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文稿-55-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临老读《国学》
人向老年走,生活空间小了,想法也少了,内心萌动着一股学《国学》的热情。《国学》是什么呢?国学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
《四书五经》、《道德经》,还有《黄帝内经》都是先贤留给我们的经典文献,它们是《国学》的一部分。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部书;又称“四子书”,因为它们分别出自孔子、曾子、子由、孟子等四子,所以被称作“四子书”。“五经”就是《诗经》、《易经》、《尚书》、《礼记》和《春秋》。
我50多岁才去读国学典籍,记忆力差了,记不住了,只好先用红笔把要记的重点内容划出来,做些记号,以便日后有用时好找,或下次再读时省力。现在只知道它们的大概内容,现将它们主要讲什么记录一下:
《大学》
《大学》是孔子学生曾参(曾子)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
《大学》主要是说,人要学习,向圣人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止于至善”的道德人格。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才能建设好家族和家庭;家庭、家族建设好了,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才能平定天下,就是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中庸》是由孔子孙子思整理,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
《中庸》主要是说,处世理政要合道、合度、合规矩,不走极端;实践道德要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及,做到分寸有度;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处理事务,要合乎外在的情势和内在的规律,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论语》
《论语》是由孔门弟子们整理的一部孔子向学生传授思想学说的语录式教科书。
孔子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诸侯国混战,天下大乱,礼乐破坏,法制无存,战争给人民带来祸患。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为传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奔走于列国之间。尽管他的政治主张没有被当时各国诸侯所采纳,但他仍然坚持为之奋斗。中年后,在家乡山东曲埠创办私学,聚徒设教,传扬自己的思想学说。
孔子的思想学说,后经历代帝王推崇,被社会广泛接受,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风俗的准则,构成了中国式的思想道德体系。
《论语》讲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是讲仁爱、礼义、德政、学养、智信、忠贞、孝道、友善,从而建立“君子”人格和“圣人”道德。
《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学说、理论体系。
《孟子》讲什么呢?就政治方面而言,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种民本思想正是孟子学说最光辉的部分。他甚至认为人民比国君还重要,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还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敬畏心和是非心,此四心正是仁、义、礼、智、信的萌芽和根本,主张品德修养,以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民间歌谣和上层社会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被称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风》多是里巷歌谣、言情之作,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民谣;《雅》大都是上层社会作品,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大小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祈祷和赞颂神明。
《易经》
《易经》原称《周易》,是上古时期占筮的书,后被列入儒家经典。是商周时期一批巫卜官,在参照世代相传占筮资料和根据长期经验与记录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加工而成的,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儒、道等各家共同的经典。《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尚书》
《尚书》是我国早期几个王朝官方档案文件的汇编,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包括君臣之间对国事的讨论,国王对臣民的训词,臣下的奏章,廷的诏命,将士出征的誓词及帝王事迹的记载等等。《尚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史书,是对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至文明社会初期历史最原始的记录。
《礼记》
《礼记》是对儒家礼学礼记阐释的文章汇编,成书于西汉。汉代儒者为迎合时代需要制礼作乐,致礼学兴盛,礼记繁多。西汉戴德编辑《大戴礼》85篇,其侄戴圣编辑《小戴礼》49篇。后《大戴礼》因无人传学,流传不广,《小戴礼》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所称的《礼记》就是《小戴礼》,文体有议论文、记录体,也有对话体;有全篇文句连贯的,也有前后不相属,由若干杂篇凑成的。内容分礼乐理论和具体制度两大部分,阐述礼乐起源、发展及其本质和社会功能,详细介绍了自古以来一系列礼乐仪式的具体规定和形式,其中祭礼和丧礼最为突出。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撰,成书于春秋末期。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间242年的史事。《春秋》近似大事年表,仅交代结果,不叙述事情过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撰,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间269年的史事。《左传》对春秋时期各主要国家的盛衰兴亡及他们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作了系统记载,是一部较完整的史书。
读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谈宇宙、谈人生、兼谈政治。关于“道”,老子不但重复诠释什么是道,还把“道”拟人化。
谈宇宙,老子主张“人法自然”,人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遵循这种准则;谈人生,老子主张要“柔弱不争、少私寡欲、专气淳和,加强自身修养”;谈政治,老子主张“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说不能妄为,要顺应民心民意。
老子与孔子生活时期,诸侯国混战,天下大乱,礼乐崩坏,法制无存,战争给人民带来祸患。所以老子提出放弃战争、放弃掠夺、回归自然的主张,这是对国家来说的;对个人来说,老子主张放弃名利、修心养性、回归自然。而孔子则主张要重建礼制。后来,孔子的主张被一些帝王采纳,从而,便慢慢形成《四书五经》这样的教科书。
至秦末,老子的《道德经》中部分言论与主张却被“巫术”所利用,于是老子被推上了道教主师爷座位。
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规律性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产生万物的那种物质,是没有名称,叫不出来的;有名称,叫得出来的物质,就不是永恒不变的物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虚空是什么东西是说不出来的,但它产生了天地,存在于天地诞生之前,并将永恒地存在。虚空仅是个空间,但这空间里有物质,这物质在产生天地的同时产生了万物,所以被称为万物之母。
虚空及虚空物质是运动的,并且有自身的运动规律,这规律就叫作“道”。“道”只能循从,不能违背。
“道生物,德养物。”道是指虚空与能量及其运动规律;德是指万物的特质本性,引申指人们善良、健康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所以,万物生于道,而生长要靠德。道与德又引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确的不可违背的行为准则,一旦违背道与德的规律、准则,就会出现不良后果,甚至招致祸害。
读庄子《庄子》
《庄子》,道教称《南华经》,是战国至汉初道家庄子一派的著作总集。庄子,名周,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人),终身不士,著有《庄子》,唐天宝元年被诏封南华真人。《庄子》原有52篇,到后世只剩33篇。
《庄子》说什么呢?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一切事物,包括鬼神天地都由道产生;它弥漫于整个宇宙而无所不在,贯通于古今而无时不有。它的辩证观是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顺应世俗、随遇而安等等。庄子富于想象,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阐发哲理。
南山草人-2013.10-再稿于云烟斋
上一篇: 草人文稿-54-生命体…后记
下一篇: 草人文稿-56-家书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