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文化传承 励精图治

作者:闫应科 阅读:522 次更新:2024-05-03 举报

文化传承  励精图治

——村文化教育六百年

 

(沈阳  闫应科)

 

据闫桥老谱记载:始迁祖闫世贤,字希圣,贡生,山西太原人,于明朝初年迁至洪洞县后又徙居江南亳州闫家集(今老闫桥)。

1373年始祖到此,明清两朝村里就设有私塾学堂,贡生庠生,秀才举人,人才辈出,乡村教育曾一度出现“知识唯美、书香闫家”的文化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本村共有明清时期的贡生、庠生,秀才、举人 15 人(其中贡生 3 人,太学生 1 人)。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某一个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这里也曾一度出现学无长进、虚度时光,使村民学业荒废,学习劲头锐减。

历史学家认为:晚清政府腐朽无能,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社会变革的多重压力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欺压百姓,人民大众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生活非常艰苦。

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必然,闫桥崇尚文化教育的传统家风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具体来说是以清末闫如俊一家惨死冤案为起点,由此逐步走向低谷,延续了三四十年。


网络图片网络图片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历史条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但村里教育环境却与之前大不相同了,村里的年轻人重新焕发了极大的求知热情。

建国后,先后有55 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博士 1 人;研究生待查)。通过函授刊授和自学进修,取得专科、本科学历 12 人(其中研究生学历 1 人)。

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不辞辛劳徒步地走,到周边村庄和集镇求学者与日俱增,以闫孔铎为代表的一批批、一茬茬的年轻人,陆续在附近的江梨园和江集读完小学和初中。

 

1972年的冬天,在我即将奔赴北疆军营的那一刻,村里传来喜讯:“闫桥又要办学校啦”!这消息像插上放飞的翅膀,迅速传遍方圆十里八村……

在书香门第闫桥庄创建学校的确是个好主意,有创举,是把好事、实事办到乡亲们的心坎里。殊不知,为建这个学校,学成归来、从业执教的的闫孔铎,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闫孔铎老师精心谋划,立项报批,找熟人托关系,最终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如愿以偿地把学校办在家门口,解决了本村和周边邻村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村里办学的最大难题是教室,很多时候都是在授课人和村民家里上课。闫孔铎从代课教师到担任校长,辛勤耕耘几十年,在异常艰难的环境办学校,薪火传承,弦歌不辍,在他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村里文化教育事业禅精竭虑,呕心沥血,是闫氏族人值得学习的榜样。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2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木铎金声传千古,
杏坛春色看今朝”!
闫应科 05-03
沈国磊老师附帖赞曰:“孔铎”二字是像孔子一样,天公劳木铎,金声玉振之!赞美闫孔铎老师倾注教育、矢志不移的高尚情操。 闫应科 05-03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