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王婆的挨光计 ----媒婆之贪婪无厌
第三回原题为“王婆定十件挨光计,西门庆茶房戏金莲(7341字)”,故事情节:王婆定计(2181),计测潘金莲(1796),西门庆依计行事(3345)。真所谓:三人一台戏,一个情急火急图美色,一个不慌不忙设巧计,一个不知不觉中圈套,浪荡公子舍得钱帛,势利媒婆用尽心机,思春少妇终上圈套。
一、主题故事
承接上回,西门庆央求王婆牵线勾搭潘金莲。王婆直言“挨光”前提:潘安般的貌、驴大的行货、邓通般的钱、青春年少,大把空闲时间。西门庆听后表示这五样他都具备。
随后,王婆为西门庆定下挨光十步计:第一步,借日历;第二步,请裁制衣服;第三步,请吃点心;第四步,巧妙邀西门庆相见;第五步,撮合两人说话;第六步,王婆佯装外出买物;第七步,请娘子陪官人说话;第八步,让娘子与官人同桌而坐;第九步,将两人关在一处;第十步,叫西门庆借捡筷子时机捏潘金莲的脚。西门庆听了这计策,大喜过望,说道:“虽然上不得凌烟阁----,端的绝品好妙计!”王婆赶忙提醒:“却不要忘了,许我那十两银子。” 于是西门庆叫玳安先送来三匹绸绢。
王婆依计行事,借口借日历顺利把潘金莲请到茶楼做寿衣,前三步轻松完成。到了第四步,西门庆早就眼巴巴盼着这天,精心打选衣帽,收拾得齐齐整整-----径直往紫石街来。到了王婆茶坊门首,便故意咳嗽道:“王干娘,连日如何不见?”那婆子------,一把将他拖进房里来。随后对着潘金莲介绍道:“这个便是与老身衣料施主官人。”
西门庆与潘金莲见面,王婆一面夸赞潘金莲美貌过人、心灵手巧,一面又盛赞西门庆有钱又风流倜傥。一来二去,两人慢慢就有了意思。“王婆便出门去了,丢下西门庆和那妇人在屋里。这西门庆一双眼,不转睛只看着那妇人。那婆娘也把眼来偷睃西门庆,见了他这表人物,心中到有五七分意了。”王婆买来酒食后,三人把盏言欢,西门庆和婆子一递一句说着话,过了一会儿,王婆又借故出去打酒,再次留下西门庆和潘金莲两人独处。此时再看那潘金莲,三盅酒下肚,春心被烘动,又因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都有了那层意思,只是都低着头,谁也不先起身。
简评:所谓挨光,在古代受礼教、家庭、环境诸多因素影响,男女偷情往往需要有人牵线搭桥,媒婆便充当了这一不光彩的角色。对王婆来说,“潘驴邓小闲”是挨光的基本前提,一分到十分则是偷情的基本步骤,而她最终的目的,不过是贪图西门庆手里的钱帛,可见王婆干这种事已是轻车熟路,绝非头一回。
在实施挨光计的过程中,王婆先是装傻充愣,接着卖起了关子,说:“这个雌儿虽然微末出身,却也百伶百俐,一手好弹唱针指女工,百家奇曲双陆象棋,无所不知”,这般抬高潘金莲的品味和身价,显然是想让西门庆舍得花大钱。其实前三步操作起来并不难,不过是王婆随便找个理由罢了,关键还得看第四步,瞧潘金莲的态度。
张竹坡说:“然则挨光虽王婆定下,而光之能成,到底是金莲自定也。”回想第一回里金莲戏叔,虽说行为不妥,但她婚姻不幸,也算是人之本性使然。在王婆实施挨光计之前,潘金莲也还算守妇道,武大郎叮嘱她紧闭门户,她也是照做了,杈打西门庆并非故意。虽说她心里可能有那么点想法,也就是多看了西门庆两眼,帮王婆做寿衣本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如今西门庆一来,潘金莲应该是察觉到了什么。既然已在王婆和西门庆的算计之中,像她这样的少妇,又怎么能轻易逃脱呢?
王婆用计,潘金莲有色,西门庆有钱,三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西门庆茶房戏金莲这一出。古人云 “里仁为美。” 张竹坡感叹道:“武大与王婆为邻,亦卒受其祸;”“本来犹可为善,则王婆可剐也。”王婆明知潘金莲是有夫之妇,却为了贪图西门庆的钱帛,处心积虑设下圈套,表面上看是促成两人好事,骨子里全是为了钱财,也难怪《金瓶梅》的作者会多处对这类媒婆进行毁谤。
二、精彩分享
1、只言片语
文龙说:“挨光一回,有夸为绝妙文章,余不觉哑然失笑。文字忌直,须用曲笔,文字忌率须用活笔。挨光一层,早被王婆子全已说破。”读文龙之批文,真乃醍醐灌顶也。
2、语言解读
1)王婆自夸她的“挨光计”就像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八九着”。史传孙武教女兵演武,杀了吴王两个爱妾以后,其余女兵个个服服帖帖。这是歇后语,意思是这计策有八九成的胜算。
2)西门庆夸赞王婆之计:“虽然上不得凌烟阁,干娘,你这条计端的绝品好妙计!”“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专门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因阁中有二十四功臣的画像而闻名于世。
3、精彩片段 —— 王婆与西门庆的对白
1)王婆向潘金莲介绍西门庆,说道:“----- 又放官吏债,结识人。他家大娘子,也是我说的媒,是吴千户家小姐,生得百伶百俐。”
接着便问西门庆:“大官人,怎的连日不过贫家吃茶?”
西门庆回应:“便是连日家中小女有人家定了,不得闲来。”
婆子又问:“大姐有谁家定了?怎的不请老身去说媒?”
西门庆道:“被东京八十万禁军杨提督亲家陈宅合成帖儿。他儿子陈经济,才十七岁,还上学堂。不是没请干娘说媒,他那边有了个文嫂儿来讨帖儿,俺这里又使常在家中走的卖翠花的薛嫂儿同做保山,说此亲事。干娘若肯去,到明日下小茶,我使人来请你。”
2)王婆转而向西门庆夸赞潘金莲,顺势引出几个人物:“大官人休怪我直言!你先头娘子并如今娘子,也没武大娘子这手针线,这一表人物。”
西门庆认同道:“便是先妻,也没武大娘子这一般儿风流。”
那婆子笑着问道:“官人,你养的外宅,东街上住的,如何不请老身去吃茶?”
西门庆答:“便是唱慢曲儿的张惜春!我见他是歧路人,不喜欢。”
婆子又问:“官人,你和勾栏中李娇儿却长久。”
西门庆说:“这个人现今已娶在家里。若得他会当家时,自册正了他。”
王婆接着问:“与卓二姐却相交得好?”
西门庆道:“卓丢儿我也娶在家,做了第三房。近来得了个细疾,白不得好。”
简评:张竹坡说:“《金瓶梅》纯是异样穿插的文字,唯此数回乃最清晰者。盖单讲金莲偷期,亦是正文中之必不可苟者,而于闲扯白话时,乃借月娘、娇儿等拢入金莲。一边敲击正文,全不费呆重之笔;一边却又照管家里众人,不致冷落,直一笔作三四笔用也。”
这两段看似琐碎的家常对话,实则是作者精心编织的叙事网络,通过王婆与西门庆的问答,在不经意间完成多重叙事功能,展现出独特的文本张力与结构智慧。
1)人物群像的自然引入。这种写法打破了传统小说 “一人一事” 的线性叙述模式。西门庆对女儿婚事的回应,看似闲话家常,实则顺势引出陈经济这一关键人物 —— 其后续与潘金莲的纠葛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而王婆对西门庆外宅的追问,则巧妙带出李娇儿、卓丢儿,既展现了西门庆的风流韵事,又暗示了西门府内复杂的妻妾关系。这种 “闲扯白话”的方式,避免了生硬的人物介绍,使众多角色如草蛇灰线般融入故事,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2)情节推进与人物塑造的双重功能。当王婆夸赞潘金莲 “一表人物”时,西门庆以 “先妻也没这一般儿风流”回应,既突出潘金莲的美貌风情,又暗示西门庆对其垂涎已久,推动了“两人偷情”这一核心情节的发展;同时,西门庆对妻妾、外宅的评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他对女性的功利态度。这种 “一边敲击正文,一边照管家里众人”的写法,使文本在紧凑的情节推进中,仍能细腻刻画人物关系与性格特征,实现叙事效率的最大化。
3)对话充满市井气息。西门庆提及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杨提督亲家”,暗示其与权贵阶层的勾连,展现了商人攀附权势的社会现实;而王婆作为媒婆,则通过她对西门庆私事的熟稔,揭示出底层人物对有财有势人物生活的窥探与迎合。这种将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交织的写法,使小说超越单纯的情欲故事,成为一幅鲜活的世态画卷。
相较于《水浒传》中聚焦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的单线叙事,《金瓶梅》通过插入家庭琐事,巧妙调节叙事节奏,使紧张的偷情主线与舒缓的家常对话交替出现,形成一紧一松的叙事韵律,既避免情节过于紧凑导致读者疲惫,又通过人物关系的铺垫增强故事可信度。
这两段看似平常的对白,实则是《金瓶梅》叙事艺术的缩影,作者以高超的技巧将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社会批判熔于一炉,在琐碎的市井对话中构建起宏大的叙事网络。这种“异样穿插”的文字,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艺术的创新,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本质,使《金瓶梅》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与艺术价值的世情巨著。
三、一家之言
1、回中诗不妥
武大郎叫潘金莲带些钱去回谢王婆,回中诗云“阿母牢笼设计深,大郎愚卤不知音。带钱买酒酬奸诈,却把婆娘白送人。”
在王婆设计之初,潘金莲并未识破其预谋,王婆的巧言令色和一步步诱导让她陷入了与西门庆的私情之中。从潘金莲的角度看,她是被王婆蒙蔽的,并非主动配合王婆的“牢笼设计”。武大郎老实本分之人,他让潘金莲带钱去回谢王婆,完全是出于对王婆“热心帮忙”的感激,他的“愚卤”更多体现在憨厚老实、缺乏心机上,而不是明知王婆奸诈还把妻子往火坑里推,说他“却把婆娘白送人”是对他的误解和不公正评价。
这首回中诗没有考虑到人物的真实心理和具体情境,用一种片面的、夸张的方式来描述武大郎和潘金莲的行为,忽略了武大郎的善良无知以及潘金莲的懵懂被诱,没有准确地反映出整个事件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这样写,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仿佛武大郎是个糊涂透顶的人,潘金莲也是个轻易被人利用的蠢人,这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偏差,不利于读者对原著人物和情节的准确理解。
2、人物分析:昙花一现的张惜春
在王婆和西门庆的对话中,引出了西门府一系列人物,其中 “卓丢儿”“张惜春”之后再没被提及。张竹坡说,卓丢儿之死是为了引出孟玉楼,可张惜春呢?有人说,《金瓶梅》里的张惜春完全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笔者认为,张惜春作为一个唱曲女子,身处社会底层,被西门庆 “外宅养着”,这一现象暗示了当时社会中富商与艺人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有的可能只是单纯的欣赏与娱乐,有的则可能牵扯到情感纠葛或其他利益往来,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世俗风貌以及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西门庆称张惜春是“唱慢曲儿的”“歧路人”,这反映出西门庆的喜好和价值取向,他更倾向于与那些符合自己审美和身份地位的女子交往,尤其是在回复王婆这话时,其意图就是一心谋取潘金莲。
尽管张惜春在故事中只是昙花一现,但她的存在为故事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能。倘若西门庆对张惜春产生兴趣并继续交往,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新情节和矛盾。比如,可能会致使西门庆与其他妻妾之间生出更多嫉妒与纷争,或者张惜春的故事线与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相互交织。然而,西门庆对她的不喜欢,使得这种潜在情节发展被阻断,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一种选择,通过这种否定性的情节设置,引导故事朝着主要方向发展,进而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线索。
下一篇: 屋基村,时光深处的璀璨诗篇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