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鲁迅文学院手记:一个班的15天

编辑:admin 阅读:1764 次更新:2019-05-08 举报

附图附图

36岁的张俊雨拜托他的同学们,每人帮他录一段话。他想给这段日子留下点什么,以后能听听这些声音,也让妈妈和大姨知道,自己过得挺好,虽然和他最亲近的这两个人都已经不在了。

在张俊雨班上,有37位同学,他们都是普通人,却难体味普通人的平凡,他们的生活中,磨难与艰辛是常态。在中国残联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十几天的短暂相聚对这个班的每一位学员而言,都意味着重新出发,无论文学还是人生。

班上的同学都很疼俊雨,拿他当弟弟一样照顾。俊雨是脑瘫,没上过学,妈妈和大姨的相继离世,让他在十几岁时去了福利院生活。俊雨爱学习,也爱写字,特教的一位志愿者一直在文学上给予他帮助。试着写第一本书时俊雨卡了壳,他索性暂时搁置,转而写起网络文学,成为搜狐签约作家。后来福利院的一位新院长鼓励他继续把书写下去,并通过中国残联联系到华夏出版社,2015年俊雨的小说《爱之花》得以出版。

俊雨的想法最初是对同学李梅讲的。“他给我发了很长一段话,他说写了一篇文章,写他的妈妈和大姨。今后大家难再见面了,他想让全班同学每人念一段,录下大家的声音,想同学了听一听,想老师了也听一听。”李梅说俊雨是幸福的,起码有念想,还能回忆起家人,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长沙有一位残疾人朋友,一个男孩,从没见到过亲生父母,也并不想去寻找,“他们把我丢到福利院,如果真想找我,一定找得到”。

8年前李梅参加过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培训,今天她站在407房间窗前,“又可以度过一段不食人间烟火、童话般的日子了”。李梅13岁遭遇车祸导致身体残疾,当时她爸爸在湖南省新华书店发行站工作,单位领导每周都会捧一摞书给病床上的李梅,她的病房成了图书室,大家都会去她那里借书看。《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那个年龄的小孩子能看懂什么呀,就是特别渴望,老想读 。”

以前李梅只是借文字修身养性,还没意识到文学将在自己生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14年前参加中国残联举办的笔会,当时一位老师说,很多残疾人远不像李梅的生活这么优越,在偏僻边远地区,或者在农村的,不夸张地讲,文学就是他们活下去的支撑。有一年李梅参加助残日活动,一位残疾人朋友的心愿是能够走出门槛,看看外面的城市,看看那些马路和建筑。对于行动不便的他们来说,有个心有所属的寄托能撑起内心空落落的地方。

年轻的谭杰是残疾人作家研修班的班主任。妈妈以前是聋哑学校老师,她常接触残疾人朋友,还懂一点手语。“接这个班时没有想太多,在内心觉得跟大家还是相对熟悉的。”真正感觉到难度凸显,是给学员们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入保险是鲁院培训的惯例,但这次,保险公司委婉表示一般不给残疾人入保险。经过沟通,谭杰统计了37名学员的肢体残疾程度报给保险公司做好预备。谭杰说,当我面对那个统计表,面对为数不少的肢体一级残疾、二级残疾,才开始感觉到这个班的不易。

上一篇: 尹俊卿

下一篇: 路的嬗变总关情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