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杜秀香:最后一里

编辑:admin 阅读:645 次更新:2022-04-07 举报

  一本《因死而生》,看看停停,断断续续,每读完一个篇章,都没勇气再去看第二个让人悲伤的生与死,离与别的故事。恰如序中所言: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电影,而是一个个血泪交织的写实生命故事。它向我们提问,也给我们作答,当死亡来临,该如何走完人生最后一里。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做为人生路上的旅客,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一口气不来,我们将归往何处?肉体归于尘土,灵魂将去往何方?是地狱?是天堂?另一个世界里阳光普照还是阴森不见星光?我们还会藉由轮回,藉由另一个身体重新回到这个世界吗?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问,苦苦追寻,也苦苦探索,却无人能够回答。季路曾问孔子:“死为何物?”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圣人都回答不了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注定无解。未知的东西,无解的问题,总是容易让人担忧和恐惧。好生恶死,于是成为人之常情,甚至刻印到生物基因里,随着诞生与生俱来,也随着成长刻骨铭心。而那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老话也成为许多人贪生怕死的遮羞布。

  中国自古就有视死如生的传统,丧葬文化也源远流长。我们重视死亡,也尊敬鬼神。无论生前拿的什么剧本,演的什么剧情,谢幕一定要大张旗鼓地热闹一场。这一生历经辗转,熬得人间百态心酸,见得世间万象无常,初见花团锦簇,却享不得灯彩佳话,享不得死后哀荣,怎算得圆满?而圆满恰恰是我们终极追求和向往的执念。戏剧要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电影要曲终人不散,故事要善有善报,因果循环。当然,死亡也要寿终正寝的善终。

  在家乡,村里的老人会早早为死亡做准备,选好墓地,打好寿棺,做好寿衣,然后便可以从容地等待着死亡。看着超然,其实也是认命。造物主把世间万物都放进时间里,死亡,是唯一且必然的归宿。人一生都在学习死亡,从长辈逝去的孝衣黑棺里,从亲人离世的锥心之痛里,从身边人去世的兔死狐悲里,从陌生人死去的悲凉唏嘘里,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的死亡里,渐渐学会自己的死亡。只是,无论看过多少死亡,等生突然中断,死亡直直来到面前,如何面对,成为生命最后的晚课。

  作者谢婉婷医师,是奇美医院奇恩病房(安宁缓和医疗病房)的主任,她用细腻、温暖而又理智的笔触写着一个个死亡的故事。那些不忍自己离世而让家人心碎的爱与拉扯,那些盘根错节,撕心裂肺的家族纠葛,那些一心以寻死作为解脱的孤独灵魂,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都有了继续向前走的勇气。她说:“安宁缓和医疗不只是一门医学,它还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更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原来,人生最后一里,迷茫、哀伤、困顿与愤怒之外,还可以有选择的权利,还可以拥有意想不到的人生。

  最近的网络被一则新闻刷屏,著名影星阿兰·德龙因不堪疾病的折磨与困扰,决定在瑞士实施安乐死。遥想当年,阿兰·德龙与日本影星高仓健可谓地球最帅的影坛双子星。媒体在慨叹“一代佐罗落幕”,影迷在怀念他的绝世神颜。其实,他在告诉我们,面对衰老、疾病与死亡,除了忍受,除了等待,我们也可以选择有尊严地离开。电影《最后一课》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与尊严的故事。92岁的老人在自己生日宴上郑重宣布将在两个月后主动结束生命的决定,震惊了儿女,也遭到强烈反对。好在,女儿渐渐理解了母亲老去的无力与挫败,也渐渐体会到了母亲的选择与思量,一番挣扎与摇摆,一番爱与拉扯,最终还是支持了老人的决定。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却给人带来生的思考。当这副皮囊开始衰老,走路已经蹒跚,身体开始腐朽,曾经顺手拈来的事情变得力不从心,曾经最简单的动作变得艰难无比,是该选择安静的有尊严的死去,还是等着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各种管子,毫无尊严,甚至在儿女们隐隐的期盼中死去?导演许鞍华也曾说:“我母亲80多岁了,常常很多事不能自己料理。我觉得,人老了,最痛苦的就是活得没有尊严。”

  但另一部电影《依然爱丽丝》也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答案。50岁的爱丽丝,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儿女有成,却不幸被确诊为罕见的早老性痴呆症。在历经确诊后的歇斯底里,历经因失忆而陷入生活的困局,历经恐惧未来的种种情绪变化,甚至历经一次自杀未遂的自杀,她坚强地选择了面对疾病,面对失忆,面对尊严一点点的丧失而顽强的活下去。同样是面对阿兹特海默症的电影《爱》,主人公哈内克在看到妻子因阿兹特海默症的种种不堪与尊严丧失后,他选择亲手终结了妻子的生命,也终结了她的痛苦。三部电影,三种选择,哪一个选择更好?或者说哪一个选择更正确?恐怕还是仁者见仁……

  有人说,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真诚的祷告。在癌症、慢性病及意外事故发生率极高的现在,痛苦、恐惧、惊慌、遗憾时常伴行,人生最后一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圆满愉快。川流不息走进又走出医院的人,是虚惊一场的惊喜?还是晴天霹雳的绝望?生与死,悲与欢,一幕幕人间百态,医院是最真实的舞台。取与舍,爱与钱,一次次人情冷暖,利弊是选择两端的砝码。面对死亡,人性,每天都在赤裸裸地上演。

  19岁的独生子身患脑瘤,父亲倾其所有却依然留不住他年轻的生命。有的时候,生命还没走向终点,选择却已经走向终点。命运之笔总喜欢写些悲剧。少年走的那夜,曾向父亲说了一句“回家”,于是,在他弥留之际,父亲决定撤掉所有的仪器与管子,撤掉无谓的生命延续,泪流满面却毅然决然的带着他一息尚存的少年,回到了日思夜盼都想回去的家。正如《因死而生》一书中所说:“放手才是慈悲这句话,即使再真切不过,对即将丧亲者来说,仍旧是一种残酷的理性。放手,也从来不是是非题或选择题,它也不是一个断点,它是接纳哀伤的安息之地,也是继起生命的孕育之处,唯有如此,才能善别。”

  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照顾已经成为植物人的老伴,一照顾就是四五年。他们长期住在医院,她已经把病房熟稔到当成了家。每次看到她细心的照料,都能看到她心里的等待。只是,她不知道,漫长的等待里,她等来的不是他的苏醒,而是最后的离别。几年的卧床,早就耗尽了他的生命,越到最后,各种并发症此起彼伏,纵使她咬牙用上最好最贵的消炎药、营养药,也终不能再燃起他的生命之火。医学,不是全知全能,医生更不是上帝。结局,早已提前看到,可每次抢救,她都一样的慌乱到手足无措。那年冬天,他终究还是走了,死于各种器官衰竭。丧事结束第二天,她的小儿子在前往亲友家谢祭的时候,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短短几天,连失至亲,如此人间悲剧,谁还能说命运是仁慈的呢?

  同样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被诊断为胰腺癌。一纸诊断书无异于宣判了她的死刑。医生找到她的老伴告知他病情,同时与他商量治疗方案。不手术,结果不言而喻。手术,有风险,如此大年纪,如此大手术,不一定能下手术台。同时,手术需要的治疗费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一夜的思量,老伴找到医生,坚定地说:“手术。她跟了我一辈子,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她手术。下不来手术台,我就把她带回家,绝不埋怨任何人。”老天眷顾,手术不但成功,老太太到现在依然健在。命运无常,时常翻云覆雨。但谁又能说命运不是仁慈的呢?

  36岁的他被无情的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也就是“渐冻症”。就在得病之前,他的父亲被诊断为肝癌,伴随着诊断书来的还有他父亲给母亲的离婚书。原来,他的父亲在他和母亲之外还有另外的家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父亲坚决要给另外的家人一个名分。于是,父亲离婚离家,母亲伤心伤情。照顾他的重担落在了妻子身上。妻子毅然辞职,在他入院治疗时悉心照顾,在他出院后带着轮椅,坐上飞机和他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只是,病魔从来不会在爱面前心慈手软。他终究还是在时间里慢慢不能走路,不能说话,不能吃饭,最后直至不能呼吸。他的妻子学会了一个护士所能具备的各种技能,使用呼吸机、吸痰器,护理胃管,还有切开的气管。他清醒的时候,用眼神求她拔下呼吸机,让他解脱,她却忍不下心让他离去。爱与死拉扯着,僵持着。他只能要求睡眠,以逃避疾病的痛苦与求死不能的绝望,还有那在妻子面前早已破碎不堪的尊严。六年的坚持抵不过死神的脚步,他终于还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撒手而去,解脱了自己,也解脱了妻子。有关生命的抉择,书中也曾写着:“不是只有‘放手’或‘不放手’那么简单。那一段‘难以放手’的摆荡挣扎,那一段‘放手前’的痛与恸,闪耀着生命中最动人的牵肠挂肚。”

  可人性注定了医院这个舞台上演的不光有悲剧里的温暖,还有更悲剧的齿冷,和眼睁睁的有心无力。一个脑梗塞的老太太,七个儿子把她送到医院,一夜的治疗后,分明已经好转,可一纸催款缴费单,让七个中年的男人互相推脱,最后达成一致把老太太从医院拉回了家。养育七个孩子的艰辛,竟然不值一场疾病的花费。其实,真正的悲剧,从来不是死亡,而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人性沦丧。

  一个女人因为喝农药被送进医院,喝农药的原因是他老公给婆婆买了二斤油条。几十年的养育之恩,几十年的母子之情,竟买不上二斤油条。只是,她喝农药住院的费用应该能买多少斤油条呢?

  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酒后驾驶狠狠撞到一棵树上,车上的另外两个男孩当场死亡,他重伤被送进医院。经过如此一场惨烈的生死,他竟然劣性不改一点,不但对同伴的死毫无愧疚,对前来照顾他的父亲口出秽言,更是对救护他的医护人员百般挑剔找茬。他的父亲,那个满脸刻满岁月痕迹和生活磨难的中年农民,不止一次在走廊痛哭失声:“为什么死的不是他呢?他早就没有人性了。”都说虎毒不食子,能逼得一个父亲盼着儿子死去,又是怎样的冷暖与是非呢?

  歌德说:“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在死亡面前,甚至在疾病面前,我们渺小,无助。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勇敢,选择尊严。医院的一位前辈身患癌症,临终前她要求“不抢救”“不插管”“不输血”。她一生救人无数,也无数次目睹死亡,想必无数次行走在生死之间的某一刻,她早就洞悉了死亡的面目。还是喜欢余华《活着》里的一句话:“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