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草人文稿之如梦-21下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235 次更新:2023-12-19 举报

(上承-21中)

&&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是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让人维持生存。悲哀的是人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产生贪欲人有欲望,但贪足于欲望,否则就会害人害己。

那么发心学佛修道是不是一种欲望呢?是,也是一种欲望,它是一种善欲望。善欲望也不能贪学佛修道有次第,要循序渐进,不能执著,执著就是贪要带着“只管春天勤耕耘,不秋后无收成”的心态去学佛修道方成功。

&& 现在的世界,人的贫富差距大了,富了需要有一颗回报社会的善良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有个笑话,说:有一个老富人,富了不知道钱怎么化好化了大笔钱,又去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小老婆结果怎么样呢?轮流跟俩个老婆睡——这一天陪大老婆睡满头白发大老婆看他除了白头发,黑头发还很多,心就想:最好让他跟我一样满头白发,于是就把他黑头发全部拔光。第二天陪小老婆睡小老婆心想:我满头黑发,而他满头白发太难看了,于是就把他的白头发也拔光,结果就成了一根头发也没有的大老头了。所以说,有了钱还是多去帮帮需要帮助的人好。

&& 一切事物的原头就是“无”。其它宗教不破“我”,只有佛教是破“我”的。通过我,看透了“我”,才能看到“无我”。

&& 如果把修行当作功课来做,老是把心挂在那里,就会累,因为你把修行变成一种负担。应该把用功修行当作休息来做,就不会累,因为你把修行从六尘里拉出来,当作自己的自然行为,修行就不会变成是一种尘劳。

&& 打坐入定时,老想着“我要入定,我要入定……”这个念头就是“法尘”,法尘会挂碍着你,反而入不等你这个“法尘”概念消失了,你就入定了。

&& “天人合一”,是指人到了一种与天地(宇宙虚空)融于一体的境界。也就是自然人通过修,摒弃一切杂想俗念,让身心回归到与天地融于一体,进入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无为境界。

&& 佛教把心灵意识分为八个层次,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等。前五识的眼识指视觉、耳识指听觉、鼻识指嗅觉、舌识指味觉、身识指触觉。第六意识,是指接收前五识信息后作出思维分别判断的心理。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心灵”这个词来作一划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个识为“心”的范畴,而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为“灵”的范畴。

第七末那识比较复杂。是否可以这么理解: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的混合体暂且当作世间所称的“灵魂”来说(当然,佛教那里没有“灵魂”概念)灵魂是生命持续轮回流转的主体,如果没有这个主体中的末那识在起作用,就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等六个识的产生。而佛教正是通过持之以恒地修行,把末那识“过滤”,阿赖耶识便彰显高级形态,然后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轮回,实现解脱。此时的阿赖耶识就不是我们平时所称的“灵魂”了,它是“无覆无记”的精神生命体,佛教称它为“佛性”真我“自性”等

&& 佛教的空有无、根尘识苦集灭道等等理论,都是一种概念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目的是从心理上引导四众弟子通过如法修行,从而断灭世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 修学佛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精神到达最高境界。有什么好处呢?能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轮回。超越生死轮回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六道众生(人的这种生命状态是其中一道)有4万8千种烦恼,太苦了!只修成佛菩萨的境界就没有烦恼了。

&& 如何修学佛法呢?首先要以清净心去修学佛法,通过修学获得开悟,即所谓“见道”“见道”的过程就是“修空性见”做六道众生很苦、很烦恼,我们要觉悟知道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即一切的一切都是生生灭灭空无自性我们平时所见、所闻、所尝、所触都是虚妄不真实的。

说完空性见,再说“修无我”。修无我的目的为了“破我执”。世上万物,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肉身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宇宙能量)构成,不是真实的你

懂得“空性”道理,认识“无我”后,凡夫的“我执”就容易破,起码可以弱化我执。有执著、有追求就有烦恼我执破了,烦恼就没了。

&& 在人心日益堕落、道德几乎崩溃的今,倡导宗教信仰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宗教信仰能使人心向善、社会和谐、道德明。譬如佛教,佛教首先是教导大家怎样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也就是教导大家去做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教导人心向善,倡导宗教信仰是最有效的办法。

&& 人平时的思维会在大脑里留下印记,有的印记会在日后的梦中复现,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道理。人平时的为,也会在大脑里留下印记,善的作为留下善的印记,恶的作为留下恶的印记这些印记就是教所说种子

&& 《韦陀经》这本古代佛经,是诸佛法身垂教的纪录。晋代时,把韦陀古佛的造型和护法南山的韦大将军混淆起来,以致历代都把韦将军的武士塑像当作韦陀菩萨,并且庙宇多半把他奉祀于偏殿或前院作为守护神将,差不多没有人知道韦陀是一位有大智慧超能的古佛。

《韦陀经》英文译名为Veda Sutra,内容无所不包──人生哲学、医学、天文学、宇宙形成学说、太空科学、核子科学、化学工程、物理学、解剖学、地理、历史……形而上哲学,美不胜收,可惜失传了大部分,但从残经来看,仍然是令现代科学界惊愕的古代科学文献。西方科学家相当重视这部残缺的《韦陀经》中对于宇宙的认识与记载,现有英文节译本流传于世。(摘录于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委员、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教授《太空科学与佛学的印证》)

&& 有人问,什么叫“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这个一下子很难说明白打个比喻吧:涅槃境界如一张白,什么都没有,如果这时还有一张白纸在,就是有余涅槃;如果连这张白纸也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无余涅槃。

&& 佛法是靠悟的。历史上不是有位大师叫慧能创立了“顿悟”法门吗,就是告诉大家佛教是可以顿悟入道的。佛法只是给您指指方向,入道要靠自己去悟所以有些人执著于文字相、形式相,而则认为,纵然你摸破了经文、敲裂了木鱼、坐穿了蒲团,心若不去悟那也是徒劳无益的。如有些人坐禅讲究坐相姿势(南怀瑾说坐禅有96种可供参考有些人坐禅执著追求境界,期待着悟道,其实,如果你越这样,就越悟不了道只能慢慢来,先多读经读懂经,边读边悟、边悟边读,顺其所然,说不定那一天醒来就悟有所得

&& 净土宗一句“阿弥陀佛”是最简便修行法门,只要坚持修下去,就会自然而然达到一念不生、一心清净的境地,让能和所、能见和所见都空掉,只有当下明明了了的这一念“阿弥陀佛”,当下佛性圆满。

&& 谁能识破生死?佛教说“生死一如”,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倒下然后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而已。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当下就能得解脱获自在。此时的心境便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 哲学有两种世界观,一种叫唯物世观,一种叫唯心世观这两种世界观一直吵,吵到现在还在吵。其实这两种世观都是片面不完整的。一种生命诞生,精神与物质是同时产生和存在的,没有谁先谁后谁主谁次之分。所以,只有既唯心又唯物、既唯物又唯心的中道观是全面的。

&& 宇宙间存在着“能量”,能量是无形无色的。这种无形无色的“能量”,既能构成有形有色的物质能构成无形无色的精神。佛家说,人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构成。——这里是用地、水、火、风等四个文字来形容比喻宇宙能量的结构与成份。随着科学发展,近些年建树起来的量子物理学所称的“量子”,就是宇宙能量成份的组成部分。

&& 只要你对宇宙有所了解,就会感到我们人类不值一提,人比微尘更渺小,生命短过弹指间,在这短过弹指间的时光中,名利地位算什么?爱恨情仇又算什么?

 

## 如今人文环境存在大缺失,即孝道缺失、感恩缺失、责任缺失、诚信缺失、信仰缺失、礼仪缺失。从而,道德教育不知从社会文化在拜金主义下蜕变社会存在严重的精神危机。

## 人的命运,分取决于性格和智慧,分取决于机遇和天意。但是,这种比例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古人云:人之初,性本恶。而我则认为人之初性本中性(有初善一面,也有初恶一面),社会环境好,人经历好,人性会向好的方向走;社会环境人经历又不好,人性会向坏的方向走。长期生活在山里的人为什么比城里的人纯朴、善良、热情呢?就是因为他们生活环境和人生的经历不一样。               

## 世间有些学佛者,佛教所说的“有佛缘”之外,也不排除跟他的人生经历和对世间人事体验有关。比如,人生经历告诉世间并不美好:善良的有,邪恶的多;有情有义的有,人情冷暖的多;淡泊平实的有,趋炎附势的多;真诚实意的有,虚虚伪伪的多;君子有,小人多,于是他便向佛教靠拢了。佛教确实像一剂良药,它能治愈你的创伤,更能让你的心清净、空明、透亮。

## 如今道德系统崩溃,人原本心中有一把道德与良知的“称”,可是这把“称”如今没有了,剩下的是自私和贪婪所导致的欺和忽悠,令诚实善良的人在世间如履薄冰。

## 趋炎附势和虚荣心是人的性。如有些人见到有权势地位、有金钱财富的人,表现出善奉承、好热忱;平时为了表示这些人关系好,总是炫耀是亲是友。尽管这些话对当时听的人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但他还总是要说,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 自然界的生命是宇宙能量给的。宇宙能量中不仅含有组成生命肉体的元素,还含有组成精神生命的元素。人的精神不光是指灵性,也包涵着灵性所彰显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这就说明人的精神系统是与宇宙自然是相通应的,道德品质败坏了,就会感应大自然,从而招致各种灾害。这是自然界与生命体的关系法则,也是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的自然规律。

## 精神也具有物质的特征(质)是有份量的是一种没有形态的、不可见的物质。人的肉身物质是宇宙大自然给予的,人的精神也是宇宙大自然给予的,可以说物质是一种能量,精神也是一种能量。

## 生命来自何方,又往何处去?生命来自于虚空,是由天地阴阳之气所化生天地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构成我们的生命死后回归虚空,化为“无”。

## 资本主义最大的坏处是它会激发人们逐利的本性,使人为了逐利而相互利用,或相互伤害,甚至相互残杀。如果人与人的关系乘下只是利益关系,那亲情就没了,友情就没了,什么情爱、仁慈、良心都会成为空洞的词汇这样的社会是非常可怕的。

##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好坏三七开,即三分、七分坏:好在于它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智进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而资本主义最大的坏处就在于它会迫使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财富的最大化。因为人性本具善恶两面性,竟争与博弈就会把人的邪恶一面调动起来,导致社会出现“假冒骗诈打砸抢,淫黄赌毒污病死”,最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生存环境恶劣人伦道德破坏。

## 人的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只要有了厚度,才算没白来;只要有了厚度,才能活得有意义;只要有了厚度,去时才会没遗憾。厚度是什么?厚度是奉献、是付出;厚度是成就、更是对后世社会有用的果实。当然,人的生命既有厚度,又有长度更好。

##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答记者问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个新闻记者问肖伯纳,“什么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肖伯纳说,“这很简单,假定桌上有半瓶酒,看见这酒的人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呢!',这个人就是乐观主义者;反之,看见这半瓶酒的人,叹息道,‘糟糕,怎么剩下一半呢?',这个人就是悲观主义者。”

## 明代有一散曲《十不足》是这样写的:

“只为饥/终日奔忙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娇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鞍前马后少仆役/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买官求得知县位/却嫌官小权势卑/一攀攀到阁老职/每日思慕做皇帝/一日面南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他问哪有上天梯/……”

这种人的欲望开始还是正当的,因为那是为了生存,到后来欲望恶性膨胀,为了享受,无尽无休,永不满足,又不符合客观实际——这种“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哪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  

## 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于是手就拿不出来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所以,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

## 《红楼梦》里有首好了歌”,是这么写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 子《南华经》上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说出生了,死亡也就开始了;死亡了,出生也就开始了。子在揭示生命轮回的规律,告诉我们生命不是物质的,有精神存在

南山草人往年记于瑞安 整理于2020年

 

上一篇:

下一篇: 伤感恋情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