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黔阳古镇
每当我背着行囊外出旅游,看到别的古镇,旅游事业红火,心中总是酸溜溜的。早就压制不住,内心一种莫名的冲动。希望有朝一日,把故乡的古镇(黔阳古镇)推出去,让世人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
我去过丽江古镇、镇远古镇、凤凰古镇,但它们与我家乡黔阳古镇相比,它们缺少的是古韵、古味、古文化底蕴,多的是商业投机和人声鼎沸。
黔阳古镇(沅水上游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隶属于湘西洪江市黔城镇。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镇之一,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的美誉。
黔阳古镇,比丽江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也早900年。
黔阳古镇,人杰地灵,不缺乏名人效应。就远的而言,“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经典诗句,想必大家还记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之手,写就于该镇名胜古迹芙蓉楼。如就近的而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想必大家也不陌生!杂交水稻发源地就在该市安江农校(旧址)。
7月18日,我与女儿嘉婧,姨侄冬阳,迎着火辣辣的烈日,骑摩托车去黔阳古镇,把车停放在黔城镇镇政府。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钟鼓楼。楼的东北角,有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贬龙标县尉,世称王龙标,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于黔阳古镇作诗《芙蓉楼送辛渐》,千古传颂。昌龄贬龙标时,由于为政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塑像与昌龄香樟。昌龄塑像高约3米,石雕,很粗糙,但人物神态深思高远,手持书卷,抬头望远。似乎在凝神屏息,眉宇之间隐现出被贬的郁闷,和向命运抗争的气宇。他的胸口,还被信男信女贴上保佑平安的,红字方块小纸。脚下还有香纸的灰烬。而距3米远的昌龄香樟(唐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他提倡百姓广植林木。传说此樟为他当年亲手所植,故称之为“昌龄香樟”),历经千年风雨,主干依然叶茂,旁枝有干木,树干粗达五人合抱。昌龄香樟先后遭遇两次大火,幸得全力抢救,才得以存活,因此也落下后遗症。树兜空心,有火烧的痕迹,然而这里反而成了信徒们的香炉,香纸的灰烬更多。2006年,古樟又遭大病,枝叶开始枯黄,本地官民多方求医,才使古樟得以起死回生。
钟鼓楼(熙宁(1071年)年间,龙标山顶建普明禅寺,修钟鼓楼。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毁于兵火,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此楼。钟鼓楼原与寺中梅花坞、松竹廊等均为古镇胜景,后寺毁而楼存。楼为三重檐,木质结构,高10米,有楼梯可上,可凭栏俯看黔阳古城),现为黔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又是黔阳古镇东门所在地。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古老的城墙遗迹(女墙)。鼓楼是一座正方形阁楼,正门地面有一青石雕龙,四围有绿化带,多以杜鹃为主。正门和后门两旁各有2株大铁树,像站得笔直的标准军人,默默守护着钟鼓楼。前后楼门为木质红漆雕花,共八扇。两侧都是镂空雕花红木窗。从窗外往里看,楼内有四根一人合抱的木柱,右边有楼梯,沿梯而上三楼,便可俯看整个黔阳古城。若是夜晚到此,楼上灯笼点燃,绿化丛中的射灯亮起,更是美轮美奂。
告别钟鼓楼,我们沿着东门古城墙(黔阳古城墙,始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的叙州土城。明正统十五年(1450年),改建为红砂石城墙,周长五华里,高一丈七尺,顶宽九尺。设五个城门楼,其中四个面向江边,唯一面向陆地的就是东门。向南开挖东门塘至壕坑护城河水系,向北沿龙标山建有四个哨堡,构成冷兵器时代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体系。现东门古城墙保护较为完整),踏着古老的青石板拾级而下,来到古镇东正街。
东正街向西,由青色大理石铺成。两旁都是砖木的两三层小楼,饱经风霜的洗礼。虽说小楼风烛残年,历经数百年,但仍然屹立不倒,不过已经很破旧了。两旁的商铺,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古镇传统小吃、特产、古玩等。街上虽说行人稀少,但不时还有叫卖的小商通过,为宁静的古城增添了一份活力。
东正街的房屋,也是很讲究的。右边为砖木混用结构,左边是纯木制老屋,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别扭,反而给人一种不和谐的别样的美感。大约10分钟,便到了“古城第一茶肆”。向右转进入一条小巷——火神巷。
小巷两旁都是陈旧的青石砖墙,有些都已发黄,甚至有些剥落,显示出它曾饱受岁月的煎熬。拐角处,便是同善社(原名丰礼门,孔圣教,又名中和道,孔孟大道,民德社,忠恕道,同善堂等。“同善”社,实际是以伪善名义创立的会道门组织,始于清末,发展在民国。内有古井)、渤海世第(清道光年间,黔阳县令龙光甸之子龙启瑞被“少伯井”故事所感动,于少伯井附近挖了一口井,后龙启瑞高中状元,人们便将此井命名为“状元井”。后来据说,山东渤海王子孙高思慧举人,于此修建窨子屋,取名“渤海世第”,将“状元井”圈于院内)。再往前走,就是火神庙(火神庙即炎帝宫,位于火神巷中心,是祭祀炎帝始祖的神庙,为粮食同业会馆。火神庙规模宏伟,现保存有甬道、牌坊、大门、大殿,可惜戏楼与二进殿已损毁)。从火神庙正门往里瞧,内有一小宫门,门上写着“赤帝宫”三个红底黑字,因岁月侵蚀,字迹早已发白,但仍能透过那依稀可辨的痕迹,看出它昔日的盛况。古朴的青石街道再往前走上十几米,一抬头,又是一处遗迹“瑞锦第”。它的对面,就是“少伯井”(相传为王昌龄谪贬龙标县尉时所建。清顺治年间,黔阳古城被围困,百姓靠取此井水生活,终得无恙。古镇百姓为感王昌龄掘井之恩,将此井命名为“少伯井”。这口井不仅面积宽、流量大,且水质好,饮用煮饭特别香甜,还有冷却保鲜作用。少伯井,井中有井,井下有井,出奇神秘。此井也是《恰同学少年》在黔阳古城拍摄的取景地之一),少伯井呈长方形,与相传的井水清澈、香甜,清风拂过水面,那种碧波荡漾的场景,现已荡然无成。
火神巷向西拐角尽头,便是“晋阳世第”(黔阳县唐氏后裔世居地。唐氏祖先,始祖唐尧,即尧帝,曾受封于唐。其后裔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以国为姓,称唐氏,经历四千三百余年。因唐姓乃晋阳唐氏后裔,故府名“晋阳世第”),但字迹有些模糊,院门上有木质盖瓦遮阳避雨的阳蓬。转角前走20米,到了文庙(文庙原系学宫,始建于元丰三年(1080年),清康熙23年(1684年),御赐“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大殿前。文庙原有大殿,左右厢房,盘龙石阶,棂星门,泮池,照壁,教泽堂,御碑亭,名宦,乡贤,孝义三祠等,现徒存四面围墙,下马石,泮池,及状元桥。状元桥修建于清道光19年(1839年),知县龙光甸为龙启瑞及第状元而建)遗址的后门,有下马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但这时已至北正街,明代古屋不时闯入眼帘。
北正街正走20米,朝右瞅,你会瞧见育婴巷。育婴巷向东走5米,就见文庙前门,门前亦有下马石。从门缝往里瞧,文庙已经荒芜,据说曾遭遇火灾,但里面的小池、石桥依然清晰可见。继续朝前走5米,抬头就见节孝坊(木质牌坊,为明末清初黔阳孝子危阶建造,现仅存部分长方形红砂石碑及浮雕。危阶,明末黔阳县人。遇兵乱逃窜时,其母受惊,想吃肉,危阶割股侍母。后其母去世,危阶守墓三年。还抚养杳无音信的兄长之子,周恤亲邻。清雍正六年(1728年),黔阳县县令王光电上奏其事,奏请祭祀,后奉旨表彰,入孝子祠),坊高约6米,两层阶梯盖瓦,四角翘起,顶中央三个宝葫芦。正面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节鉴金石流潜德,孝永春秋报古今。”背面木柱也刻有一副对联:“如松之古如竹之韵,乃冰其清乃正其洁。”
育婴巷东走,再向北折,房屋均是一二层砖木结构。节孝祠(聶林)(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曾为供奉黔阳古镇历朝历代节女孝子,是神庙,现还保存有为妇女劝牌匾一块,民国时为戴笠临时公馆及黔阳县“人民抗敌后援会”,后逐渐废弃。黔阳县民间艺人陈志明修缮建馆,陈列有根艺,赏石,古玩,字画,盆景,花卉1200余件,以天然为胜的艺术之作,以及诸多本土牌匾和人文史料)就在此,我们没有进去细看,匆匆别过。正好碰上游客,告诉我们:“里面值得一看。”当瞧见我穿着“洪江市龙舟赛短衫”之后,哑然失笑。其实我也没进去看过,很遗憾!下次一定要补上。不过在门口,我们还是看到了,这里曾经是中华民国黔阳民报报社遗址,中国国民党黔阳县党部旧址,还有两幅对联:“蒙回释道三生几秀还节孝我来,汉晋隋唐五代元明后纲常何鉴”,“怪石琼石乃鬼斧神工,奇花异草聚天地之灵气”。
育婴巷北走百余米,我们瞧见了秀才巷(危道丰故居遗址),大约秀才巷向西有50米。继续沿育婴巷北走,沿途还看见了黔阳试院,考棚仅留标识,还残留11级台阶。试院的左前方,有古迹梅芦;再前行10米,至廖家窨子;再上一台阶,“桐叶第”三字赫然醒目。
到了“桐叶第”(唐氏后裔世居地,据《史记.晋世家》载,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灭唐侯(帝尧的后代),以桐叶剪圭,将唐国之地封给其弟叔虞,这也是桐叶封侯的典故出处,后叔虞子孙以国为姓,开始姓唐。为纪念这种封赐和唐开国始祖唐叔虞,唐氏人以“桐叶”为堂号),我们没有进去,因大门紧闭。这里已经是城防巷了,如果继续东走,那就走了古镇民宅。我们选择返回,西行50米至北门遗址(仅遗留古码头遗址),全青石板台阶,光滑且散有古霉味。
这时,我们绕古镇大半圈了,又回到北正街往南走。向南有危道丰故居,雷山别墅(建于清代,门坊砖砌,呈八字,院内有中堂及左右厢房,门楣窗花雕刻精美,地面乃青石板铺成,四周有封火墙。高高的封火墙是黔阳古镇的一大特色,封火墙又叫风火墙、放火墙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形状酷似马头,因此又叫马头墙)。两边是木质小屋,大多有倾倒状。南行百余米,至柯园巷。往右走100米左右,才真正见到危道丰(危道丰(1884—1949),字芑滨,清宣统二年(1910年)工兵科举人,曾任袁世凯总统府咨议,民国十三年任上海县知事,因查禁上海美专人体写生引发上海滩裸体模特风波事件被解职。其故居为柯园,为中式园林院落。现仅留柯园巷和遗址——古镇幼儿园)故居遗址。观其墙,墙脚布满青苔,墙面石灰剥落,墙上杂草丛生,还有两棵梧桐树,有手腕那么粗。我们再回折北正街,又见到了明代古屋,再行40余米,来到廖家宗祠(正女坊)。继续南行10米,有浴兰小室,门都是紧锁的;再南行10米,我们已经转了一大圈,回到了文庙。
文庙向西走便到了向家巷,这里才算正真近距离观赏到了明代古屋(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举人向以箴故居,为明代早起木质建筑结构,建筑面积为280平方米,为抬梁式斗拱结构。梁架构件雕刻精美,其上刻有“福寿康宁”四个篆体大字),墙基为红色不规则的沙石,因岁月的风化,现已有些剥落。房屋为一层,大门还有古兽的铁环。从向家巷返回文庙,向南继续行50米,我们又来到西正街诚艺坊(诚艺坊是木雕大师王植槐创建,以沅江石收藏及加工展示为特色,传承民间手工业)。
西正街向西可去芙蓉楼。期间有王有为故居,黄忠浩故居,两边的房屋还残留“文革”的痕迹。西行两百米再南行,我们瞅见了老爷巷,张家老屋,注礼堂。老爷巷30米处是危泽甫住宅遗址(现仅留大门)。继续南行200米,均为二层楼木质民居。再返回西正街两百米处,我们瞧见了窨子屋(自古湘西出土匪,所以那些大户人家多建窨子屋。窨如字形,有窖藏之意。是四合院演变而来,房屋的格局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出于防御考虑,外围有封火墙,没有开窗,厢房的窗户全部开向内部信道,而信道采光,完全靠天斗和亮瓦。屋子上部建有晒楼,有采光、通风、晾晒货物等功能,还有瞭望报警的作用),西行30米至王有为(王有为(1520—1593),字希颜,号近山。系明代进士,曾官至河南归德府,浙江嘉兴府,川贵湖道,四川按察使司,因不愿与严嵩父子同流合污,挂冠回家。其故居是明嘉靖44年修建,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前有广场和牌坊,中间是门楼,照壁,四合院,中堂,厢房,天井,二进堂等中轴线布局,后院是花园。该建筑群是湖南省现存唯一的抬梁式明代官宦民居)故居;继续西行10米,为黄忠浩(黄忠浩(1859年—1911年),字泽生,号舞鱼。黔阳江市人,以优贡生捐资为内阁中书,主讲沅州府学堂。早年随张之洞镇守武汉,兴办实业,后为镇总兵,统领湖北防军,因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新军处决于长沙小吴门外,是湖南著名的晚清名臣。其故居有500平方米,典型的窨子屋格局,中为甬道,两边为厢房,还有天井、后院,门楣窗花十分精致)故居;再西行10米,至邓氏宗祠;继续西行30米至节孝坊遗址、叙州府衙遗址(黔阳古城在唐代为州治县治同城,其中叙州土府衙署在县衙署之北面,即今粮库大院一带,现仅存周边土城墙遗址。唐开成四年(839年),淮南丞杨居本调任叙州长史。唐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初,其子杨再思出生于朗溪峒地,后被举荐为叙州知州。杨再思通过联款救飞山战役,统一了十峒地区,以“再正通光昌盛秀”为封建等级建立了杨氏土府政权,加强了民族团结,推进了侗乡经济的发展,历代朝廷九次封侯,赐飞山神庙以供奉);再西行10米,至然翔园(然翔园由侗族艺人杨汉明建造。园内以大型根雕群为主体,配以书画、古玩等民间艺术品及花园,有主展大厅、创作室,勤耕稼、野人居、不二门、君子廊等民俗展厅。杨汉明,从事根雕艺术20余年,先后得到李铁映,黄菊,高占祥,吴冠中等国家领导人及艺术家的赞杨与题词),湖南省侗学研究会、山野之人根雕之魂所在地。继续西行10米处,往北走,至鲍家巷(也是红色沙石墙基)、孙氏宗祠(孙氏宗祠,为黔阳孙氏后裔所建,建筑精细,格局完好,特别是门楼上的凤鸟雕饰颇有大清慈禧时代的遗风。黔阳孙氏后裔,世世代代经商,多以开设牙行为主,至今在孙氏祠堂门口,还有“豆木牙行”的商号。历代人才不多,于文化领域,仅在明代出了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岁贡孙麟),再南行50米之杨家大院(杨家通过木商经营发迹,逐次收购地产扩建而成,大院由清白传家,三坛世第,紫薇高照和后院组成。房屋上下两层,结构紧密,布局巧妙,是侗汉民居建筑融合的典型),最后出中正门。从中正门右手边行百余米,可参观名胜古迹芙蓉楼。
本次行程,还只游了半个古镇,因小女嘉婧中暑,到此为止。
姨侄东阳说:“我在黔阳古镇住了也有七八年,今天总算见其庐山真面目!”
嘉靖说:“观黔阳古镇,仿佛进入了迷宫,如果没有方向牌,我们哪里分得清东西南北中。”
黔阳古镇啊!你太神秘,如遮着面纱之少女,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你那古味、古韵、古文化底蕴太浓,让我至今还余味未尽!如有时间,我还会光顾你,亲近你,与你融为一体,让我的身心染上你的古色古香,让我永远记住你。
再见了,我的黔阳古镇!是金子,你有发光的那一天。
再见!我故乡的古镇!我还会继续我的旅程。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