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

作者:范永海 阅读:177 次更新:2024-06-03 举报

1974年3月,我出生在河南南阳城北的一个农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经历过贫困和彷徨,做过美梦,有过失望,感受过温饱,目前正和大多数人一样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40年来,我感到祖国科技进步最大,社会变化最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最显著。小时候穷得初冬还穿一条单裤子的我,实在没想到现在衣食住行无忧,还能坐上地铁、高铁和飞机,能用上电脑和手机,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美好生活,生活品质超越了无数代,堪比历代帝王。18岁之前在农村生活,18岁至37岁参军服役,之后转业在舟山地方工作。往事历历在目,老家农村生活、部队官兵吃穿和舟山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经历过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听着《东方红》《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吃着窝窝头红薯干喝着玉米糊慢慢长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人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馍和0.78元/斤的猪肉。那时村民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犁子洋耙,洗脸盆(扬声器、广播)会说话。村民普遍家贫如洗,兄弟四五个的家庭户只有一两套好衣服,谁出门办事谁穿,平时只能穿破旧的。我6岁那年,外公患糖尿病卧床休养,一次病号饭做好后,3岁的妹妹争着去送,从灶伙(厨房)到主房的路上,她用手撕掉一点白馍放在嘴里吃完,然后又用手把那个白馍拉长。那个动作曾经撕碎了外婆的心,撕出了父母亲和全家人的眼泪。

1983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家乡开始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村民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在田间劳作。当年粮食大丰收,我家脱粒好的小麦整整堆了一间房子,爹妈激动得哭了,因为全家人可以全年吃上白馍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但农民普遍缺钱用,后来村委鼓励农民种植部分经济作物,爹妈连续种了两年西瓜和蔬菜,用换来的钱推倒了一处土墙瓦房,1985年盖起了三间红砖水泥平房。1989年9月,我考上了高中,因为家里学生多,经济紧张,当时我一个学期要交95元学费,家里只能拿出65元,后来我到一个堂舅家借了30元。上高中第一年,当时学校食堂出售的蔬菜一角钱一份,带点肉的荤菜两角钱一份,为了省钱,我一星期只敢吃一两次荤菜,甚至早上还吃自带的外婆腌制的萝卜条或豆瓣酱。1990年下半年,父亲做起了建材小生意,家中经济状况才逐步好起来,一年后家中又新建了两间平房;2000年又建了三间平房,这才成了北方标准的四合院。眼下,当年村民的梦想早已实现,庄稼播种收割全部机械化,普遍住上了两三层的楼房,家家有手机、电话,电视、网络几乎全覆盖,村道水泥硬化,村南还有阳光花园——孤寡老人和孤儿照养中心。

1992年12月,高考落榜的我应征入伍。当时部队上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3.6元,早餐吃馒头或米饭,一个星期能吃一次油条或包子,菜一般是豆腐乳、什锦菜或榨菜;中晚餐主食是米饭,中餐三菜一汤,一荤两素;晚餐两菜一汤,一荤一素。以后每年伙食费标准都会提高。1996年我读军校时,全军又一次提高伙食标准,要求早餐给每名官兵增加一个鸡蛋。2000年我在舟山警备区服役,当时每名官兵早餐有一袋牛奶、一个白煮鸡蛋。按灶类区分,2005年伙食费标准增加到最低每人每天10元,当时的媒体报道称: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士兵伙食费标准没有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伙食费标准先后提高了23次,一类区一类灶由0.47元增长到10元,提高了20倍。2008年初,我在陆军船艇中队当教导员,吃的是水兵灶,每人每天29元,每餐八菜一汤,还有水果,当时其他营队陆勤灶18.5元。后来参加演习还能吃到09单兵自热食品。不难看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部队的保障能力也越来越强,伙食也由温饱型向营养型发展。

在部队服役近19年,穿过87式和07式两种军装,衣服质量、样式和配发的标准区别很大。87式战士军装,春秋装、夏装、夏季作训服材质是的确良,冬装、冬季作训服是涤卡。当时战士穿黄胶解放鞋,干部、志愿兵和军校学员才能穿皮鞋,所以在军校读书时教授常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若被退学了,你要回部队再穿胶鞋!”87式军装是有礼服的,可是直到换装前,基层官兵也没看到过礼服。战士的军装中间还过渡了个99式,衣服的材质有所提升,还配发了常服皮鞋。2007年8月1日起,开始换07式军装,那时我已是团机关的干部股长,全体机关干部穿上新式春秋常服时精神焕发,兴高采烈地在机关办公楼前拍了合影照。07式军装系列更加完整、配套,如全军官兵统一配发作战靴,军官配发礼服、毛料常服大衣,士兵配发作训大衣,并增配了与礼服、常服配套的内穿衬衣,军官还增发了内衣裤、袜子、常服皮手套、围巾等。另外,颜色的整体风格更加和谐、典雅,胸标、姓名牌、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等标志性服饰的增加,使样式更具时代特色,实现了正规化,用料质量明显提高,号型设置更加舒适合体,如军官的春秋、冬季常服都是厂家上门定做的。

1997年7月6日,我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舟山,晚饭后从东门里招待所出去散步,发现现在定海洞桥村委东边全是稻田地,感觉定海城市很小。如今,舟山已发展成一个格局明显、经济繁荣、环境优雅、中心带面的带状城市。最大的感受是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修好了许多道路和隧道,交通便利了许多。1997年8月,普陀山机场开始通航运营,天地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1999年5月,华东地区第一座特大型跨海大桥——朱家尖海峡大桥竣工通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岛屿之间的快速连接仅过了10年,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舟山全面进入大桥时代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舟山近几年也是喜事连连,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海洋经济新区,它的三大定位、五大发展目标和八大任务无不告诉我们舟山的未来天地广阔、前景远大。2016年4月19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标志着宁波舟山港迎来深度发展新机遇,将推进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建设,并将推动浙江成为“海陆双向、对外开放”的门户和连通“一带一路”的桥头堡。2017年4月1日,根据国务院批复,作为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在朱家尖岛布局并发展航空产业集群,还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这三大战略告诉我们,舟山的明天会更美好!经过几年持续不断地发展,绿色石化项目进驻岱山鱼山岛,工程进度比较顺利,未来石油储备能力和油品贸易前景可观。2018年9月,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召开的甬舟铁路方案审查会,基本明确了甬舟铁路北仑接轨方案,这意味着舟山人未来可以坐高铁出岛了。

作为一名新舟山人,当前工作生活使我满腔热情,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我会昂扬精神状态,练就一名干部必备的过硬品质、作风和本领,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四个舟山”建设奉献聪明才智,不辜负这美好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范永海,70后,河南南阳人,笔名三水、中原盆地,系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浙江省舟山市作协会员,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曾投身军旅近19年,目前在基层政府任职。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国国防报》《散文百家》《火花》《诗中国杂志》《小小说大世界》《微型小说月报》和《舟山日报》等报刊。多篇文章获奖,多篇散文被收录在“书吧客作文网”“窝心美文网”和“悦读文网”,4篇小小说被收录在“高考网学习库”。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