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学
故乡的小学
王贤美
我的故乡肥东县王宗二村,是个有着近300户人家的大村庄。我的母校叫王宗二小学,坐落在村庄的最东头。从建校之初到二十世纪末,在四里八乡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
学校为坐北朝南、东西走向长约40米、宽约20米的四合院,是砖木结构的平瓦房。庭院四周栽了一排翠绿的宝塔松。学校召开大会或每天早上做广播体操都是在庭院举行。
学校的布局是:北面一排是4~6年级教室、老师办公室、会议室。
东面一排是厨房和食堂、几间老师宿舍;东北角有一条小巷通往西北面的男女厕所,厕所建在水塘边。
南面一排是1~3年级教室,学校大门原来设置在当中,约3.5米宽。两扇木门约有2.5米高,结实、厚重。安装木门的两只上门轴为硬木、下门轴为青石雕刻成的,门槛是一块青色长条石。大门走廊东西两面墙上,一面是宣传栏,一面是一块长黑板,校门显得狭窄,不太显眼。
西面一排是活动室。活动室里有一副新的绿颜色的乒乓球桌,球桌当中是白色的拦网,供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使用。后来大门移到西面,当中两扇露天大门,两边用红砖砌了两根49×49厘米的方柱,粉了水泥砂浆。北边的方柱上挂着一块宽约30厘米、高1.2米白底的木板牌子,用黑漆书写了楷体“王宗二小学”几个大字;两边白色石灰粉刷的墙上用排笔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红色大字,门前的场地比较宽敞,看起来比大门开在南面时有气势。
那时学校有1~6年级六个班级,除了我们村上的学生,还吸收了附近村子:北有北岗村、李贵二村;东有首南村;南有小欧村和涧南村;西有小刘村、西王村、小丁村等的适龄学生。学校生源充足,每个班级都有四五十名学生。
老师都是男性老师,年龄在30~50多岁,教学经验丰富,大多是本村的,也有少数是本公社其它小学调来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家虽然都在本公社,不算太远,但为了不影响教学,他们平时都是住校,晚上批改作业、备课。
庭院的东面有两块混凝土板块拼装的乒乓球桌,当中的拦网是用一块木板条,下面的支撑是用砖砌的。虽然简陋,但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有乒乓球打已经很开心了。课外活动或上体育课,喜欢打乒乓球的同学,到体育老师那里去领乒乓球和球拍,球拍两面都是硬板的,打完后及时归还。也有同学用家里的木块自制球拍,放在书包里,放学后几个同学继续打。打乒乓球要排队,输了自动让给下一位。
大家虽然球技不算精,但在球台前尽力发挥。发球的人或是发旋转球,或是发吊球,或是发球用力过大,发球出界;接球的人则是聚精会神、小心翼翼,眼睛盯紧乒乓球,或是来不及接球手忙脚乱、疲于来回奔跑,或是兵来将挡推杀过去,或是大力扣杀。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杀得是难解难分,定要争个输赢。有时候同学们打的正起劲时,上课的铃声会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只得极不情愿地收起球拍,恋恋不舍地离开球桌,走回教室。学校每次参加全公社小学乒乓球比赛,总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学校外围四周是一排枝繁叶茂的高大梧桐树。南面有一块东西向、长方形、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操场,体育课时跳高、跳远、跑步、跳绳、单杠等都在南面的操场那里进行。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尽管那时候体育器材紧缺、设施简陋,但每当上体育课时,同学们都会全身心地投入,玩得兴高采烈。
学校西面有一块约800平方米的南北向操场,安装了两个篮球架,供四年级以上的同学们上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打篮球。记得我读四年级时,有一次早上,我的好朋友王贤松到学校比较早,就拿出昨天从同学那里借来的篮球,和班级另一个同学打起篮球来。正当俩人玩得开心、起劲时,谁知乐极生悲,他远距离投篮时用力过大,篮球飞了出去,落到操场北面的大水塘里。当时正值冬天,水面上结着一层薄冰,眼睁睁地看着篮球在冰面上滚离岸边有十几米远后划破了薄冰,一动不动地浮在水面上,这可急坏了他。丢了篮球,他可是赔不起人家的。
正好我上学经过操场,见他眼睛盯着水面的篮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手足无措。于是,我自恃水性好,自告奋勇地说道:“多大的事啊,我下去给你拿上来!”边说边脱掉衣服下到水里,不顾刺骨的寒冷,一边用手打破薄冰,一边向篮球游过去,把篮球拿了上来。
上岸后,我冻得嘴唇发紫,弓着腰缩成一团,身上也被冰划了一道道血痕。急忙穿好衣服后,仍然感到冷得浑身瑟瑟发抖。当时,看的人很多。很快,这事被六年级班主任、我的堂哥王贤干老师知道后,急忙赶了过来,很是生气,用手指着我,严厉地训斥道“谁把篮球弄到水里自己不会下去拿,你逞什么能啊?亏你还一直担任班长,一点脑子都没有。你简直就是白痴、傻瓜!”训完,看我冷得瑟瑟发抖的样子,又心痛地对我说:“你不要去上课了,就在外面晒太阳。”当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学校环境优美。南、北、东面有三块相连的大水塘,约有40000多平方米,整个村子的上千亩农田浇灌,主要就是靠这水塘里的水。水塘水质清澈、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荫、垂柳成行。夏天的中午,为了躲避高温酷暑的淫威,村子东头的人喜欢三五成群躲到树荫下,或坐或卧、或闭目养神、或窃窃私语、或高谈阔论,惬意地享受着阵阵凉风带来的舒适快意。常有学习用功的同学躲在环境清净、幽雅的树荫下,或轻声诵读课文,或忘我地演算算术,直到上课预备铃声响起,才匆匆地跑向学校。
水塘水深常年保持在1.5 ~2.5米,是天然的露天游泳场。夏天,每天中午吃过饭后,或放学后,我们这些四年级以上的男生,迫不及待来到塘边,放下书包,脱掉上衣,穿着短裤,争先恐后地跳进水塘里,或游泳、或嬉闹、或打水仗,尽情地享受着清澈的凉水带来的无限快意。学校有时候也会组织同学们进行游泳比赛,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很强,每个班级都会挑选一些水性好的同学参加比赛。同学们或仰泳或蛙泳或自由泳,奋力争先,谁也不甘落后。
我们读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处于停课状态,我们被迫辍学近4年。
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后,再次焕发了朝气和活力。一届届的学弟学妹们,在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中,勤奋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中学,继而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开启了走向更宽广舞台的人生之旅,为后来的事业成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普通的乡村小学,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精英:不少县处级以上领导、大学教授、中小学高级、特级教师、社会精英、成功人士。如我的老同学、只读了半年初一、被迫辍学的王平先生,恢复高考后,通过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被安徽大学录取,退休前一直担任某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退休前担任某市经贸委主任的王正林先生的启蒙教育都是出自该小学,那时的小学也是最辉煌鼎盛时期,村民们一直引以为傲!
老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尽显才华。如今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昔日的老师早已光荣退休,有的已经作古,令人唏嘘不已。
现在,我们这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每当相聚时聊起那时的情景,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学习经历,无不由衷地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启蒙教育,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助力莘莘学子放飞梦想,跳出农门。
感恩有你,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的母校!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