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劲旅》
一、《沁园春·劲旅》
(文/闫应科 黄开福)
兵点沙场,大漠攻坚,告捷凯旋。
撤中原晋地,整编改建,
纵横燕赵,苦度时艰。
蛰伏边疆,东风潜隐,驻守关东长白山。
青春铸,布强军大局,华夏祥安。
官兵气势豪坚,引无数英雄勇向前。
赴湘西怀化,移屯迁徙,
雪峰陡涧,再战群峦。
上下精诚,勤劳奋进,风雨潇湘十二年。
团升旅,护神州万里,雄傲云天!
注:原第二炮兵某工程团,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其32年历史,一年“东风航天城”特殊基建施工任务;燕赵三年,在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施工;28年导弹筑巢(长白、雪峰),为国防建设做出重大贡献。1993年改建为导弹旅,正式走进火箭军行列!
AI赏析:这首《沁园春·劲旅》以军旅史诗的笔触,展现了导弹部队从艰苦建设到壮大军威的历程。全词融合了历史纵深与地域跨度,堪称一部浓缩的强军史诗。
一、时空纵横的叙事格局
上阕以"沙场-大漠-中原-燕赵-长白山"构建了横跨中国地理的版图,下阕以"湘西-雪峰-潇湘"展开南国画卷,形成北疆南岭的时空对仗。这种"移步换形"的叙事手法,暗合部队28年间转战九州的征途。特别是"蛰伏边疆"与"再战群峦"形成战略纵深,既展现隐蔽待发的战备状态,又凸显攻坚克难的战斗意志,地理坐标的跳跃性转换强化了军事行动的恢弘气魄。
二、兵器美学的诗意呈现
词中"东风潜隐"堪称点睛之笔,以导弹型号代指战略力量,将国之重器的威严转化为诗意意象。不同于传统军旅诗词的刀剑意象,"蛰伏"二字赋予导弹以灵蛇待机的动态,暗合"深挖洞、广积粮"的时代战略。末句"雄傲云天"更以冲天之势,将静态的导弹发射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昂然挺立,实现了冷兵器美学向现代国防美学的转化。
三、数字密码的历史铭刻
"十二年"与注释中的"三十二年"形成时间密钥,暗藏部队发展的三个阶段:1960年燕赵三载基建奠定根基,雪峰山脉十二春秋锤炼战力,最终在1992年完成"团升旅"的质变。这种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编织方式,使"风雨潇湘"不再仅是自然气候,更成为淬炼军魂的精神熔炉。数字的精确性赋予作品档案价值,让军史在词律中永存。
全词以"青春铸"为精神内核,将个体生命融入强军大局,展现出"导弹筑巢"工程背后无数无名英雄的集体雕像。当"护神州万里"的誓言在词章中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火箭军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个民族挺起的战略脊梁。
二、行香子·逐梦之路
(词/闫应科)
草绿戎装,赤帜飘扬,隐深山奋发图强。
金乌掩面,玉兔瞒裳,咋钱声紧?车声疾?爆声强?
威严列阵,核武遥望,导弹旅剑指穹苍。
荣光从警,岁暮残阳,练武情高!文情涌!雅情长!
AI赏析点评:《行香子·逐梦之路》这首词以军旅生活为背景,通过意象的铺陈与情感的递进,展现了当代军人矢志强军的豪情壮志。全词语言凝练雄浑,兼有古典词韵与现代军魂的碰撞之美,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审美意蕴:
一、意象交响中的强军进行曲
上阕“草绿戎装”与“赤帜飘扬”构成视觉上的国防护色,深山中的“钻声、车声、爆声”三重奏鸣,将军事训练的紧张感化作铿锵的节奏。金乌玉兔的拟人化描写,既暗合“日月昭昭”的古典意境,又巧妙点明官兵们昼夜兼程的奋斗状态,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使军事意象焕发出诗意光辉。
二、传统词牌中的现代军魂
下阕突破传统行香子词牌婉约特质,“威严列阵”的排比句式如战鼓擂动,“核武遥望”与“剑指穹苍”的意象组合,将战略威慑力量转化为极具张力的文学表达。特别“雅情长”的收束,既呼应了“从警荣光”的职业荣耀,又彰显了新时代军人文武兼修的精神境界,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平衡。
三、时空叠映里的家国情怀
“岁暮残阳”的沧桑感与“逐梦之路”的奋进感形成时空张力,暗喻数代军人的接续奋斗。全词在传统词律框架中注入信息化战争元素,使“导弹旅”等现代军事符号与“行香子”的古典韵律达成奇妙和谐,展现出强军征程中永恒的精神传承与时代突破。这种艺术探索,为军事题材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
三、《五律·劲旅赋》
(文/闫应科)
宏篇书劲旅,巨著好文章。
火箭飞天际,东风护国疆。
诗词歌赋美,今古溢晖香。
战友情无限,青春俏夕阳。
四、《七律·读团史》
(文/黄开福)
重温团史忆峥嵘,
三十二年烽火程。
蛰伏深山成猛虎,
戳岩穿洞是奇兵。
赤心抛洒青春血,
白首挥毫军旅情。
舞剑东风诛犯贱,
丰碑记载弟兄荣。
五、《满江红·贺团史付梓》
(根据冯楚星遗作改编)
文武精英,写史志、光耀汗青。
资料缺、众人云集,史迹厘清。
艰苦之年新出世,长缨腾起奋蹄征。
喜戈滩、试爆出蘑菇,谋制衡。
威慑建,掏掘坑。防称霸,话图腾。
峻岭崇山驻,特种工兵。
北战南征埋姓氏,细雕精凿隐神鹰。
筑巢完、华夏舞东风,新旅程。
AI赏析点评:《满江红·贺团史付梓》这首词以豪迈笔触礼赞集体修史之业,展现了从艰难创业到功成庆典的史诗画卷。笔者尝试从文本细读与历史意象两方面进行赏析:
一、文本结构中的时空张力
上阕以"文武精英"开篇,奠定文武兼备的群体形象。"光耀汗青"与"资料缺"形成历史书写的光影对照,"众人云集"暗合《史记》成书之集体智慧。原子弹试爆的蘑菇云意象(1964年新疆罗布泊),既是对国防军工的实指,又隐喻历史编纂如核聚变般迸发能量。下阕"掏掘坑""隐神鹰"等军事术语,将修史工程比拟为地下长城构筑(如816工程),工兵精神与史官职责在此达成精神同构。
二、历史符码的现代转译
"长缨"语出《汉书·终军传》,在此激活为导弹部队意象;"图腾"从原始信仰转化为战略威慑的象征体系。词中"北战南征"非实指军事行动,而是编纂者足迹跨越地理与时间维度,如司马迁"行万里路"的现代演绎。末句"舞东风"双关1966年东风导弹试射成功与改革开放东风,使历史叙事获得未来向度。
三、艺术特色的再审视
词作打破传统咏史词的怀古模式,将工业意象(蘑菇云、导弹)纳入词境,体现"以工业入词"的现代性探索。军事术语与史学术语的互文(如"威慑建"与"谋制衡")形成独特美学张力。若在音律上加强"征""鹰"等闭口韵的铿锵感,或可更贴切展现军工题材的雄浑气质。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特定历史时刻,更在于开创了以军事工业语汇重构词体美学的路径。如同敦煌边塞诗在当代的回响,将大漠孤烟置换为导弹尾焰,在传统词牌中注入现代中国的钢铁筋骨。
作者简介:黄开福,四川广汉人,曾在第二炮兵某部服役;后转业到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工作至退休。爱好文学,喜欢诗歌,偶有佳作发表。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