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女儿建了个“家庭群”

作者:徐树强 阅读:391 次更新:2023-11-21 举报

去年3月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微信浏览着。突然,一个新“群”跃入眼帘。进“群”一看,原来是女儿新建了个“家庭群”,成员只有我们小家庭的三个人:女儿、妻子和我。

    如今,建“群”似乎是件很时髦的事。单位有“工作群”、社区有“业主群”、村庄有“家族群”、各个圈子有各个圈子的“群”。开展一项活动,也要先建个“群”,美其名曰:方便联系,便于工作开展。

女儿既是我们“家庭群”的建立者,更是积极参与者。那时,外甥刚一岁多,正是黏人的时候,即便这样,女儿也是忙里偷闲,一会儿晒出萌娃的几张照片,一会儿晒出萌娃的几件小衣服,或者是萌娃的吃食,反正是见缝插针。看着小外甥憨态可掬的样子,我们都乐得合不拢嘴。妻子则主要是发些饮食起居方面的链接,有时指导一下女儿如何照顾小外甥、如何做饭等。而我则主要是与女儿进行工作上的交流,鼓励女儿珍惜工作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粗略看了一下,建“群”一年多来,女儿晒得最多的还是小外甥,从小外甥当初一岁多点到现在快三岁了,各个时间段的照片都有,小外甥的影子随处都在,有吃饭的、有睡觉的、有在楼前楼后玩的、也有在人民广场、太公湖、马莲台玩耍的身影。可以说,“家庭群”就是小外甥的“成长史”。

由于工作原因,女儿经常到学校、社区进行宣讲,有时也录了小视频发到“家庭群”里,与我们一起分享。这时,我和妻子在分享女儿工作成绩的同时,不忘指出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女儿增强信心,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工作更上一层楼。

    谁都知道婆媳关系难处,女儿与婆婆之间也经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当女儿回家“诉苦”时,我们除了当面疏导女儿外,还充分利用“家庭群”的作用,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婆媳关系好的小视频,发到“家庭群”里,供女儿参考。我们还在“群”里教育女儿,要和婆家处好关系,要多交流、多沟通,多进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争取做一名好媳妇。

    去年,新冠疫情持续高发,我们和女儿住的小区都先后封控过。人员接触少了,“家庭群”的作用就更大了。女儿她们一家都“阳”了,幸好我和妻子躲过了“一劫”。我们便利用“家庭群”对她们一家嘘寒问暖,提醒她们按时量体温,按时吃药,并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我们还把一些防治新冠肺炎的小视频发到群里,让她们借鉴。看到她们一个个由“阳”转“阴”,我们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周末的一天,我们一家去青州拜访亲友,回来的路上,小外甥突然撒起泼来,非要让开车的女婿揽着他,没办法,女婿只好一只手揽着小外甥,一只手开车,慢慢地往回走。尽管女婿开车娴熟,技术老练,我还是手里捏了一把汗。虽然当面不好和女婿说,回到家后,我立即从“家庭群”里给女儿发去了消息:“今后开车出去,你可以自己揽着大赫坐到前面的副驾驶上,也不能让张冬揽着孩子开车,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绝不能麻痹大意和心存侥幸”。女儿回信,连连称是。从此以后,女婿再也没有揽着孩子开车,不知消除了多少次事故隐患。

如今,小外甥快三岁了,跟其他男孩一样,小外甥也活泼好动,这样,外甥的安全问题就成了我们牵肠挂肚的事。为此,我经常在“家庭群”里发消息,让女儿注意小外甥的安全,如“中午、晚上睡觉要关好门,特别是要把门从里面插死”“窗子的把手要绑住,不能轻易拉开”“要教育孩子不能从井盖上、铁篦子上走路”“和孩子在外面时,绝对不能玩手机”等等,不一而足。

今年8月,女儿有幸参加一项全国系统的竞赛选拔活动,从区级、市级、省级层层选拔,难度很大。尽管这样,我还是积极鼓励女儿参赛,在“家庭群”里给女儿发去了消息:“加油,加油,争取出线!”,并配上了握着三只拳头的表情图。

    “叮铃......”手机响了,是不是“家庭群”里又发来了什么好消息?我得赶紧看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