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经历之喜好(一)

作者:郄补泉 阅读:444 次更新:2022-05-13 举报

1996年的一天,去轻纺总公司开重建家园会议,其时的八大局已经转轨为4大经营公司,煤管局撤销,人员得以分流。碰巧在办公楼的走廊里,见到了依然谈笑风生,精神饱满的丰耀庭老师。退休的丰老师,在原煤管局的办公之所,还留有一间办公室,作为内蒙古经济报包头办事处的活动场地。简单的问候后,我便去开会,会议结束,我去找丰老师,把多年不见的情感以及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因为丰老师像我的父辈一样,在煤管局领导岗位上,每一次见面都指导我发挥自己的喜好特长。而且,我当时在矿部机关团支部兼职工作时,刻板油印的团员青年内部读物《星火》,每期也邮寄到他的办公地址,经常得到他的夸赞。

也许是脾胃相投,或许是人们所说的文人相亲的缘故,更由于丰老师的办事处,都是几位上年岁的老者,基本没有了跑腿的人员。这样,在丰老师的授意下,我便边工作,边留意身边的新闻素材。不久后,丰老师给我办了内蒙古经济报记者证,让我好像一下子又回归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正因为这神圣的记者职业,再一次给我的生理机能注入了活力,不断充实丰富着我内心沉积的情感。

1997年,随着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落地。我所在的企业,主要是企业领导人也开始探讨公司制改革重组,作为文案工作人员。我受领导指派,去体改委、轻纺总公司寻求集体企业转制的政策。期间,通过读《公司法》《股份制公司重组实施办法》等部分法律法规文书,结合自己的粗浅认识,几篇对转制工作的时论拙文发表在《包头日报》上,也算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回报。

1997年,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而言,是一提起来就感到阵痛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是加快企业转制步伐“进与退”的分水岭,也是考核企业领导临门一脚的定影剂。在上级部门出台企业转制方案是基础上,各企业也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方案措施。总之,大部分不进行改制重组就面临死亡的中小型企业,积极投身市场经济的改革洪流中,开始了企业破产的冲锋陷阵。当然,我所在的企业也难于幸免,最终选择了破产重组,这也让我的同学不用注资就堂而皇之拿到了企业的经营所有权。为合理安置富余劳动力和长期不在岗职工,把企业南面的一大块土地,变更了使用性质,卖给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商,这笔收入,支付了大部分企业员工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重锤敲落的企业破产强音,伴着无奈走出工厂大门的人群,萌发了现今的流行语,“下岗失业人员”。当时,我属于留用人员,可文职人员工资低的现状又一次深深棒打到自己头上身上,感到迷惘彷徨。

这是一次深刻的变革,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尝试。这打在人身上的痛至今让我想起了,都觉得无言以对。这不仅真正撕碎了披在你身上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光环,而且确实让你知道了打烂砸碎大锅饭,一下子无所适从的生活环境。也许老百姓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但看着企业姓了个人的结局,看着原有企业打拼积累下的资产,虽经评估折旧已经成负数,还是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厂内机器设备被收破烂是一车车拉走。当厂区沉寂的无声,当夜幕降临,每每行走在厂区的各个角落,想着几年间熟悉的车间失去了笑容,直感嗖嗖的凉风直穿胸口心脏,真的是欲哭无泪。

企业转制重组尘埃落定,新的公司面貌出现在新一轮冲刺市场主体的世人面前,引资引项目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思维大变革是时代,还是让我迟滞的脚步,跟不上企业改革先锋的步伐。1998年,在纸质媒体备受青睐的大环境下,也是从破产企业下岗的另一位同学家顺,撺綴我能不能申办一份在我市销售火爆的《家庭周报》那样的报纸。几经与丰老师探询,借助内蒙古经济报已经有周末版单独发行的《法人周刊》,而其他活跃在市场的纸质媒介有悍不动的地位,再想办一份挂靠的周末副刊确实有难度。

去内蒙古经济报社找王学明社长,洪志、王秀珠副社长深入征求意见,经会商后给出结果,只可承包其中一天的报纸,但不能单独发行,并轨于日常运营。后在朋友赵平的帮助下,终于达成了协议。这样,我便正式成为了内蒙古经济报的一名记者。游弋于采访,写新闻报道的喜好的序列了。从1997年领到记者证,到1999年正式入轨,期间,我一直不改自己的执著初衷,利用住厂的业余时间,给职工们编印企业简报内部纸质读物,为职工们献上了转制变革的精神动力和食粮。

正式加入记者行列,才知每个岗位都有艰辛和苦累。在陌生人眼中,记者的光环是鲜亮的。不过,那个时候的舆论环境比较宽松,加之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更由于内蒙古经济报的名头,为采访之路和加强与各单位的交流沟通起到的作用不小,最起码去各单位寻找新闻报道源,基本是畅通的。如果你去某单位时间长了,门房老人都能熟记你的面孔,有时的登记一项就可免去,甚至直接告诉你,今天你找的联系人在与不在。默默地付出,总会有收获。入职记者行业最怕的是写事件性报道,当然,接到事件性报道线索,先需征得社领导的指示后,方可披挂上阵。而且作为媒体撰稿人,也怕事件报道的负面导致引火烧身。所以,客观真实反映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必须深入采访了解每一位参与者。有的时候,人们对记者行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记者写的稿件都能发表,他们根本不知道报纸稿件一直实行一稿五审制。我在社领导指派下,采访主写过几篇事件性新闻报道,不加评论观点的反映陈述,既耗时又费力。不过,事件性报道,是提高每位记者辨别判断力最有效的途径。

那时,恰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引导着事件性报道的主渠道,看与听,写与审,让每一篇稿件在编辑部主任手上就显得格外慎重。几次去呼市总社,碰到编辑部主任杨帆,他都反复强调事件性稿件的成功报道,能抓住和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报纸的知名度,但一定要注意牢记我们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要每天加强基本功训练,练就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紧盯发展方向和脉搏,把自己的亲身体会,用文字表述出来,奉献给阅读者。

上一篇: 山海恋

下一篇: 赞秋景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