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文稿之如梦-29下
(上承-29上)
(五)其它
我从山东回来不久,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甲朋友问我说,什么是佛教?我思考了半天,只好这样回答三句话:(一)佛教教我们做个善良的人、多做好事善事,教我们修心养性;(二)修心就是把自己不正确的言行、观念、意识修正过来,修一颗清净自在无执著、慈悲善良无私无我的心;(三)这样的一颗心怎么修呢?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这样吧,我们现在就把自己推到垂暮之年,一个垂暮之年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就是把名利全放下!可是这仅仅是迈出第一步。
乙朋友问我说,学佛怎么学?我说,简单说就是要做到不住相,不执著色相,根尘俱空,放下一切的一切,包括放下你自己的“你”。佛教的《金刚经》就主张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做到“扫相破执”,扫除一切色相,破除一切执著。“佛”是一种境界,是“觉”、是“智慧”,不是物质,它没有色相、没有物质形态。
好了,现在就浅谈对佛教正法的一点理解吧。在谈之前,先要说明一下关于“鬼神崇拜”的事情。关于对鬼神的崇拜,不是佛教,而是其它宗教,其它宗教都信奉神的创造力和神的主宰力,而佛教是无神论者。佛教也没有“创世主”的理念,甚至不希望弟子、信众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只希望徒众们好好地去实践佛陀的言教。实践了,就等于拜佛、敬佛了。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是教导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告诉我们善恶结果都得自己担当的道理。
可以说,佛教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学非哲学。如果把它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硬扯在一块作比较,佛教是唯心的。但是,哲学上“唯心”与佛教“唯心” 是两回事,不能把它们扯在一块。赵朴初先生说:从广义上说,佛教是宗教;从狭义上说,佛教是一种学说言教。佛教是从释迦佛祖大慈大悲、正等正觉智慧中流露出来的,是充满慈悲、智慧、光明和慰藉的学教。
我认为,如果你光研经读典,不躬行实践,不坚持实修、实证,等于盲人摸象,或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信仰会处在动摇之中。当然,学佛修证首先要读懂、领会经义,让佛法来指导修证,这是学与修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
三、对佛法的一点理解
我的理解不一定很准确,抛砖引玉,以利佛法至善至美地传承,请允我谈点肤浅理解,希望善知识多批评指正。
(一)认识世间自我
释迦佛祖首先认识世间人生真谛后,教导我们也要先去认识世间人生诸苦――人会因体弱多病,缠绵病榻而痛苦;会因衣食无着,操劳不休而痛苦;会因容颜渐老,青春不再而痛苦;会因感情挫折,无法排遣而痛苦;会因想出人头地,却无法实现而痛苦;会因生意惨淡,看人家发财而痛苦;会因仕途不畅,看同僚发达而痛苦。人还有遭恶人欺诈陷害苦、生老病死苦、奔波劳累苦、相爱离别苦、怨家仇人相见苦、求不得心之所爱所乐苦;还有内心傍徨、忧伤、悲愤、恐惧、妒嫉等等苦……
而佛祖同时告诉我们,所有这些等等苦只是痛苦的现象,并非痛苦的根源。那么产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痛苦的根源就是自身的“无明”(迷惑,执虚妄)——“执著”(贪婪,执色相)——“造业”(造业,生烦恼)——“苦果”(于是得苦果)。
人生无明,就是指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前因和后果?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的心念;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时而烦恼、时而欢喜、时而快乐、时而忧愁等情绪的无常变化;没有能力真正分清宇宙人生中什么是虚妄,什么是真实,甚至弄成是非颠倒。
是非颠倒了,便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持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享乐主义者,只知道及时行乐,奢侈浪费,甚至生活腐化;不信因果的人,会去干违法乱纪、违背道德良心的勾当。而他们不知道,一旦果报成熟,灾难、痛苦就会来临。我们现在(或今生)的福报来自过去(或前世)的积德,如果现在不积德,等过去的福报享用完了,厄运就会到来。所谓有权不可用尽、有势不可使尽、有事不可干尽、有话不可说尽、有福不可享尽,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光享受福报而不去积阴德,一旦福报享尽,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也就枯竭了。
正因为人有无明与迷惑,便养成了不良习气。如吸毒,开始出于好奇或出于精神空虚而寻找刺激,结果染上毒瘾,陷入深渊不能自拔,到那时才真正知道,毒品会使自己的心身受到极大摧残。
不良习气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后患,让小祸酿成大祸。如赌博,往往是由不务正业引发;如盗窃,往往是从贪小便宜开始;如诈骗,往往是由好逸恶劳滋生,等等。
由于人生有许多的无明和迷惑,所以会执著于生前与身后的一切,如对生命色身的执著、对权力地位的执著、对财富荣誉的执著、对异性恋情的执著、对家庭亲人的执著等等。人生最根本的执著就是对色身自我的执著。人往往会时时处处为我着想,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一行都会反映出强烈的自我,即佛所说的“我执”。执色身为自我,孰不知色身乃四大物质之假合,身上本没有一处地方可以代表真正的“自我”。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法所说的“身为苦本” 的原理。人生正是由于对自我和色相的执著,产生许多爱恨情仇,一生中摆脱不了无尽的牵挂和众多的烦恼,还会给自己带来种种失意、失望、甚至痛苦绝望。
人为了实现这些执著的欲望,就会挖空心思、施行手段去造形形色色的“业”。业有“善业”和“恶业”之分,贪欲过盛的人就会去造恶业。佛教把恶业归纳为“十恶行”,即:1、杀生――指恶意杀灭世间有情生命;2、偷盗――包括诈骗、窃取、侵吞、霸占等行为;3、邪淫――指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4、妄语――指说诳语,胡言乱语,说假话去欺骗别人等等;5、离间语――以两舌或故意歪曲事实挑拔离间他人关系;6、粗恶语――指以恶口诽谤、攻击、讽刺、挖苦、伤害别人;7、杂秽语――也称绮语,指带着私利目的对人恭维、谄曲,包括对人诲淫诲盗,用色情言语调情,发表邪论等等;8、贪欲――指非分占有、贪取,不知足而贪得无厌;9、嗔恚――指常恼火、发怒,憎恨别人,甚至起伤害之心,做事不作退步想;10、邪见―― 是指昧于事理而不明是非,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不相信因果等。
与“十恶行”相对的是“十善行”,与它们相应的还有“无记行”(无善亦无恶,不会带来善恶果的行为)。佛教是主张行善道、得善果的。人如果执著私欲行恶道,不但将来会得到恶的报应。其实在行恶道的前后,就已经给自己带来烦恼与痛苦,因为行恶道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与痛苦。
佛经上提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内有大小八万四千多种尘劳烦恼,不同层次生命有不同层次的烦恼。其中根本烦恼有六种,为首的就是“贪心”,佛教称“贪心所”。人会贪著身体(我执)、贪著生命、贪著财富、贪著名誉、贪著权力、贪著地位、贪著事业、贪著美味、贪著美色,等等,总之会贪著一切的一切。当贪著变为贪婪时,人的行为就会失去控制,为了满足私欲而胡作非为,去造恶业,最终获得恶的果报。
(二)放下妄想执著
佛教的世界观是“缘起性空”。“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思想,缘是指客观条件,世界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都是应缘而起。佛经上讲“四缘生诸法”,就是把众缘概括为四种缘,指出万事万物都是由这四种缘和合所成。这四缘指:(一)因缘――是指事物生起最为直接的条件。比如能孵出小鸡的蛋,这个蛋就是因缘。(二)增上缘――是指能促成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比如鸡蛋孵成小鸡需要温度,这温度就是增上缘。(三)所缘缘――是指所缘的外境,外境是心法(心识)生起的缘(条件),比如耳识生起声境,这声境就是所缘缘。(四)等无间缘―――在心识活动过程中,心念的显现是一念紧接一念的,是无间断的,而这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所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结合而生有,并且永远处于无常变化中。
“性空”是指凡依靠众缘和合而生有的事物,都是没有真实的“自体”。眼前的这个“自体”是个虚幻的假相,因为他是众缘和合所成,本性是空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个假相的“他”,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以人为例,佛教说人体是由水(液体)、土(固体)、火(温度)、风(气体)等四大元素组成。生物学家说,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是由大约60兆个细胞组成。现代化学说,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是由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70%的水、以及0.5%的其它元素组合所成。可想而知,人是由“水、碳、氢、氮、钙、磷”等物质元素组成,离开这些物质,人即不复存在。所以人体生起的色相是个假相,即自体性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我)。
于是可以推想:我们平时所认知的“自我”是虚妄的,即不是真实的我;我们平时执著“自我”,则是一种“妄想”。既然平时我们的执著是种妄想,所执著的东西是虚妄的,那我们就应该放弃妄想和执著。
当然,放弃执著不是叫我们消极面对一切,恰恰相反,是要求我们积极修行,修一颗清净、自在、不住相、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心,从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佛性,找到真我,于是积极面对“真我”求精进、证涅槃。
佛教唯识学认为,在人的神识中有一种识叫“阿赖耶识”(类似于其它宗教所说的灵魂,在这亦可认作轮回主体),我们平时做过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相应的“种子”。作恶播下恶的种子,行善播下善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机缘成熟,它就会发育、生长、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一种“业力”在起作用。业力会应证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最终这些或恶或善的业力会与六道轮回发生关系。现世作恶多,下世就会变畜生、饿鬼、下地狱;现世行善多,下世就会变人、天人、阿修罗。佛教认为生命形态的变化流转,取决于阿赖耶识中的业力,而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体,始终跟随新的生命形态而流转。所以,修掉“贪、嗔、痴”,实现“戒、定、慧”是人生最佳选择。
(三)证菩提求解脱
修行者除了认识到“缘起性空”道理和“三世因果”规律外,还要认识到“世事无常”自然法则,并坚持“不住于相”理念,从而树立出离的信心,最终证得菩提以实现解脱。
世事无常的法则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人的生老病死就是最根本的无常;我们的社会是无常的,改朝换代是最根本的无常;我们的财富是无常的,“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还有“富不过三代”这些话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的世界也是无常的,世界会经历“成――住――坏――空”过程,这一轮的人类和人类文明会在这一轮的过程中走向灭亡……
人本来就生存在无常之中,当我们认识到无常的自然法则后,还有什么值得如此执著,还有什么值得心心随境转、事事执著于色相呢?当我们用智慧去透视世间与人生,知道因果、了解无常、认识万物性空了不可得后,才会断绝对一切事物的执著,才会避免一生中由执著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与痛苦,继而求得解脱。
学佛修心,就是给自己的心找到依托,把心安顿好,让心无挂碍,让心出离世俗,出离颠倒妄想,最终息灭各种妄想。我们也就在息灭各种妄想的过程中,去逐渐认识自我,找到“真我”。在我们内心深处,灭除妄想执著,将会彰显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佛性”,在当下便找到了自己清净心性和真正生命形态。
学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导去修心养性,找到自己清净心性,保持一颗菩提心,永不退转,修行到家便得大自在。有个公案:灵训禅师去请教归宗和尚,问:“如何是佛?”归宗和尚说:“我告诉你,恐怕你会不相信。”灵训禅师说:“您大和尚的开示,我岂能不信?”归宗和尚说:“那我就告诉你,你就是!”
鄙人学佛,第一道门槛尚未跨过,尚属门外汉,以上言论倘有谬误或得罪界内,敬请诸位批评赐教。
南山草人-2008.09-云烟斋
上一篇: 长篇小说《白马风光 》(44)
下一篇: 梅 花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