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长白山天池——《长白山旅游志》(蓝本)

作者:扬眉 阅读:439 次更新:2023-11-15 举报

《长白山旅游志》 (蓝本)之

                                                                  长白山天池

                                                               编写、摄影:扬眉

                  长白山旅游宣传词:

                                            长相思,到天池;长相守,到白头

                                                                         ——神山圣水的长白山欢迎您!

概论:

  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的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湛蓝;冬冻冰面皓白,被十六座山峰环绕,仅在天豁峰和观日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瀑布。天池上气候多变,水中有神兽游弋时常显露水面。

  长白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地质造山运动,天池是岩浆喷发的锥管,经过多次喷溅,拓成了巨型的伞面体,当火山休眠时涌泉溢出,形成十余平方公里的浩瀚水面。天池海拔2189.1米,略呈椭圆型,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集水面积21.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9.82平方公里,水面周长13.1公里,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天池水温为0.7°C—11°C,年平均气温7.3°C。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它是中国最高最大的高山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积水最深的高山湖泊。是中朝两国的界湖。

  远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战,共工兵败,气急之下用头怒撞不周山的撑天之柱。天柱崩溃导致天庭塌陷,天河水从天豁峰处灌入人间导致洪水泛滥,女娲娘娘为民福祉,在大荒之中不咸山无稽崖下烈焰冲天、岩浆翻滚的巨大火山口中,炼出练成了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堵住了缺口,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留了个小小的豁口,叫天庭之水缓缓地流下沃灌人间,形成了通天乘槎河,又斩下龟足把倒塌的天边支撑起来。那无用之石便遗弃在青埂峰下,就是今天的补天石,后演绎了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天池天池


                   《长白山》

                       扬眉

  横空出世长白山,终年积雪潭水寒。

  一流飞泻青石壁,三江流淌起云烟;

  百年富足黑土地,千秋丰腴稻谷田。

  更有侠客关东汉,保卫家乡世代安。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著名山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发源地。因其诸多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长白山,吉林省人民政府早在1960年就划定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长白山保护区管理局,面积为196,465公顷。1961年建立了21.5万公顷的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性开发。

  1963年9月,在金日成欲“建立朝鲜革命圣地”的多次恳请下,中国政府与朝鲜政府签定非公开条约,中国国界线在天池地段后退三十公里,此处长白山由中国独有变为中朝界山,天池成为界湖。这是当时历史情况下,中朝友谊的亲密见证。在1957年的中国地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长白山及长白山段的天池完全在中国境内的。

  长白山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带原始状况保存最好,物种最丰富,生态系统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有原始状态的森林,苔原、草甸、湖泊、河流、沼泽等,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国家首批提升为5A级旅游景区。长白山以“神山圣水,大美长白”而闻名于世,十六座山峰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漏并栖息于此,这是他的神;圆池中诞辰了满族的先祖布库里雍顺,这是他的圣。

  长白山是中华十大名山,是满族的发祥地、关东民族的再兴地、朝鲜族人民的聚居地,以神山圣水而闻名于世,有“关东第一山”之称。


一、长白山的基本概况:

天池天池

  长白山是东亚地域中以海拔2,760米的白头峰等十六座山峰环绕的天池台地为主体的诸多山系构成的山岭。长白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多指狭义的长白山,即长白山脉的主峰区域。

  长白山为著名巨型复式火山,外围熔岩高原略呈不规则椭圆形,长轴约140公里,呈北东向延伸,短轴约120公里,经白垩纪末、中新世、上新世末到更新世初三次大的玄武岩喷溢堆叠形成的台地、高原、山地。早期喷溢的原始形态已遭破坏,中期喷溢的则构成宽广高原主体,晚期喷溢除长白山外大部埋于河谷。三期喷溢堆积的总厚度约500——600米,总面积4,500平方公里。长白山台地是在上新世晚期由碱性石英粗面岩喷发形成的,在第四纪又有大量基性熔岩喷溢形成十六座山峰。据记载于1597、1668和1702年又经3次小规模的喷发。长白山火山目前处于休眠期。但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上,有多处温泉不断从地下溢出,这说明,地下仍孕育着巨大的能量。据近代地震观测,长白山区地壳相对稳定。长白尚无火山喷发的征兆。

  长白山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头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周围的有5条。在北坡是松花江正源二道松花江(下称二道江)的二道白河,在西坡是松花江西源头道松花江(下称头道江)的漫江和锦江;在东南坡是图们江的正源红丹水,在南坡是鸭绿江的正源暖江。

  其余的外三源有二道江的北源古洞河,图们江的南源西头水,鸭绿江的南源虚川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周围的河流还有老黑河、槽子河、松江河、三道松江河、露水河、头道白河、三道白河、四道自河、五道白河、石乙水、佳林川、葡萄河等以及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230余条,都流入三江。又自南、北两个方向,计约180多条小河分别归流于三江。三江源流区的总面积约计为3.07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松花江源为1.85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的60.40%,鸭绿江源约计0.76万平方公里,占24.5%,图们江源约计0.46万平方公里,占15.1%。天池周围内五源的流域面积约计1.89万平方公里,外三源的流域面积约计1.17万平方公里。


二、天池的景致:

  柔美的天池白云缭绕,五色斑斓波光岚影,群峰环抱,

扬眉       青春年华扬眉       青春年华
蔚为壮观。天池湖水清澈碧透,一平如镜;周围16座奇异峻峭的山峰临池耸立,倒映湖中,波光峦影,蔚为壮观。天池上空流云急雾变幻莫测,时而云雾飘逸,细雨蒙蒙,“一片汪洋都不见”;时而云收雾敛,天朗气清,绘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绝妙天池景观。天池孤悬天际,没有入水口,只有出水口,湖水终年外流不息,使人倍感神秘。很久以来,传说池中潜伏着一条“龙”,长流不息的天池水,就是龙吐出来的水,因此,天池又叫龙潭,天池水被奉为圣水。

  天池还有“龙潭”、“海眼”之说,所谓“海眼”说是其与大海相通达,常有神龙出没。《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顶…群峰环抱,池高约二十里,故名为天池。土人云:池水平日不见涨落,每至七日一潮,竞其与海水相呼吸,又名海眼。又云:天池水清浅处,可以行人”。又“数年前有猎夫自碧螺山下,渡至补天石旁,其中有热如汤泉,冷如冰海之处,五步外即深不可测,以足试之,滑腻异常,又名温凉泊”。

  天池中似有上古神兽,清代《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记述:“自天池中有一怪物覆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近些年出没比较频繁。只是,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山湖泊,四周被十六座群峰围拱、草木不生,自然环境险恶;水中有机质及浮游生物极少,但在乘槎河里,也发现有生命体存在,个体并不大。它们是如何在生物链的顶端来生存的,是个叫人琢磨不透的迷。


三、天池的各项标准数据: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一座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的积水而成火山湖。由于环境和地势的影响,长白山降水丰富,天池周围是降水的中心,再加上火山地形条件,因此,在长白山火山锥体和熔岩高原上发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泉、水、湖泊。

  1、概况

  长白山天池,水面海拔高度为2189.1米,略呈椭圆形,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集水面积21.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9.82平方公里,水面周长13.1公里。最深达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湖水主要依赖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补给,集水面积21.4km2,补给系数2.18。集年湖面降水量0.303×108m3,地下水补给量0.157×108m3,合计年入湖水量0.46×108m3;出流由天文峰与龙门峰间的缺口—闼门溢出,流经宽20.0——30.0m,长1.5km的乘槎河后,以落差68m的悬崖跌水,形成长白瀑布,下注二道白河,为第二松花江正源的源头。

     2、水量

  年出湖水量0.416×108m3,湖面蒸发量0.044×108m3,合计年出湖水量0.46×108m3。是吉林气温最低,水面蒸发量最小,降雨量最大的地区。水量收支平衡。换水周期48.1a,水位年变幅0.8——0.9m。夏季气温15.0——18.0℃时,表层水温7.0——12.0℃,水深20.0m处降至4.0℃,20.0m以下趋向稳定,为3.5——4.0℃。每年11月下旬封冻,至翌年6月中旬解冻,结冰期243d,封冻期200d左右,冰厚1.25m,其中1930年最大冰厚3.0m,冰上积雪深1.0m。另在白云峰,华盖峰和将军峰的悬崖下,因受湖底温泉影响,湖水冬季不封冻。在每年6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解冻期间,湖面在5级风时波高超过1.0m,无风时有湖水明如镜之称。

   3、水质

  天池湖水湛蓝清沏,最大透明度5.2m;总硬度1.75德国度,pH值在20.0m以上的浅层水8.16,20.0m以下的深层水7.29;矿化度247.07mg/L,其中阴离子HCO3-、Cl-、SO42-和NO3-——N含量分别为154.5、20.01、3.17和0.59mg/L;阳离子Na+、Ca2+、K+和Mg2+含量分别为50.85、11.45、5.81和0.69mg/L,属重碳酸盐类钠组Ⅰ型水。DO10.0mg/L,COD0.75mg/L,TN0.61mg/L,属中营养类型高山湖泊。湖中无原始鱼类生栖,1988年朝方曾向湖内试投红鳟鱼苗,每年春季瀑布脚下多有能拾到。


四、文献记载

  对于天池,我国史书早有记载。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大臣武穆纳奉康熙的谕旨登长白山,在他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对长白山天池作了如下描述:“山顶有池,五峰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盛京通志》载:“巅有天池日图伦泊,一日闼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建封对长白山作了实地踏查,著有《长白山江岗志略》,此书对天池的记载是:“天池在长白山巅为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二十余里,故名为天池”。《东三省舆地图说》载:“顶有潭,日他们泡”。《东三省纪略》载:“山顶有潭,曰图们泊,译言万也,言万水之源也。”“图们”、“他们”、“闼门”等,都是满语“万”的意思。天池还有“龙潭”、‘‘海眼”、“温凉泊”等名称。上述记载反映了我们祖先对天池早有认识,以及他们的认识水平。

五、物候情况:

  天池上空,气候多变,风狂、雨暴,多云、多雾、多雨、多雪。有时阴沉数日不晴,或乍阴乍晴,天池若隐若现,有时狂风呼啸,沙石飞扬,暴雨倾盆,冰雹骤落。七八月的天池畔,生长在有限范围内的茵茵芳草如长白杜鹃、高山罂粟、高山菊以及在第四纪大冰川时期由北极推移过来的长白樾桔、松毛翠等,都在疾风暴雨中争相开放。女真祭台西侧,距天池仅4米的一株高山桧,已傲然挺立池畔100多年,被称为“探池松”,也是天池一绝。

六、神话演义:

  历史上天池被涂上层层神秘的色彩。有的史书记载,天池中有百里可闻的“龙宫演操”有如鸣金戛玉的“宫中鼓乐”。还记有许多其他美丽的传说。历史上和今天都有人发现天池中有“神兽”。古老的传说和新近的发现交织在一起,使长白山天池更引人人胜。天池的美丽风光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来游览、观光、考查。

七、围绕天池的十六峰:

  长白山上的景观多谓“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化。长白山群峰无数,最有名的是天池周围的十六峰。当时武穆纳只看见其中五峰:“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刘建封上山始命名十六峰。这十六峰是由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环状山岭,和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峰林地貌形成强烈的对比。

刘建峰勘定的长白山十六峰刘建峰勘定的长白山十六峰

  公元1908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清末秀才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奉旨勘查长白山。历时4个月的实地踏查之后,除《长白山三江源流考》等官方报告,还撰写了《长白山江岗志略》。

  刘建封是秀才,又是诗人。尽管考察十分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面对祖国雄奇的山水,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诗,兴致勃勃地为各山峰命名。他说:“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于今我命名。”《长白山江岗志略》的开篇,即为长白山的奇峰起了名字:“长白山,古不咸山也。……中有天池,环池多奇峰。大者有六:曰白云、曰冠冕、日白头、曰三奇、曰天豁、曰芝盘。小者有十:曰玉柱、曰梯云、曰卧虎、曰孤隼、曰紫霞、曰华盖、曰铁壁、曰龙门、曰观日、曰锦屏。”并绘有详细的地形图,标注了十六峰的位置。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贡献。

  长白山在自己特殊的岩性、构造的基础上,由多种外营力塑造了独特而奇异的地貌景观,如环抱天池的十六峰、断岩、削壁、自鸣壁(因寒冻风化,在火山口内壁听到的岩石劈裂的响声),裸露的蟾岩、岩龛、凹穴、冰斗、U形谷,两壁直立的嶂谷、槽沟、豁口、峡谷、倒石堆、怪石、石流扇等等。这些奇特的峰峦坡谷是内力因素、外力因素、构造基础和地表岩性的综合体现,是长白山地貌自身历史演变的产物。因此,从观赏角度看,长白山的奇峰、妙谷绝不与其他名山雷同,也不能为之代替。长白山十六峰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长白群峰,有16座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奇峰罗列在火山口的周围。

        它们是:

          “白云峰”、“芝盘峰”、“天文峰”、“华盖峰”; “天豁峰”、“龙门峰”、“紫霞峰”、“铁壁峰”;

      “观日峰”、“玉柱峰”、“冠冕峰”、“梯云峰”;“卧虎峰”、“孤隼峰”、“锦屏峰”、“白头峰”。


  这十六峰千姿百态,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雕蚀,山峰嶙峋峭奇,姿态各异,有的如宝剑刺天、有的似少女梳妆、有的如雄鹰衔物,环列成一个大圆周,或白或黄、或青或绿护佑着一池碧水天池。

  1960年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后,人以莫名奇妙的理由,将刘建封命名的十六峰做了一些改动,把本来文雅的名字改成莫名其妙的名字!而这一改动给后人增加了极大的麻烦。时至今日,就是管委会山上工作的人员也常常弄混;说不清楚各峰的名字。更害的游人不得不浪费许多时间,研究不应该研究的峰名。

      扬眉现根据《长白山江岗志略》、《安图县志》、《抚松县志》等有关史料,以及后人的描述和山形的实际情况,综述一下十六座峰的出处和正名昭示天下。

      1.天豁峰

  位于乘槎河东岸与龙门峰对峙,海拔2,620米。山缝为大禹治水时所劈,面向天池一侧“土色黄,望之如二龙蟠踞顶上,峰后石多赤色。峰顶平缝中有洞口数处,有蟒蛇出没其间。它是岩石节理发育经多年的风化、剥蚀、硝碎、塌落,形成了天然豁口。峰的后身有黑风口,峰东携臂与织女峰相连。

  2.铁壁峰

  位于天池北侧,海拔2,560米,凝灰岩柱状节理很发育,又经多年风蚀雨侵,峰顶多悬峭壁,嶙峋怪石,并形成有“四老对弈”、“观景台”等胜景。从铁壁峰西侧的倒石堆顺坡而下,还可下临天池,往此沿铁壁峰山麓经牛郎渡还可到乘槎河源头游玩,在这里还可远眺玉壁、补天石等胜景。峰下有石景“凤峦”。

  3.华盖峰

  位于天池东北侧(又叫华盖岭),海拔2,670米,是长白山第三高峰。它气势雄伟,峥嵘突兀,是长白山之精华所在,也是从北坡俯瞰天池的第一绝妙之处。因其似帝王车辇之华盖而得名“华盖峰”。华盖峰峰顶是由黄白色浮岩组成,

  火山爆发物浮石,在层状熔岩上塑造的山峰。峥嵘突兀的山峰,自上而下可看到由灰黑色过渡到灰白色,再变为白色、米黄色。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浮石层中还夹有黑色、墨绿色的火山角砾,大者竟达数吨之重。华盖峰东侧有刘建封踏查长白山时躲避风雨、留下“天池钓廋到此”墨迹的“避风石”;西侧有“天池一柱”和“军舰岩”;峰底天池畔还有“麟峦”、“放鹤台”,东北有“泉流隐、滚石坡”等胜景。久经风霜的“探池松”也在此峰下,它盘曲、顽强、遒劲的壮美姿态,自有一番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风骨。岭背有“自在泉”,气象站门前的水井或是。

  华盖峰旁有一风云涌动的坡口,是吸引登山游客的极佳去处。在这里,或观赏云雾弥漫之飘渺,或摄取湖水云天的美景,都能给游人留下美妙的印象。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留下珍贵的照片。站在邓公题写的天池碑处左望,可看到它的峰顶部分如一只巨大的三足金蟾,仰首向天。这只金蟾,原本是刘海登天时带到天宫的瑞兽,厌倦了上界的清规戒律,时常回到凡间游玩;一日贪玩,错过了回天的时间,就只能在天池上等着时光的轮回、天豁洞开。金蟾寓意财源兴旺,到这里瞧上一眼,就会有好运降临。

       4.紫霞峰

  位于天池东侧,海拔2,618.2米。峰体大部分是由紫色火山岩构成,两驼峰高耸天际,紫壁横空,参差错落。远观之白云缭绕紫色山峰,如烟似雾,如丝如缕,宛若西天落霞,整个山体放射着紫色的光芒。峰下有一巨大的倒石堆,脚踏石上,石块浮动,犹如行走在“踏石船”上。水畔有“钓鳌台(女真祭台)”、“碧螺山”景致。

       5.孤隼峰(今在朝鲜境内)

  位于天池东南,紫霞、三奇两峰之间,海拔2,711米,下有鸡冠岩、仙人岛等名胜。孤隼峰峰顶尖削峻峭,向西斜出,形似一只孤傲的鹰隼,故名。刘建封这样描绘:“峰顶尖秀峭古,向西南斜而有力,形同孤隼,层山之中,特树一帜,令人望之而生独立思想”。北侧有鸡冠岩,下有仙人岛。

  6.三奇峰(今在朝鲜境内)

  在天池东南,海拔2670米,今在朝鲜境内。据《长白山江岗志略》,“三峰比立,石峙琳琅,影印天池,其秀色可掬,仿佛海上三山,留在人间”。故称三奇峰。据说,三奇峰顶有洞,直通天池。峰下有许多五色石,鲜美光亮,令人喜爱。背有大旱河,河畔有穆石。面向天池的右侧有大“卧龙岗”,岗后是“云门”。

  7.白头峰(今朝鲜境内,改称将军峰)

  在天池南稍东,海拔2,749米,是十六峰中最高的山峰。《长白山江岗志略》“东丰隆高起,上有孤石独峙,形如佛顶”,故命名为白头峰,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中朝国界线在分水岭东下三十公里处,自南而北划定。即使在日本统治朝鲜时期,天池也在中国版图,且朝鲜建国时对此也是承认的。1962年中朝蜜月时期,因特殊的缘故,白头峰和一半天池划给朝鲜,朝方接收后的第二天,白头峰便改成了“将军峰”。峰左下有“软石坡”。扬眉有“长相守,到白头;常相思,到天池”之诗语!

       8.冠冕峰(为中朝界峰)

  位于天池正南(又名玉雪峰)。海拔2,525.8米,与“补天石”隔池相对。《长白山岗志略》称其“重峦迭嶂,气象端严,之有冠冕形,故名之”。峰峦是由火山喷出物白色的浮石构成,加之高山气候,四季积雪,四季皆白,雪石难分。天池内侧有雪山胜景多处,峰下洞穴中逸散着火山地热的热气,似仙人炼丹的炊烟。坡下有“汤泉沟”水流。

  9.卧虎峰(为中朝界峰)

  位于天池南偏西,海拔2,566米。据《抚松县志》卧虎峰“山势狰狞,怪石嵯峨,偶一登临,则惊神骇目,大有战战兢兢之感。”卧虎峰下尚有鹿径、白花溪等名胜。白花溪溪长2里,溪水潺潺,清澈碧透,溪旁多高山杜鹃,在积雪中花枝独出,似梨花带雨。白花溪过去叫清水渠,分东西两支。

  10.梯云峰(中朝两国界峰)

  位于天池西南侧,海拔2,543米。面朝天池侧有双峰挺立,呈梯形,背向天池侧两峰相对,亦呈梯形,又因山头终年云雾缭绕,即使是晴天也看不清峰的轮廓。传说此峰直通天宫,是天庭和人间相连的天梯,因此得名“梯云峰”。梯云峰上的梯子河瀑布,是锦江上游梯子河的发源地。峰上积雪累年不消,叫“大雪崖”堪称一奇。

  在梯云峰与玉柱峰之间,有一又长又大的山坡,由此可登梯云峰顶。山坡虽不陡峭,但坡路漫长,沿坡攀登时,常使人累得气喘吁吁。所以,人称此坡为喘气坡,再往上行,两侧陡峭,中间狭窄的苔原山脊,风大路险人难行,长达3公里,称为老虎背。

  11.玉柱峰

  位于天池西侧(又称青石峰),海拔2,664米。因山体由青色玄武岩构成,又称青石峰。此峰顶部五峰簇拥,海拔2500米以上的峰柱,状若玉柱,有天欲坠、赖以擎天之感。峭壁陡直危耸,峰顶有贯通全峰的“一”字大断层。峰下侧有较大的倒石堆和泥石扇。有高山杜鹃、越桔等组成的植被群落。夏秋群鹿多聚此吃草饮水。

  玉柱峰东麓有一悬流飞挂,形似银练,注入天池,泉底为白色浮石,间杂有米红色线条,近看“水露金星”,因而名曰金线泉。泉边有名景濯足石。在玉柱峰的东侧距天池350米处还有一泉,因泉水清冽,碧透爽口,人称玉浆泉。

  12.白云峰

      位于天池西侧,南邻玉柱峰,北对芝盘峰。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第一高峰,长白山第二高峰。白云峰终日隐匿于缭绕云霄之中,似在凝思,又似在冥想,默默无语羞于露面。偶得晴空万里的时候,池上云淡风轻,群峰毕露各展仙姿,唯有白云峰依然借片片祥云为纱,遮掩她娇羞的面容。

  13.芝盘峰

  位于天池西偏北,海拔2,603米,峰顶由西北向东峰起四尖称“四子会芝盘”,又称鹿鸣峰。芝盘峰内壁陡峻,后壁有弧形崖壁,是冰川时期冰斗所致,构成天池西北畔较大屏障。峰后坡度较缓延伸面积广阔,俗称西大坡。山腰多沟壑,叫“老旱河”,溪流花草生长繁茂。夏秋,鹿坪、雪岭等处鹿群较多,芝盘峰北侧有可容纳几十人的崆洞。

  14.锦屏锋

  位于天池西侧,海拔2,590米,。在芝盘峰北200米处,在东起龙门峰,西经观日峰、芝盘峰,南至白云峰的大马蹄形内壁,俗称“大簸箕”的正中。在南北两侧峰尖下方均为较长深谷,与观日峰、白云峰构成天然分界。峰后山腰还有深深的长沟,沟中溪流潺潺,清爽宜人,一路奔向茫茫林海之中。

  15.观日峰

  位于天池西北,海拔2,510米。从独酌峰北侧沿岳桦林尽处登山,顺着山脊,在隐流瀑布一侧上,经过龙门峰的后背,直达观日峰的山顶。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天池碧波荡漾,群峰峻秀婀娜,壮观雄伟。在观日峰后侧山坡有三座与观日峰形状相似的山峰依次向北排列,观日峰与西大坡相连常有成群的马鹿出没。

  16.龙门峰

  位于天池北偏西,海拔2,595.7米,因峰顶两峰突起状若门形,故名龙门。它与天豁峰一起把守天池水出口。龙门峰形状奇特,是由火山喷发的熔岩流构成的,由于柱状节理发育,岩石风化,剥蚀,崩落严重,所以多崇崖峭壁,峰下形成巨大的倒石堆“补天石”,冲沟下部形成较大的泥石流扇,其上分布有少量高山植物。


八、后增加的五座山峰:

  历史古籍已有天池十六峰的记述,之后又命名了落笔峰、不老峰、砥柱山。20世纪80年代,全国地名普查时,又命名了天文峰、织女峰、使环抱天池奇峰数量达到了21个。其中3个峰为中朝两国界峰。3个山峰今在朝鲜境内。

  1.天文峰(华盖峰)

  特别说明的是:华盖峰的别名在长白山十六峰中是最多的,而因峰顶由黄色浮石组成,又得名“黄岩峰”;因峰顶尖如鹰嘴,倾向天池,有人呼之“鹰嘴峰”。1958年在其东侧建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后,人们也称其为天文峰。有人往往认为华盖、天文为两座不同的山峰,此说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实际上,刘建封命名十六峰时只有“华盖峰”之名而无“天文峰”之说。只因华盖峰有两座山尖,后来就有人把气象站正对着的一山尖称天文峰,而把另一山尖称华盖峰了。此说甚谬,误己误人。

  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位于当年玄武岩岩浆的溢流口处。绕上长白十八盘的云中路,就修在这条熔岩流上。这是北坡可乘车直达山巅的唯一盘山公路。

  2.织女峰

  位于乘槎河东岸,天豁峰和铁壁峰之间。海拔2,530米,峰顶有闻名遐尔的揽胜台。传说牛郎织女在每年七月初七相会时,曾经在此观览湖光月影,因名织女峰。织女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仙女,她在人间巡游时,爱上了忠厚老实的牛郎董永,但遭到天后王母娘娘的极力反对,划天河为界隔开了牛郎和织女,只有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越过天河鹊桥相会。

  人们把乘槎河也叫做天河,乘槎河上的牛郎渡,也好似鹊桥一般连接着织女峰。

  3.不老峰

  位于落笔峰北偏西,海拔2,500米,与天文峰后脊连结。逶迤向东延伸,山巅孤峰独立。

  4.砥柱山

  位于不老峰西,海拔2,142米,因山体浑厚,以支柱群峰得名。


九、天池区域的物候情况:

  长白山所在地区属于温带,按风带分,应全年盛行西风,

乘槎河乘槎河
降水较多。但因东亚为季风区,近地层风向受扰乱,虽全年也以偏西风向为主,但夏季东南风有所增加,冬季东南风明显减少。由于长白山很高,山顶处于对流层中部,季风势力不及,故山脚下风向随季节变化,山顶全年盛行偏西风,其他风向很少。因夏季风潮湿,冬季风干燥,对山顶山脚有同样影响,从而山顶山脚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长白山从山脚到山顶垂直高度两千余米,,气候也相应有垂直变化,可以划分出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三个气候带;但总的来说,全山区仍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山顶温度特低;冬季特长;夏季短而凉爽,1,200米或1,400米以上无夏;春秋季节较长,1,200米或1,400米以上春秋相连(以日平均气温分四季),降水的季风特征明显,从上到下,降水都集中在6至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山脚下风向随季节变化,夏多东南风或东南风明显增加,冬多偏西风,山顶则终年刮偏西风。

  1、气压

  山顶的年平均气压734毫巴,相当于水银柱551毫米,比山下的松江低212毫巴,相当于水银柱159毫米。从山底往上,大约每升高100米,气压降低10.5毫巴,相当于水银柱7.9毫米。山脚下的气压都是冬季高、夏季低,而山顶上则相反,夏季高于冬季。气压最高月。比最低月高17.5毫巴。山顶的夏季气压和冬季比,相当于往山下移动了170米。

  2、风力

  风向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山脚下全年虽以偏西风向为主,但夏季东南风增加,冬季东南风减少。山顶终年吹偏西风,尤以西南偏西风为最多。长白山的高处,因终年刮西风,风速又大,所以在海拔约2000米处的树木均矮曲化,树身一律向东倾斜。长白山顶一年四季或在高空西风急流区中,或在急流的北侧,所以全年风速都极大,年平均风速竟达11.7米/秒,为全国之最。

  3、气温的递减率

  因长白山的地形复杂,受热状况不同,反映在气温直减率上,

天池出水口天池出水口
不同坡向也有一定差异。在长白山,以东坡和东南坡为最大,西北坡次之,北坡最小。也就是说,在相同的高度上,东坡和东南坡气温最高,西北坡次之,北坡气温最低。气温直减率也有季节变化,长白山各地都以春季为最大,夏季次之,秋季又次之,冬季最小。

  4、气温与植被的垂直分布

  长白山的植被类型复杂,从下往上,随着地势的升高,展现了比较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在北坡550米以下为蒙古栎林,因为它是红松阔叶混交林被破坏后的次生植被,所以不能划为独立的垂直分布带,而应包括在其原生植被一红松阔叶混交林带之内。1,100米以下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1,100米到1,700米为云冷杉(暗针叶林)林带;1,700米到2,000为亚高山岳桦林带;2,000米以上一直到山顶为高山苔原带。

  这样的植被垂直分布,毫无疑问和气候条件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主要气候条件中,因长白山降水多,非常湿润,所以降水量或湿润度不是限制性因子。因此,气温的高低和生长期、霜期、结冰期的长短是出现植被垂直分布带的根本原因。

  5、季节划分

  人们一般把3到5月定为春季,6到8月定为夏季,9到11月定为秋季,12到2月。定为冬季。这样划分四季,简单明撩,在温带平原上也大致能与自然现象相符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在编写西藏气候资料时采用了日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即以日平均气温O-18℃为春、秋,≥18℃为夏,≤0℃为冬。用此法划分长白山的四季,则山脚2下春季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止于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春长79天到94天。夏始于6月中旬到7月上旬,止于8月下旬到9月初,夏长46天到81天。秋始于8月下旬到9月初,止于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秋长63天到66天。冬始于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止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冬长139天到162天。

  6、降水

  长白山区降水天气系统活动频繁,距海较近,又是林区,水汽充沛,地势又高,所以是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区,而长白山顶又是这一多雨区的中心。长白山的水气来源有本地蒸发(主要是森林蒸发),有直接自太平洋、日本海吹来的东南季风,而最大的来源则是由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台风等降水天气系统带来的。而这些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天气系统,一般多由丹东一带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在移动中由于大量降水而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长白山区降水多少的规律之一就是西南部多,东北部少。另一条规律则是地势越高降水越多。山脚下(300米到600米处)年降水量为518毫米到857毫米,东部少西部多。红松阔叶混交林带的上限高度l100米到14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840-890毫米。云冷杉林带的上限高度1700米到18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1010-1090毫米。亚高山岳桦林带的上限高度2000米到21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1100---1160毫米。山顶上(天池气象站)的年降水量为1333毫米。

  7、湿度

  整个长白山区,因降水量大,又是林区,空气湿度比较大。山脚下,除东坡的和龙较干燥,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外,其他坡都在69-73%间,山顶则为74%。四季之中,以春季的平均相对湿度为最小,以夏季为最大。

  8、云量

  长白山区,降水天气系统活动频繁,空气潮湿,所以云量较多。山脚下年平均总云量为5.5-5.7之间,山顶略多,为5.8。四季之中,以夏季云量为最多,以冬季云量为最少。云海是长白山顶的一大景观,多出现在早晨。有时看山下,一片云海,波浪起伏,这种云是层积云。有时看山下,灰漾漾一片云海,漫无结构,这种云是层云。有时在白天,山上天朗气晴,看山下,有片片白帆,和林海遥相辉映,这种云是晴天淡积云。

  9、雾

  长白山区因空气湿度大,所以雾日数一般比平原地区多。但雾的形成除取决于湿度大小之外,还和地形等有密切关系,所以相邻地区有时差异很大。长白山山脚下的临江、和龙全年雾日数分别只有6.6天和8.8天,而松江、抚松则分别有42.4天和27.5天。山顶上雾旧特多,全年竟达264.8天,在全国仅次于峨眉山等二三个高山地区,而大大多于其他地方。在寒冷季节,有雾时,常出现雾淞,俗称树挂。长白山顶全年有雾淞日为179天,为全国之冠。

  10、日照

  长白山因云量多,所以,全年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都是吉林省最少和最小的地区,相应的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也是全省最少的山脚下的全年日照时数为2281时到24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55%。山顶上的全年日照时数为226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四季之中,日照时数春季最多,冬季最少。日照百分率则冬季最大夏季最小。[2]

十、天池水系中的其它景观:

       1、补天石

      天池从补天石堆处下泄,经历了乘槎河,长白飞瀑,二道白河,聚龙温泉,五道白河等一路奔腾向西。补天石位于长白山天池畔,乘槎河河口,从高处望去胜似一棵巨大的象牙伸入天池,也像“天”字的一捺。一百多年前,全面科学考察长白山的第一人、给长白山诸多山水峰峦命名的刘建封,在其所做的《长白山江岗志略》中称补天石在龙门峰东侧,天池出水之处。石半居水中半居峰上,特起而高。窥其形势杜池水口,作中流砥柱,亦似有补天池缺陷之象。

      2、乘槎河

  龙门、天豁二峰中间,天池的出水口,就是乘槎河的河口,全长1250米。天池水流经补天石,牛郎渡,“高燕吻瀑”,便钟鼓雷鸣、飞泉挂壁,形成68米高程的长白瀑布,再注入二道白河。据载,早年猎户徐某,曾看见河边有一独木舟,横于东岸;刘建封踏查长白山寻松花江源时,也发现河边斜置一木。因古代有乘槎(木排)去天河的典故,遂命名为乘槎河。刘建封还写下了“松花江上乘槎客,寻到天池信有源”的诗句。

  3、牛郎渡

  牛郎渡位于乘槎河上,是一块横在河里的石头,它好似一座小桥,帮助人们过河。因为从此踏过乘槎河后,便可直到织女峰,故名。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天河配》在长白山找到了物证。

  天池水刚刚流入乘槎河,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河水闪着碧蓝的光,映着蓝天、白云和山影,下种田园的寂静笼罩着荒野,透出一种恬淡的诗情。只看这里,根本不见大荒山的磅薄气势,倒有一种农家田园风情。在河道最窄处,人们踏着石头即可过去,年轻的人,甚至可以跳过去。在河湾处,建有巨大的碑石。卧牛形状的巨石上面镌刻着“牛郎渡”三个大字。如今,许多青年男女在此留影,以示坚贞的爱情。牛郎渡巨石成了一块爱情石。

  4、长白飞瀑

  而这出水口就是位于北侧天文峰与龙门峰之间的缺口。天池水由此缺口溢出,穿流在悬崖峭壁之间的乘搓河向北流经1,250米处的断崖飞流直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夹带着震天的吼声,跌向深深的谷底,形成落差68米高的瀑布,这就是蔚为壮观的长白飞瀑,它是长白山的第一名胜。夏日,晴空万里,远望瀑布,似锦缎从天抖落,在阳光照耀下非常耀眼。飞瀑下落,袅袅娜娜,飘逸曼妙;近临瀑布,则浪花翻腾,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折射和反射,水汽弥漫,横空出彩虹,绚丽夺目,似虹霓霞雾、珠垂玉坠,令人叹为观止;来到瀑布旁边,可以听到瀑布的巨大吼声,好似千鼓齐鸣,万雷争吼,又象金戈相击、铁马互奔的声音,飞瀑溅起的层层水雾,仿佛是两军拼搏扬起的阵阵烟尘。穿过缭绕的云雾,但见浪花翻滚,飞浪四溅,细雨蒙蒙,似雨雪交加;停立瀑边,白云从身边绕过,仿佛置身于云天之外。乘搓河水流不大,但水势湍急:它上与天池相接,下通二道白河,是松花江的正源。

  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至l,250米处便雷霆万钧、飞流直下,形成68米高的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飞瀑。由于落差大,在两条玉龙似的水柱猛烈冲击下,崖下形成20多米深的水潭。湍急的流水注入二道白河,即松花江正源。长白瀑布挂在群峰竞秀的半壁天堑上,景致蔚为壮观。

      刘建封为长白诸峰命名后,欣然写下的著名诗篇:

  白河两岸景清幽,碧水悬崖万古留。

  疑似龙池喷瑞雪,如同天际挂飞流。

  不须鞭石渡沧海,直可乘槎问斗牛。

  欲识林泉真乐趣,明朝结伴再来游。

  5、二道白河

二道白河二道白河

  松花江的源头有头道江和二道江两源。二道江的二道白河为松花江的正源,而以古洞河为二道江的北源。天池水沿天豁、龙门两峰间形成的断裂峡谷“闼们”出流,流过长1250米的乘槎河,后从68米高的断崖跌落而成为“长白瀑布”,北下约一公里,有温泉群的暖流于右岸来归,然后翻滚于约深10米、宽1米、长50多米既险峻又陡峭的河道中,又北下5公里,水流切割成地下河,旋从裂谷飞驰跌落,成为“洞天瀑布"。从源头北下79公里,有五道白河携众水东来,于右岸注入,又西行复北下,有北源古洞河自右岸上两江口汇入。会流口以上称。

  6、聚龙泉

  长白山温泉群位于长白瀑布北900米处,二道白河上游的河谷两岸。在方圆1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竟有数十个泉口,终日不断地从岩石缝隙中向外喷吐着沸腾的热水,犹如群龙喷水,所以长白温泉群又称聚龙泉。聚龙泉是温泉群中水量最大、分布最广、水温最高的温泉,堪称长白山第一泉。较大泉眼有7处。

  位于长白瀑布北约900米,落笔峰北倒石堆下侧。分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二道白河从温泉群中间穿过。河流方向右侧,泉口比较集中,有数十处之多。较大泉眼有7处,左侧有四五处。无数条热流从地底涌出,似群龙喷水,故名聚龙泉。各泉水温不等,一般在60℃以上,最高达82℃,属高热温泉。温泉旁生长着稀有的植物温泉瓶尔小草。泉口的涌水量一般为1.8-3.6吨/时,最大可达5.96吨/时。

  聚龙泉水含有较多的硫化氢气体,使它周围的青灰色火山岩染上一层层澄红色或翠绿色的凝华。这种含有硫化氢、钙、镁等物质的温泉,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关节炎及风湿症等疗效较好。冬天,温泉周围,山上山下,白雪皑皑,雪地冰天。而聚龙泉却依然是泉水净琮,热气缭绕,附近的岳桦枝头,挂满了雾淞,比松花江下游吉林市的雾淞别具风貌。

  7、五道白河

  古名娘娘库河,又名尼雅穆尼亚库河。发源于长白山主峰东麓。自1800多米的山腰东北流过双目峰后转而北下,右纳星火沟、荒沟,行程104公里,于松江镇以东转向西流,左纳四道白河、三道白河,右纳小沙河后注入二道白河。全长125公里。花砬子以上多瀑布、石滩、峡谷,河床为卵、砾石,两岸多山,以下河槽逐渐宽浅;平水.期松江水文站处水面宽so米,水深1.4米。流域面积2532平方公里。


十一、天池水畔的文化遗迹:

  天池水畔的文化古迹有三处,它们是补天石堆,八卦庙,女真祭台、钓鳌台、放鹤台。

  1、补天石

  女娲石是汉族神话中女娲补天之石。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墬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鷙鸟攫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宋 梅尧臣 《苦雨》诗:“洒尽天汉流,蒸烂女娲石。

  长白山天池有个出水口,似为天池的缺陷。

  刘建封的意思是,这块小山一般的巨石是补天池之缺陷的。可是,后人都理解为是补天空的。在长白山地区还流传着“补天石冶炼厂”的神话,人们都把这块石头与女娲联系在一起。加之,这块巨石是火山喷发后岩浆遇冷凝固而成,被烈火炼烧过,上面保留着许多气泡和擦痕,特别是它的形状,好似长长的一块面团,从天上遗落下来。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红楼梦》的文化之根在长白山、在萨满文化中。《红楼梦》开篇所讲的“大荒山”即指长白山,“无稽崖”谐音即“勿吉哀”(勿吉是长白山的古老民族,是满族先世祖女真更早的称呼),“青埂峰”即“清根峰”的谐音,意思是满清之根;贾宝玉口中所含的“通灵宝玉”即是青埂峰下的一块没有去补天的石头。

  补天石具体的高度和长度,尚无确切的计算,只能根据人与山的比较,估计最高处五六米,长50余米,是一个伸入天池的袖珍半岛。它是长白山颇具文化内涵的旅游胜景。

  2、八卦庙

八卦庙八卦庙

  天池旁边曾建过一庙,关于此庙,丁兴旺编著的《白头山天池》记载:“在乘槎河的左带,还可以看封一座古庙。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庙宇,人们叫它八卦庙,又叫宗德寺、采德寺、崇德寺、尊德寺。八卦庙外形呈八角形,故而得名,据说是1929年建成的。从八卦庙的规模来看,当年这里一定有过钟磐齐鸣,香火鼎盛的时代。”

  《安图县文物志》记载:“八卦庙,又名崇德寺或尊德寺。

  此寺庙结构为八角形,因此俗称八卦庙。庙址在天池出水口东北侧岩石台地上。东为火山锥、天豁峰下的缓坡地,至山根约200米,南距天池100米,西与龙门峰相对,与补天石相距约150米。、此台地的西、南、北为高约40-50米的悬崖。台地上长有高原灌木草本植物,为地毯式苔原。

  1964年曾调查过此庙的原长自山保护局局长李柱哲同志记录,此庙最里面立有两个高70厘米,宽40厘米、厚3厘米左右的圭形木牌,上面楷书汉字,背面为篆字。右边正面碑文,竖向三行:


  道根载源舍堂更造

  地于灵宫本无币寺

  北接法大道主张宇白氏月氏善愿文


  左边碑文,上部横书“康”、“严”二字,下边竖写二行。崔氏时玄功德戊辰四月五日立碑。戊辰年为1928年,从立碑的时间看,此庙最晚建于1928年。清末,东三省总督锡良曾奏请建长白山神祠,得到清廷批准。但因清朝被辛亥革命所推翻,故未实现。

  3、女真祭台遗址。

  金朝是满族的先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女真人将长白山视为“兴亡之地”、“旧邦之镇”。随着女真地位的提高,长白山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先被封为主,又被尊崇为帝,并建开天宏圣帝庙,岁时奉祀。安图县二道白河乡宝马村(报马屯)有古城遗址一座,正处于长白山之北七八十里,这是长白山北平原上的唯一古城遗址。

  《长白山江冈志略》载:“台上有一石堆,相传女真国王登白山祭天池曾筑石于台上,故今尚有遗”。在今长白山天池东40米的钓鳌台上,尚存有一“女真祭台”遗址。钓鳌台是火山岩形成的漫坡状台地,东距滚石坡一华里许。女真祭台的方位,在白岩峰(原华盖峰)南,它是由大小近似的玄武岩石块人工垒成的,略呈圆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窄,最大直径2.5米,高约0.7米。

  4、钓鳌台

  钓鳌台位于紫霞峰下,距离天池东北岸仅有数米的地方。《长白山江岗志略》载:“钓鳌台,在天池东北岸,东距汩石坡半里余。顶平高起如台,碎石颇多,高七丈有余”。同时,书中还记载,有几名猎人到天池边狩猎,看见一个老人手持钓竿坐在台上。众人和老人打招呼,老人不理。众人大声问好,老人好似也没听见。“奇怪!他是人吗?”一个猎手问。“我们到跟前看看!”另一名猎手讲。猎手怀着好奇心,向老叟走去。到了跟前一看,这老人满头银丝,长长的白胡子,还光着脚丫子,身上披了一件用桦树皮做的蓑衣。再看看他的鱼钩,大如弓,身边的篮子里连半条鱼也没有。众猎人再一次作揖问好,老人还是不搭理?,众猎手更觉得奇怪。过了片刻,老人提起钓竿和渔篮,沿着天池向仙人岛方向走去了。猎人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决定留下来看个究竟。他们在钓鳌台上坐等,直到夕阳西下,也不见老人归来,猎手们只好怀着疑虑,离开了这神秘莫测的钓鳌台。

  5、放鹤台

  放鹤台位于华盖峰和汩石坡下。距离钓鳌台相当近。这台上经常有白鹤飞落,特别是日落时分,白鹤更多。每当这个时候,湖畔的沙滩一片金黄,天池真象仙境。故,将这块巨石称为放鹤台。


十二、红楼梦与长白山:

                                               《红楼梦与长白山》  

                                                            扬眉


  长白山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形成的,这一区域原是浩瀚的海洋,由于亚欧板块抬升、隆起,并经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堆积,形成了基本雏形,是东北亚地区的主峰山脉。在第四纪冰川的刨拓及雨雪、风霜等外力作用下,表层岩石被侵蚀、风化,群山之巅多由灰白色的火山岩构成,夏秋裸露、春冬披雪,终年常白。《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晋书》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辽朝之后不咸山被称为:“长白山”。《契丹国志》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


  《沁园春 · 长白山》                                            

女娲娘娘女娲娘娘

            扬眉


  沧海桑田,地造天功,烈焰渐衰。

  渐群峦叠起,天池沉碧;悬崖塌陷,飞瀑斜裁。

  沟谷纵横,云烟皴染,江水轰鸣两岸拍。

    朔风至,顿银装素裹,雪漫高台。

 

  排排岩洞燃柴,有先祖安图人智开,

  续园池弦女,朱果神孕;关东壮汉,黄土坯胎。

  抗日联军,浩然正气,还我河山万里来。

  膏腴地,赖娲皇福祉,万古攸白。


  1、女娲造人

  太古的时候,巨人盘古借着自己的神力从混沌中开辟了天地,可是盘古也就此累死了。死后,他的双目化作了日月,他的身躯化作了山川,他的血脉化作了河流,他的毛发化作了草木,大地就生出了鱼虫,但就是没有人。女娲神取来黄土高原的泥土,掺上黄河的河水和了一堆泥巴,照着自己或伏羲的形状捏成一个个小人,往地下一放他们就活了,女娲连续做了许多,最后实在疲倦了就拿起一根绳子,沾到泥浆里去,然后用力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立即出现了一个个欢快的小人,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出现了人类。

  2、猛兽肆虐

  远古时期,水神共工挑起事端与火神祝融争战,被祝融打败,共工兵败,气急之下用头怒撞不周山。不周山乃是西方的撑天之柱,被共工一撞惊天动地的声响过后天柱崩溃,导致天庭塌陷,堆成了硕大的青藏高原,大地就此向东南倾斜,天河水从豁口处灌入人间导致洪水泛滥,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兽类们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暴怒,纷纷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男女被野兽咬死,吃掉。大地野兽肆虐,百姓流离失所,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

  3、女娲补天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巨祸,心痛无比,决心将天庭的豁口补上结束这场灾难。女娲娘娘为民福祉,在大荒之中不咸山无稽崖下烈焰冲天、岩浆翻滚的巨大火山口中,炼出练成了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堵住了缺口,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留了个小小的豁口,叫天庭之水缓缓地流下沃灌人间,形成了通天乘槎河,随后又斩下一只千年大龟的足,当作柱子把倒塌的天边支撑起来。那无用之石便遗弃在青埂峰下,就是今天的补天石。就此洪水平息、猛兽归林,人类始得安居。

  4、补天石堆

  补天石位于不咸,也就是长白山的天池侧畔,乘槎河的河口,从青埂铁壁峰向下望去,似一巨大的牙板深陷于天池水面。《长白山江岗志略》中称:“补天石,在龙门峰东,天池出水之处。石半居水中,半居峰上,特起而高。窥其形势杜池水,口,作中流砥柱,亦似有补天池缺陷之象,故名之。”刘建封的原意是,这块巨石是补天池缺陷的样子的。但这块巨石确是火山岩浆凝固形成的,成上面保留着许多煅烧痕迹;环顾中华大地能冶炼出“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的巨大盔釜,也只有天池这一巨大的火山口了。

  5、三生界石

  女娲在补完天后,又开始用泥造人来弥补人类的不足。她每造一人即取一粒河沙计数,最终幻化成一硕大的顽石。女娲将其搬立于灌满天水的巨釜之畔。此石因其受娲皇的神韵所染,承盘古日月双目的照耀,灵性渐通逐渐生长,形成了今天的天柱峰。那天柱顶天立地,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横纹将石柱隔成三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见到急施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的神位,便将它封它为三生石,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赐三生决法力,将其上、中、下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掌管三世姻缘轮回。

  6、暇寐女娲

  女娲,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陇西成纪,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创世女神,与伏羲兄妹相婚。她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在伏羲去世之后代替伏羲统治部众。共工怒撞不周山天塌地陷后,在不咸山中炼就了五色石补天漏,斩龟足以撑天庭,挽救了人类的灭亡。在去往王池路上的深处,转身向长白山主峰望去,高山花园之上,舒缓的山岭绵延出一尊上古之神女娲栖眠的轮廓;层叠的花园是她的卧床,轻薄的云雾是她的披纱,慈祥的面容安详而宁静、庄重的体态持重而自然,在长白山水间宣示着华夏母亲的慈爱。

  7、大荒山峦

  长白山在远古时期是人烟稀少的荒芜台地,其主峰终年皓白。我国第一部地理专著《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这里所说的“不咸”,就是指长白山的主峰,因其峰巅浮石若积盐,尝之不咸而得名。肃慎是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舜、禹时已与中原有了臣属关系。周武王时肃慎国就贡奉的用苕条做箭杆、用燧石做箭头,长1尺八寸的“楛矢石砮”。长白山的峰顶多呈皓白色、峰基多呈赤褐色,霞光瑞气之中飞流倒悬银河徘天,铁壁峰下有一陷入水中厚约三十多米,宽约七十多米的弧形亘石,名曰“补天石”。

  8、乘槎天河

  天池北侧,在龙门峰与天豁峰间有纵贯的塌陷谷地,池水溢出闼门,在补天石处北流,到伏牛石处跌落成瀑布。由于河床坡度大,站在温泉附近,就可远望水流似从天降。古时,河边斜置一木排,刘建考察天池时,按汉代张骞寻海源上天庭,乘木筏经过月亮时,路过一村庄,见一窈窕女子在室内织布,又见一健壮男子牵牛饮河,后带回织女送给他一支机石的典故,把这条长约1,250米世界上最短的河,取名叫“乘槎河”。乘槎河激流跌宕水色皓白,河畔有牛郎渡条石,踏石可登织女峰上银河会织女。

  9、补天顽石

  长白山天池侧畔有一奇特峰峦,呈长条形状突出于山脊之上,山石多铁青色色,远处望去形如田埂,埂上白马云时常腾飞越过气势壮观,这就是铁壁峰,峰下有一巨大山石,卧于清澈的天池水畔,名曰“补天石”。这石原来是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漏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下练成的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中的那最后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那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这石经过煅炼以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

  10、通灵宝玉

  这石经过女娲煅炼之后灵性大通,大小随心、来去随意,一日,正在悲号惭愧的时候,瞧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在它百般央求之下,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然后又缩成可佩可拿若扇坠大小的饰物。渺渺真人道士见其可爱,便在石上镌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茫茫大士和尚接过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后来这石随神瑛侍者入世,幻化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通灵宝玉”,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道”。

  11、木石前盟

  天宫通天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生长着一株懦弱、顶着赤色果实的绛珠人参仙草,时有赤瑕宫的侍者神瑛,每日以甘露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这草既吸收了天地精华,又得到了雨露滋养,虽终于脱掉了草胎木质变幻成个女体人形,却终日游荡在离恨天外,饥饿了就吃蜜糖青果,干渴了就喝愁海水,一心酬报神瑛灌溉的恩德,故她五脏六腑中郁结起缠绵不尽之意。恰神瑛思凡欲造三世情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也曾问她:“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否?”绛珠回道:“他有甘露之惠,既下世为人,我亦去,用一生的眼泪还与他”。

  12、金玉良缘

  贾宝玉含玉而生,那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是为金玉良缘中的玉;薛宝钗小时遇到癞头和尚给了她一个金锁,上錾两句“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吉谶,即为金玉良缘中的金。连宝玉也说道:“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但宝玉最后还是骂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里面挥之不去的是:黛玉第一个前身是绛珠仙草,第二个前身是绛珠仙子,加上的姑苏林黛玉,说明她与宝玉这个冤家的情感恰好是三世情缘。


十三、三江之源,我的故土:


  《三江之源,我的故土》                                      

金蟾金蟾

              扬眉


  一潭清澈的池水,

  将蔚蓝的天空和皓白的云朵融入;

  乘槎河

  乘槎河

  一池深邃的潭水,

  将巍峨的峰峦和斧剁的峭壁倒映。

  在绵延的高山之巅,

  在翻滚的云海之中,

  展现你俊美的身姿。


  啊,天池,白头群峰下的天池,

  我身体里流淌的血脉,

  你用宽阔的胸膛容纳着深邃的情怀。


  我攀缘在崩溃的石壁,

  登上你宽厚的肩胛,

  凝视你湛蓝的面容;

  我行进在崎岖的山麓,

  踯躅你澄清的脸旁,

  亲吻你润泽的双唇。


  啊,天池,十六峰中的三江之源,

  我身躯中挺立的脊骨,

  你用坚强的石壁支撑着雄伟的身躯。


  我沿着乘差河蜿蜒的水路,

  探寻你前行的脚步;

  我顺着龙门峰岩浆滚动的痕迹,

  寻觅你渗渌的寒泉。


  伏牛石旁看到你跌落的身姿,

  似一条白练垂悬在绝壁之上,

  那飞溅出的水雾是扯乱的丝絮,

  飘忽在铁壁铜崖之间。


  听到你呼啸的呐喊,

  似青春的号角在山谷间吹响,

  你坦荡的胸房鸣奏着激昂的交响乐章,

  那铿锵音符是我永不停歇的心声。


  啊,三江之源、我的故土,                                             

  你用圣洁的潭水酝酿着无尽的情思。                                      

三江之源三江之源


  我伴着二道白河飞腾的雪浪,

  聆听你清脆的笑语响彻在我的耳旁,

  感受你温柔的手指抚摸着我的脸颊。


  我踏着大峡谷细碎的火山石,

  享受你挚热的情怀飘荡在我的心间,

  体味你滚烫的双唇亲吻着我的眼帘。


  山风呼啸,

  把过往的白云在黑风口拉碎,

  抛弃在冰川峡谷的谷底,

  化成飘忽的露珠洒在杜鹃的枯枝上,

  绽放出厚实的花蕾,

  渲染出明黄的色彩。


  地水升腾,

  将炙热的蒸汽在石隙中喷出,

  汇集在聚龙泉的凹地,

  幻化成斑斓的油彩涂抹滩涂,

  衬托着稀疏的白桦林,

  映衬成古朴的淳风。


  啊,三江之源,

  我的故土、我的情怀,

  你滚烫的胸膛流淌着着甜美的乳汁,

  养育着关东的子民。


  我攀缘在建川沟的沟壑,

  在白桦林中找寻鸭绿江的源头,

  那汩汩的清泉泄露于苍绿的苔藓中,

  薛礼东征的马蹄足迹尚留存在峭壁悬崖之上;

  一川鸭绿的江水养育了两岸勤劳的人民,

  放排的号子回响在山谷之间。


  我爬行在石乙水的沟谷,

  在浮石间寻觅图们江的水源,

  那清澈的溪流显现在火红的金达莱花下,

  卢城之稻贡米的车痕还镶嵌在石门的城池旁;

  一江的红波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

  泥巴的草房掩映在梨花的树下。


  我行走在二道白河的河畔,

  在茂密的黄花松林间捧起双手,

  接落飘下的松花粉袍,

  闻着那清雅的气息沁入我的心脾;

  遥想着楛矢石砮的箭镞穿透了牛皮的铠甲,

  感叹你用博大的心胸包容了远古的烽烟。


  我攀登上了大峡谷的谷口,

  在黝黑的铁壁峰上踮起双脚,

  望着松花江奔向远方,

  滋润着关东富饶的土地带来丰腴的物产;

  回想着八旗健儿的弯刀划定了中华桑叶的版图,

  感叹你用伟岸的身躯养育了勤奋的儿女。


  不论走到哪里,

  你湛蓝的池水总在我心间荡漾,

  洗涤都市里的尘埃、保留着一方净土;

  我是长白之子,我为你讴歌

  --- 神奇的山峦,关东第一雄峰。


  不论漂泊在何方,

  你飞泻的瀑布总在我血脉里奔腾,

  冲击我真挚的情感、留存着一脉激情;

  我是长白之子,我为你赞颂

  -圣洁的碧水,三江第一源头。


  不论失落在何地,

  你伟岸的雄姿总在我身躯中挺拔,

  扶携我劳累的肩胛、注入着一丝勇气。

  我是长白之子,我为你描绘

   大美的长白,人间第一仙境!


  啊,三江之源,

  我的故土、我的情怀、我清幽的乡梦。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