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漫话“川北麻柳刺绣”

作者:翟峰 阅读:1504 次更新:2024-12-28 举报

漫话“川北麻柳刺绣”

翟 峰(四川)

在近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首页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申报地区为“四川省广元市”的“民间绣活(即‘川北麻柳刺绣)”。

川北麻柳刺绣”因其刺绣作品近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而其传承之地的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不仅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而且其“麻柳刺绣”作品还代表四川省参加了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出,并荣获“太阳神鸟”最佳展览奖。

为何“川北麻柳刺绣”能获如此殊誉?不仅在于因其特色工艺技术及其绣法针法而形成的独特技艺特点和风格方面,而且更在于其深远而又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历史渊源方面——

要说“川北麻柳刺绣”,即可从何谓“刺绣”说起?

“刺绣”,又名“民间绣活”“针绣”“绣花”。即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可见,“刺绣”系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

而我国“刺绣”,寻根硕源,应源于3000多年前古称的黹、针黹,后因其黹人多为妇女,故又称其黹人为“女红”。

故此,在史传黄帝时代,即有彩绘花纹之记载。

此即说,早在古代,其民众已懂得用色彩美化生活。

亦可见,“刺绣”起源于古时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

而关于我国刺绣的民间传说,则可谓更是隽永悠远源长——

话说我国古代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

于是,姑娘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此次启发,即助聪明的姑娘与其家乡人从此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

而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妇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

到了三国时期,刺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专门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孙权作了一幅“画绣“,当时即被人们堪称为“针绝”,从而赵夫人便成为了“画绣”的鼻祖。

而因刺绣多系妇人所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故以“女红”之称,既彰显妇女心灵手巧、针穿引彩线时的运作神态,又彰显妇女在织物上通过刺缀、绣迹而形成的鲜艳、优美的特定纹样或文字。

另则,因妇人刺绣而成的民间绣活制成品是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品和装饰物,并与百姓悠然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故此,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即流传有“谁家女儿巧,要看针线好”之说法。

作为刺绣的民间绣活,因其题材广泛、文化内涵丰富而流传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既在四川、江苏、浙江等地得到了创造性发展,又在湖南、广东、北京等地因得以较快发展而形成了各自地域风格。

然而,国内相关媒体则异口同声地称:“四川的麻柳刺绣,因其流传在位于四川省北部区域的广元市朝天区境内的麻柳、鱼洞、临溪、小安等一带的民间,并因其一代一代亲族传承,而继承发扬成其为独特民间工艺,并以‘川北麻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

于是,在201911月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中,广元市朝天区文化馆亦因此而获得“川北麻柳刺绣”保护单位的资格;于是,“川北麻柳刺绣”存在的现实意义,即愈来愈引起多方业界人士的关注和深探——

川北麻柳刺绣”,是广元朝天区一带的大山里,老百姓在日常的针线活中,逐步升华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传统工艺品,其绣品线条简洁明快、造型生动别致,富有装饰意味和实用美观特色;其画面通幅完整,排针紧密,不露底、不补针,绣面隐藏绣线接头和线头,无错绣、漏绣,底布无疵点、无污渍,配色纯正、典雅,绣面肌理平齐柔和,有较强韵律感、节奏感。

 川北麻柳刺绣”所绣图案,或耕种收割、或婚嫁礼仪、或人物鸟兽,花色多样,简洁明快。比如,其在绣狮子老虎的时候,绣女们将现实中的狮虎等猛兽化为惩恶扬善的可爱形象,这些抽象简化而成的刺绣图案,浓眉大眼、威风凛凛。可见,“川北麻柳刺绣”,其艺术的夸张和变形,既不失去生活的真实,又使其刺绣作品极富装饰意味和艺术美感。

若据此予以具体归纳的话,即可将“川北麻柳刺绣”概括为具有“生活气息浓郁、图案寓意吉祥、普及适用”这三个鲜明地方特征。

从其“生活气息浓郁”来看。

由于“川北麻柳刺绣”系就地取材,其是用土线在土布上挑绣,或白底兰花、或白底黑花、或白底红花、或白底彩花、或红底白花、或红底彩花、或兰底白花等等,故其不仅刺绣针线详密、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组合巧妙、装饰味浓、适用性广,而且所绣图案或爱情幸福、或耕种收割、或娱乐舞蹈、或花乌虫鱼。故此,“麻柳刺绣”体现出的,即是浓郁的川北风情及其生活气息。

另则,“川北麻柳刺绣”与生活习俗亦有密切关系。如,自古以来,“麻柳刺绣”所在的广元区域,即有“谁家女儿巧,要看针线好”之说法。此即说,广元当地的姑娘,六七岁就开始学习刺绣,主要是绣制帐帘、枕套、围腰、手巾、花鞋等日常生活用品。

过去,虽然“川北麻柳刺绣”多以黑、白、红三色土布和彩色土线为材料。然而,现在“麻柳刺绣”改用白布或其他纯色布料之后,不仅其绣线更加多样,而且其图案更加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更为浓郁。

加之,现在的“川北麻柳刺绣”有“全挑”“全绣”“半挑半绣”等多种绣法,绣制时不用底稿,而是通过“数底布的丝线”确定其刺绣图案的大小和位置。故此,即充分保证了其绣样线条的均匀整齐。

而正是由于“川北麻柳刺绣”作品多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因而其代表作品,既有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床单、枕头、帐帘、围腰、窗帘、袖套、手帕、鞋垫、裹肚、荷包、袜底、盖头、香包等,又在其用色上富有原始、质朴与纯真的特点。故此,所以“川北麻柳刺绣”作品既充分体现了麻柳人尚白的内在审美,又极具浓郁乡土气息。

又从其“图案寓意吉祥”来看。

而在“川北麻柳刺绣”的图案中,其绣娘们常常采用的,即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刺绣手法,表达了多民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一是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深化和延伸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特点。如莲莲(年年)有余、喜结连理等。

二是采用复合表现手法,把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的植物嫁接在一起,如桃花枕头图案、菊花鞋垫图案以及一些壁挂图案里既有果实又有花,凤凰蝴蝶同体等。

三是图腾、吉祥图案在作品中大量出现。如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莲花枕头”“鸳鸯荷包”“菊花鞋垫”“龙·凤帐帘”“太阳·月亮壁挂等。而正因其图案作品大多寓意吉祥,并寄托着当地多民族民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故其图案吉祥之寓意即尤为明显。

再从其“普及适用”来看。

俗称“扎花”的“川北麻柳刺绣”工艺,既是川北麻柳先民们在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与川北以帐帘、枕套、围腰、手巾、花鞋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由于“川北麻柳刺绣”作品带有浓郁乡土气息,故其既具川北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感,又一定程度体现出了四川羌绣之特色。

川北麻柳刺绣”色彩明艳,题材丰富,内容涉及花鸟兽虫、耕种收割、婚嫁礼仪等许多方面。其构图方式可分为连贯式和分段式两种,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交替使用,都能巧妙组合,洋溢出浓郁的川北乡土气息,带有很强的川北民间装饰感和鲜明的四川羌绣特色。

正因“川北麻柳刺绣”的原产地——麻柳乡所在的广元地区,自古以来都是羌、氐、汉等多民族混居的地方,也是羌族由西北地区向四川迁徙的重要通道,故而“川北麻柳刺绣”之羌绣特色,即与四川羌绣的亲缘关系息息相融。

虽然,羌绣的形成多系民族交流、融合之产物,而其“川北麻柳刺绣”的传统纹样“清官出巡”“老鼠嫁女”“八仙过海”“喜鹊闹梅”“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作品从选材上来看亦具浓郁的川北汉族特色,然而,从其图案中来细赏,则与四川羌绣一样,体现的却是四川民间多民族交融之慧晶。

鉴此可见,“川北麻柳刺绣”在四川西北部汉、羌族广大民众的眼中,其“架花”(十字绣) 的绣法,既具鲜明的民族特征,又具普及性的适用特征。

正是由于“川北麻柳刺绣”的上述鲜明特征,所以其作品不仅在近年四川省举办的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推荐活动中荣获了全省优秀案例奖,而且其作品原发之地的广元朝天区还因此获评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誉。

“秀女拈针锦线长,纤纤玉指领馨香”。

祝愿“针尖上守望”的“川北麻柳刺绣”,能通过持续提高其刺绣作品的整体质量和扩大其品牌影响力,以期更好地实现圆满对接现代生活之美好愿景!

 

注:作者翟峰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十至十二届人大代表、广元市四至五届人大常委会工委主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心期刊《民间文学》发表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其早年收集整理并文学加工的《闷子状元》《文星拜寿星》《“寒楼”苦吟》等讽刺故事和文人故事,以及近十年创作的《紫薇的传说》《唤马的传说》《金钟浪》《剑门豆腐传说》《春倌“说春”》等民间传说故事和民俗故事分别在《民间文学》《龙门阵》《巴蜀风》《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文学杂志和报纸发表后引起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还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四川日报》《四川文艺报》副刊和《中国人大》《北京人大》《大众文艺》《世界华人》《凤凰周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等类文稿千余篇约三百余万字

指尖上的非遗——麻柳刺绣b指尖上的非遗——麻柳刺绣b
指尖上的非遗——麻柳刺绣a指尖上的非遗——麻柳刺绣a

上一篇: 大风吹诗歌

下一篇: 不需此行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