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沥:名人之乡
1975年10月中旬,我带领一组师范生去萧山瓜沥中学教学实习。瓜沥是萧绍平原素来有名的千年古镇,但进入萧山直至瓜沥,只见一路的砂石马路上尘土飞扬,卡车司机小心翼翼地在狭窄的马路上交会,路上行人稀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3年9月,得知瓜沥与坎山、党山三镇合一,组建成新的瓜沥镇,其时,瓜沥镇俨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城市了。要知道当时被认定为“小城市”的,全省才27个,而且都是“培育试点镇”。
一
萧山东部有座航坞山,山不高,主峰海拔才299米,但方圆数十里几乎无人不知。山下,钱塘江水奔腾而来又滚滚而去,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都要与它擦肩而过,且都将它高耸突兀的山峰当作天然航标。相传,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79年),吴越国王钱镠曾专程来这里放步踏勘,因这一传说,它又被称作王步山,令小山平添了一股帝王之气。
古时候,航坞山旁有一个大湖泊,湖面浩大、水波荡漾,村人在湖畔枕水而居,在沿湖大片的土地上种瓜,满地的瓜藤,瓜汁也不时地渗入湖中,由此大湖被称作瓜沥湖。据清初萧山人毛奇龄(1623年—1716年)所著的《湘湖水利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萧山便有六湖,即瓜沥湖、湘湖、白马湖、瓜梓湖、詹家湖、落星湖,瓜沥湖为六湖湖面面积之首,后由于泥沙的不断涌入和淤积,湖面才一年年地变窄,最终湖废人聚,人们开始在原先的湖面上建村结庐,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过就是数百、上千年。
航坞山下自古有条防洪防潮的北海塘,堤塘紧依钱塘江蜿蜒着向东延伸,与绍兴后海塘相接,修筑时间可以追溯到两千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由越国人出工出力所建。该堤塘的东头,俗称塘头。千百年来,这一带的农人因塘成镇,以塘为街,于是塘头就成了瓜沥,瓜沥与塘头始见于史书记载时,都是凤仪乡下辖的一个“里”,类似建制承续了近千年,瓜沥也曾一度被称为庄、市、乡、镇,直到民国时期,它和塘头才被并称为瓜沥镇。
旧时,这里以塘头街为界,塘内叫里畈,塘外叫沙地,里畈是稻作地区,沙地是旱作地区。说来也怪,仅仅是一堤塘之隔,里畈与沙地不仅物产不同,连民风习俗、房舍建筑甚至方言等多有不少差异。而塘内塘外人文和物产的交汇点就在塘头街,于是塘头街便成为这一带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每天人群如织,终年喧闹不息。
当下,塘头距离日新月异的瓜沥新区约一公里,虽然,已经老得不堪直视,但仍然顽强地伫立在那块土地上,还有那些舍不得离开它的老住户,老街上依旧人来人往,谈笑声不绝于耳。
二
上个世纪60年代,萧山项氏宗谱被毁于一旦。2012年,项氏族人在痛惜之余决定重新修谱。编修工作繁杂而进展迟缓,先是组建衙前镇项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后又成立瓜沥镇片编修分会,接下来的工作是对居住在衙前、瓜沥等地属于“西楚堂”“孝友堂”的项氏族人展开普查,还扩大到周边地区和余杭区。经多人的合作努力,历经两年时间项氏宗谱才终于圆谱。
据项氏宗谱记载,萧山项氏宗人的先祖有史可查的可上推到战国时期,其时项氏先人在楚国世代为将,因战功显赫被封于项地(今河南省项城县),后人即以封地为姓。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楚国被秦灭亡后,他与其叔项梁避居于大越乡下(今绍兴州山项里),叔侄俩在这里召集弟子,习武练兵,以待后举。直至公元前209年,项梁终于取代会稽郡守,率领八千子弟兵投入秦末大起义,秦朝被推翻后,项羽被尊为西楚霸王。据《绍兴县志》载:“项王寺位于绍兴城西南,谓州山项里,为西楚霸王项羽所建,原项姓人居住地。”
北宋末期,由项羽之子项隆的三十世孙项瑶,带领三个儿子及其宗亲返回到“原项姓人居住地”的绍兴州山项里,后其长子项益和三子项萃定居于钱塘江南岸航坞山与螺山间的双童,即今天的萧山衙前镇,近在咫尺的瓜沥项氏与其同宗同族。之后,瓜沥镇项氏又有一支迁徙到塘头经堂溇一带,从事近海海运,时为明朝。
明朝的塘头经堂溇即为现今瓜沥镇下辖的小村落,号称“浙江第一村.”的航民村。
三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生或祖籍为瓜沥镇的名医频出:施今墨(1881—1969)、陈玉堂(1882—1944)、李肖帆(1896—1972)、许志中(1934—1998),还有当下的项氏族人项宝泉,一个个医术精湛,人在乡镇,医名远播,组成了那一时段的名医图谱。
祖籍萧山坎山镇(今瓜沥镇),出生于贵州的施今墨,被称为我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施今墨原名毓赢,字奖生,因崇仰墨子自己改名为今墨。13岁时因母多病立志习医,师从河南安阳名医、其舅父李可亭20岁左右已通晓中医理论,即开业行医。其时又从父命就读于多家政法学堂,并追随黄兴参加辛亥革命,又因不满于国民政府官员的腐败和钩心斗角而弃政从医。此后,他专心医业,精研医术,很快便医名大噪。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病危,他应邀参加会诊,后又赴西安为杨虎城诊治,更是药到病除。此外,何香凝、溥仪、载涛、李宗仁、郭德洁等诸多名人均多次延请他看病治疾,遂成传奇。
1929年,一些留洋归国的人士跟传统中医干上了,南京国民政府也通过所谓《废止中医案》,一时间社会上民怨四起,各地的反对声、抗议声此起彼伏。期间有一个插曲——
时任行政院院长,口口声声“只相信西医”,并甘为《废止中医案》后台的汪精卫,正被一桩糟心事缠身:其岳母患上了痢疾,用遍西药收效甚微。无奈之下,只得同意让施今墨过来试试。在豪华的汪府,施今墨对老太太“望闻问切”一番之后,在开药方时只淡淡地说了句“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随即离去。这“一诊可愈,不必复诊”令汪精卫吃惊不小,急忙命人去按方抓药,果不其然,岳母仅服数帖病体已大有起色,至此他这才知施今墨所言非虚。待岳母病愈后,汪精卫居然放下架子,给施今墨送去了一块《美意延年》的匾额,且再不提“取消中医”之类的话。国民政府也在全国上下舆论的压力下被迫中止该案,并准予成立中央国医馆,让施今墨当了副馆长。
施今墨从医后,曾开过医院,办过药厂,但都没有成功,最终,他选择了办学。1932年,他在北京创办了国医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按他“不讳中医之短,不嫉西医之长”的办学理念设置课程,接着又创办了《文医》半月刊。1941年,他出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又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开办中医学院、中医讲习所、函授班和研究班。1954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接见他的时候,他向周总理提出了成立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医学院,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中医师地位等一系列中肯可行的建议。
在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施今墨公开了自己治疗胃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十大顽疾验方,之后,又献出了成百个有效验方。根据他的验方制成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气管炎丸”等成药,一开售便畅销海内外。其门人精心整理编写的《施今墨对药》、《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以及《祝选施今墨医案》等医籍,是施今墨为后世留下的中医药研究和中医临床经验的一个宝库。
1969年春,在“文革”中受到周总理保护,时年88岁的施今墨在北京病危,他在病榻上口述了一份呈送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于中医工作的建议,为振兴中医耗尽了自己的一生。
四
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比邻航坞山的瓜沥塘头任家溇,有一户任姓人家遇到了一桩“弄璋之喜”——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夫妻俩大喜过望,丈夫任声鹤为儿子取单名颐,字伯年。数年后,妻亡。
任声鹤在瓜沥镇上经营一爿两开间的米店,家境并不富裕。他又善画,精于“写真术”,是位民间有名的肖像画师,也时不时地替人画肖像,但他并没有因为成了现今被人称羡的画家而生活有所好转。“读书不苟仕宦,设临街肆,且读且贾。善画,又善写真术。耻以术炫,故鲜知者,垂老,值岁歉,乃以术授先处士。”任伯年的长子任堇在《任淞云先生像》(淞云为任声鹤的别号)题跋中如此描写他的祖父。原来,任声鹤“善画,又善写真术”却鲜为人知,原因居然是他“耻以术炫”。但这“写真术”非一般人所能为,“耻”又从何而来?这从现今的角度似很难说得通,但在清代,那些乡间“写像”“鬻画”者实在也没什么社会地位,且属贫寒一族,对于任声鹤这样老实巴交的乡间画师来说,即便有“术”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炫”。
因此,任声鹤起初不想让独生子接过他的衣钵,一直等到他“垂老,值岁歉”,贫困不堪时才想到要让儿子学其“写真术”以备今后生活无着时有一技之长可以养家糊口。好在任伯年自幼深受父亲“写真术”的熏陶和影响,对绘画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天赋,学得也轻松自如。据传,还在任伯年幼小的时候,有人上门来找他父亲,其时父亲出外谋生去了,等父亲回家问起来人的样子,他却不声不响地在一方纸片上几笔勾勒出那人的长相,随手递给父亲,父亲拿过来一看——噢,是他呀。
任声鹤在瓜沥去世时任伯年才15岁,跟随父亲学“写真术”已经有五年光景,之后他以“鬻画”为生,在同为山阴航坞山人的族叔任熊、任薰等人的教授、指点下画技大有长进,29岁开始入住上海。在异地他乡,他不断地梦见在瓜沥与他相依为命,已离世14年的父亲,为缓解思父之情,他精心描画了多幅姿态各异的父亲肖像。“同治间寓沪,绘其父像坐立侧眠者多幅,悬中堂,朝夕跪献”(《上海县续志》),而在他的画笔下,栩栩如生的任淞云先生分明是清末的一位文人雅士而不像是偏僻小镇上的一介米商。
任伯年有幅画作《紫阳纪游图》,题款为“同治丁卯春正月与延庵兄同游武林”。“同治丁卯春正月”即1867年初春,“武林”即为杭州。当年,任伯年从宁波启程,抵达杭州后寄居于友人陈延庵家,并与他一起出游吴山正中的紫阳山。从杭州回到宁波,两年后转道苏州去了上海,在上海城北寓居的三十年间再没到杭州游览过。
初到上海的任伯年没有名声,也不是绘画圈子里的人,有画作也卖出去。不过,只过了几年时间,便凭靠他高超不凡的画术广为人知,“求者踵接,无片刻暇”(吴昌硕语),求画者甚至得先“润资”然后才能取画,还不时地欠卖家的画债。此时,他终于摆脱了父亲般的贫寒困顿的生活,还积攒了一笔不菲的钱财,并托付一位亲戚在山阴替他购田置业,打算替子孙后代留下点家业了。
五
任伯年擅长的人物肖像画源于民间艺术,他也喜好世俗题材,描画普通人的寻常生活,笔下总是带着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画幅中的人物形貌逼真,神情酷肖,与此同时,他还善作花鸟和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画坛上极为鲜见的“全能”画家。在人才汇聚的大商埠上海,他又学习、吸收了西洋画的素描、速写、设色等技巧,故画风独特,成为清末“海派”画家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内行人一眼就能识别是否是任伯年所作,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既有所继承又远胜于他的父亲。
任伯年替人画像最多的是同为“海上四杰”的安吉人,海派大家吴昌硕,留存于世的有《芜青亭长像》、《棕阴纳凉图》、《寒酸尉像》、《蕉阴纳凉图》等八幅。这些画作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吴昌硕的人生状态,同时也透露了任伯年跟吴昌硕“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及其人物画风格的微妙变化。“余曾亲见其作画,落笔如飞,神在个中”,小于任伯年四岁,受过他点拨,将他当做老师的吴昌硕如是说,对“名满天下”的任伯年画技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任伯年不幸染上了毒瘾,身体日趋衰弱,后来又得了肺炎,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将自己几乎一生的积蓄交给了一个嗜赌成性的表姐夫,本来是让他在乡下替他购置田产的,结果一次次地被他在赌场上十转九空,而远在上海的任伯年却浑然不知,等他发觉为时已晚,这无疑是对着他病弱身躯的重重一击,还未到花甲之年便心有不甘地撒手人寰。他为后世留下了成百上千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如今已价值连城。
现今,瓜沥“任伯年记念馆”已建成对外开放。
上一篇: 小满 七绝
下一篇: 北雁南归(连载)第二章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