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灿胜:追寻合山的风与云
观日出、赏晚霞、看垂钓、待帆归,这里是香格里拉,让我多少次牵肠挂肚;捕鱼虾、捉鸣蝉、游野泳、攀铁桥,这里是世外桃源,让我多少回梦里萦绕。
那时候,长叔在百合水闸工作,兄弟妹们到此一游,成了儿时翘首以盼的事情,除了放开胸怀拥抱大自然外,还可以享受一顿用干柴烈火烹饪的美味佳肴。
2021年8月15日下午,风雨轻过,天空澄碧,远山含黛,和风送暖,正是出游的好日子,我们相约而奔。
不出半小时的功夫,我们已经抵达目的地,天空被过滤了一切杂色, 蓝得仿佛是一泓海水,白得恰似一层棉絮,只有瑰丽的太阳在熠熠生辉。几朵悠哉悠哉的白云,像是千帆在晴空中随风荡漾,又似群羊在草原上闲庭信步。
刚进库区的大门,滔滔的流水声,隆隆的机器声,由远及近,隐约可闻。对岸,合山水闸四个大字,在绿茵丛中崭露头角;前面,四五层楼高的宏伟建筑,在蓝天下一览无余。
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发电机房,五台圆柱形的大家伙正在日夜不停地作业,阵阵的热浪,让人透不过气来。
来不及细心地对机器进行研究,我们早已是大汗淋漓,只得撤到另一侧的露台。脚下汹涌澎湃,我顿感危机四伏,心惊胆战;一阵凉风吹过,我又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远眺下游,惊涛拍岸,卷起了千堆雪,浪花与白云相互交织,好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彩画。
在办公室,我翻开一张张旧相片,虽已是泛黄,但遮挡不住流金岁月的故事与印记,是有志青年的血、泪、汗,汇溪成江,从身边潺潺地流淌而过,又在时光的年轮中,整合成一帧帧不可磨灭的影画。
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年代,多少热血沸腾的知识青年,定下愚公移山的大志,树起战天斗地的热情,用他们的激情与活力,用他们的青春与生命,为开平、恩平人民筑起了一道固若金汤的大坝,守护着两市近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
当台风天鸽(2017年)、山竹(2018年)、海高斯(2020年)肆虐侨乡之时,在一场场狂风暴雨中,水闸兀自在狂风暴雨中自如自信地呼吸着,江河安澜,百姓平安;在一次次危难发生时,合山人临危不惧,通过联合统筹调度,最大限度发挥了水闸的防洪排涝作用,屡屡化解了险情,谱写了新时代的篇章。
据工作人员介绍:合山水闸枢纽工程位于潭江的中上游河段,距离恩平城镇40千米,距开平三埠城区25千米,是潭江综合开发治理的第九级工程,集防洪、排涝、灌溉、发电、养殖、生态、航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库区集雨面积1383.8平方千米,灌溉面积5.3万亩,滋润着开平市的蚬冈、百合和恩平市的沙湖、君堂等镇的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最大过闸流量为4972.1立方米/秒,为两地的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廉价环保的电力资源。工程始建于1970年12月,197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2014年2月进行了除险加固、增效扩容、拦污升级工程,2017年5月全部完成。
四十多年来,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一辈又一辈的碉乡人民,他用矫健的肩膀,呵护着一代又一代的侨乡民众。
我们顺着坡度平缓的小丘,迂回曲折地漫步前行,路旁鸟语花香,江面水平如镜,风景让人叹为观止。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合山铁桥下,错落有致的竖柱横梁,正在默默地坚守着这片人杰地灵的故土,默默地诉说着这段沧海桑田的故事。
我沿着铁梯,一步步往上攀,一览众山小。江中摇曳的白云与岸上婆娑的绿树,相互交错,编织着一场多彩的梦。我的思绪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八十多年前……
合山一带历来是百合和蚬冈两地的交通枢纽,曾几何时,却被潭江一水分隔两岸。1926年夏,一艘渡船被急流所卷,导致百余人遇难,震惊海内外。1930年,两地归侨、侨眷成立“开平合山筑桥会”,倡议募款建桥,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桥梁工程系毕业的“海归”黄勒庸(百合人)身负众望,出洋募款,并亲往德国购买钢材,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民国23年(1934年)铁桥落成。
中西合璧的百合铁桥,吸取世界桥梁设计之精华,既有雄伟壮观的外表,更兼有牢固经久的实用价值。她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见证,是侨乡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几十年来,铁桥一直是两岸人民联系的纽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屹立依旧,风采依然,1983年被开平县人民政府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侨乡的旅游业发展,合山铁桥成了摄影发烧友的网红打卡点。
站在高处,任凭潮起潮落,任由云卷云舒,我忘记了今是何日,忘却了身在何处。
夕阳西斜时,到世遗马降龙一游,成了我们必选的节目。华灯初上时,最吸我们的,还是百合晶晶餐馆的饺子、蚬粥、还有牛栏糍。
不觉已是夜深,万籁俱寂时,我们又一次驱车来到了合山大坝,漫天闪烁的繁星,数也数(诉)不尽。遍野昼伏夜出的萤火,那是遥思的种子;满江早出晚归的渔灯,那是寄情的果实。
上一篇: 张伟明:大地的诗篇
下一篇: 青海/江才闹布:家(外一首)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