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啃各”记

作者:班祖恒 阅读:31 次更新:2025-04-06 举报

                             “啃各”记



“啃各”是广西田林县壮族群众的一种饮食文化。“啃”,是当地壮话方言“吃”的意思;“各”,是当地壮话方言“合伙”的意思。一般指若干人把食物贡献出来或者各自摊钱购买食物一同聚餐。


田林县壮族“啃各”这种饮食文化,与一些地方的“打平伙”差不多,是古已有之的,最早始于人们共同生产或活动,然后平均分享其成果,重点在“吃”上,“合伙”是主要形式。


我的老家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前面流淌着驮娘江支流八中河,屯子周围是一座座青山。生态保护完好,屯子周围到处是茂密的森林,野生动物不仅种类多,数量也多,大型动物有野猪、黄猄、野鹿、野山羊、林麝、猴子等;小型动物更多,有白面(果子狸)、野猫、香狸、野兔、飞虎(鼯鼠)、松鼠、穿山甲等。八中河离驮娘江只有几公里,夏季发大水的时候,驮娘江里的鱼溯河而上,到者苗乡渭龙村平些屯附近被岩谷水电站大坝堵住,无法再往上游,过一段时间又从上面往回游,到我们这个河段就停留了,因而我们这个河段的鱼非常多,叫上名的或叫不上名的,起码有30多种。


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和屯里的叔伯们经常合伙打猎,所得的猎物剥毛洗净后,留足一部分精肉和骨头、下水,作为大家聚餐之用,其余便按户头进行平分。有时候则是相约到河里打渔,然后把鱼留一部分集中在某一户聚餐,其余平均分回家。


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收入提高了,生活也随之提高。“啃各”这种原有的饮食文化不仅得以延续,而且花样也越来越多。可以说,传统的“啃各”饮食文化,就是现代“‌AA制”的雏形。


“啃各”这种现代“‌AA制”的饮食文化更为普遍。农闲的时候,屯里几个趣味相投的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大家分摊等额资金,买一只鸭或一条狗,集中在某一户宰杀聚餐喝酒。一般来说,都是买来大只的牲畜宰杀比较多,这样一部分可以平分回家,让家人一起分享。


现有四十多户人家的老家,去年壮族传统节日“七月十四”就有好几伙“啃各”的,他们有的合伙劏猪,有的合伙杀羊,有的合伙宰牛,真是热闹非凡。


“七月十四”那晚,我们家族的几个堂兄弟和侄子们,聚在我们家吃宵夜,吃着吃着,有个侄子对我说:“叔,你们在外工作的前辈和兄弟姐妹,能够在同一时间回老家的机会不多,我们是不是每家每户出资,在国庆节这个长假搞个家族‘啃各’活动?邀请外出上门落户的兄弟们和出嫁的姐妹们携妻带女、携夫带子回老家来,一起欢度节日?”


大家对此都表示赞成,并确定在国庆节以“啃各”的方式每户出资1000元,举行大型的家族“啃各”活动。


那天,我们宰杀了一头猪,还买来鸡鸭、鱼、牛干巴等,摆起了长桌宴,菜肴有扣肉、白切猪肉、炒牛干巴、白切鸡、烤鸭、清蒸罗非、净炒八渡笋片、骨头炖冬瓜等家常菜。还做起了糯米饭、水圆、糍粑、油团等各种小吃。本屯整个家族成员以及外出工作经商、上门出嫁子(女)携妻(夫)带子(女)共100多人参加聚会,整个聚会活动亲情浓郁、热闹非凡。


当然,还有一种由“‌AA制”演变的“啃各”,在我的“朋友圈”就非常时兴。与我同龄或相仿的七八个亲友和同事,有原本在县城工作的,有从乡下到县城购房或租房带着孙子女“陪读”的,我们就经常相约在双休日到富源小区那个小炒店喝酒聊天,回忆人生过往,共享奇闻趣事。


当然,我们这种“啃各”与平时的“‌AA制”不同,而是轮流做东,一个月三四次。


有个周末,我们照例在早上相约晚上到富源小区那个“老地方”聚餐。号称“幽默大师”的老方打电话对我打趣说:“老班,别忘拿你那两瓶贵州大曲来哦!”


我故意逗他说:“贵州产的酒我家里起码有一件,茅台酒系列也不差,但贵州大曲的确没有!”


“别小气,前次到你家吃饭,我就看见你的酒柜摆有两瓶!”老方哈哈大笑。


我有几个贵州本家是从事白酒销售生意的,他们在春节前经常寄几瓶酒给我品尝。前年我到贵州旅游,有个本家就送我两瓶贵州大曲。


“好你个老方,什么东西都瞒不住你!”我笑骂着说。


那晚,吃着香喷喷的炒蜂蛹、热乎乎的蒸鲈鱼、原汁原味的炖羊蹄和时鲜的蔬菜,喝着美酒,我们心中那个美呀,真是说不完!

(此文首发2025年4月3日《西部风微刊》)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签约作家,著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小说集《市井偶拾》、报告文学集《浪海观潮》、散文集《那人 那事 那景》。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