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甲辰中秋望月

作者:唐万清 阅读:22 次更新:2024-09-26 举报

 甲辰中秋望月

囗唐万清


今天,是正二巴经的中秋节了。朗月应该比昨夜更圆更明更亮才是,我想。


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和妻一道推着小外孙女到天成名都广场候风,候月。风没候着,依然闷闷地热,汗湿了衣衫。妻茂密的白发像水洗了一样,汗淋淋,没干过。雨,是没想候,反正候不来。月,倒是想候着的,因为昨夜的月就那么朗朗的,照了邻城通遍,清辉洒满了满城。


然而,竟没候着。满空被并未储雨的云遮住,像让灰色的云块连着的无边的帐篷给罩住了。满邻城隐隐约约起来,闷热而神秘。以为月会挤破帐篷的缝隙,将清辉重洒大地,有力地告诉世人,今天,才是正二巴经的中秋,今晚的月才是正二巴经的中秋的月:无与伦比的圆,无与伦比的满,无比伦比的美。


然而,究竟没候来。

于是推了藤椅向古鄰大桥而去,那是河口,凭往常的经验,或许有些许习习的河风。因是河口,地势开阔些,可以望见更辽阔的天宇,也很可以望些黛色的华蓥山野兽似起伏的轮廓。万一那儿能望见月呢,望见中秋的月呢?


于是亟亟地赶去,巴巴地候着。奇了怪了,河口竟也不似河口,没候着月,也没候着风。远山一声不响地闷着、呆着,仿佛干渴了的蔫巴巴的魑魅,倒森森地,有些怕人。


回去吧,于阳台,边咬月饼,边啜茗,边候月,或许,晚点会候着哩。妻说。


也是,万一月亮了这么多晚,累了,要晚点才出来呢?要人们酣睡了才出来呢?就像小时候,爱跟小孩玩迷藏的大白兔?


于是回到了雅园吾家的开满了月季的大阳台,摆了桌冰镇葡萄、提子、橘子和各式月饼。坐着,侃着,候着。我们禁不住频频望向蓝宇,切切地盼着白玉盘的悬出。


我忍不住打开手机图库,翻出昨晚的月色图来:蓝蓝的天宇,朗朗的明月,幽幽的茂林,凉凉的亭子……这是昨晚全家到万兴聚餐后回来的晚上,在雅园步行街拍下的。奇特的是竟拍出了冰轮生翼的效果,长长的两翼托着冰轮在空阔高远的蓝宇上飞旋着,朗朗地照着干旱了许久的大地,给万物带来了些许的慰藉:还是月亮凉快。不似烈日发疯癫般晒呀晒的,令人生厌。


由着图库上的月,我又不禁想起故乡中秋的月来。


故乡中秋的月,是从高高的玉屏似的正朝背后生起来的,朗朗地照向锅底样的农家庭院。三合院围着的土院坝,随意摆上几根长条凳。一大塆人围在一起在月光下摆农门阵。父母亲不断地往来于院坝和自家灶台之间,变戏法似地,一会捧来西瓜,一会捧来瓜籽,一会捧来胡豆……总之,大家都自愿将农家自个儿土特产拿来,请大家品尝。繁忙的农活已经结束,金灿灿的稻谷已归仓,硕大的瓜果已归屋。暂时的农闲,给中秋的赏月,提供了时间。


那时的故乡的中秋,很少弥漫月饼的甜香,主要是桐叶儿粑、糯米滋粑,粘着香面、白糖弥散开来的甜味儿合着老桂花树的桂花香味。说农人是在赏月,委实是不准确的。他们实在是借看月亮在赏着丰收的果实。农门阵里断然是迸不出古典诗词曲赋来的,但也还能扯出些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白蛇娘娘的传说来。当然少不了,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大多来源于祖祖辈辈的口传,少数来源于当时的坝坝电影。


尽管糙了些,散了些。但在当时,却是儿时的我们在迷迷瞪瞪的半睡中听来的最美的关于中秋明月的故事儿了。


昨晚的故乡,或许明月依然朗照,老家早已硬化了的比先前更宽敞的院坝上,却只能仅有几位老人在望月了。因为长大了的孩子们各奔东西,很难在中秋聚回老屋了。老人在望月,身在异乡中的孩子们也在望月。一一

今晚,在学府雅园大阳台上望月的,还有一个“我们”。我们都想借明月寄托彼此的思念,遥寄彼此的祝福。


究竟没候着如昨夜般明亮亮的月,我想,故乡也是。

然而,儿时故乡中秋的朗月却又分明在我心中的蓝宇永远地高悬着、朗照着,一时也不曾离开过。她使纵如今夜的我心里也永远明澈如水,纯净如水。


这就够了,在这甲辰年异乎寻常的炎热的中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