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亦醉人 ------潘全耀散文集《此岸彼岸》赏析
羊年的3月25日,县作协秘书长鲁延河告诉我说作协要为文友潘全耀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召开一次研讨会,嘱我为全耀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在会上作一番评论。诚邀之下,虽然感觉自己水平有限,但我没有推辞,而是欣然应允。
记得大约在2009年,我曾应邀创作并在市文研室的出版的书籍《安康女作家作品评析》里发表过一篇标题为《一曲委婉动听的思乡恋歌》的诗歌评论文章,但为散文做评论是第一次,心里既没底,诚惶诚恐,但又觉得机会难得,不能错过。能够参加全耀的作品研讨会,对我来说是机遇,既是一次学习提高机会,又能以文会友,扩大自己的文学创作交流群。
什么叫散文呢?我感觉,所谓散文,就是把我们见到的、听到的,分散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层面的诸多人和事,情或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认知和研判(不论结局如何),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让读者去读、去思考的文章。
全耀的散文集《此岸彼岸》,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20余万字,收录了全耀从2007年到如今创作的散文作品92篇。在这本散文集里,写的是旬阳人和旬阳的风景,说的是旬阳话,讲的是旬阳的事,反映的是旬阳的人文精神,歌颂的是社会的变迁和旬阳的变化,具有浓郁的秦巴汉水地域独有的地方特色;让读者读后暖暖的乡情味儿更浓烈,更质朴,能让读者产生了一种“旬阳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人美景美情更美!”的感叹。读者的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的亲近感、亲切感、自豪感得到满足,幸福的指数不断上升。
一
全耀的这本散文集,每篇文章的叙事比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所描写人、景、物倾注了他自己的全部情感。文章里的事件没有追求情节完整,也没有追求曲折变化,而是在叙事的时候饱蘸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和巧妙的剪裁和加工,同时也注重了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这本散文集中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构成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虎头山拍摄记》、《在阳山拉二胡》等。不同的是,《初冬走四川》这篇散文,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先写的是从陕西的宁强到四川广元时观赏到的“别样的山水”,接着又写了夜宿陕西的石泉、四川的苍溪、重庆的垫江、城口时体验到的这几个“夜晚静悄悄”的感受;从宁强到广元后听到的那浓浓的“四川口音”的感慨;因迷路疑惑后经历的“重庆问路”;再后来又写了他对已经走过的地方留下的“城市印象”和对他见到的“巍峨的大山”后,所表露出来的对这几个走过的地方的无限眷恋。整篇文章在叙事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挚的感情。
这本散文集中描写人物的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较好的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初冬走四川》一文的“重庆问路”那一节里,全耀写到:“我们的车后门坏了,一城口司机主动停车借给我们工具,帮我们把车修好,一住户还为我们找了一节铁丝,我们感谢时,他们都是重庆通用的话:‘没得事儿’,挥手告别,把温暖传送给我们”。就这寥寥几句文字,把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描述的有血有肉,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把雷锋式的重庆市民形象展现在我们广大读者面前。
这本散文集中的游记性散文,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河道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读后历历在目,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景物,没有夸饰,也没有虚构,同时也没有照相似的实录,而是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如《汉中行》、《金秋西岔》、《五一上阳山》等等。他写汉中:“夜色朦胧,霓虹闪烁”,“宽阔的街道,整齐的树木,美丽的路灯,一眼望不到头”,“一道道田埂种满了深绿色的胡豆,一排排柳树如烟,哗哗的流水”,他写西岔:“车子进入西岔河,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金色的世界,一河两岸的稻谷进入了最后的收割,那场面是华丽、祥和而神圣的”,“秋收的气息笼罩着整个农家小院,院坝里晾晒着谷子,墙上吊起包谷棒子,孩子们在桂花树下玩耍,小狗卧在门前,似睡非睡地歪起头,尽情滴享受田园诗意”,“几十里西岔几十里风光,清清的河水,苍翠的松柏, 蓝蓝的天空,金色的稻田,构成了我梦中的家园”。就像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给人一美的享受。他写“阳山在变,一直在变,不光外表在变,骨子里的东西也在变”,“唯一没变的是,阳山的山依然那么绿,阳山的水还是那么青,铁锁洞外二里湾石缝里突然涌出的泉水比以前更加旺盛更清纯”。 这几篇散文里的一字一句,字里行间,读后让人有了身临其境就在其中的感觉。同时也会让我们发出“我们的家乡多么美啊” 的感叹!
二
全耀的这本散文集,抒发了他本人强烈的主观情感,丰富的想象力使他展开了翱翔的翅膀,使他把他自己的心里话用文字的形式点击在键盘上,跃然于空间里,成就在正规出版社的发行榜上。书中的人、景、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映入读者的眼帘,让读者大开眼界,饱享眼福。文字语言的表达如小溪流水,如歌如泣,逶迤蜿蜒,滔滔不绝,又像汉江波涛,时而风平浪尽,时而汹涌澎拜,时而峰回路转,时而缓缓流淌。让人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文人墨客们会因此平仄有序地抑扬顿挫,诗兴大发;或吟诗作画,或引吭高歌。
全耀的这本散文集,还采用了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他本人对作品中人或事的情思,一是借景抒情,二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注重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象形联想的文例是,2005年秋天植树时,原县委书记马赟肩扛一颗根部带着土球的树木在汉江河边的山上植树,这个场面恰巧被全耀撞见,他立即打开相机镜头拍摄了这张县委书记带头上山植树造林场面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还多次参加市、县展出,再到后来,他就写了《一张照片》这篇散文。他这样描写马赟书记:“他扛起的是一颗树苗,实际上她扛起的是‘改变旬阳绿化落后面貌和送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任”,“如今,这张照片,与旬阳的绿化连在了一起,镶进了旬阳的青山绿水,像一首美丽的诗歌吟唱在我的心底”。看,写得多好,让人感动,也让人震撼!
意蕴联想得文例是,全耀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在《太阳花》一文里他写道:“太阳花不必播种,也不必浇水,冬天它的蔓叶冻死了,但第二年春天,又生出新的,照样繁茂”,太阳花“一到夏季,五颜六色,繁花似锦,人们喜欢欣赏它,却没有人管护它,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令人赞叹。这花中极品,确是如此廉价,不向命运低头,也不谋求索取,用生命的本色撑起一片片绚烂”。在这篇散文里,全耀将感情寓于太阳花之中,赋太阳花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起到了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作用,让读者有了无可言喻的享受。《太阳花》给人的启示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结束语作了诠释:“人可以朴实,不可以卑微,可以软弱,不可无骨气,可以灵活,不可改变人格,可以轻视我,不可以侮辱我。这些东西是太阳花的启示,也是我爱它的理由”。此语彰显了作者做人的风格和鲜明的人格魅力。
另外,让我感动的还有《金戒指》一文。事情发生在2012年6月21日,女儿想给父亲一个惊喜,就用一枚金戒指诱惑了父亲,做父亲的全耀经不起女儿的诱惑,欣然接受了。他十分感叹:“今天是父亲节,女儿送我一枚金戒指。我感慨万千,幸福陶醉,不知说啥好,金贵的戒指,金贵的孝心”,“其实,戴金不戴金不重要,快乐就行,攀比得不偿失”,“感谢社会,感谢生活,感谢女儿”。短短的几句文字,话短理长,耐人寻味,全耀以金戒指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引起读者共鸣。当然,金戒指是实物,是死的;人是活动的躯体,是有思维的。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戴金戒指的感想和体会就不同,好人戴金戒指就是一种颐享天年般的享受。全耀是好人,是好儿子,好女婿,好丈夫,好父亲,外孙儿的好外爷,单位里的好同事,戴金戒指不仅很美,而且理所当然,受之无愧!
三
全耀在散文写作中,注重情感的抒发。就拿他写的议论性散文来说,因为议论性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性散文重于感情,而全耀在抒发情感时将二者恰到好处地作了理性规避。在写作方法上,不是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是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以情动人,也做到了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如《旬阳山水与旬阳人》、《旬阳鸡血石》、《小说<变迁>人物初探》、《一部现实主义力作》等等。
在这里,我只想说说《从‘栽树镇长’到林业局长》这篇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他首先以他单位的局长段根臣生活原型作为这篇散文里的文学形象作了开场白:“段根臣似乎与林业有缘,从‘栽树镇长’到林业局长,演绎了他的人生传奇。”怎样的人生传奇呢?开场白就给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悬念,让读者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看下去。
那么,局长段根臣这个文学形象又是怎样生动呢?全耀详尽写了3件事,描绘了局长段根臣这个生动的文学形象。第一件事是“他在段家河任副镇长、镇长期间,正赶上全县大抓汉江绿化造林点,段家河境内的汉江沿线直观坡面荒山全部绿化。实现了由黄变绿的目标,极大地改善了汉江沿线的生态面貌。”第二件事是段根臣在任段家河镇长期间,“四年全镇绿化面积达到3000多亩,段家河境内316国道一级山脉基本得到绿化”,由此,他在一次作为造林绿化受表彰先进单位表态发言时,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哪有活人栽死树”的话,让参会的周围四座皆惊,参会的乡镇领导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脸上出现了一个个惊叹号、感叹号。从此,县里的有关领导就对段根臣另眼看待了。第三件事是段根臣在任县林业局局长时,新官上任三把火,采取了3条措施,实现了全县林业工作3个转变。一是把荒山点桐变为耕地实施,确保建园质量;二是把天保护林员的聘用转变为从现任村干部中选聘,提高了护林效果;三是把森林防火宣传转变为与每户签订《森林防火告知书》,明确责任,确保火源管理万无一失,不出现大的火灾。这篇散文中写到段根臣局长的这3件事,相互之间既紧密相连,又息息相关,又有严密的逻辑;既做到了以情动人,也做到了以理服人,同时又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让读者对局长段根臣刮目相看,翘起了大拇指。
四
通过通读《此岸彼岸》,我的感触颇深,收获很多,有体会,也有感想。《此岸彼岸》写作的手法和技巧,文章的主题和立意,环境场景氛围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的构思和表达等等方面,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和全耀相识于几年前县文联召开的一次文学创作座谈会,当时他在会议小憩时,先唱旬阳民歌,又唱旬阳花鼓子,我随即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就这么认识了。后又因共同参加县文联组织的多次文化活动,我们之间就渐有接触。再到后来,我常在报刊、网站阅读到不少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还进过他的《汉江鱼》新浪博客和空间里阅读文章。通过和他接触,我知道了他是个多面手,不知道他嗓门儿咋样,反正他喜欢唱歌,也唱得不错。他会拉二胡,边拉边唱,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喜欢栽花养草,观赏时会诗兴大发;摄影技艺也很好,作品常参加市、县摄影展。我在想,也许是他涉猎的兴趣和爱好量大面广,才是推动和促进他热心于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吧。
在2015年4月11日县作协召开的《此岸彼岸》研讨会上,有不少文友围绕《此岸彼岸》的创作背景、手法和技巧,要表达的主题和立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也很有见地,我十分赞同。也有年轻文友提出文章内容写的“实”的问题,我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有些内容不写实是不行的,只是因人因事件而异;不能写的太实,也不能写的过实,也不能写的不实,该写实的地方就实写,该虚写的地方就虚写(比如纪实散文)。有的时候,要做到虚实结合。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实写的就是牺牲了那么多的志愿军战士,虚写的就是那惨烈的战争(战场)场面。这篇散文做到了虚与实的巧妙结合,揪住了读者的心,被选进了学生课本,震撼和感动了无数读者。
怎样才是写得好的散文呢?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是这样定论的:“散文的精神在于自由,任何无法用明确文体表述的文章都可归为散文。但是,散文也有它的标准,那就是在文章中见到自由而诚恳的灵魂。”“但我还是希望散文创作者要有理想精神,有一点儿"傻劲儿",能够坚持下去。毕竟,这种充满着一个人对自我的忠诚,以及探索世界的勇气的文体需要有人为之奋斗。”
是的,潘全耀就是有一点儿"傻劲儿",并且“傻”的废寝忘食,我和众多的朋友希望他能够坚持“傻”下去,把新的起点作为新的此岸,向一个新的彼岸坚定地向前走下去。
我们期待着,期待潘全耀的下一部作品早日面世。
(文中主人公简介:潘全耀,男,1965年10月出生于旬阳县赵湾镇,供职于旬阳县林业局,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县作家协会理事。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公开发表过多篇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中篇小说《沸腾的山乡》、《不爱》、《尿茶》、《认爹》,在读者中获得了良好的反映。2008年出版个人第一部散文集《悠悠兰草花》,2014年8月出版个人第二部文集《此岸彼岸》。)
完稿于2015年4月10日---4月16日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