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襄阳足迹

作者:李家武 阅读:978 次更新:2022-06-07 举报

襄阳足迹

 

李家武 等

 

 

 20181213日开始,《襄阳日报》第一版连续刊发

 

在举国上下欢庆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襄阳日报》重磅推出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论片<襄阳足迹>解说词》系列——

40年综合实力之增

40年发展路径之变

40年城乡面貌之新

40年民生福祉之得

40年最大政绩之丰

今天,我们将5篇文章集纳

带你一起回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

襄阳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篇语

  襄阳,中华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汉水中游的现代魅力都会。数千载历史沉淀,堆积出她的悠悠古韵、厚重绵长;四十年改革开放,激荡出她的勃勃生机、无穷魅力。

  襄阳,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古往今来多有开风气之先的创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襄阳坚持用改革破难题、开放促发展、创新求蝶变,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叠加,政治建设硕果累累,综合实力与日俱增,发展路径与时俱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论片《襄阳足迹》解说词(第一集)

40年综合实力之增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襄阳各项事业阔步向前、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先后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中国城市60强,跻身中国城市品牌百强榜第43位、全国经济百强城市第52位。

40年前那次思想光辉的闪耀、大地脉搏的震颤,带给这座千年古城数不尽的精彩,最为抢眼的是城市能级之增。

  城市规模由解放时的3.2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初的30平方公里,快速发展至今天的180平方公里;人口从5.4万人,到27.9万人,现今已达175万人。城市高度由2层攀升至5层、10层、33层以上,天际线不断飘高、标志性建筑一再更迭,人们的感观反复被刷新。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形态随之优化。2800多年亘古长存的“南城北市、隔江而治”格局变成“一心四城、环绕相望”。

  更重要的是,城在变,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变——

  从筒子楼到单元楼,从爬楼梯到乘电梯,从上公厕、挤澡堂到两居一厅一卫、三居两厅两卫……

  从恢复开放集贸市场,到前进路、新华路、光彩等一个个区域性批发市场建成,武商、华洋堂、沃尔玛、万达等一个个城市综合体落成,广场、十字街、长虹路、樊西市场集聚区等一个个商圈生成……

  以往,市民闲暇时只能去劳动街或各批发市场逛逛;如今,购物娱乐一体化,选择多多,上网“海淘”已成常态。

  城市功能提升带动了科教文卫体同步发展。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加随县在内襄阳地区有700多万人口,每年高考上线人数不及一个百万人口的天门县;而今,人口只有600万、占全省9%,已拥有四中、五中两所全国百强中学,每年上一本线人数占全省18%左右,摘走北大、清华每年在鄂投放招生指标的2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后备高端智力输出地。

  城市巨变,是数千年蓄势积能的释放,是百万人奋斗豪情的迸发。透过其演进的脉络,我们能深切体悟到历届党委、政府的坚韧定力与艰辛探索。

  创业艰难百战多,百炼成钢显本色。要强的襄阳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旧我,各项事业与时俱进,经济实力与日俱增。

  在不少地区“春眠不觉晓”时,襄阳就被“夜来风雨声”惊起。携“天下腰膂”之势,抢“三线”建设之机,一举承接数十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吸纳十余万产业工人,迅速完成工业体系雏形构建。

57家大型厂、所、库先后建成;

  全省首台电视机被襄樊几个技术员鼓捣出来;

  襄樊造打印机被用于中共十二大选票处理……

1984年,《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的新兴城市》丛书出版,《从零起步的襄樊》在第一本中出镜,与苏州、佛山等城市一道,被称为“十大新型工业明星城市”。

  如果说,“三线”建设使襄阳展开“起手式”、完成“白鹤亮翅”,实现由“织造名城”到制造强市转变的话,那么,“借东风”则是襄阳跨越转型的“第二计”强音。

  以二汽铸造三厂开建为起点,东风股份、康明斯发动机、东风重型车桥、风神轿车等企业相继创立,美洋、雅致、九州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纷至沓来,襄阳迅速完成从无到有、从部件到整车、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动力到新能源汽车的“现代车城”缔造。

  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建园区、育龙头、创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倍增发展,襄大农牧、三杰粮油等成长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正大、鲁花、中兴等先后入驻,襄阳又用行动诠释了“第三拍”战术要领。

  “一个龙头六大支柱”蓬勃兴起,“中国有机谷”风生水起,“新能源汽车之都”强势崛起,“襄阳云谷”冉冉升起。

  襄阳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奔跑得越来越快,在汉江流域城市群的首位度越来越高,在全国城市经济中竞争力越来越强。

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全国城市经济增长排名,绝对增量襄阳居第39位,年均增速“五魁首”。

  雄踞汉江之滨的襄阳,大江大河包罗万象的胸怀气度与生俱来。昔日千帆所聚、万商云集,今朝资源纷至、要素涌流。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话。“三线”建设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官兵、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皆成新襄阳人。

  汉水东流是寸心,金樽重开为人杰。

  改革开放前夜,又是襄阳率先打破户籍和人事制度坚冰,从北京、上海等地广聚专业技术人才。至1982年,累计引进人才2900多名。这场人才大潮,使襄阳工业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为襄阳科技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一批批高新科技型工厂先后建成,领先时代的高新技术产品先后诞生。

  进入新世纪,襄阳陆续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开展“我选湖北·智汇襄阳”等行动,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先后引入1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建成5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国家动力电池检验检测中心和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一手抓招才引智,一手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创出“一流业绩”。自1984年首家外资企业三环拉链有限公司落户,累计引入“三资”企业766家,引进外资57.43亿美元。康明斯、标致雪铁龙、日产、普洛斯等29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到襄设立产业基地或区域总部。华中药业、葵花药业、龙蟒、中日龙、新火炬等国内名牌企业纷纷落户襄阳。

  过去,街头偶尔出现一个外国人,就好似“外星人”一样被孩童追着看。现在,众多来自日韩欧美的企管、工程师常住襄阳,全市性会议等常有外籍人员交流发言。

  正是缘于对“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精准把握,襄阳终成要素聚集的洼地、投资兴业的热土。2017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智库(eiu)发布中国大陆十大最有潜力的城市,襄阳位居第二。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在奔向“重铸辉煌、复兴崛起”的城市梦想路上,一代代襄阳人尽显“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事业担当。

1986年,襄阳联络11个地、市、区,组建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共建秦巴经济走廊,并承办了第一届协调委员会会议。至今,已连续进行28次协调会商。

  顺时应势朝竞夕,借力扬帆勇当先。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襄阳积极作为、不负厚望——

  从推进经济总量四年翻番,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到超南阳、追洛阳,对标青岛、苏州,加速由“跟跑”转向“并跑”“领跑”;从规划引领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到担纲汉江流域城市群“集体舞”,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奋力创造后发赶超的实践范例,竭力彰显撑杆起跳的事业追求。

2017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支持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年底交卷,襄阳经济总量达4064.9亿元,重返全省二强。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乐成所讲,要靠实力标注自己的席位、证明自己的效能。1978年—2017年、30亿—4000亿,40133倍,就是对这种担当进取精神的充分印证。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襄阳须臾不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赋予的战略定位,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四个着力”“四个切实”的殷殷嘱托,正全面发力“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率先向5000亿级小巨头奋力冲刺。(执笔:周建波 李家武)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论片《襄阳足迹》解说词(第二集)

 

40年发展路径之变 

40年岁月流淌,记录着襄阳的不平凡之路,见证了襄阳的历史性跨越。

  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投入机制,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发展模式,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户口本就像“紧箍咒”,让广大居民饱受“二元之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如滔滔汉江滋润鄂北大地。

  在农村,枣阳太平和宜城璞河两地农民率先尝试联产承包到户。到1982年,2万多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大包干”。

  在城市,老工业基地焕发出青春活力,化工、纺织、建材、制造、电子等5个行业涌现出30多座大中型工厂。

  大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襄阳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通开。

198310月,国务院批准襄阳实行市带县体制。

  借助中央连续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开山辟路,襄阳粮食逐年增产,出现新一轮高潮。到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过百亿斤,成为湖北省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首个百亿斤粮食大市。襄阳1年所产的粮食,够13亿人吃一个星期。至今,襄阳粮食产量已连续六年保持在百亿斤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鄂北大粮仓”,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襄阳没有被荣誉和光环困住脚步,一直在摸索借以过河的石头、实现突破的新路。

1983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将乘用车生产基地搬迁至武汉,千里汽车工业走廊呼之欲出,机遇再现。

  举全市之力支持东风,襄阳由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

  从生产小型拖拉机,到生产中高档汽车,再到生产新能源汽车,襄阳汽车工业产值在全国各大“车城”中居第八、在同量级城市中排第二。富康、蓝鸟、天籁、楼兰、英菲尼迪等一款款品牌轿车下线,成为襄阳新名片。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襄阳汽车经济开发区成立。它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汽车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亚洲最大的试车场在这里诞生,国内最前沿的汽车研究所在这里成立,这里已接纳280多家世界各国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它的成长过程极不平凡,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视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襄阳借助浩荡东风,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大气魄转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完成220多家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公变民”“独改股”,走多元混合发展之路;

  大战略引领,以背水一战的气概推进24家军工企业入城,引导“军转民”“民参军”,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大手笔技改,平均每年投入500亿元提档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

  大力度培养,近万家小微企业在“企业成长工程”中壮大,1664家成为规上工业企业;

  大踏步追赶,县域经济厚积薄发,占据襄阳“半壁江山”;

  大员齐上阵,书记、市长跑部进厅,40多家央企扎根沃土。

  市带县、城带乡,襄阳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开始步入“速效兼取、量质并重”新起点

  ——

  从以大头菜为荣,到以“北京”牌电视为骄傲,襄阳成为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地理标志商标数量居全省第一;

  从生产七巧板洗衣粉,到为国之重器“神舟”“天舟”提供全套结构密封系统,“襄阳智造”替代“襄阳制造”;

  从回收废旧物品,到卖汽车蓄电池,再到卖汽车蓄电池技术标准,骆驼集团走出山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修理燃煤火车头,到生产机车零部件,再到制造智能轨道检测设备,金鹰重工成为铁路工程机械行业世界知名企业,国内每15公里铁路就有一台“金鹰”产品,金鹰装备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古隆中连年上演“独角戏”,到唐城、汉城、习家池、五道峡、九路寨、春秋寨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影响力日益提升;

  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7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枣阳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高新区迈入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一方阵、排第31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05%、居全省第二。

  积极推动量变到质变,襄阳迈向“四化同步”发展康庄大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创造性落实“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阔步迈上产业层级、经济量级、城市能级、民生质级同步跃升新征程。

  致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云计算中心建成运营,西门子、甲骨文、腾讯等应用项目加速集聚;先后建成数字化生产线100条、数字化车间示范企业35家、循环经济试点12个。

  致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高起点规划建设东津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打造加速“一极两中心”建设的新引擎;探索推行“镇园一体”新体制,建成2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10个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致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两个镇成为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镇,40个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20139月,省委、省政府在襄阳召开现场会,推广“尹集模式”“双沟模式”。至2017年底,全市共培育家庭农场7276个、农民合作社7797个、专业大户22280个,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数居全省第一。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购买力、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一边是众多行业产能过剩、供给低端造成产品滞销……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襄阳主动进军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第三天,市委就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莅临考察,为襄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先后出台《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的决定》《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减量化增长探索绿色发展路径的实施方案》。

  发展指挥棒,加速向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着力点,加速向升级增效转变;发展动力,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大逻辑,加速向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所有的工作,都向着落细落小,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实施转变。

  积极构建产业新体系,深入推进清洁化制造、智能化改造、多元化创造、品牌化打造;努力实现“节约农业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畜禽粪便基本无害化处理、秸秆基本利用、农膜基本回收”目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全面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积极构建服务新体制。更加注重政务服务质量提升,不断深化“三个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极简”审批、“极速”效率、“极优”服务、“极严”约束;更加注重平台要素短板补齐,加紧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网络超市、关键基础装备共享平台,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全方位增强广大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408家高新技术企业、47个行业“单打冠军”,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昭示着襄阳发展路径之变的光明前景。(执笔:闵葆华)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论片《襄阳足迹》解说词(第三集)

 

40年城乡面貌之新 

40年,一个新生的稚童,走过少年,跨过青年,步入不惑之年;40年,一座古老的城池,正在完成蜕变,展现化茧成蝶的美丽,谱写动人心魄的诗篇。

  春风吹绿汉江两岸,无边风景焕然一新。

  襄阳以改革为锄、开放为犁,在时代长卷中耕耘出城乡面貌的巨变,昔日的兵家必争之地正在变成万商云集之区。

  从“双向发展”“带状组团”到“一心四城”“四位一体”,襄阳构筑起都市城镇新格局。

  红砖屋,土坯房,窄巷子,老城墙。

  南城北市双向发展,县(区)、镇街沿路蔓延,自然村庄散落生长,是襄阳城乡往昔的模样。《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18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这是我市首个得到上级指导的城市总规。至此,襄阳人民开始系统思索“建设怎样的城市,怎么样建设城市”等问题,建设美好家园的脚步由此展开。

  从重点突出工业布局,成立汽车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分区,推进襄阳县撤县设区,开发鱼梁洲,打造东津新城,“一心四城”格局轮廓初具。

  中小城市“抱团发展”,河谷组群、襄宜南一体化发展稳妥推进、鼓点渐密。

  特色镇“依城带乡”,数十个“卫星镇”“口子镇”显现“楚天明星”之盛景。

200多个美丽乡村和农村新型社区星罗棋布,如同白云生处人家,美如诗画。

40年来,襄阳城镇化率由接近27%59.65%,提升了33个百分点,逐步构建起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支撑、特色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镇体系。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满腔为民情怀,决定要用三年时间还市民一个更加美丽的襄阳,目标清晰,行动笃定。

  从菜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等群众身边小事干起,从“瞎子街”、“泥巴路”、过街天桥、“三无”小区等群众关注热点抓起,从修复老会馆、打造古街巷、织绿网铺绿道、兴建游园展馆等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做起,襄阳正在精明增长、精美成长中提品质、显气质。

  从“南船北马”到“立体走廊”,襄阳重塑了现代化“七省通衢”枢纽新优势。

  从1490年的济汉桥,到1970年襄阳公铁两用桥建成使用,襄阳人等待了480年。改革开放这40年,桥梁已成襄阳步入新时代的奠基石、迈向新辉煌的加速器。

  长虹大桥、鱼梁洲大桥、卧龙大桥、东津大桥、胜利街立交桥、襄荆高速襄阳汉江大桥相继建成通车,随着庞公大桥、鱼梁洲过江隧道等工程建设,汉江上的桥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前进路、人民路、长虹路、邓城大道、沿江大道越来越宽、越来越美;中心城区路网越来越密集、搭配越来越合理;“两轴三环九放射”骨干路线体系趋于完善,襄阳开始跨入“环线时代”。

  凭借207316两条国道,汉丹、焦柳两条铁路,昔日襄阳成为全国“明星城市”。随着福银、二广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武、郑万、呼南等高铁开工建设,汉江航运中心、一类航空口岸加快推进,从公路时代、铁路时代、高速时代、高铁时代一路走来,当下襄阳正全面融入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将迅速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镇镇通高速、县县通高铁目标,完成从单式转运、环环相接到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华丽转变。襄阳人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窘态,骄傲自豪地说,现在出家门、进车门,几个小时就到天安门。

  从高强度开发、高速度增长到构建“湖北重要生态屏障”,襄阳担当着“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新使命。

  南襄隘道、鄂北岗地,缺水少林、十年九旱。

  挡住鄂北“风口子”,改造岗地“旱包子”。自“百里生态丹渠”建设以来,短短3个月,栽植苗木97万株,鄂北岗地的“生命渠”渐成连绵百里的旅游长廊、助力发展的生态货币、造福各方的绿色银行,成为襄阳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心无旁骛推进绿色发展的又一例证。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治理“三废”到实施环保“5421”工程,从集中整治排污企业到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到加快建设美丽襄阳,“边建设边破坏、发展伴随着污染”被彻底摒弃,襄阳走过了一条从生态修复到环境保护,再到绿色发展的觉醒之路。

  襄阳的水更清了。从1999年鱼梁洲污水处理厂开建,到2017年全域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城乡污水直排汉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从实施“九水润城”规划,到严格落实“河长制”,再到出台《水环境保护条例》,汉江襄阳段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水平。

  襄阳的山更绿了。从“三北防护林”建设到“绿满襄阳”行动;从“植树增绿”“精准灭荒”到“退建还园”“退房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3.8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2平方米,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呈现出一幅“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抬头望山、举足亲水”的美丽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设立高压线,建立汉江两岸禁养区、限养区;打好组合拳,整治汉江非法采砂、非法码头;扮靓母亲河,打造汉江两岸风光带。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襄阳正在筑牢湖北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国家沿江生态经济发展样板区。

  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到“从留醉中醒来”“将认真进行到底”,襄阳市民精神风貌展现新气象。

  强弱项先强志气之弱,补短板先补理念之短。

  襄阳人对于自身思想的改造,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一刻未曾停止。

  坚持以更加解放的思想引领发展。先后开展“学苏州、赶荆州、争一流”“谁养活谁”“破除三墙”“建设商家必争之地”“从留醉中醒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等思想解放大讨论。从安于现状到为富思变;从一心“跳农门”到返乡馈桑梓;从深化平安襄阳建设、捧回综治“长安杯”到跻身省级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八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九届龙舟邀请赛、首届“襄马”点燃了市民的激情,展示了襄阳的魅力,全市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大型音乐诗剧《洪湖的女儿》、大型古装曲剧《刘秀还乡》《九连墩》,以及《文帝杀舅》《宋玉悲歌》《孔明村的活宝》《襄阳米颠》《荆山楚源》《踏歌襄阳》《长山壮歌》等一批剧(节)目先后被广大民众创作出来,斩获全国、全省各类奖项。《洪湖的女儿》被评为1991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产品、获五个一工程优秀文艺作品奖;《刘秀还乡》荣获文华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襄阳文化软实力全方位提升。

  坚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贸区建设,借势“汉新欧”“渝新欧”班列,不断提升大通关、大通道、大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深处内陆的襄阳站到了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坚持以更加认真的精神走向未来。大力开展“讲认真、强本领、创精品”行动,认真态度在这座城市蔚然成风;精品力作在市政设施中全面彰显;工匠精神在“湖北工匠”“隆中名师”身上熠熠生辉。

  把握“三大变革”大逻辑,活用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襄阳必将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风貌。(执笔:徐耀坤 黄长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论片《襄阳足迹》解说词(第四集)

 

40年民生福祉之得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靠的是亿万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也使得千家万户的生活发生历史巨变。在这14000多天,襄阳600万人民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获得感越来越强烈。

  改革开放的伟力,让市民彻底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可以随便买买买、购购购。

  曾几何时,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煤票等一系列票证,成为保障市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必需品。城市居民购买一张床板,争取一个液化气坛户口,都得托关系、走后门、出高价。农村居民办红白喜事,能否买到称心如意的酒、肉等物品得看乡镇食品所、供销社工作人员心情如何。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食品短缺、基本生活品短缺……一切都短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襄阳各级党委、政府紧跟发展潮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紧盯民生改善的急需急要,连续不断出台鼓励农村“万元户”、鼓励发展城乡个体工商户、鼓励能人办企业等政策措施,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彻底解除。

197812月,恢复10个集市贸易点和3个粮油交易所,次年春天全面开放集贸市场。遍布城乡的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市场成为城乡集市中的亮丽风景,各类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星罗棋布,短缺经济时代与市民渐行渐远,一切必需的票证瞬间成了收藏品,最终成为一种历史记忆。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电视、冰箱、洗衣机;从银手镯、金项链,到白金钻戒,城乡居民娶媳嫁女的“要件”更迭见证着这一变化。

  改革开放的伟力,让市民有了更多择业自由,可以随处找到梦想成真、人生出彩机会。

  曾几何时,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就像螺丝与螺母被紧紧拧在一起,农民离开土地难以生存,工人离开工厂不可思议,乡村少年唯有靠求学“跳农门”,科技人员想把成果“变现”也甚为艰难。封闭僵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限制了劳动者的自由流动,禁锢了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改革开放浪潮,冲破了限制人们迁徙的阻障,拆除了僵硬固化的劳动关系藩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形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大调整,社会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呈现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变局,众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涌入都市打工,变成产业工人;众多带着积累和经验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成为企业家、新乡贤;众多科技人员在商海中搏击遨游,化身战略合伙人。曾代表“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其承建商为襄州人。几个年轻人合伙的超卓公司,是世界上目前掌握冷喷技术维修飞机的3个企业之一。

  身份变活,择业自由,钱包鼓了,家业阔了。曾经一辆凤凰、永久、飞鸽牌自行车,都让邻里羡慕不已,而今仅中心城区汽车每年就以4万辆在增加,乡村农家小院里停靠一辆小汽车也没人觉得稀奇;曾经消费品分拨按照城市行政层级而定,而今电子商务、快递小哥可以让任何一个村落买全球卖全球;曾经在广大农村农民期盼村头看电影,而今广场舞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也成为乡村人的业余生活。

40年来,每年都有80多万名襄阳劳动力在珠三角、长三角打工学艺,共有数十万襄阳学子投身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扎根武汉、杭州等二线城市,数万个走向天南海北的襄阳人正合力打造“襄商”品牌。而今,20多万务工回乡创业者,与近10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新襄阳人”在这片热土共同成就事业。

  改革开放的伟力,让市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满足,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曾几何时,人们曾为生计愁,只求“吃得饱”,逢年节、遇喜事才会割点猪肉“打牙祭”。都在考虑养儿防老、攒钱养老,怕生病、不敢病,有病拖着不去医,一桩桩、一件件物质文化硬需求,都不敢奢望短期内得到解决。如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保,讲究膳食营养,猪牛羊、鸡鸭鱼、果蔬鲜均衡搭配;关注“五险一金”提标,如何进行健康养生;对公平正义等关系全面发展的软需求越来越关注。以前,只有逢年过节,家里当家人才会想法儿带着孩子进城购物看热闹,许多家庭主妇大半辈子都没走出过所在县城,而今全家随时可来一次自驾乡村游、都市亲子行。

  改革激励、开放引领,让全市人民有了造梦的空间、圆梦的动力。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泛,标准开始提档升级。关注热点、焦点的变化,促使各级政府调整施政方略,GDP中民生含金量越来越大,公共财政中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比例持续增加。

  新时代不只意味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变化,最终标注着市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从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光纤宽带进村入户、有线电视对20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农村客运村村通,到各级政府每年办理十件左右惠民实事,在稳中求进的改革发展中,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指导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水平日益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轨全面实施,跨省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到位,保障农民工工资“三项制度”全面落实,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切实念好“民生八字经”,便民利企的改革举措更富质感、更有温度,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洋溢在茶余饭后,散发在眉宇之间。

  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由人均不足8平方米变成近40平方米,曾经95%以上农村居民住的是干打垒、土坯房,而今60%以上是砖混结构房或小楼房;在农村特别是山区,曾经的“路”就是深涧山谷中的羊肠小道,而今2700多个村全部通水泥路,通村公路达1.5万公里;曾经喝着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高氟水、苦咸水,而今基本喝上了甘甜纯净的“自来水”;医保、社保等民生福祉的兜底网络也从难以奢望的一张白纸到越织越密的幸福保障,以文化小康为抓手,倡导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引领乡风民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到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全面脱贫,与全市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重整行装再出发。襄阳广大市民已拥有昨天积蓄的厚实家底,只要在新时代中不懈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执笔:程鹏 张彦林)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论片《襄阳足迹》解说词(第五集)

 

40年最大政绩之丰 

“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襄阳40年党的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与改革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伴随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突飞猛进,襄阳党员队伍在不断成长。全市党员从189991人增加到308513人,党组织增加到14019个。

  鲜红党旗上凝结着各级党组织的汗水,飞扬着新一代共产党人的风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成为襄阳事业兴旺发达的坚实脊梁!

  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抓实最大政绩的基本遵循,襄阳党建更具时代性、更富规律性、更有创造性。

  从为了党建抓党建,到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党的建设理念不断深化。

  从传统模式抓党建,到线上线下一起抓、面对面与键对键一起上,党的建设模式不断创新。

  从传统领域抓党建,到遍布基层村居、“四新经济”组织、流动党员群体,党的建设领域不断拓展。

  从抓点创示范,到抓面全覆盖,党的建设路径不断成熟。

  这是党的建设经验涌动的40年。在这块创造的热土上,满载着率先领先的丰硕成果。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三严三实”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过程中,襄阳模式、襄阳经验、襄阳创造享誉荆楚、名满全国。

  襄阳推进县级中心组学习落实“金钥匙计划”得到中宣部肯定,在《求是》《党建》杂志宣传推广。

  “一报告两评议”制度,作为四项干部监督制度写入党内制度,在全国推广。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和“群众评科长”等做法受到中央肯定和媒体广泛宣传。

  基层党建“三三制”模式、说事制度,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先后进行报道。2010年,习近平同志视察襄阳时给予肯定批示。“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得到中央活动办肯定,并在中组部、中宣部交流。

  机关党建“三化”经验在全国机关党建座谈会上推广。

  一个个亮晶晶的名片,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章,铭刻着襄阳的探索,凝结着襄阳的创新,展示着襄阳的荣光。

  这是基层堡垒不断夯实的40年,在持续探索的历程中,闪耀着党旗飘扬的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不断刷新着襄阳高度、襄阳速度,这些成绩的取得,始于基层探索、源于基层创新,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级党组织。遍布襄阳各个乡村、社区、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似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托起襄阳发展的坚实底盘。

  推进“灵魂工程”“奠基工程”“造血工程”——枣阳吴店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荣获“全省乡镇党委十面红旗”称号。“大制度+小办法”——宜城流水镇黄冲村积极发挥“两委”领头羊作用,全面推广“油—瓜—棉”种植模式,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省里授予“宜居村庄”“绿色示范乡村”称号。

  小山村开起“大公司”——南漳肖堰镇观音堂村以党建促脱贫,依靠发展有机农业,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分红,让困难群众有固定收入、有生活保障。“把矿区变景区、让村民变股民”——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让鲜艳的党旗矗立在高山之巅,“高山贫困村”变为中国山区幸福村,逐步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绿色可持续型发展型的华丽转身,跻身中国名村第61位。

  打造新经济组织里的“红色磁场”——谷城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将党建工作和服务企业紧密结合,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使大批“80后”“90后”找到了人生航向。

  创新现代农业、村建管理、生态发展“三能党支部”——老河口仙人渡镇李家染坊村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打造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全面激活党建“红色细胞”——襄州区张家集镇党委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指导双丰收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发展成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打造群众值得依靠的主心骨”——襄城区尹集乡姚庵村围绕观光农业和林下产业做文章,乡村游渐成健康生活新时尚,“姚庵行”已成市民休闲新选择。

  探索服务群众“四小工作法”——樊城区红光社区以党建引领社会化服务,办好“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琐事小事,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亲密。“我来办,办得成、办得快、办得好”——高新区东风社区党支部围绕居民所需所盼强功能、优服务,初步实现了“组织强起来、服务优起来、群众乐起来”。

  “隆中山下党旗飘”——湖北文理学院从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明党建工作责任抓起,积极探索“党建+学科建设”“党建+文化育人”“党建+创新创业”“党建+青年领袖培养”等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校党建新路子,喜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40年来,推动发展、脱贫攻坚、服务群众、维护和谐的每一项襄阳实践,都有一面鲜艳的党旗在指引方向、鼓舞人心、提振精神、凝聚力量。

  这是英模辈出的40年,一批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奋斗,书写着忠诚担当的丰硕成果。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鼓舞和感召着人们奋斗向前。

  “当代愚公”孙开林,山村致富领路人闵洪艳,“以人名命名工作法”的王运福,金牌基层调解员敖大焕,一片丹心为丹渠熊化国,“最美基层干部”彭光敏,“光明使者”娄先义,“喇叭所长”吴继革,“串千家门,管百家事”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崔德新,“舍家献身,敬业育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童淑英,“把车票当请柬、视乘客为亲人”的十九大代表熊会萍,中国优秀科技民营企业家章锋,“湖北十大工匠”唐玲玲……

  一名党员一块基石,一位典型一面旗帜。无数襄阳楷模、时代群星汇聚成驱动改革发展时代浪潮的磅礴巨流。

  时代滚滚前进,传奇接续演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正在襄阳广袤大地上不断向前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市委以强烈的政治担当,稳稳扛起管党治党第一责任,领域持续拓展,力度不断加强。

  在“八项规定”的严格约束下,宴请吃喝之风偃旗息鼓,公车使用管理严上加严,违规发放补贴销声匿迹,党风政风评价持续上升。祛“四风”、强正气,新时代的严实作风挺立于襄阳大地。

  在“五强创示范”的强力支撑下,基层带头人强了起来,集体经济富了起来,党员管理实了起来,规章制度硬了起来,服务功能优了起来。一座座崭新基层阵地让党的事业在襄阳深扎根、发新叶。

  在“四种形态”的有效防控下,干部监督笼子越扎越牢,随着纪检派驻改革、巡视巡察制度建立、监察机构改革等部署落实,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加快构筑。

  在“作风建设年”和“落实年”的全面带动下,对标管理、市民问政、项目拉练、效能革命、能力提升、晾晒清单、督办问责、容错纠错等形成组合拳,作风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胜景在前,路在脚下。我们满怀着建设“一极两中心”的激情,肩负着600万人民的期待,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我们深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襄阳续写改革开放新史诗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执笔:李然 曹彦兵)

 

雄踞汉江之滨的襄阳,

大江大河包罗万象的胸怀气度与生俱来。

昔日千帆所聚、万商云集,

今朝资源纷至、要素涌流。

城市的巨变,

是数千年蓄势积能的释放,

是百万人奋斗豪情的迸发。

我们深信,

襄阳续写改革开放新史诗的道路

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李家武(1962-),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中国智慧乡村研究院(香港)秘书长、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设智慧乡村倡导者、智慧乡村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空间》《思想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上一篇: 铁岭龙首山

下一篇: 大观园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