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父亲的红色出诊箱

作者:王力先 阅读:113 次更新:2024-07-11 举报

父亲有一个红色的出诊箱,小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这个箱子里头很神秘,只要父亲把箱子一打开就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我们兄妹几个人都管父亲的这个箱子叫做“百宝箱”。这个箱子也可以说是父亲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它一天到晚都离不开父亲的身边,他每天都用毛巾把箱子擦洗好几次,让它一尘不染。箱子里面放着基层医生常用的“三大件”: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还有一些常用药和急救药。父亲就是用这普普通通的“三大件”,在乡镇和农场基层医院工作了几十年。

      父亲是海南农垦加来农场医院的一名普通的医生,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乡医。父亲是个寒门学子,在他7岁时祖父因病逝世,是祖母吃尽了孤儿寡母的苦难才把他养大的。父亲人穷志不短,矢志笃学, 1956年海南医专毕业, 62年考上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干部专修班,毕生在基层农村医疗卫生院一线工作,在80年代晋升为内儿科副主任医师,是农场最早的专家级医生,也是农场医院的院长。他在基层医院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整整41年才退休。

      因为,父亲他人缘好,爱岗敬业,对待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周边各乡镇的乡亲和农场干部职工,无论是老幼妇孺,谁来找他看病,他都有求必应。大家见到他,都管他叫老王,很少有人称呼他的头衔,他也觉得大家这样叫他特别的亲切。他常说:“科学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一名医生,要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要讲究医德医风,要学会将心比心,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么做的,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农场医院一代又一代的乡医。

       几十年来,父亲不管是暑去寒来,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是刮风下雨,他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只要有病人求上门来,无论路途有多么艰险,多么遥远,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背上出诊箱出发。走乡村,下连队,爬山坡,趟溪流,橡胶林间弯弯曲曲的山间羊肠小道上,总是出现他背着出诊箱匆匆奔走的身影。

      我曾记得有一次,一个刮着台风的夜晚,屋外狂风“呜——呜——”地号叫,暴雨飘泼。天黑沉沉的,树木被台风刮断,偶尔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听了令人毛骨悚然。每次出现这样的恶劣天气情况,父亲总是亲自到医院值班室值班。

      突然,值班室的门外有人“呯!呯!呯——”地急促敲门,暴风雨中闯进一个浑身湿淋淋的人,一看是下面乡村的一个农民,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王,快!快!我们村……”父亲赶紧安慰他说:“你别急,慢慢说,说清楚些。”那个农民说:“邻居有个人肚子疼得厉害,由于刮台风、、、、、、”父亲打断他的话,说:“好,我知道了,我们赶快走吧!”父亲二话不说,带上出诊箱,穿上雨衣,打开手电筒,跟着那个农民一头扎进了狂风暴雨的夜幕中。一路上,漆黑的夜晚,手电筒的亮光显得十分微弱,他们迎着像箭一样迎面打来眼睛都很难睁开的雨点。高一脚,底一脚,深一脚,浅一脚,踉踉跄跄地踩着泥泞的山路,涉过湍急的溪流,终于及时地赶到了农村卫生所。父亲一走进卫生所,脱下雨衣,放下出诊箱,来不及擦干身上的雨水,就给病人看病,他一看病人蹶着屁股,头朝下,手捂住肚子,脸色苍白,直冒冷汗,拼命地叫喊:“疼死我了!疼死我了!”他马上给病人量了一下体温,询问了一下病人疼痛的位置,并用手触摸病人肝区的肋骨,病人疼得直叫喊。父亲果断地说:“是急性胆道蛔虫病。”马上对症下药,并守在病人的身旁,直到病人的病情好转后,他才靠着办公桌眯上眼睛睡了一会儿。第二天,他回到家里直打喷嚏,还发冷发热,感冒了好几天。由于那天晚上天黑路滑,他脚上和胳膊上还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泪花闪闪地直往下掉。可是,父亲却不当作一回事,冲着妈妈笑了笑,宽慰地说:“不碍事,静养几天就会好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一年到头忘我工作的人。他视工作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赴在了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上。

      父亲对医疗技术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他常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农场基层医院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靠的是传统的‘三大件’,这就要求我们个人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那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观、闻、问、听、摸,就要能够判断出病人的病因,讲话要说一不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可能’‘大概’这样的话更不能从我们医务人员的嘴里随便说出。在病人面前我们要做到实事求是,讲科学根据,绝不能信口开河。”父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全院医务人员,他白天要接诊上百个病人,晚上他还要查阅各种医学资料,准备各种医疗方案,写医疗心得笔记,他常常熬夜到十二点才熄灯。有的医务人员看到父亲这样亲勤地工作,感到不可思议,嘲笑他是“傻子”、“工作狂”,不懂得娱乐,不懂得生活。父亲听到后,总是泰然处之,笑一笑了事。凡是跟父亲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没有一个不佩服他过硬的基本功,高超的医术。只要他用听诊器在病人的肺部听一听,用手轻轻地扣一扣,就知道病人的肺部是否有罗音,胸膛有没有积液;只要他用手按一按病人的肝区,就可以知道病人的肝部肿大多少公分,或者肿块有多大,是否肝硬化;只要他用手电筒照一照病人的眼睛,抬一抬病人的颈部,就知道病人脑部是否有了问题;只要他看一看病人的面部表情,让病人躺平,把手伸到病人的腰部底下,就知道病人是否得了破伤风;有些病人高烧几天不下,只要他问一问病人身上是否有焦痂,认真地检查后,就知道这个病人是否得了姜虫病。在当时基层医院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的情况下,父亲就凭着这些刻苦练就了的过硬基本功,背着出诊箱,用“三大件”不知道给多少农民和农场职工解决了疾病和痛苦。

      现在医院的医疗设备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农民和农场职工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有些人常常因病返贫。如果生病到大医院去做一次检查就要花掉好多钱。他们总是愿意先找我父亲做“三大件”的常规检查,然后再决定是否到大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虽然父亲已经退休30多年了,但是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发挥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农民和农场职工贡献余热。只要有人上门来找他做检查,他总是热情地接待。很多乡亲和农场职工都戏称他是“穷人”的医生,农场职工的“保姆”,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卫生事业。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奋斗永无止境的人。就像那山乡平凡的橡胶树一样——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把根扎在乡镇和农场的深山老林中。

      如今,父亲已经是古稀之年,每当我看到被他精心保管,跟随了他半个多世纪的红色出诊箱,我就会油然想起他那忘我工作,严谨治学,醉心于乡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献身科学的精神。我怎么能不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呢?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