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党校科研要向新型智库转型

作者:李家武 阅读:377 次更新:2022-06-08 举报

 

党校科研要向新型智库转型

 

李家武

 

(20158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

以《科研如何为党委决策服务》为题首发;

《中国社会科学网》《求是网》《光明网》等30多家网站转发)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校系统应科研先行、走在前列。科学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校及其科研人员的基本职责。各级党校及其科研人员历来都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往往科研归科研,决策归决策,二者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实现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的转型。因此,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当下,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出台,都非常重视、依靠新型智库的力量,而党校新型智库不可或缺。党校新型智库立足于为党委决策服务,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党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党委决策的准确性,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

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转型,必须接地气、强预测

所谓接地气,就是要立足实际,紧贴基层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现在,一些党校科研热情很高,但有的同志钻研、讨论问题的兴趣,还没有完全放在解决基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面。抽象的、纯学术探讨的成分比较多。有的科研课题不是来源于基层实际,而是凭自己想当然。这是科研工作不能对党委决策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原因。基层党校及其科研人员应该重点围绕党委的工作中心,围绕履行党校的工作职能,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住基层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着力实现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的转型。这样科研工作才能卓有成效,才能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党委决策服务。

所谓强预测,就是当工作还未展开,问题还未发生的时候,就能科学地进行预见,为党委决策提供各种预案。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必须吃透上情,把握外情,摸清下情,对改革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现实矛盾和困难,进行超前科研预测,据此提出解决种种困难和问题的新方法与新策略。然而,我们一些党校现在往往是调查总结性科研多,预测前瞻性科研少。总结性科研当然需要,但新的决策的作出,不可能完全依据过去的经验,而是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在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如果没有一些“超前性”思维,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那么,对于党委决策也就不会有多大价值。由此不难看出,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转型任务艰巨,也颇具潜力。

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转型,必须善于正确领会党委意图

党校科研有其自身优势,也有其自身规律。为党委决策服务,发挥党校思想库作用,必须善于正确领会党委意图。一般而言,党委决策之前要搞超前科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丰富决策思路;决策之中要搞动态科研,了解进展情况,完善决策实践;决策之后要搞跟踪科研,掌握决策执行情况以及落实效果,以便制定新的决策。所以党校科研人员给党委提供材料应全面系统,而不能支离破碎;反映问题应切中时弊,而不能不着边际;揭示矛盾应深刻透彻,而不能浅尝辄止;提出建议应切实可行,而不能流于空谈。现在,各级党委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党委领导者平时的思想观点,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工作的指导性很强,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捕捉他们思想上的“亮点”和“火花”,是党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党校科研人员的重要职责。因此,作为党校及其科研人员,对党委在想什么,处理问题的主张是什么,应心中有数,努力使自己的思维与党委同步,不能反应迟钝,更不能曲解和误解党委的意图。尤其是对党委部署的每项重要工作或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基本思路,要深刻领会;对党委领导同志有关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一些基本想法,哪怕是零碎的言谈,也应注意收集和积累,并融入党校科研成果。只有着眼于党委工作的大局和领导思考的大事,制定党校科研目标,确定党校科研任务,急党委之所急,想党委之所想,供党委之所需,才能使党校科研工作与党委决策形成一种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关系,充分释放党校科研工作的正能量,在更好地为党委决策服务的进程中实现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的转型

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转型,必须同经济工作一样讲求质量和效益

党校科研转化为新型智库,为党委决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尤为重要。低质无效的科研不仅不能服务党委决策,相反还会对党委决策产生误导。而科研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党校科研人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当前尤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真正把握其精髓,领会其要旨,使之入脑入心,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转型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党校科研人员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科研工作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没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没有对各地历史和现实情况的系统掌握,没有对各个行业、部门职能业务的了解,是难以胜任的。所以党校科研人员对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各门学科都必须有所涉猎,并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调整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党校科研人员还要十分注意认真研究、熟练掌握科研工作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专门要求,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的技能。科研工作是一项开创性很强的工作,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因此党校科研人员要大力改进学风、作风、文风,善于解决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与当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环境的矛盾,变封闭、停滞的思维为开放、发展的思维,努力寻找党校科研与党委决策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切实上热线、设大谋、当高参、出精品、创一流。要突出求实、求深、求新、求精,做到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陈中见新,真正为党委决策提供高层次、有见地,具有较强参谋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藉以丰富和完善党委工作思路,让党校科研上通“天线”、下接地气,参在点子上、谋在高明处,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进而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党校科研向新型智库转型

 

作者:李家武(1962-),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中国智慧乡村研究院(香港)秘书长、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设智慧乡村倡导者、智慧乡村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空间》《思想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党校科研要向新型智库转型 匿名 06-09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