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上海女知青的家国情怀

作者:闫应科 阅读:380 次更新:2024-06-05 举报

上海女知青的家国情怀

——记大队书记倪引娣

 

倪引娣,一个刚刚走出门的女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决然的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下乡来到皖北农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饱尝千辛万苦,从务农种地到进厂当职工,从执教三尺讲台到担任大队书记,主政一方,践行为民,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传奇人生。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为了减少城乡差别,号召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方面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于是,全国大中城市掀起了一股“下乡潮”,上海女知青倪引娣就是这千万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

转瞬之间好几年过去,大多数下乡知青都回到了城市,可倪引娣还依然选择留在农村,她觉得在农村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很舒心。“我不走,我要一辈子扎根在农村!”这是她内心坚定的选择。为何大家眼中的好机遇,倪引娣却断然拒绝呢?村民们迷茫,笔者也没有答案。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昨天已然远去,作为一段特殊历史的代表,倪引娣身上的潜质和扎根农村的决心早已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大概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品评她不平凡的人生吧。

倪引娣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她曾经是一名教师,执教于三尺讲台,她认为:教师是用一份特殊的爱打造人类灵魂的职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去承担对教育的责任,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她满怀深情地说:教师应该有一种智慧的、深远的大爱精神,博爱精神,这是教育者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去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知青留城与回城政策,是知青上山下乡期间的一个重要政策。其中留城政策主要指在知青下乡动员政策中确定的不动员或缓动员下乡对象的政策回城政策是指已下乡知青通过三招和病退、困退、顶替等多种方式调离农村的政策。知青的留城与回城政策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知青下乡与回城的去向、规模、进程等,是研究知青上山下乡方针政策的一重要内容。

这是党和国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基本国策,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涉及到千万人的前途和命运。每个知识青年都会遇到艰难而痛苦的抉择。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倪引娣总是超出常人思维,出乎预料的给人以惊喜。在最终选择回上海还是进县城的抉择中,她选择进西潘楼轧花厂当一名普通工人。她每天早出晚归,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就会把家中的大小事情抛诸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用心做事,脏活重活抢着干,很快成为厂里的优秀职工

1976年前后,地方党组织决定从年轻人当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倪引娣以出色的表现、突出的才能和众口一词的好口碑,走上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一重要岗位。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机遇挑战,她用毛主席的一段话激励自己: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她主动深入农村第一线,走村串户,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脚踏实地的为老百姓办好事、做实事,深受上级领导好评和人民群众的拥戴

这就是一个下乡女知青对皖北农村第二故乡的深情眷恋和不解之缘!这就是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宽大胸襟和家国情怀!这就是一个有志青年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无悔选择!


作者简介:闫应科,安徽亳州利辛县人,从第二炮兵后勤部转业到沈阳市公安局,三级警监,大学本科学历,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军警作家。编著三部文献类书籍,在省市县图书馆、部队军史馆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多家收藏。

作者近照作者近照

上一篇: 合肥掼蛋

下一篇: 端午祭屈原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安徽阜阳李继朝:上海女知青的家国情怀,文从字顺!以小见大!把那代知青的精神、担当、贡献叙述得恰当得体!呼应了伟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论断!我欣赏!为你加油点赞! 闫应科 06-06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