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故乡的变化
五、故乡的变化
王贤美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的故乡交通很不发达,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路。从肥东县县城往南一直到位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边的湖滨公社(烈士蔡永祥的故乡),唯一的主干路就是一条5、6米宽的土路,全长约15千米,途经好几个公社所在地。
后来,上级对这条公路进行彻底的改造,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将原有的道路取直、拓宽,路面摊铺上柏油,成了名副其实的柏油马路。现在各种车辆行驶在宽敞的柏油路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乡亲们开始打破落后、惯性的思维方式,为了谋求生存、发展,各显神通。从最初是少数胆子比较大的,把自家自留地栽种的蔬菜偷偷摸摸地拿去卖,生怕被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而批斗,到后来蔓延成全村家家户户效仿之势。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短短几年栽种薄皮青椒、大葱、大蒜等蔬菜有了规模和名气,吸引了合肥市蔬菜公司,将村子定为蔬菜栽种基地,签订收购承包合同。
从土地集体包干吃大锅饭到分田到户,乡亲们精打细算,精耕细作,使粮食自给有余。从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挣一点少得可怜的分红,整天为温饱而发愁;到养鸡、养鸭、养猪等养殖专业户。
从少数年轻人刚开始偷偷摸摸的外出学木工、瓦工手艺;到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学艺,并开始承包建筑工程,做起了包工头。 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腰包渐渐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 到开到开到开始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了。
原来灰头土脸的乡亲们,衣着打扮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学起了城市人的时髦,有的穿起了花衬衫喇叭裤,有的烫起了时髦的卷发,有的戴起了手表,有的西装革履。
从家中仅有的简单、破旧的家具,到置办了全新的家具。从小电器都几乎没有,到购买了彩电、冰箱、空调等大宗家用电器。从原来连骑自行车都要出去借,到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一、二辆自行车,到后来的摩托车、电瓶车,再到现在小汽车都很普遍了,而且车子是越来越好。
在男多女少的大环境下,村子里原来很多各方面都不错的青年人,因为家里穷,娶不到或娶不起老婆成了光棍汉,愁坏了父母,急煞了亲戚,也只能干着急;后来有钱了,生活条件各方面都好起来了,漂亮、能干的媳妇都能娶到了,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人们住房条件越来越困难,在上级的同意下,各生产队拿出几块农田,安排给住房特困户盖新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新盖的房屋东一片西一片断断续续,房屋也是高高低低。
改革开放后,政府不断地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提升,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以后,于是,掀起了盖新房的热潮。原来老旧的土坯房屋,随之被崭新的红砖墙、大瓦屋代替了,继而又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拔地而起的新楼房。而且原来的村庄变成了前排、中间、后排三排。三排房屋整整齐齐数千米连成一条线,东接首南村,西连西王村。整个村庄看上去十分美观、整齐、大气。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短短的几年,故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子里不但修好了水泥路,就连以前庄稼地里参差不齐的小土路,也修建成方成块连成片的宽敞水泥路。水泥路、柏油路是四通八达,直通到每家每户,道路两旁还安装了路灯。近几年,由政府出资,外墙面窗台以下全部贴了面砖,真可谓是旧貌换新颜,乡亲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小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富裕了。
故乡采取了很多招商引资新举措:央企进乡镇办工厂,镇化工园吸纳了数千名农民工,既解决了农民就业难题,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乡亲们原来视土地为生命,靠赖以生存的土地被人承包了,村子前面和后面的数千亩土地栽种了樱桃树、桃树,成为樱桃园。春天观赏盛开的樱桃花、桃花,樱桃树上挂满了鲜艳欲滴的樱桃。吸引了市区和周围村镇的人来旅游参观的络绎不绝,流连忘返。为了进一步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吃饭和住宿,承包商还在村里建起了“四名庄园大酒店”。
每年的樱桃采摘季节,镇里都要在村里举办文化旅游节,进行现场采摘樱桃活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现场参观、采摘、品尝樱桃活动。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类家用电器普及,水泥道路畅达每户。门前的鲜花、绿树和轿车取代了草垛和农具;田野里的樱桃和荷花取代了蔬菜和水稻;泥泞的田间小埂蜕变为平坦的水泥道路。
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政府出资免费为每家每户安装了抽水马桶,并安排专业人员不定期上门服务,彻底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如厕环境卫生问题。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实行承包责任制,村里安排专人统一收集管理垃圾,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地得到提升,村里的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未完待续)
上一篇: 长篇小说《白马风光 》(42)
下一篇: 育种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