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诗词   

试论诗词的创作实践

作者:黄大钊 阅读:364 次更新:2023-10-25 举报

试论诗词的创作实践

 

诗词,作为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之一,如何做到既兼收并蓄又扬长避短、进而努力传承和发掘其中精髓,使之发扬光大且具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宜当关注并需在诗词创作实践中放胆尝试的重要问题。

首先,主题,即中心思想,是诗词的生命、灵魂。而题材又是提炼主题的基本源泉。客观上,题材又驾驭着主题。严格意义上讲,同一题材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当然,这是由作者观察、审视和认识事物的角度及方法来决定。同样,主题又反作用于题材,而且还决定着诗词流传的空间与时间。第二,好的主题,是由好的题材来确定。而好的题材,又必须通过恰当的表现形式或者艺术手法来实现。应当说,诗词的题材,主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诗词体裁和一定的遣词及用典来实现。

一、关于体裁

1.体裁的特殊性选择

体裁,是创作诗词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是诗词作品在体制、结构、语言等方面所形成的外部形态。体裁的选用,一般来讲,于写作之初,是先定体裁,后定内容,这是就体裁的普遍性而言。但是在它的特殊性方面,不少时候,笔者的确是在灵感的支配下,写出直抒胸意的诗句之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体裁来表达。比如,笔者于自己所作的《笑咏长歌》一书中,在创作《七律·仲春犀湖之晨》之前,当笔者于犀牛堤看到观音湖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照耀下,波光鳞鳞,如数条金龙在水中狂舞时,顿生灵感,当时便想到四句诗。即:

初阳绿圣遣春风,率水邀山会碧空。

助兴虬龙穿浪舞,鳞金衮衮戏湖中。

从体裁上看,初衷是作一首平起平结的七绝诗,谁知恰遇邮政大楼早晨九时的钟声响了,由钟声使作者联想到灵泉、广德两寺的梵钟、慈航,眼望屹立于犀牛堤上的遂州史上先贤及容光焕发的当今游人,于是又得两联,整理形成两刹今航扬四海,通堤古乂屹诸公。云河渺渺承原态,岁月悠悠簇茂松。嵌入“七绝”后即成:

初阳绿圣遣春风,率水邀山会碧空。

两刹今航扬四海,通堤古乂屹诸公。

云河渺渺承原态,岁月悠悠簇茂松。

助兴虬龙穿浪舞,鳞金衮衮撞晨钟。

——《七律·仲春犀湖之晨》

诗的末句三字原本是“戏湖中”,当时,总嫌不足而未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于是才改为“撞晨钟”即现在的末句:鳞金衮衮撞晨钟。这就叫“积之于平日,发之于俄顷”,最后“载之、现之于体裁”。就这样把一首七绝诗写成了七律诗。

2.体裁的多样性运用

诗词,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诗,是灵魂深处的旋律性展放;词,是心境感应的曲谱化表达。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要写诗填词?一方面,写诗填词,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所从事的一项高雅的文学创作活动;另一方面,就是言志抒情。以什么样的形式或者说体裁来表达自己所言之志或所抒之情,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其实,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你对所选的题材及其材料的梳理、提炼程度,甚至取决于某种场合与其诗意袭来的偶然巧合。比如,在《夜赏水月阁二首》中的第二首“径曲通幽通曲径,深林夜寂夜林深。水月阁下阁月水,人隐画中画隐人。”其中第三句和第四句就是笔者身临其境的细察所得。尤其是“水月阁”在月光、灯光照耀下,倒映在水中隐约可见的楼阁、佼月同碧水浑然一体,诗情画意便油然而生。于是,这首回文诗就这样产生了。总之,写诗填词,首先必须面对的,那就是诗词体裁的多样性问题。用什么体裁来表达?是用诗还是用词?是用诗之形式中的古体诗还是格律诗或其他形式的诗?如此等等,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由题材来决定。同时,也是由作者所驾驭的材料来确定。诚然,体裁的多样性,是诗坛前人们的发明创造,但是,体裁的多样性却又是由题材的广泛性来决定的。比如,对蓬溪赤城钟鼓楼,笔者历来感情很深,四十年前曾写过一首歌颂钟鼓楼的诗,诗云:亭谡翠林望沧海,暹日耀峰霞满天。钟声隆隆励人进,遍地英雄齐争先。四十年后,笔者重访赤城,一览钟鼓楼的变迁,用简单的四言八句,恐是难以表达的。于是,填《如梦令·蓬溪钟鼓楼》一首,词云:亭谡翠林沧海,暹日耀峰霞盖。钟响报光阴,引亢励人前迈。还在?还在,似睹往昔风采。其中,还在?还在,既抒发了笔者此时此景的复杂心理,又解决了七言诗难以象词这样的长短句能够表现的情感。

3.体裁的艺术性效果

诗词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诗,还是词,皆同属诗歌的范畴。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笔者拟以体裁和题材这两个方面来表述:

其一,以体裁而论,从格式的差异上看,诗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一方面,两者在韵律上的约束有严、宽之分;另一方面,后者的句子均为长短句,而前者的句子之字皆成定数。而词,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它兴起于唐代,经五代至宋而盛行。其特征是:(1)句子大多长短不齐,因而又称长短句,就这一点与自由体诗类同,但句、字却又皆成定数。(2)是合乐歌唱、曲先词后,因而又称之为填词,是据“谱”(格律)而填词。由此可见,词必然受声律的约束,从这个特点的意义上讲,词比诗更具程式化的音乐性。虽然,诗也同样具有音乐性,但却并非程式化的,而是自发的、随机性的、跌宕起伏的和奔放式的。

其二,以题材而论,从围绕主题而展开的题材内容来看,它们各自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诗是作者心灵深处原声态旋律的自然放歌;词,则是作者内心感受同与之相适应的曲谱对接而著就的乐章,是把作者内心迸发出来的情感,放进预先特定的程式中挥洒出来。由此可见,前者的随意性较强,释放空间大,音乐性规律较弱;而后者却恰恰相反,其随意性较弱,释放空间小,音乐性规律较强。概言之,诗是流淌的声乐,词是凝固的曲章。

那么,诗与词各自的艺术效果究竟又怎样呢?所谓艺术效果,就是诗词作品内部各种表现手法对展开和推进形象思维、表达和凝炼主题所起的作用。毫无疑问,诗、词各类体裁运用后的艺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实践中,笔者有下述体会:

首先,词的艺术效果,应当分为“豪放、激昂”同“和谐、婉约”等两大类。前者可选《满江红》、《念奴娇》、《望江东》、《沁园春》《西江月》等词牌;后者可选《清平乐》、《如梦令》、《虞美人》等词牌。比如,在“激昂、豪放”类,笔者在歌颂祖国改革开放、航天科技建设成就和描写生态大观、缅怀长征等题材上,就是选用的《满江红》、《沁园春》、《念奴娇》、《浪淘沙》、《望江东》等词牌;而在抒情、言情以及哲理性、喻世性阐述等题材上,大多选用《清平乐》、《如梦令》、《诉衷情》等词牌。

其次,诗的艺术效果,就其形式而言,应当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由于本文是论及体裁,因此,笔者认为,诗应分为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当代体诗和边缘体诗等四种。一是近体诗。从格律上看,自唐宋以来的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其中,近体诗的格律严密。二是古体诗。它是模仿汉魏以来古诗的(因此又称“古风”),不象前者那样受格律的严格限制。(笔者在《笑咏长歌》中是把这类诗作归入“自由篇”中的)。三是当代体诗。(简称“当体诗”)这类诗作,无论抒情还是叙事,都具有文字多寡、句数及其长短不一;韵律不拘;情感释放空间旷大、广远;挥洒幅度自由奔放等特点。同时,在诗的排列上,可随作者喜好或朗诵的抑扬顿挫和咏叹的长短,排为整句依序式、阶梯式、随意式等。总之,在排列上,是因对作品的铨释度而易。四是边缘体诗(简称“边体诗”)这是以上三种诗的体裁异形化,或者说叫重组化。笔者认为,大体上,边体诗应当包括:回文诗、联珠诗(顶真诗)、藏头诗(藏尾诗、藏腹诗)、组合诗等四种。它们各自的艺术性效果,笔者是这样归纳的。

其一,回文诗。概括起来,回文诗的艺术性效果表现为三点:

(一)游戏、趣味。回文诗句经倒装逆读后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及其韵味,那是鲜明活脱、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比如,水天桥路桥天水,灯星人景人星灯。[《斗城外滩夜(回文诗)》]又如,走上云楼云上走,天在人间人在天。[《咏水月阁(回文诗)》]等等。

(二)强调、转折。就七言回文来看,顺数第五、六、七字,当是回文诗的字的重复。其效果有二:(1)强调。比如:空忌文章文忌空,穷掘精点精掘穷。[《自勉(回文诗)》]其意为,空话忌讳在文章中出现,同时,文章拒绝写空话。(“并列复句”的“强调”)而写文章则要求突出精神要点,同时,这种精要必须尽力去挖掘。(“并列复句”的“强调”)2)转折。比如:高手对阵对手高,劳智搏神搏智劳。胜者何因何者胜,超越自我自越超。[《强强大赛观后(回文诗)》]其中第一句:高手对阵对手高。即:如果高手对阵竞赛,那么双方对手绝对都是高明的。“假设复句”的“陈述”)第二句;劳智搏神搏智劳。“并列复句”的“强调”)第三句;胜者何因何者胜?即:胜利者既要懂得因何而胜,又要明白什么人才能胜利“并列复句”的“陈述”)第四句:超越自我自越超。即:尽管打败自己是得胜之因,可是最终得胜之人还得靠自己去超越。“转折复句”的“转折之意”)

(三)递进、变义。其效果有二:(1)递进。比如:夜半歌者歌半夜,“连贯复句”的“陈述”)星梦不圆不梦星。“假设复句”的“陈述”)透支能量能支透,即:不但透支了能量,而且还将能量彻底支尽。“递 进复句”的“更进一层”)根离本土本离根。“递进复句”的“更进一层”)[《夜半歌声(回文诗)》]又如:挥手建县建手挥,魁山创新创山魁。载果硕大硕果载,飞腾大英大腾飞。[《庆祝大英建县十周年(蕴腹回文)》]其末句即:大英不仅飞腾起来了,而且是大腾大飞起来了“递进复句”的“更进一层”)2)变义。一方面是一字多义。比如:山路险曲险路山,峦岭庐屋庐岭峦。景风无限无风景?仙人洞晓洞人仙![《为庐山仙人洞经营拍照吆喝者题(回文诗)]其中的“洞”字,前者为形容词——谓深刻、透彻之意;后者为名词——谓窟窿之意。其后两句即一问一答,集中揭示了诗的主题,其大意是:为何景色、风光无限而又无风景呢?那是因为仙人们都是能摸透洞前人心思的洞中之仙。为什么呢?因为凡是到过庐山仙人洞的人们都知道,那里的拍照经营者反复吆喝的一句广告词是:“这是毛主席照过相的地方啊,毛主席老人家保你一生平安呐!……”。变义的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回文诗每一个句子后三个字,有可能变义,大多是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另一方面带哲理性问题揭示出来,起到了一语双关、一石二鸟的艺术效果。比如:空是实兮实是空,“并列复句”的“重复”)同非异耶异非同?(同前)去来赤条赤来去,(同前)穷富无谓无富穷。“递进复句”的“变义”)[《无题(回文诗)》]这末句之意,是通过前三句(尤其是第三句)而来表明的,即:空、实也好,同、异也好,都是赤着身子来,又赤着身子去,说穷论富,都毫无意义,世上是没有穷人和富人的啊。该诗一共分别提出四个哲理问题,明白晓畅地把空与实的关系;同与异的关系;赤来与赤去的关系;穷与富的关系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令读者一读便知其理,一思便知其究。再如:

秋冬春夏春冬秋,求知甚解甚知求。

进自始点始自进,钩深致远致深钩。

道其知道知其道?究其知识知其究。

践识统一统识践,修身贵行贵身修。

分论休矣休论分,兜售新鲜新售兜?

——《试剖“知道分子论”(回文诗)》

如果把它大体展开一下,其意为:人生一世,春夏秋冬也好,或者冬春夏秋也好,(选择复句的“重复”)求知解惑,不但须知其然,而且更须知其所以然。(递进复句的“强调”)要不断进取,就要坚持从起点开始,(假设复句的“陈述”)而且更要始终保持自励自进。(递进复句的“陈述”)探索深奥的道理,要钩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则要首先从钩深开始。(假设复句的“陈述”)如果,你说他(她)是“知道分子”,那么,你就必须了解其知道的范围: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或是两者相结合的?(假设复句的“变义”)同理,如果,你说他(她)是“知识分子”,那么,你就必须了解其知识的范围,考察其对知识研究、运用的广度和深度。(假设复句的“变义”)要解决“知道”同“知识”的鉴别问题,一是实践同认识相统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假设复句的“强调”)二是自我修养贵在知行统一,贵在自身的历炼。(转折复句的“变义”)这样看来,“知道分子论”不仅站不住脚,而且不必再论了,(递进复句的“强调”)那么,你说(这个“分子论”)是在兜售新鲜呢?还是仅仅象一个新包装呢?(选择复句的“变义”)

对回文诗的评价,笔者用一首回文诗来概括如下:

归右返左返右归,回文诗吟诗文回。

戏字游韵游字戏,蕾开花放花开蕾。

进递转折转递进,为所其为其所为。

变义析理析义变,梅香知春知香梅。

——《回文诗之我见》

其二,联珠诗。概言之,联珠诗的艺术效果有二:

(一)接力、传承。这种这种形式,可以用四句诗来概括:

首句末尾次句头,字传句承势不休。

接来送去现主题,适度把握戛然收。

例如:生前迥异死后同,同赴极乐飞九重。重归阴梓江东笑,笑迎鬼雄接英雄。[再读李清照诗(顶真)]其中,同——同,重——重,笑——笑,这种接力式的展开,确能给人以观奥运火炬接力传承之感觉。同时,末句正是该诗的主题。

(二)转折、递进。又如上例,前迥异死后同(“转折复句”的“转折之意”),同什么?同赴极乐飞九重。“并列复句”的“陈述”)重什么?重归阴梓江东笑,“递进复句”的“更进一层”)笑什么?笑迎鬼雄接英雄。“并列复句”的“分述”)主题就蕴含在末句中,那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其三,藏头诗。归纳起来,藏头诗的艺术效果有二:

(一)寓题于诗。一是把诗的题目藏在诗句之头(或尾或中);

二是把诗的主题藏于诗中,予人颇有耳目一新、妙趣横生之感。比如,

东江粤水资源汇,

莞埔维权验万舟。

海阔天高人物竞,

关前砥柱屹中流。

——《七绝·东莞海关 汇舟竞流》

其中,头四字为:东莞海关,尾四字为:汇舟竞流。而这八个字恰恰既是诗的题目,又中诗的主题。

(二)广告渲染。如果用藏头诗作广告,也将产生上佳的宣传艺术效果。如:

松间小径邀山水,

涛涌一方姹紫娇。

膳类名吃惟此美,

府藏稀罕奉佳肴。

——《七绝·松涛膳府 一方名吃》

诗中,头藏:松涛膳府;中藏:一方名吃;尾藏:水娇美肴。

其四,组合诗。组合诗是笔者在创作中的一种尝试。是将近体诗和当体诗某些优势进行组合,以另一种体裁或形式出现的诗。因此,笔者姑妄称之为组合诗。当然,此举仅系我见。归纳起来,组合诗可分为:(1)回文藏头诗;(2)五言当代诗;(3)散文工体诗等三种。

(一)回文藏头诗。把要表达的主旨藏于回文诗中,的确非常不

易。比如,《为政清廉(敞腹回文)》诗中:

规程重为重程规,

唯行简政简行唯。

纪正风清风正纪,

威始公廉公始威。

注:所谓敞腹回文,就是将藏在诗中间的字连句成为标题。本诗为:为政清廉。)又如,《祝大英建县十周年(蕴腹回文)》

挥手建县建手挥,

魁山创新创山魁。

载果硕大硕果载,

飞腾大英大腾飞。

注:所谓蕴腹回文,就是将主题藏在诗中间。本诗为:县新大英。)

再如,《去蓬莱游(敞腹回文)》

回来往去往来回,

葳蕤翠蓬翠蕤葳。

静海仙莱仙海静,

归燕乐游乐燕归。

注:所谓敞腹回文,就是藏于诗中的主题拿出来作诗的题目,即:去蓬莱游。)

(二)五言当代诗。何为五言当代诗?就是把五言(或七言)体同当代诗整合而成的诗。这种诗能收到古为今用、古今结合的艺术效果。比如:

遴集世间秀

造化梓里幽

独树风光的异帜

那是故乡啊

——斗城之“斗”

——摘自《故乡斗城之“斗” 》

(三)散文工体诗。这种体裁,是运用形象思维,经过加工、提炼,把带哲理性的散文句组成字数相等(或不等)且颇具韵味的句群。笔者姑且叫它散文工体诗。比如;

呼唤攀援的勇敢,繁衍守成的怯懦。

见证无数的成败,默然千秋的功过。

善用偶然的随意,调侃震撼的巧合。

信守必然的复制,再现曩夕的捭阖。

——摘自《芸芸多重奏》

上述《峭壁》,是对“峭壁”面面观上的两个问题各自不同的两个方面的形象描写和观点阐述。《历史》,则是对“历史”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同偶然性的不同描述。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如果论及作用,这种体裁的作用是,可以在抽象思维中注入形象思维的成分,从而使诗的哲理性更立体、更直观、更形象地跃然字里行间,产生逼真而易懂的艺术效果。

二、关于用典

根据自身平时的创作实践,在诗词的典故运用上,笔者有四点一得之愚。

其一,顺其意而用典,旨在“扬新”。

神州典故,浩如烟海。在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后的今天,的确需要整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掘和提炼出众多典故新的内涵。这就需要顺其积极意义,避其旧而扬其新。比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其积极意义在于那种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笔者在创作讴歌新区建设大军的一首满江红——谨以此词,献给来自各方为遂宁开发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仁们》中,就在“追日越逾夸父效,移山惊醒愚公寐”的对仗句中,用了这两个典故。以此赞扬了比夸父还高的建设效率和“惊醒愚公”的建设成果,从而避开愚公、夸父的所谓“蛮干、愚昧”的消极意义,达到发扬愚公、夸父精神的效果。

其二、反其意而用典,旨在“掘新”。

在一首悼念新故诗友的“七律”中,笔者用过“辽海鹤”这一典故。当准备用丁令威原话“城郭已故人民非”之意“斗城如故遂人非”来结束时,发现意义与时代相悖。于是便加入“兰亭会”这个典故,以“待聚千年华表柱,兰亭会映斗城辉”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收到比先前积极而更富时代精神的艺术效果。

其三、较同类而用典,旨在“鉴新”。

有比较才有鉴别。应当指出,通过同类型典故的涵义比较,可以揭示出崭新的意义。比如,在《七律·宦游人》中,在颔联中以“梦物三刀得益郡,趋阉斗酒易凉州”之句,用了“梦三刀”、“斗酒凉州”等两个典故。乍一看去,两典都说的是“得官”,前者是晋代人王浚因“梦刀”而得官,后者是汉代人孟陀因“贿让”(东汉宦官张让)而得官,两者是同果而异因,但实际上却是同果同因(只不过晋人得官之因更隐蔽一点而已)。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梦三刀”而得官,既不符合实际,又令人怀疑而可笑,纯属痴人说梦。通过比较用典,把撰典古人巧妙地揭示欺世盗名者的真正用心发掘出来,从而赋予该典故全新而又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四,摒弃其旧意而用典,旨在“出新”。

从外延的角度上,有些典故在今天看来,的确不大跟得上飞速前进的时代步伐。较典型的还是当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它的正面涵义在于奋斗不止,但因精卫,是作为影只形单的个体在不停地衔枝填海,却失之于团队力量的合作。为此,在《满江红——谨以此词,献给来自各方为遂宁开发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仁们》一词的修改过程中,一是取消了以前的“精卫”而换上了“愚公”;二是在词的下阕,继“大开放,金鼓擂。铺锦绣,凝葱翠”两句之后,先用“可持续发展,整合团队”一句做铺垫,接着用了两典,即从“追日越逾夸父效,移山惊醒愚公寐”之句,充分展示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团队作战硕果,最后以“遂开人浩气贯河山,光先辈”做结束。这就是以坚持唯物史观为前提,既摒弃了旧义,又回头肯定了在那个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年代里,先辈们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又如,在《七律·抒 怀》中,笔者这样写道:

命驾寻嵇今勿效,留侯拒粒不旌褒。

云遮雾罩虽宽道,锦簇花团却窄桥。

苑柳鸣禽神韵巧,池塘梦草蕙莲高。

人间物象东风好,伴我新歌万里遥。

诗里一共用了三个典故,一是命驾寻嵇。说的是吕安访友,题“凤”字以“凡鸟”暗讽他人,今天切不可取。二是留侯却粒。说的是张良功成身退而随赤松子修炼仙道的故事。三是苑柳鸣禽和池塘梦草,说的是谢灵运梦从弟谢蕙莲而得佳句,疑非已作而系神人相助。这三个典故,道出了三个今人应持的态度:(一)待人宜宽,不必过于刻薄,和为贵嘛。(二)功成身退,不必慕神效仙,而应继续作一些有益社会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三)诗歌创作的源泉是生活,灵感来自平时对生活的体验、铨释和积累,是积于平日,发于瞬间,见于笔端,而非神助也!

三、关于遣词

在诗词的遣词用字上,笔者认为,宜“循规”却又不拘泥于“蹈矩”。总的要求宜当是:坚持“双为”,避免僵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之生机,注我活力;传承弘扬,力求创新。对此,笔者妄谈四点一孔之见:

其一、弃陈旧而“适新”。

适应新的形势,诗词不可例外。比如,曾用于“整合团队”于词中的“整合”这个新词,意为“从整个机制上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又如“微调”这个词,意为“个别或局部性的调整”,曾用于“你是提炼警言经典的大师,你是运作结构整合的微调”诗句中。再如,“原创”,本是一个针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新词,曾用于《如梦令·西湖长堤》的后句,为:“文匠,儒将,前后古人原创”等等。

其二、尊俗成而重“鲜活”。

比如,“忽悠”,本是北方当代语言,曾用于《七律·宦游人》中的结联,即“晋卷传奇出妙典,针砭世弊巧忽悠”。再如,“下岗”、“离任”,曾用于《西江月·经黔入桂》的下阕:“瑶苗汉壮聚合能,精卫下岗离任”。又如:“引智”,曾用于一首《满江红》上阕,为“革旧鼎新庸陋散,招商引智精良荟。你发达我等共繁荣,飘旌旆”。这些与时俱进的“鲜活”词,对洗炼和提升诗词的主题,实现作品的人民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求,无不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其三、针对古典传承,注意遣派同音异义词。

比如网上曾见对愚公移山的“新说”,言“愚公”何等无知,何等愚昧。然而,此说只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却抛弃了其奋斗精神的本意,这未免失之于不公平。恰逢填词需要,笔者就用 “移山惊醒愚公寐”,既为其作了肯定,又以“寐”字取代并否定了“昧”,从而达到传承之目的。

其四、注重外来词,宜在译音(意)的近义上着手。

科学音译或意译并适当吸收一些外来词,是繁荣中华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外来词中,如“金字塔”,“干部”等词就很好,不管是意译还是音译,某种程度上看,颇有望字生义之感。这些“拿来”的词汇,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有些词汇,笔者确实不敢苟同。如“粉丝”、“骨灰”之类,一落俗套,二显恐怖。假如是音译,何不这样:将“粉丝”译为“芬仕”;将“骨灰”译作“铁杆”;将“巴提”译作“帕蒂”;将“OK”译作“俄克”呢?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洋为中用,必须是大众能够接纳,并要有一定的文采,方为利我词兴之举。

四、关于修改

修改,是诗词质量和水平的根本保证,必须随时以舍得否定和善于否定的精神,来对待辛劳的笔下之宝。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斟字酌句,都应当遵循四大原则:

其一、有诗必有韵,无韵不成诗。对完全不押韵的句群,只能是“文”,而不能算“诗”(“散文诗”除外),更不能以“诗”的面目出现。笔者认为,这是“诗”区别于“文”的“底线”。

其二,紧扣主题,保留并力争提升主题。

其三、只要主题上佳,极个别许违韵,但决不出韵;极个别许违字,但决不违意。

其四、只要主题更鲜明,可改意,但须重新意;可代意,但须重升意。

综上所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某些观点在学术上有可能失之于偏颇,甚至于有班门弄斧之嫌。但究笔者本意,确实是从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点出发而直抒胸意,以此表达抛砖引玉的初衷和厚愿吧。

 

                                           选自作者出版诗集《笑咏长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