修养不足。这“三个不足”,要求各级党校务必要切实做强做优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提高主业主课这个党校的看家本领,帮助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看家本领,使党校真正成为培训和提高党员干部的神圣红色殿堂。

  党校要干好提升思想引领力和话语主导权这项职责任务。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存在,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党校不是世外桃源,党校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听到的、看到的问题很多,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会在党校汇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党校要在加强思想理论引领、掌握话语主导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给党校赋予了新的使命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党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系统优势,加强力量协调,优化资源整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在及时发出中国声音、鲜明展现中国思想、响亮提出中国主张上有更大作为。特别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坚持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净化“噪音”“杂音”,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激浊扬清,使党校成为鲜明的思想旗帜。

  党校还要干好推进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这项职责。思想先进才能成大事,理论科学才能得胜利。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和创新,谈何话语主导权?谈何思想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的理论建设高度重视,希望党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在党的思想理论研究方面有所作为。这是对党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党校都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优势,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加强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研究,加强对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尤其要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深入研究和着力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十三个如何”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和着力回答广大学员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积极贡献。

  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发挥党校的智库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工作提出的又一项职责任务,党校必须干好、经过努力也能够干好。党校系统有发展智库的很多资源,学科设置比较完备,专家学者较多,特别是来自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学员资源丰富,可以形成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共生多赢的优势,这些都是发展智库的天然平台。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特别要注意发挥党校学员熟悉基层和工作一线情况的优势,建立和创新学员参与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党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发挥党校的系统优势,建立全国党校系统智库建设协作机制,确立决策咨询模式和智库成员管理模式,整合资源、上下联动,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努力使党校成为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新型智库。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党委主体责任的重要论述,切实解决“怎样办好党校”的问题,聚精会神把党校办出新气象

党校要办好,最重要的必须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党校不是一般学校,而是传承党的精神命脉的神圣殿堂;党校的教学对象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党的领导干部,是社会中的先进分子。这样的不一般,就对党校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标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党校所有财富中,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

  对党校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党校教师从事的是补精神之钙、固信仰之本的工作,是党的“布道者”,这个道就是马克思主义之道。党校教师自己首先要在信仰信念上坚定不移,要有“布道者”的风骨和本色,否则讲再多的道理也不会有说服力。党校教师又是党的“熔炉工”,既要靠党的真理力量去引导人,也要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人,在自身党性锻炼上要更加严格,在党性品格上要更加纯洁,这样才能影响和带动学员。所有这些,都要求大力提升党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这里很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培养造就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

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对提高党校教学水平乃至办学水平十分重要。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到中央党校讲课,讲了16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去党校讲过19次开学第一课,党的十八大之后又去讲过多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对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明确规定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到中央党校讲课,省、市、县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至少到同级党校讲一次课。而且还明确规定:每年领导干部讲课总课时,占各级党校主体班次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20%。这些刚性要求,对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一定会起到重要作用。

党校要办好,说到底是个责任问题。各级党委是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党委书记是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坚持党委办党校、党委管党校、党委建党校,党校才能真正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党委的主体责任,为办好党校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障。各级党委落实主体责任,首先要落实好把方向的责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推动党校强化主业主课、彰显独特优势、发挥应有作用;其次要落实好统筹指导的责任,把办好党校作为履行党建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列为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还要落实好建班子用干部的责任,把党校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选优配强党校领导班子,推动党校工作发展。

党校要办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针对党校办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路。比如:在加强党性教育方面,提出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在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面,提出要注意发挥先进典型作用,多请先进模范人物来现身说法,把革命烈士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用于干部教育;同时要加强警示教育,把一些反面典型跌入违纪违法泥坑的教训给大家说说透,让人们引为镜鉴、自觉自律。在评价党校办学成就方面,提出党校评价学术水平、教学质量、评定职称等都要形成正确导向,不要太在乎外国人会怎么样评价,他们说好或者不好不是我们对党校评价的主要参照系。在教师培养方面,提出要加大党校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力度,实行蹲点调研制度,组织党校教研人员到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实际,加深对国情党情的认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提出要探索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的党校教师管理体系,增强党校教师岗位吸引力。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办法,推行教师竞争竞聘上岗,建立岗位等级、工作业绩与薪酬福利挂钩机制。在优化师资结构方面,提出要加强党校与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的干部交流力度,畅通人才双向交流渠道,促进学界与政界的双向互动,支持学术造诣精深的党政官员应聘到党校担任教职,可以保留其原有的身份、职级。这些创新思路的具体实施,将极大地增强党校教师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党校的内在活力,极大地推动党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作者:李家武(1962-),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中国智慧乡村研究院(香港)秘书长、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设智慧乡村倡导者、智慧乡村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空间》《思想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