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潘继红:花开幸福谢党恩

编辑:admin 阅读:589 次更新:2022-03-30 举报

  湄江水暖,花开茶乡。在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组,一首群众自编自演自唱的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花灯戏词《十谢*》在这里久久传唱:

  “一谢*,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三谢*,穿衣把你想,以前穿的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九谢*,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十谢*,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这首《十谢*》的地方花灯戏歌词,虽然词句简单、语言朴实,但因其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使其更加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情真意切,把田家沟村民致富不忘党的恩情的强烈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当代最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型农民高涨的幸福指数的真实写照。

  说起田家沟从一穷二白的穷山村发展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典型,得感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落实。这一政策强烈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田家沟村民凭借政策的东风和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过程中,田家沟的村民自发萌生了感谢党恩的念头。八十年代末,刚刚摆脱贫困逐步致富起来的田家沟村民利用每年新春佳节唱花灯的习俗,自编自演自唱了这首歌颂改革、感谢党恩的地方花灯戏词,在当地农村走村串户反复演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好评,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效果。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各地开始实行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调整的战略,龙凤村决定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茶产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率先在田家沟村民组发展茶叶产业,积极引导农民种植茶叶,增加农民收入。村委会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培训,积极探索,龙凤村茶叶种植规模迅速增大,并成立了茶叶专业协会,通过协会上下联动、市场运作、技术指导、自主经营等方式,龙凤村茶叶产业发展走在全县前列。田家沟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位居全县先进水平。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从解决温饱初步步入小康,日子红火了,外出打工的农民回村了,以前要通过远走他乡才能赚钱养家,如今守在家门口就能够通过茶叶产业发家致富,田家沟村民感谢政策扶助、感激党恩的心情也与日俱增更加强烈。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了田家沟群众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步伐,田家沟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田家沟全面完成了黔北民居新(改)建工程,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改造庭院环境卫生,建成了图书室、垃圾收集站、农业灌溉提水站等设施,修建了篮球场、农民文化广场、卫生室等。时代在变迁,乡村在变美,生活在变好,唯独不变的是萦绕在群众心中的感恩之情却永远铭记,年年新春佳节之际,《十谢*》那优美、欢快、祥和的花灯调就会在田家沟的美丽乡村里响起,经久不衰,久久回响。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田家沟以茶产业发展为经济基础,村庄整治为文化基础,全景域旅游为发展理念,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美丽乡村。田家沟黔北民居风貌改造全部完成,集“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墙、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七大元素为一体的亮丽黔北风格民居,如画卷一般的乡村图景,正铺展在茶乡大地的灵山秀水间。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自来水、5G网络等,家家户户拥有新楼房、新家具、小汽车等,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幸福安康的甜蜜生活。村里还新建了图书室、卫生室、陈列室、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农民文化广场等农村公共设施等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在这里成为了最真实的写照。一曲《十谢*》,再次畅想了田家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富不忘党恩的强烈心声,高扬着新时代最美新农村拼搏奋斗的主旋律。


潘继红,男,汉族,生于1966年4月,贵州省遵义市人大,大专文化,毕业于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乡下教书,后从事行政工作,先后在镇政府、县政府办、县残联、县人大机关任职,现为湄潭县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民宗工委一级主任科员。业余文学爱好者,仅有少量作品散见报端,曾获贵州省人大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征文比赛二等奖等。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果可以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