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原:清明时节忆父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个慎终追远的祭祀日子里,我的心情也和许多人一样特别凝重。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清明节我不能前往父母的安详之地拜谒。于是,我面对父母居住的公墓,点燃三根青烟缕缕的檀香,三鞠躬。往事又一桩桩涌浮现在眼前。
2013年10月,88岁的父亲刘御龙永远离开了我们;2016年2月,84岁的母亲廖惠兰也驾鹤西去了。父母亲没有给我们子孙留下什么值钱的财产,但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产,概括来说,最主要的是:患难与共,乐于奉献。
患难与共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然而,这句俗话在父母面前却完全失效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更温馨”,才是父母情感的真实写照。在文革时期,年幼的我目睹了身边许多众叛亲离、“大义灭亲”、落井下石的举止。父亲在这场的风暴中被无辜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受到惨无人寰的批判,关进了“牛棚”。在那个极其艰难的日子里,有“好心人”劝母亲,与父亲划清界限,办理离婚手续,免遭连累。可是母亲始终没有松口答应,而是顶住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不但没有离弃父亲,还安慰着父亲,经常含着泪水拖着疲惫的身体,步行十几华里山路为父亲送饭送汤送药,抚慰父亲的心灵创伤,让黑暗中的父亲看到了一线光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父亲平反后,母亲也没有在父亲和其他人面前,流露任何评功摆好的言行。2004年之后,母亲多次中风,年迈的父亲也是尽心守护在母亲的身边,亲力亲为,为母亲煮饭烧菜,抹澡洗澡洗衣服。母亲住入老年公寓之后,八十多岁高龄的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前往老年公寓看望母亲,与母亲没完没了谈天说地拉家常。后来,父亲索性也搬到了老年公寓,与母亲相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儿子成婚那天和之后的日子里,我多次与儿子儿媳讲,希望你们能以奶奶、爷爷为榜样,做夫妻,既要锦上添花;更要患难与共,雪中送炭。
乐于奉献
在做家属工的16年时间里,母亲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总是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有人说母亲太傻,但母亲却乐意这样傻。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196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十二三岁的我与母亲和另一个家属工上山砍柴,我们3人各自砍了大小几乎相当的3捆柴,按理说母亲完全可以得到6捆柴的工钱,可是母亲主动只要了4、5捆柴的工钱。当时我很不理解,母亲也看出了我委屈的心灵,在暗淡的煤油灯光下,母亲把我拉到跟前,不时地摸着我的头,什么也没说。多少年之后,我才渐渐明白,母亲是在用无声的言语潜移默化教导我:做人要多奉献,少索取。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一直延续着母亲的一生。
父亲一辈子节衣缩食,滴酒不沾,抽的是劣质纸烟,每天自我约束10根烟以下。父亲有一句口头禅“有饭吃就行了。”这句话,在1949年前后,还讲得过去。可是,在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里,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的退休工资一涨再涨,后来母亲也领到了养老金,我们做子女的每年还会给他一些钱和物品,我还提供了一套两房一厅一厨一厕住房给他们使用。可是,父亲仍然舍不得自己花钱吃好点、穿好点。
父亲一辈子没有为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为自己添过一样像样的家私,却慷慨解囊帮助过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上世纪70年代前后,父亲每年都要寄出150元以上的金钱和粮票、布票等实物寄给亲友。如今,我还留有好几张40元、80元和130元的汇款单。这些钱,放在于今也许是一个很少的数目,但当时父亲的月工资仅为48.18元左右浮动,且没有任何其他收入,还要供养一家5口人的生活。可想而知,父亲的乐于奉献,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承载能力。2008年汶川大地震,父亲向灾区捐款500元。
在父亲生命弥留之际,我曾冒昧地问父亲,您以前寄那么多钱出去,接济过那么人,做了那么多好事,现在您瘫在病床上,难以动弹,几乎没有几个得到您帮助人来看您老人家,您觉得后悔吗?“我从来没有觉得后悔过,做好事做善事,就不要想到回报。”父亲却不假思索地坚定回答说。这也许这是父亲的心里话,也许这不完全是父亲的心里话。善良的父亲啊,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寄出的那一张张人民币,可是您用血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漆黑的矿井下,一分钱一分钱换来的啊。在病榻上父亲还吃力嘱咐我说,希望你以后也能这样,做好事不要想到回报。
在服丧的那段日子里,我常常因父亲没有活到90岁,而感到自责。小舅妈等亲人安慰我说,你爸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为自己准备了棺材,却活到2013年,算是长命的人了。从这个角度讲,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我也注意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与父亲一同下井当矿工身患三级矽肺的人,许多人不到六十岁就与世长辞了,能活到80岁工友不多,能活到88岁的工友十分罕见。也许苍天有眼,看在父亲乐善的份上,让父亲活到了米寿(八十八)岁。
我的父母,十分平凡普通,文化程度很低,但他们血液里流荡着中华民族的美德;我的父母,在日常生活里,也少不了争争吵吵,有时甚至争吵得面红脖子粗,但是他们却能患难与共;我的父母,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感人业绩,但是他们都有一颗乐于奉献的良心。
在父母亲的感染下,多年来,我们家常常会多煮一口饭,饭后将多余的饭菜加热用塑料袋装好,送给路边的流浪者;平时,我也会为需要帮助的人送点钱或物;新春佳节之际,更忘不了给路上的乞丐和生活困难者发个小小的红包。
清明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清明雨,浸透着我悲伤的脸容。清明雨,载着我的哀思翻山越岭,飞向远方。在朦朦胧胧的雾水中,我仿佛又一次次看到父母大人相濡以沫共患难、乐善好施助他人的身影。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