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教育教学之路
回忆我的教育教学之路
文/陶绍军
(收藏前记:投身教育实践十年,所取得成绩:在贵阳市南明区教育局首次对民办学校考核中荣获第二名的成绩,在毕节市教育局首次对城乡统一考试中,荣获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全镇数学第一名、语文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创作此篇,收藏于中国作家库,也算是对我青春的一种自我肯定。)
如果作为一名师范生,献身教育事业是本职要求,那么作为一名非师范生,投身教育事业多年,却又渴望成为教育工作者而又并没有踏进教育行业,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呢?有些许无奈,有些许茫然,更有些许憧憬里的煎熬抑或充满着一种夹缝里求生存的生活底蕴!
1998年7月,我毕业于贵州省毕节地区财贸学校。当年服从国家分配工作,但当我的分配公函打往某镇政府以后,被拒绝了!1999年元月份又被分配到轻工总会下属企业——原毕节市雨伞厂工作,但雨伞厂同样不接受我。我万般无奈,暗自流泪。我是多么渴望能像别的同学那样顺利踏上工作岗位,能将所学知识奉献出来,能像别的同学那样拥有幸福美满的家!
但多年来,我都无处诉求。我分配工作无着无落,情绪低落,甚而至于连户口都办不到,一拖就拖了八年,才勉强入了一个散居户口。为了谋生,四处奔波。开过山,洗过车,搞过搬运,寄人篱下……这样的岁月一熬就是三年多。
直到2002年9月1日,我在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樊老师的帮助下,在我的本村租用民房招收一个学前班来教。樊老师给我提供十套学前班教材。没有桌椅板凳,就用木板做课桌,没有黑板便把拼音、汉字写在砖墙上,没有供练习的地方便让学生用木棍在地上书写、计算来完成。这便是我最初踏入教学领域的状况。虽然艰苦,但仍然坚持,因为还年轻,还有梦想。
可是,我认真教学一年之后,我的教学工作因为乡村古惑仔的干扰而被迫停止了。2003年9月1日,经人介绍,我去到某镇的一所私立中学任教,一个月后,又经同事马老师的引荐,在国庆之夜乘车从毕节市公共汽车站(现在的西客站)乘车抵达省城贵阳。去贵阳干什么呢?同事马老师说:他的侄儿子在贵阳承包工地活路做。马老师是鸡鸣三省那地方的少数民族——苗族同胞。那一夜,他叫着他的同乡约七八个人一起去贵阳打工,也是帮他的侄儿子干事。工资每天20元,扣去6元生活费后,只剩14元。当天夜里,我们赶往贵阳都司路,住进一个工棚里。人多,睡的是大窝铺。一伙苗族同胞就你挤我我挤你地睡在一起。
第二天要上工地做工。工地就在贵阳市师范学校门口,修路面,要抡大锤打水泥板,用锄头挖泥巴,用撮箕抬泥土,然后再铺上水泥沙浆打路面。由于人多,工程量小,这样做了四天后,工程就要结束了。我何去何从呢?起初,马老师说:“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没事干的时候,可以去背大背箩。”他的侄儿子也替我着急,想帮我联系学校去上课,因为他们知道我和马老师一样都是中专毕业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木电杆上贴了一张聘用教师的启事。他拿出手机帮我联系了校长。那便是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的私立小学——景文小学。
于是,我告别了那些淳朴善良的苗族同胞。在贵阳市景文小学受聘任教,在那里立足。那里的风土人情熏染着我,那里的颗颗童心感动着我,那里的山山水水吸引着我。我在贵阳呆了六年。2003年10月4日中午,我刚从工地上下来,蓬头垢面,来不及梳洗打扮,便乘坐30路公交车抵达景文小学,与校长见面。校长立即叫我上讲台试教,校长聆听。试讲完毕,便与校方签订了一份三年期的聘用合同,月薪300元,生活自理。我将毕业证书做抵押。就这样,我开始在贵阳立足——以在民办学校受聘任教的方式开启了我的一段人生旅程。
当我的脚步在异乡立定以后,我扪心自问:一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专毕业生,一个也可以称为所谓的知识分子,在分工无着无落(也可以说求职难或者就业难)的背景下,路在何方呢?我想,一个知识分子不再以其架子自居的时候,便可以入乡随俗,化作甘露,融入到朴实无华的百姓生活中去,并可以变成其中的一员,过着简单的生活。鲁迅诗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低下头去,不高高在上,人民的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的路都在伴随各自的梦想而向远方延伸。正所谓:“路在脚下。”正因为我用这种思想开辟我的人生之路,我才与那些苗族同胞铺路。他们用淳朴的话语对我说:“你应该去教书,你是有文化的人。你不应该和我们一起混。我们是没有文化的苦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踏上讲台,教书育人。与他们告别时,他们对我说:“星期六,你常来我们都司路工地上玩啊!”如今想来,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这样朴实无华的话语依然还在耳旁回响,并时时敲打我的心扉!也许这辈子也忘不了,忘不了普通老百姓的淳朴和善良!不管生活的路多么艰难,我都决定安心从事教育事业。
当时,贵阳市景文小学面临一年级分班,正缺老师。一年级有六十多个学生,教室狭小,教学起来不方便。校长决定分班教学,于是才招聘老师。我担任一年级(2)班班主任,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一年级(1)班班主任张老师任两个班语文课。说句心里话,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不要责怪校方的百般挑剔。也许这样也是人生初涉尘世的一种磨练。虽然300元的工资中还有什么教学常规奖。因为不懂教学常规,所以第一个月被扣去15元的奖金,才领得285元。285元要在异乡立足,购置生活用具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真让人难以想象。说实在的,在私校受聘任教,本质上就是给别人打工,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工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炒鱿鱼。不知是教学方面出现问题的缘故,还是因为自身形象不好给别人带去不好的评价之缘故,校方对我最初的印象不好,如果有新的老师来受聘,那我很可能被炒鱿鱼。这是一位好心的室友告诉我的。他说:“你买那么多米,万一被解聘呢?你怎么办?”我当时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身上仅有50元钱),购买了30斤大米,够一个月生活了吧。
原来,这位室友姓罗,他与校长都是黔东南一带的老乡,他在这里已经任教几年了。罗老师,一个漂泊在异乡的大龄青年,一个具备高中学历的人,一个能够进行小学各科教学的老师,与我同住一室,喜欢下象棋。我们生活各人自理。每逢天气好的周末,我们常常一起去贵阳各处逛一逛。去花鸟市场,看看大自然浓缩在大都市里的非凡景象;去人民广场,看看贵阳市民在广场上欢歌笑语翩翩起舞的魅力;去花溪公园,看看高原明珠是如何熠熠生辉的;去南明河畔,欣赏清澈见底的河水所蕴含的城市卫生文明意境;去河滨公园,看看一个开放的公园给市民儿童所带来的欢乐;去龙洞堡机场,看看飞机上如何在贵阳上空穿入云霄的;去铁路边逛逛,看看南来北往的乘客在列车里谈笑风生抑或酣然入梦;去黔灵公园,除了登上山顶鸟瞰筑城而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外,还会欣赏到黔灵湖的美丽风光,了解历史风云人物张学良将军的传奇故事……
啊!贵阳真美!
试曾想:威宁的草海,鹤鸟飞翔;织金洞,地下溶洞;百里杜鹃,花海飘香……我,一个黔西北飘来的游子,首次在贵阳闯荡,故乡——名震中国的毕节试验区的美景与中国避暑之都——爽爽的贵阳的风光合二为一,在灵魂深处融汇成一个焦点,那便是:故乡美,省城美,祖国河山处处春!
领略完大自然赐予的无限风光,还得回归校园,回到三尺讲台,面对学生。作为老师,为人师表,对教材必须吃透。我一边教学,一边提高自己。比如参加南明区民办教师进修学校“三新一德”培训,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以及崇高的师德标准熏陶着我。参加普通话培训,让我一个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从老师们抛砖引玉式的培训中吸取营养,不断成长。因此,在贵阳市景文小学任教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过程。一路走来,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点滴教育和教学启示的恩师们。
我站在讲台上,实际上是没有讲台的教室。因为教室是租用的民房,狭窄,而且采光不好,白天通常都开灯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所面对的是七八岁的稚童。七八岁的孩子,天真无邪;七八岁的学生,活泼可爱。每一双眼睛里都饱含求知的欲望和对未来梦想的渴望。作为老师,必须关注着台下的每一个孩子,使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因为如此,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教育全面进入素质教育阶段。正是这些教育思想的点滴积累,才让我深爱着教育事业。哪怕教育环境不好,哪怕工资待遇极低,哪怕在私校任教课时重(每周差不多30节课),我都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正所谓:坚持,就意味着一切。毕竟,我还年轻,漂泊异乡闯荡的烦恼都会在岁月的磨砺下消失殆尽,一切世俗的杂念都如过眼云烟淡淡而去。这样,便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只有具备童真的思想,才能走进台下这批七八岁的孩子的心灵!也只有这样,才会变传统严肃的师生关系为纯真无邪的童伴关系。轻轻敲开这些孩子的心扉,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需要快乐,需要知识的营养,还需要构筑未来的梦想。而这一切,正是辛勤的园丁们所给予的。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外,我想更难能可贵的便是拥有一颗童心了!这种所谓的童心,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应包括对教育的敬业精神、对教材的立体研究把握和对儿童心理的解剖这几个基本元素。我这样想着,思想渐渐淡定。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三十六位七八岁的学生写了一首诗——《走进童年》:
走进童年
我们驾起理想的航船
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别说我们的手很小
祖国的未来落在肩上
就产生无穷的力量
走进童年
我们迎着阳光
对大姐姐说:“让我们一起跳吧!”
跳起那轻快的舞步
就是祖国母亲复兴的序幕
走进童年
我们吮吸雨露
对大哥哥说:“让我们一起唱吧!”
唱起那优美的歌曲
就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前奏
走进童年
我们驾起理想的航船
在老师的引领下前行
只想对老师说:“敬爱的老师,你辛苦了!”
我们到达彼岸的时候
就是您最幸福的日子
写下这首诗,一方面是净化心灵,使思想如童贞;另一方面让学生构筑自己的梦想。因此,在2004年“六一”儿童节那天,教台下的那刚刚走进童年的36位可爱的学生朗诵。
在私校任教,除了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家访。通过家访,增进了解;通过家访,催交学费;通过家访,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生存的家庭背景及生存状态,也才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在下午放学以后,甚至周末都到学生家里,与家长进行交流。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我所教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时下统称农民工子女。于是,我的思维又紧紧地维系在这些农民工的身上。他们有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出的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背井离乡,来到这里谋生,十多年来寄居在这里;而有的背井离乡则是为了挣钱,实现自己的城市生活梦想。他们来到这里,干着各种各样的工种,以维持生计。有的租种一点土地,种蔬菜卖;有的做酸菜豆米(芸豆)卖;有的做豆腐卖;有的趸小菜卖;有的捡垃圾废里淘金;有的去搞搬运,凭力气挣钱;有的有技术,开车,做家具;有的在小厂或大公司里上班;有的在工地上做工,工程结束了,又要搬迁到别处去了,学生也随他们而远去;时间久了,有的还被聘为环卫工人,买下养老保险等。这些,就是这批农民工的生活来源。
与他们交谈,他们生活简单,为人朴素。在中国大地上,像这样的一群农民工朋友,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因为这样的交往,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是一个群体,是一种社会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阶层,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关心。与此同时,我也是一位外出打工的人,加入农民工的行列,带着城市梦想,离开家乡的土地,离开父母和亲人,漂泊异乡。我所面对的台下的这些孩子,他们随着父母而迁徙,父母到哪里打工,他们就要搬到哪里去。因此,台下的孩子具有不稳定性。我想,教育他们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工朋友的孩子,所以相信他们会把学校当做暂时的家,把老师当做永远的朋友,我能在岁月的夹缝里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就社会整体而言,也应属于一种特殊的教育奉献!并因此而感到些许心灵的慰藉。自然而然时时想起那鼓励自己坚守教育教学阵地的那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农民工朋友具有不稳定性,学生跟着具有不稳定性,就连私校任教的老师们也具有不稳定性。我在贵阳市景文小学任教近一年后(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们的普遍认可。学校还办有一个初一班和一个初二班。人不多,每个班只有十多个学生。但初中老师也缺乏。因此,2004年9月1日,把我安排去担任初二班班主任,任初二数学和物理教学工作,同时又担任初一班的英语教学。私校的任教就是这样,不仅课时繁重,而且有种临时搭配的感觉。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私校虽然受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但很大程度上仍属于自主经营的范畴。主办方收取学费,除去教师工资和其它必要的教学开支外,就属于自己的利润了。我总是那么任劳任怨地站在讲台上教学。工资并不高。上初中的课也只领到每月375元的工资。
上初中的课,与一群少年学生接触,在教学方式上与一年级学生有所不同。这群学生因为是农民工子女,各自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来源也各不相同,有的穷有的富。学生当中,学习差异性特大。有的学习好,有的学习差。面对他们,我不仅要认真专研教材,力图吃透教材,传授相关教学内容,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正如孔子曰:“因材施教。”中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型。所谓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内涵还应包括启迪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近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试曾想,有这样一种富裕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周末送孩子进特长班,进各种名目下的培训班,甚至连寒暑假也不放过,似乎让孩子练就一身好本领,长大后能出类拔萃。我认识这么一个当地的学生,名叫晓燕,读小学四年级时,请我给她补一补汉语拼音,效果也很好。父母总觉得土地被征收了,孩子不好好读书,长大后难有立足之地。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可又有多少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呢?三年后,她上初一了,又请我给她补数学。与此同时,每个周末又去贵阳某某英语学校补习英语。半年过后,她要自主学习,不再请我给她补习了。又过两年,她上初三了,学习任务重,特别吃力,她又来请我给她补习物理、化学和数学,是在某某英语学校学习英语的间隙中补课。她所有的时间都被安排在学习上了。父母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当我给她做家教时,她也在努力,但有时候太困乏了,倒在桌子上便打起瞌睡来。有时有的题目太难了,我在小黑板上给她讲解,她听起来似懂非懂,云里雾里。她父母总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考进贵阳市重点高中。希望是美好的,但她也意识到自己恐怕不能如父母所愿了。补习两个月后,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补了!”我问:“为什么呢?”她说:“我学起来有些吃力。”我又问她:“那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呢?”她作为我在私立小学任教期间做家教的一位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补课,虽然间断,但到初三时还请我为她补课。这在人生历程深处是不可忘却的,所以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因此,她也说出她的心里话:“我尽量地学习,如果考不了重点高中,就读普通高中;如果将来上不了名牌大学的话,读个大专也行。”就这样,我结束了对她的家教史。她,当时就读于贵阳市某中学初三班。不管现在的她是否如愿以偿,但就当时也代表着许许多多的中国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并不惜花重金培养的一代少年的现实状况。写下这么一个故事,只是在叹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施加的压力太大。如果孩子接受得了,并不断茁壮成长的话,作为条件不好的孩子来说,就有点望尘莫及了。也许这正好折射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寒门难出贵子呢?
刚才说的是一种相对富裕的家庭里的教育现状。然而,当我把思维回到讲台来,面对台下的一群少年思考时,他们的家境并不像晓燕同学那样。因此,他们也不会请家教。因为他们都是农民工子女,并不是他们的父母不想培养孩子。像我的一位叫晓丹的学生,成绩优秀,读到六年级时就像晓燕同学那样去贵阳市某英语学校学习,最后考进了贵阳市某中学学习。这说明农民工朋友对孩子的教育是重视的,但毕竟是少数。农民工朋友啊,一群来自农村的流动体,衣食住行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能够解决这些,已经够辛苦的了!至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多数父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做为他们的老师,我想更应该在这些被家长忽略的地方给孩子以更多的发现与关心,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面对这些农民工子女,又如何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呢?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减负了,学生不做很多作业了,老师的任务轻了,更多的时候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玩。其实,在私校,这是老师的一种误解,毫不夸张地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辞,真的要误人子弟!真正的减负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玩,而是把一些简单重复的学习简化,引导学生往更多的地方去思考,去操作,去探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质量是在课堂四十分钟里抓出来的,因而对教学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充分备好课,而且要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在四十分钟内讲得让学生接受并加以巩固是需要教师有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经验的。如果一个教师只顾讲完课程,学生听都听不懂,老师也从不关心学生进展,这样师生之间互相脱离。久而久之,老师只有一种看法:“我教得好不好,无所谓,反正国家不会扣我一分工资。只要不出学生安全事故即可。”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出现大的学生安全事故,就会涉及法律问题,涉及到自己的铁饭碗保不保的问题。这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思维。这在一些落后的公办学校里是否存在呢?虽不能具体化,但也无法排除它存在的可能性。比如,有这么一所学校,属于乡村学校,教师每天早晨九点过钟才上课,而且教师上课拖沓,教学质量倒数。课间操不做,国旗也不会升。有的家长对此也只好看在眼里,焖在心里——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们是国家正式教师,生养死葬。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挺高的。混饭吃的教学态度最终只能误人子弟!
面对这些农民工子女,不仅要教学认真负责,还应丰富校园第二课堂。在这些校园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这样,学生在书本之外寻找到快乐,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者相辅相成,学生便会茁壮成长。有的兴趣也许还能把某个孩子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取消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传统,那么在这方面的成才之路上所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也许会很多。即使成不了才,做一个平凡的人,也绝对会优秀。因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以全国各族人民为依托的。就社会整体而言,不仅需要高尖端人才,更需要平凡的基层普通百姓作载体。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才更加觉得我的教育教学有意义。
就在我在贵阳市景文小学任教期间,发现这么一个学生。她的学习行为集中表现了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不管将来能否成为拔尖人才,哪怕做一个普通劳动者,那份做人的单纯和善良都是国民素质的一种表现。我发现她时,她并不是我教的学生,那是我任初二班主任时,我把我的一篇作品连同学生的学习作品一起贴在学习园地上,她发现我写了一个错别字。她也许认真看过我的文章,发现了。有一天,跑进教室来,对我说:“老师,你的那个字写错了。”那时,她读五年级,这种勇敢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识了她,她叫晓菲。学校举行一切活动,她都参加。她不仅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还是少先队大队长。升国旗时,她领腰鼓队打鼓,做课间操,她又领队做操。唱歌,跳舞,下象棋,打乒乓球,书法,绘画等等比赛,她都尽可能地参与,可谓兴趣爱好广泛。我顿然间觉得她是一株可造化的苗子。
当我们去菜市场买菜时,还会发现她摆着摊儿卖菜。为了让她多销售一点菜,我们都去给她买。如果与那种放学回家后只顾玩连家务都不会做的孩子相比的话,她的确懂事多了。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记得有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她还为我所教的班级编排了一支舞蹈——《明天会更好》。多才多艺,让学生家长和全体同事们瞩目。她姐妹多,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也常常对我说:“我最多读完初三,就去打工。”这种消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她的学习。作为老师,我尽可能地帮她排忧解难,鼓励她努力前进。不管将来的她怎样,成才抑或成为普通的劳动者,都是所有学生当初所应具备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这同时也是寒门难出贵子另一种原因:天赋不差,但条件不够。
穷其一生努力的终点也许还达不到别人的起点!但做人,没必要对比,也不具有可比性。活着,快乐就行。就这样,我在贵阳市某私立小学任教到2009年7月,与此同时,我创作了一些诗歌作品如《清平乐-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祭奠母亲》等等。投递出去,不仅为了倾诉,还希望得到肯定。母亲于2008年腊月初一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七岁。父亲又患病,精神受到刺激,常常胡言乱语,生活无法自理。自古忠孝两难全。我为了回家照顾父亲,不得不辞别贵阳,辞别那里的学生,辞别那里的农民工朋友们,辞别我在那里站了整整六年的讲台,我回家了!
回到故乡,我做了一年的村干部助理。由于种种难以启齿的原因,我告别了村委会。2011年9月1日,我在父老乡亲们的支持下,又回到了我的起点——招收学前班来教。家长们都比较满意,希望我教下去,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把我转为一名正式教师,更希望我成家立业!但由于种种特殊原因,还是无法继续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了,哪怕家长们都希望我继续留下。于是提笔写下一首诗,题目叫《高山师魂》:
敬爱的老师在
这沉寂的高山上
您的教诲在山坳里绽放
您的青春在我们梦里飞翔
听,鸟儿的歌声
伴您带我们朗诵——
早期阅读锻造梦想飞向蓝天
Happy英语睁开双眼瞭望远方
瞧,无论是在淅沥沥的雨季
还是在雪花飘飞的寒冬
您都准时敲开教室的大门
敲开我们的心灵之窗
敬爱的老师
我们的生活有您领航
我们的前程有您添彩
沉寂的山野才会生长希望
敬爱的老师
在那些无助的岁月里
您告诉我们:
“如果没有教室就以天地为课堂
如果没有桌椅就立在苍穹下听讲
诗意的国度还有崇高的信仰!”
敬爱的老师
如果没有您我们就去问太阳:
沉寂的山野可否闪烁智慧的光芒?
祖国的花朵可否在山谷里灿烂辉煌?
哦,这就是我们的老师
一颗闪烁在大山深处的师魂
无论我们的梦想要飞多高
它都是我们追梦的灯塔!
我饱含热泪地写下这首诗,顿然觉得,我从2002年9月1日起,直到2015年7月30日止,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已经有十余年之久了。
我的整个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教事业!读着这样的诗,结束了我的教育教学之路!
回忆这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作为一位非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十余年经历的心路历程!而今感到青春无悔足矣!
作者:陶绍军,贵州毕节人。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百家号注册创作者,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库注册入库作家,百度内容评审官,百度度加创作者联盟成员,百度创作者联盟成员。
上一篇: 钱与情的心理博弈(小说)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