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17-智慧的灯-正文31~32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128 次更新:2024-07-17 举报

2、以梵来取代生主,即以梵为中心,说“太初唯有一梵”。出现“依祭式祈祷而支配诸神”信仰,认为通过祈祷能使人与天融通。

3、认为万有由梵生,且由梵发展,及至终死时复归于梵,从而建立梵为万有本原梵我同一说及轮回业力说。

 

第三小节  《奥义书》时期

《梵书》之后,便依次出现《森林书》《奥义书》。而《梵书》是关于祭祀仪规的书,规范祭祀仪式;《森林书》是解释祭祀真义的书,极为秘密,授弟子时必须远离人群幽居森林,然传授《奥义书》是阐明《吠陀》哲理奥义的书具哲学性。从深奥程度讲,《森林书》的义理比《梵书》玄秘,而《奥义书》的义理比《森林书》玄秘。《奥义书》成书于公元前800-600年间,主要传本有几十种,总称为《奥义书》后世有添加之作,称为《新奥义书》。

一、“梵我同一”思想

梵我同一思想是《奥义书》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自《吠陀》中“原人”(神我)发展为“自我”时便初露端倪,至《梵书》时初成“梵我同一”说,但不成熟。《奥义书》中关于“我”,“我”既是个人之我(称小我),同时又是宇宙之梵(称大我),即梵与我是一体的这大我与小我,既差别又无差别,即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并且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

二、“本体”三相与梵天人格

《奥义书》把”或“”都称作“本体”,说宇宙万有共此唯一本体。认为,本体是不会死的,称“不死者”。如《布利哈达拉亚卡奥义书》说:“圣者之所名为‘不死者’非粗非细、非长非短、非赤非湿、非风非空、无影无暗、无味无臭、无眼无耳、无内无外,彼不灭何物,亦无何物灭之”以说明本体性质德相,同时说明不可思议、不可说。关于“本体”性质,各《奥义书》有种种说法,归纳之有三相:实有”、“智识”、“妙乐且此三相为一体,同时具备。

先说“实有”,实有,不是指物质现象界的有,而是指梵、指我。《奥义书》中说,太初只有“有”,此“实有”者梵也我也,等等,都是在诠释这个“有”说梵与我是真实的有、是绝对的有而现象界的有,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

次说“智识”,智识,是指智慧认知。如《奥义书》中说:太初只有“有”,这个“有”是精神实在,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奥义书》说“或谓梵为认知、或谓梵为识、或谓梵为智、或谓梵为知”且以“知”能起观照作用,而联想与“光明”结合,便称之为“真实之光”、“常住之光”;说是于六感内部“识者”、“内导者”,是心脏内之光明”;并说“唯彼独明,一切皆受彼之光

再说“妙乐”,妙乐,不是指人间相对应之苦乐,而是指离开苦乐之绝对乐。这绝对之难以表达,妙不可说,所以称“妙乐”;而引申诠释为无欲、无忧、无畏、无烦恼、无着、无缚、寂静、不朽、不能害,即所谓离善恶、绝苦乐。因而认为妙乐梵相,就是说梵是我们最高之归趣、无上之妙乐。

“梵天”是梵天简说《梵书》时,就开始把本体之梵天作为有人格的神奉为信仰对象继之,便将梵天男性化,而这方面在各种《奥义书》中算是《湿婆奥义书》最突出。须注意的

上一篇: 寻根.

下一篇: 18-智慧的灯-正文33~34页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