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15-智慧的灯-正文27~28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93 次更新:2024-07-17 举报

胜过“有”的现象界。

五、小结

1、如上小节中所言及的“生主、造一切主、祈祷主、原人”等,都是指创造神或主宰神。说至高无上神具有创造支配神力与统领主宰神力,位于最高处,有极高的地位,既统领器世间及有情世间,又支配人类、兽类、魔类甚至神类命运。

2、古代印度《吠陀》时期的宗教文化思想核心是“神”,具有的创造支配神力与统领主宰神力。这种思想被后期《梵书》《奥义书》所继承尽管在《梵书》《奥义书》中表述有点不同,但基本原理仍不离其衷。总之在印度古代,“神”文化统治着整个印度,人们的精神世界完全被神的思想所笼罩,当然也是古印度人的精神崇拜和寄托。

3、在这里想提前说的是:在被“神”文化思想所笼罩的环境中,最可贵的是后来的佛教——佛祖释迦牟尼虽然从小读过这些书以及后者的《梵书》《奥义书》等等,但佛祖反对“主宰神论”及“祭祀万能说”而凭自己觉悟和智慧,揭示宇宙人生真相,指导后人修行,创立了伟大的佛教。佛教在几千年的流传中,也后来者加进了一些内容。

 

第二小节  《梵书》时期

在第二节讲到,古印度婆罗门教所信奉的圣典是《四吠陀》而《四吠陀》从狭义上讲,是单指“吠陀本集”的《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吠陀》);从广义上讲,则包括“吠陀本集”的四部《吠陀》和“吠陀末书”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三部书。其中《梵书》是继《吠陀》之后,大约于公元前8世纪前后产生,继承了《吠陀》神文化思想,在神格表述方面有所变化。

一、神格变化与婆罗门教义确立

神格变化,首先是对诸神的态度没有从前那么敬畏了,其中诸神与《吠陀》时期比,其人格化被强化了其次是自然神的天然色彩被淡化的同时强化了抽象神,原本不著名的下层神,地位提高了不少。

婆罗门教渊源于《吠陀》,主要制度都立于《梵书》时期,其教理教义都以《梵书》为依据

二、大梵兴起

在《梨俱吠陀》时期,奉“生主”为最高主宰神,所谓“太初唯有生主”,即以生主为中心至《梵书》时期,生主的主神地位开始动摇,继之由祈祷主而出”替居最高位,所谓“太初唯有一梵”,即以梵为中心认为祈祷是天与人融通的桥梁,以实现梵我融合。以梵替代生主,大体渐次为三个阶段:即由“梵隶属于生主”说,渐次为“梵与生主同格”,至“梵出生主之上”说。         

《佛教缘起》说:《百道梵书》云,“梵者,最高耆宿也,无超于彼之耆宿,无先于彼之人,无高于彼者…梵者,全世界之主也…天地依梵而保护”。又说:《塔伊铁利亚梵书》云,“梵生诸神,作此世界。刹帝利种亦由梵生;婆罗门种由彼自身而生…三十三天亦在于彼,因陀罗、生主亦在于彼。世之生类,如乘一只之船,趋于梵而安住”。

这种梵为万有之本原说,与《吠陀》时期的生主为万有之本原说,总体无差别,所不同的是说万有由梵生且由梵发展,及至终死时,亦复归于梵;说三界之外,还有更高界,彼界无名无色,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